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2 22:12:36| 分类: 战争政变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战国及秦篇:战神传说
经过无数次兼并战争和三家分晋之后,春秋初期的150余国仅余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及鲁、宋、郑、卫、中山等20余中小国家。杀伤力大的铁兵器及弩开始装备于军队;各国先后实行郡县征兵制;文武分职,军权集中,有了专职军事将领及独立军事指挥系统;军队发展为步、车、骑、水四兵种,战争进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时代。各国兵力远较春秋为多,战争规模也远较春秋为大。为在战争中图生存、谋发展,各国竞相延揽军事人才。不少卓越军事家出身于士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注重研究战史及兵法,有的还写过兵书。因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论及作战指挥艺术,均较前有较大的提高,战争方式亦有很大改进。
秦王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防体系:在北部边境,依险据扼,修建了由亭、障、塞、城组成,并由长城联结起来的国防工事。秦都咸阳至四方有驰道可通,主要防御方向上有直道通往边防;长城沿线及各主要道路,设置烽燧、邮驿,发现敌情可通过烽燧传讯报警。为充实兵源,在郡县制基础上,建立了适龄男丁均有当兵义务的普遍郡县征兵制。军队由步兵(材官)、骑兵、车兵(骑、车兵统称骑士)和水军(楼船士)组成。作战时通常车、步、骑混合编组,协同作战。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位成为日后人们心中战神传说的名将们开始登场了。此时代的名将还有:司马错(秦)、甘茂(秦)、王贲(秦)、乐羊(魏)等。堪称军事家的君王则有: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嬴政等。
吴起(BC440~BC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A,战绩A,名气A,综合A。尉缭称他“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孙膑: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据传是孙武后裔。传与庞涓同时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当上魏将军后遵守一同学习时的约定,请他去共事,后因忌妒他的才能,诬以罪名后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受刑的人基本上没有出将入相的可能,这样孙膑就对庞涓没有威胁了)。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深受齐大将田忌赏识,由其举荐,被齐威王田因齐重用为军师。BC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田因齐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于是田因齐于BC353年派田忌为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率兵8万救赵。田忌想领兵直奔赵国,孙膑劝阻道:“凡是要解开纷乱的丝绳,一定要找出它的结头,不可用拳头乱砸;要解劝斗殴的,不可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它的轻兵锐卒必然都在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您不如引兵围攻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打它防卫空虚之处,魏国一定放弃攻打赵国而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了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将主力集结于预设阵地桂陵,准备歼敌。大约在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中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BC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遂命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并具体提出了增兵减灶的诱敌方法。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就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头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从吴起时代建立的精锐部队“武卒”损失大半,魏国也失去了其强国地位,孙膑则闻名天下。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比如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这些都受到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评分:统率C,战斗D,智谋A,战绩B,名气B,综合B。孙膑这样影响战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居然连真名都失传了,结局也不知道。而且史学界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虚构的人物,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存在。希望能有更多考古学上的发现来丰富我们对他的认识。
嬴疾(?~BC300年):因居樗里又称樗里子,是秦惠王异母弟,母亲是韩国人。能言善辨,足智多谋,被秦人称为“智囊”。BC317年,魏、赵、韩三国联军攻秦,他率军大破联军于修鱼,擒韩将申差,斩首8.2万,联军败退至观泽,他又追击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因功晋升右更。BC314年,领兵攻打魏国的曲沃、焦,使焦投降,把曲沃城的人都赶回魏国,使曲沃成为一座空城,终于并人秦的版图。继而败韩军于岸门,斩首八万。BC313年,樗里子为将攻打赵国,俘其将赵庄,夺占赵地蔺。第二年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以离间计使楚将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于丹阳,虏其将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熊槐不甘心失败,尽发国内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击败楚军。韩、魏配合秦军乘楚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楚怀王熊槐被迫撤军,割两城向秦求和。以战功卓著,封于严道,号为严君。秦惠王嬴驷卒,太子立(即秦武王),逐张仪、魏章,启用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在樗里子等人势如猛虎的冲击下,各国谈虎色变。通过战争扩张,秦国渐渐强大起来。樗里子曾率兵车万乘人周,国王非常恭敬地亲率士卒迎接。楚王看到周对秦国的人这么看重,很是愤怒,责问周王,游腾替周向楚王解释:周实际上是把秦和樗里子看作欺诈难凭的人物在防范才这么作的。楚王这才高兴。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嬴稷即位,樗里子更受尊重。BC306年率兵攻打卫国蒲城。蒲城守将心中恐惧,央请胡衍出面媾和。胡衍以攻蒲弊多利少说樗里子。认为卫国之所以为卫国,全在有蒲城这一屏障。若攻打蒲城,卫国定要归附魏国,这无疑为军力衰弱所困的魏国注入了一支兴奋剂,魏国的强大必定给秦国带来隐患。益魏而损秦,定会召来秦王的不满。樗里子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蒲城离去。BC300年卒。