《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姓名:王聪
学号:1426100023 专业:地理科学
时间:2015年11月13日
【摘要】“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重要的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融为一体,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的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明确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 理解大气的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 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 能力
2. 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生活
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 储备。本课时内容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学习中可采 用实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发放引导学生学以 致用、触类旁通。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一天中,早上和晚上的温度为什么比中午低?(目的:从气温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明确主要内容,强化课堂的目标性
环节三:进入主课 第一个问题: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 讲解有关太阳 辐射的内容,如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两个部分、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短波辐射)
第二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一.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自主解答问题:. 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并简单讲解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所经历的大气圈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以及三者的结构特征等内容)
(二.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并具体讲解三种作用所参与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以及特点并加以强调)
第三个问题:通过演示“太阳暖大地”和“大地暖大气”两个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进而通过动态图画演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三个阶段: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环节四:思考探究:仅从热力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上那么明显?(目的:通过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知识解决思考探究问题。注意强调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环节五:课堂小结
1. 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 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情感升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例如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弊端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如温室效应 由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后探究】
1. 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太高? 2.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姓名:王聪
学号:1426100023 专业:地理科学
时间:2015年11月13日
【摘要】“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重要的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融为一体,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的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明确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 理解大气的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3. 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 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 能力
2. 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生活
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 储备。本课时内容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学习中可采 用实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发放引导学生学以 致用、触类旁通。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一天中,早上和晚上的温度为什么比中午低?(目的:从气温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明确主要内容,强化课堂的目标性
环节三:进入主课 第一个问题: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 讲解有关太阳 辐射的内容,如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两个部分、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短波辐射)
第二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一.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自主解答问题:. 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并简单讲解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所经历的大气圈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以及三者的结构特征等内容)
(二.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并具体讲解三种作用所参与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以及特点并加以强调)
第三个问题:通过演示“太阳暖大地”和“大地暖大气”两个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进而通过动态图画演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三个阶段: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环节四:思考探究:仅从热力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上那么明显?(目的:通过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知识解决思考探究问题。注意强调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环节五:课堂小结
1. 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 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情感升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例如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弊端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如温室效应 由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后探究】
1. 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太高? 2.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