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樗里子是秦国第一代著名的将领,以多智著称。秦所以东攘诸侯,多出于樗里子、甘茂之策,他们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因避乱到魏国,当了大夫。此时,燕昭王姬职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乐毅适于此时出使到燕国,燕昭王厚待乐毅。乐毅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接受燕昭王的邀请被封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官)。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湣王屡战屡胜,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湣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湣王的骄横,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提出“举天下而攻之”,连结诸国一起伐齐的方略。燕昭王接受了他的建议,而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湣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燕昭王在BC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他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湣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莒城、即墨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BC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乐毅围而不攻是想自立为王,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诸君。骑劫不久被田单击斩,燕军被逐出齐境,占领的齐国城邑全数被收复。惠王后悔,又怨恨乐毅奔赵,派人责难乐毅。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B,名气A,综合B。诸葛亮喜好法家学说,以管、乐自比,大概乐毅也是法家一派吧。燕国在乐毅之前是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得到他则几乎灭掉了强齐,在他离去后又恢复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直到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
田单:生卒年不详,齐国临茁(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齐国王室田氏的远族。BC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之兵攻齐,齐湣王不支,放弃齐国都城临茁逃至莒城拒守。当时的田单在临茁,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燕军长驱直人,攻城拔郡。田单离开临茁逃难,他让族人把露在车轮外的车轴截断,外面包上铁箍。燕军围攻安平,城陷,城中人争先恐后夺路而逃,但由于车轴过长,车轮彼此撞击而轴断车毁,多遭燕军掳获,唯有田单和族人因车轴短且包有铁箍得以逃脱,东行到达即墨。
燕军攻克安平后,又长驱直入,下齐城七十余座,独莒城和即墨未被攻陷。燕知湣王在莒,倾其兵力攻莒。楚将淖齿杀湣王,齐臣王孙贾等拥立湣王之子为王(即齐襄王)。齐襄王号召民众守莒抗燕,保卫齐国。乐毅久攻不下,于是重新调整部署,留右军和前军继续攻莒,他亲率左军和后军东移攻打即墨。守城大夫出城迎战,战败而亡。城中民众以田单多智,推其为将军,田单欣然受命。田单首先调整防御部署,激发军民斗志。他不仅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妻妾编到守城队伍中,以增强防御力量,又拿出个人家财犒赏军士。BC279年,燕昭王死,惠王继位。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田单听到这一情况,便采取反间计,在燕国人中散布乐毅想自立为王的谣言,燕惠王信以为真,于是派骑劫往齐地代乐毅统兵,召乐毅回国。乐毅怕遭不测,投奔了赵国。乐毅一走,不仅使田单少了个大敌,而且燕军也人心涣散,战斗力大为减弱。田单假托有神师相助稳定了军心,又以谣言使骑劫令人把俘虏都削去鼻子并掘开齐人祖坟,焚烧死人,从而更坚定了城中齐人仇燕、抗燕的决心。田单明白,此时士兵的仇恨之火已被点燃,可以用于作战了,于是亲自操持版筑、锹锨,与士卒一起修造营垒。命令甲士埋伏起来,单单派老弱残兵和妇孺登城守卫,并且派遣使者接洽向燕军投降的事。燕军听说齐即墨之军欲降,欢呼万岁。田单又从民间收集了两万多两黄金,命令即墨的豪绅送给燕国将领说:“即墨不久就投降,希望燕军不要掠虏我们族人的妻妾,让我们能如常安居。”燕国将领非常高兴的答应了,燕军从此越发松懈了戒备。以上计谋都收到了积极效果,齐军情绪激昂,士气高涨;燕军却意志消沉,沮丧动摇。两军的战斗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田单觉得反击敌人的条件基本成熟,就以史上著名的“火牛阵”辅以精兵发动了突袭,燕军将士从睡梦中惊醒,疑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都哭天喊地,仓皇奔逃。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势率兵实施战略追击,势如卷席,一举将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完全收复。田单从莒城迎接襄王回到都城临菑主持国政。襄王封田单,号安平君。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B,战绩B,名气B,综合B。齐国复国后,田单曾与赵国名将赵奢谈论兵法,一天他对赵奢说:我并不是不佩服将军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过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带领)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赵奢反对田单这一看法,他向田单详细阐述了时势变化同作,战方式、战争规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火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然而现在是‘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时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天,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以之进攻,难道以三万之众就能奏效吗?‘以三万之众,围千丈城’,不足围城一角,用之野战,不足以实行包围,你将怎么办呢?”赵奢的一席话,令田单叹服。
魏无忌(?~BC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因被封于信陵,所以被称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他为人仁而下士,对所有士人都谦和地以礼相交,不以其富贵骄士。士人因此争相前往依附,以致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公子威明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一次,公子正与魏王博,得到赵兵将寇北境而举烽火的警报。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公子拦阻说:“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说完,复博如故。魏王却惊恐不安,已无心再博。不久,又从北方传来消息说,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大惊,问他何以得知,公子说:“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此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公子。
时魏国有个隐居的人,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为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公子闻后,前往拜访侯生,想馈赠一份厚礼。他不肯接受。公子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都已坐好,公子才带领随从的车骑,空着左边的上座,亲自去接侯生。侯生整理破旧衣冠,并不谦让,径直上车,坐到公子空出的上手座位,想以此观察公子。公子亲执马缰,越发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至市中,侯生下车,见到其朋友朱亥。侯生侧目窥察公子的脸色,又故意久立,与朋友说话。可公子的颜色却越发温和。此时,魏国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公子回来饮酒。市人都看到公子手执缰绳等待。公子的随从都暗骂侯生。侯生见公子始终面不改色,就辞别朱亥上车。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上座,向宾客一一介绍,赞美侯生,又起立为侯生敬酒。满座皆惊。酒至酣处,侯生对公子说:“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觽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从此,侯生便成为信陵君的上客。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闲耳”。公子于是多次去看望朱亥,朱亥却不曾答谢。公子怪之。
BC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全歼赵军,BC258年正月,秦军进抵赵都邯郸城下,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克。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为观望。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公子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深以为忧,多次请求魏王发兵,门客也用各种办法劝说,然魏王畏秦,始终不听。公子估计魏王已不肯派兵救赵,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拚。路过夷门,遇见侯生,便以实相告。侯生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已行数里,心中不快,想:“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而还,问侯生。侯生笑着说:“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连忙问计于侯生,侯生支开旁人悄悄对公子说:“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遂依计而行,如姬果然盗得晋鄙兵符。信陵君要带人去调动晋鄙的军队,侯生又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公子闻后,大为感泣。侯生说:“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说:“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将请朱亥请来。朱亥笑着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同行。公子过谢过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公子一行至邺,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符后,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关键时刻,朱亥从袖中抽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把晋鄙打死。公子遂统晋鄙军,并下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于是得选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在魏军、楚军和赵军的外内夹攻下,大败,邯郸围解。赵王及平原君亲自到邯郸郊界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为公子在前引路。赵王一再感谢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而侯生与公子决别后,待公子至军中,果然在北乡自杀。
公子自己知道魏王对自己怀恨。所在地以在击退秦兵后,公子便遣军归魏,而独自与门客留在赵国,一直在赵十年。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浆人家中。公子便欲见二人,但二人都躲着不肯见。公子打听到他们的住所后,悄悄徒步前往,同两人交游,甚欢。平原君对其夫人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平原君的夫人把话告诉了公子,公子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整顿行装要离去。平原君谢罪,固留公子。平原君的门客听到这件事后,有一半离开平原君而跟随公子(高下立见)。
公子留赵十年而未归。秦闻公子在赵,多次出兵伐魏,魏军数败。魏王甚这忧虑,派使者至赵请公子。公子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毛公、薛公见公子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话未说完,公子脸色骤变,当即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见公子,相拥而泣,任公子为上将军,率统魏军。BC427年,公子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各国闻公子为将,都派兵救魏。公子率燕、赵、韩、楚、魏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全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秦将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此次合纵攻秦,给秦国沉重打击。信陵君从此威振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公子皆书其名,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深以公子为患,为离间公子与魏王的关系,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造谣称公子想自立为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公子,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每天听到诽谤的话,果然派人代公子为将。公子知道自己被谗言诋毁,便推说有病,不去朝见,与宾客日夜饮醇酒,且多近女色,终于BC243年患病而死。同年魏安釐王亦死。秦闻公子死,派蒙骜率兵攻魏,克二十城,开始设置东郡。公子死后十八年,即BC225年,秦灭魏。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C,战绩C,名气B,综合C。每读《史记·魏公子列传》,莫不被其中人物的壮烈风骨所感动,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中国人又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呢?附李白《侠客行》一首以祭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廉颇: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BC298年至BC236年间。BC283年,廉颇率军参与乐毅的五国联军攻齐获胜,攻取阳晋。赵惠文王赵何以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BC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BC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和安阳城。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BC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首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但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赵丹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BC251年,燕国乘赵国元气大伤之机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乐毅之子)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燕主帅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姬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BC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赵悼襄王赵偃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国。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郭开(同样是这个家伙害死了李牧)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C,战绩C,名气B,综合C。“将相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是中国史上著名的美谈。司马光说:“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正体现了他的实力。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不知是不是令苻坚“草木皆兵”的八公山)。
赵奢: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BC324至BC245年间。曾在赵武灵王“沙丘之乱”时逃往燕国避难,任郡守,后来又回到赵国。初为田部吏,曾因平原君赵胜不肯交税,杀其门下九人,又以直言劝服了他。赵胜由此认为赵奢是位很贤能的人,向赵王介绍举荐。BC271年,赵奢得到平原君的荐擢,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他管理全国的赋税后,国家赋税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被任用做将军,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BC280年,被任命为将军,带兵攻取了齐因的麦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BC270年,秦军东向进攻韩国,派重兵围困阏与。阏与的地理位置,与赵国相邻,且距邯郸很近,故秦军的攻势对赵国产生了直接威胁。赵惠文王从本国安全着想,决意同秦国争夺上党地区。赵王召廉颇商议,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问,乐乘所答与廉颇一样。赵王又召赵奢商议。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30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并且命令部队说:“有以军事谏者死。”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这样,一直过了28天,而且再次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以好饭食招待 后把他放走。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放松了警惕。在送走秦军间谍以后,赵奢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巳至阏与,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赵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进见赵奢,说:“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此次战役,使强秦遭受了一次大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又封许历为国尉。赵奢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无敌,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于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这种认识和忧虑,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而他的忧虑,果被子其言中,后来赵括所率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全歼。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赵奢一生,经典战役仅一场,其名气似乎还不如他儿子大,但阏与之战中的胜利和论兵折服田单,表现出他极高的军事素养,不愧一代名将的称号。
白起(?~BC257):又名公孙起,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BC294年,白起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BC292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魏国,攻占大小城池六十一个。BC291年,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BC286年攻赵,取光狼城。BC279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BC273年,白起与胡阳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急行八日,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俘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BC264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BC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BC262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郡守冯亭派人往赵国请求归赵。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等为此计议,赵胜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BC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此即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BC259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范睢也怕白起功劳和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昭王改派王龅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信陵君魏无忌同楚国春申君黄歇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睢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睢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不服,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评分:统率B,战斗A,智谋B,战绩A,名气A,综合A。白起实力堪称恐怖,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攻取七十余城,歼敌合计达百万,未尝败绩,秦国统一的基础实际上是他打下来的。杀降则是他的一个大污点,而且加大了日后秦军劝降对方的难度。
李牧(?~BC229年): 赵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此即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起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约在BC246年以后,李牧到朝中任职,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BC244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拔武遂、方城。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BC233年,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即樊于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李牧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全歼10万余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BC232年,秦复攻赵番吾,李牧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BC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就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国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颜聚,赵国灭亡。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A,名气B,综合B。李牧的实力比之白起亦不遑多让,连封号也一样。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即亡,足可以说明他的地位。世界上自毁长城的白痴君主总是层出不穷,赵迁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BC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BC229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在李牧被离间计除掉后于BC228年三月大破赵军,杀赵将赵葱。十月,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BC226年,秦使翦子王贲击楚,攻占十余城, BC225年于回军途中击魏,破魏都大梁,魏王假降,魏遂亡。
秦王嬴政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获太子丹的秦将李信(就是李广的祖先)。嬴政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嬴政又问王翦,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不可。嬴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嬴政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回家养老。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开始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还是被楚将项燕击败。嬴政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去向王翦谢罪,请求他出山,王翦辞谢,嬴政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嬴政允诺。于是王翦和蒙武于BC224年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嬴政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嬴政问:“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嬴政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即使王翦真的这样想,也不可能说出来,这只是司马迁根据当时情况所作的一个合理的推测罢了。)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此即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也)。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斩杀将军项燕,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灭楚。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BC222年其子王贲擒燕王姬喜,又俘赵代王赵嘉,彻底消灭燕国和赵国,BC221年又灭齐国。至此,加上早在BC230年已被灭的韩国,秦国尽灭六国,一统天下。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B,名气B,综合B。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氏和蒙氏代代都有良将,堪称秦国的柱石。王翦孙王离后在与项羽的战斗中失败被擒,不知下落如何(估计是被杀了,因为后来再也没见到有关他的记载),验证了不能三代为将的诅咒。
蒙恬(?~BC210):祖居齐国,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秦名将。少时学狱法,后为狱官。BC221年参加灭齐有功,任内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新生的秦王朝面临匈奴严重威胁。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BC214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攻占阳山、北假。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BC 210年冬,秦始皇嬴政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囚禁了并杀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有疑问,对于一个熟悉法律,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国人,好像应该说守法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来成王终于反悟,杀了进谗言的人,请回了周公旦。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是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C,战绩B,名气B,综合B。蒙恬对中国人的影响大于许多实力高于他的名将,第一,他修建了长城;第二,据说毛笔也是他发明的。至于所谓绝地脉损阴德之说,纯属司马迁个人意见,不能当真。如果蒙恬不自杀,而是选择了辅佐嬴扶苏兵变的话,也许秦朝就能度过瓶颈危机,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而长久的王朝。秦人崇尚实力主义和法家思想,鄙视儒家,中国人现在的性格也许会完全不一样吧。
2009-11-12 22:12:36| 分类: 战争政变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战国及秦篇:战神传说
经过无数次兼并战争和三家分晋之后,春秋初期的150余国仅余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及鲁、宋、郑、卫、中山等20余中小国家。杀伤力大的铁兵器及弩开始装备于军队;各国先后实行郡县征兵制;文武分职,军权集中,有了专职军事将领及独立军事指挥系统;军队发展为步、车、骑、水四兵种,战争进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时代。各国兵力远较春秋为多,战争规模也远较春秋为大。为在战争中图生存、谋发展,各国竞相延揽军事人才。不少卓越军事家出身于士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注重研究战史及兵法,有的还写过兵书。因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论及作战指挥艺术,均较前有较大的提高,战争方式亦有很大改进。
秦王朝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防体系:在北部边境,依险据扼,修建了由亭、障、塞、城组成,并由长城联结起来的国防工事。秦都咸阳至四方有驰道可通,主要防御方向上有直道通往边防;长城沿线及各主要道路,设置烽燧、邮驿,发现敌情可通过烽燧传讯报警。为充实兵源,在郡县制基础上,建立了适龄男丁均有当兵义务的普遍郡县征兵制。军队由步兵(材官)、骑兵、车兵(骑、车兵统称骑士)和水军(楼船士)组成。作战时通常车、步、骑混合编组,协同作战。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位成为日后人们心中战神传说的名将们开始登场了。此时代的名将还有:司马错(秦)、甘茂(秦)、王贲(秦)、乐羊(魏)等。堪称军事家的君王则有: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嬴政等。
吴起(BC440~BC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评分:统率A,战斗B,智谋A,战绩A,名气A,综合A。尉缭称他“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孙膑: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据传是孙武后裔。传与庞涓同时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当上魏将军后遵守一同学习时的约定,请他去共事,后因忌妒他的才能,诬以罪名后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受刑的人基本上没有出将入相的可能,这样孙膑就对庞涓没有威胁了)。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深受齐大将田忌赏识,由其举荐,被齐威王田因齐重用为军师。BC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由大梁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田因齐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于是田因齐于BC353年派田忌为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率兵8万救赵。田忌想领兵直奔赵国,孙膑劝阻道:“凡是要解开纷乱的丝绳,一定要找出它的结头,不可用拳头乱砸;要解劝斗殴的,不可帮着去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它的轻兵锐卒必然都在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您不如引兵围攻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打它防卫空虚之处,魏国一定放弃攻打赵国而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了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将主力集结于预设阵地桂陵,准备歼敌。大约在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中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BC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遂命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并具体提出了增兵减灶的诱敌方法。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就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头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从吴起时代建立的精锐部队“武卒”损失大半,魏国也失去了其强国地位,孙膑则闻名天下。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比如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这些都受到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评分:统率C,战斗D,智谋A,战绩B,名气B,综合B。孙膑这样影响战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居然连真名都失传了,结局也不知道。而且史学界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虚构的人物,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存在。希望能有更多考古学上的发现来丰富我们对他的认识。
嬴疾(?~BC300年):因居樗里又称樗里子,是秦惠王异母弟,母亲是韩国人。能言善辨,足智多谋,被秦人称为“智囊”。BC317年,魏、赵、韩三国联军攻秦,他率军大破联军于修鱼,擒韩将申差,斩首8.2万,联军败退至观泽,他又追击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因功晋升右更。BC314年,领兵攻打魏国的曲沃、焦,使焦投降,把曲沃城的人都赶回魏国,使曲沃成为一座空城,终于并人秦的版图。继而败韩军于岸门,斩首八万。BC313年,樗里子为将攻打赵国,俘其将赵庄,夺占赵地蔺。第二年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以离间计使楚将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于丹阳,虏其将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熊槐不甘心失败,尽发国内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击败楚军。韩、魏配合秦军乘楚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楚怀王熊槐被迫撤军,割两城向秦求和。以战功卓著,封于严道,号为严君。秦惠王嬴驷卒,太子立(即秦武王),逐张仪、魏章,启用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在樗里子等人势如猛虎的冲击下,各国谈虎色变。通过战争扩张,秦国渐渐强大起来。樗里子曾率兵车万乘人周,国王非常恭敬地亲率士卒迎接。楚王看到周对秦国的人这么看重,很是愤怒,责问周王,游腾替周向楚王解释:周实际上是把秦和樗里子看作欺诈难凭的人物在防范才这么作的。楚王这才高兴。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嬴稷即位,樗里子更受尊重。BC306年率兵攻打卫国蒲城。蒲城守将心中恐惧,央请胡衍出面媾和。胡衍以攻蒲弊多利少说樗里子。认为卫国之所以为卫国,全在有蒲城这一屏障。若攻打蒲城,卫国定要归附魏国,这无疑为军力衰弱所困的魏国注入了一支兴奋剂,魏国的强大必定给秦国带来隐患。益魏而损秦,定会召来秦王的不满。樗里子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蒲城离去。BC300年卒。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樗里子是秦国第一代著名的将领,以多智著称。秦所以东攘诸侯,多出于樗里子、甘茂之策,他们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因避乱到魏国,当了大夫。此时,燕昭王姬职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乐毅适于此时出使到燕国,燕昭王厚待乐毅。乐毅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接受燕昭王的邀请被封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官)。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湣王屡战屡胜,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湣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湣王的骄横,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提出“举天下而攻之”,连结诸国一起伐齐的方略。燕昭王接受了他的建议,而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湣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燕昭王在BC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他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湣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莒城、即墨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BC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乐毅围而不攻是想自立为王,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诸君。骑劫不久被田单击斩,燕军被逐出齐境,占领的齐国城邑全数被收复。惠王后悔,又怨恨乐毅奔赵,派人责难乐毅。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B,名气A,综合B。诸葛亮喜好法家学说,以管、乐自比,大概乐毅也是法家一派吧。燕国在乐毅之前是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得到他则几乎灭掉了强齐,在他离去后又恢复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直到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
田单:生卒年不详,齐国临茁(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齐国王室田氏的远族。BC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之兵攻齐,齐湣王不支,放弃齐国都城临茁逃至莒城拒守。当时的田单在临茁,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燕军长驱直人,攻城拔郡。田单离开临茁逃难,他让族人把露在车轮外的车轴截断,外面包上铁箍。燕军围攻安平,城陷,城中人争先恐后夺路而逃,但由于车轴过长,车轮彼此撞击而轴断车毁,多遭燕军掳获,唯有田单和族人因车轴短且包有铁箍得以逃脱,东行到达即墨。
燕军攻克安平后,又长驱直入,下齐城七十余座,独莒城和即墨未被攻陷。燕知湣王在莒,倾其兵力攻莒。楚将淖齿杀湣王,齐臣王孙贾等拥立湣王之子为王(即齐襄王)。齐襄王号召民众守莒抗燕,保卫齐国。乐毅久攻不下,于是重新调整部署,留右军和前军继续攻莒,他亲率左军和后军东移攻打即墨。守城大夫出城迎战,战败而亡。城中民众以田单多智,推其为将军,田单欣然受命。田单首先调整防御部署,激发军民斗志。他不仅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妻妾编到守城队伍中,以增强防御力量,又拿出个人家财犒赏军士。BC279年,燕昭王死,惠王继位。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田单听到这一情况,便采取反间计,在燕国人中散布乐毅想自立为王的谣言,燕惠王信以为真,于是派骑劫往齐地代乐毅统兵,召乐毅回国。乐毅怕遭不测,投奔了赵国。乐毅一走,不仅使田单少了个大敌,而且燕军也人心涣散,战斗力大为减弱。田单假托有神师相助稳定了军心,又以谣言使骑劫令人把俘虏都削去鼻子并掘开齐人祖坟,焚烧死人,从而更坚定了城中齐人仇燕、抗燕的决心。田单明白,此时士兵的仇恨之火已被点燃,可以用于作战了,于是亲自操持版筑、锹锨,与士卒一起修造营垒。命令甲士埋伏起来,单单派老弱残兵和妇孺登城守卫,并且派遣使者接洽向燕军投降的事。燕军听说齐即墨之军欲降,欢呼万岁。田单又从民间收集了两万多两黄金,命令即墨的豪绅送给燕国将领说:“即墨不久就投降,希望燕军不要掠虏我们族人的妻妾,让我们能如常安居。”燕国将领非常高兴的答应了,燕军从此越发松懈了戒备。以上计谋都收到了积极效果,齐军情绪激昂,士气高涨;燕军却意志消沉,沮丧动摇。两军的战斗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田单觉得反击敌人的条件基本成熟,就以史上著名的“火牛阵”辅以精兵发动了突袭,燕军将士从睡梦中惊醒,疑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都哭天喊地,仓皇奔逃。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势率兵实施战略追击,势如卷席,一举将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完全收复。田单从莒城迎接襄王回到都城临菑主持国政。襄王封田单,号安平君。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B,战绩B,名气B,综合B。齐国复国后,田单曾与赵国名将赵奢谈论兵法,一天他对赵奢说:我并不是不佩服将军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过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带领)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赵奢反对田单这一看法,他向田单详细阐述了时势变化同作,战方式、战争规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火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然而现在是‘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时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天,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以之进攻,难道以三万之众就能奏效吗?‘以三万之众,围千丈城’,不足围城一角,用之野战,不足以实行包围,你将怎么办呢?”赵奢的一席话,令田单叹服。
魏无忌(?~BC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因被封于信陵,所以被称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他为人仁而下士,对所有士人都谦和地以礼相交,不以其富贵骄士。士人因此争相前往依附,以致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公子威明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一次,公子正与魏王博,得到赵兵将寇北境而举烽火的警报。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公子拦阻说:“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说完,复博如故。魏王却惊恐不安,已无心再博。不久,又从北方传来消息说,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大惊,问他何以得知,公子说:“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此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公子。
时魏国有个隐居的人,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为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公子闻后,前往拜访侯生,想馈赠一份厚礼。他不肯接受。公子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都已坐好,公子才带领随从的车骑,空着左边的上座,亲自去接侯生。侯生整理破旧衣冠,并不谦让,径直上车,坐到公子空出的上手座位,想以此观察公子。公子亲执马缰,越发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至市中,侯生下车,见到其朋友朱亥。侯生侧目窥察公子的脸色,又故意久立,与朋友说话。可公子的颜色却越发温和。此时,魏国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公子回来饮酒。市人都看到公子手执缰绳等待。公子的随从都暗骂侯生。侯生见公子始终面不改色,就辞别朱亥上车。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上座,向宾客一一介绍,赞美侯生,又起立为侯生敬酒。满座皆惊。酒至酣处,侯生对公子说:“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觽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从此,侯生便成为信陵君的上客。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闲耳”。公子于是多次去看望朱亥,朱亥却不曾答谢。公子怪之。
BC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全歼赵军,BC258年正月,秦军进抵赵都邯郸城下,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克。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为观望。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公子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深以为忧,多次请求魏王发兵,门客也用各种办法劝说,然魏王畏秦,始终不听。公子估计魏王已不肯派兵救赵,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拚。路过夷门,遇见侯生,便以实相告。侯生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已行数里,心中不快,想:“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而还,问侯生。侯生笑着说:“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连忙问计于侯生,侯生支开旁人悄悄对公子说:“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遂依计而行,如姬果然盗得晋鄙兵符。信陵君要带人去调动晋鄙的军队,侯生又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公子闻后,大为感泣。侯生说:“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说:“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将请朱亥请来。朱亥笑着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同行。公子过谢过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公子一行至邺,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符后,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关键时刻,朱亥从袖中抽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把晋鄙打死。公子遂统晋鄙军,并下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于是得选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在魏军、楚军和赵军的外内夹攻下,大败,邯郸围解。赵王及平原君亲自到邯郸郊界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为公子在前引路。赵王一再感谢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而侯生与公子决别后,待公子至军中,果然在北乡自杀。
公子自己知道魏王对自己怀恨。所在地以在击退秦兵后,公子便遣军归魏,而独自与门客留在赵国,一直在赵十年。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浆人家中。公子便欲见二人,但二人都躲着不肯见。公子打听到他们的住所后,悄悄徒步前往,同两人交游,甚欢。平原君对其夫人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平原君的夫人把话告诉了公子,公子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整顿行装要离去。平原君谢罪,固留公子。平原君的门客听到这件事后,有一半离开平原君而跟随公子(高下立见)。
公子留赵十年而未归。秦闻公子在赵,多次出兵伐魏,魏军数败。魏王甚这忧虑,派使者至赵请公子。公子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毛公、薛公见公子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话未说完,公子脸色骤变,当即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见公子,相拥而泣,任公子为上将军,率统魏军。BC427年,公子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各国闻公子为将,都派兵救魏。公子率燕、赵、韩、楚、魏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全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秦将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此次合纵攻秦,给秦国沉重打击。信陵君从此威振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公子皆书其名,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深以公子为患,为离间公子与魏王的关系,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造谣称公子想自立为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公子,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每天听到诽谤的话,果然派人代公子为将。公子知道自己被谗言诋毁,便推说有病,不去朝见,与宾客日夜饮醇酒,且多近女色,终于BC243年患病而死。同年魏安釐王亦死。秦闻公子死,派蒙骜率兵攻魏,克二十城,开始设置东郡。公子死后十八年,即BC225年,秦灭魏。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C,战绩C,名气B,综合C。每读《史记·魏公子列传》,莫不被其中人物的壮烈风骨所感动,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中国人又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呢?附李白《侠客行》一首以祭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廉颇: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BC298年至BC236年间。BC283年,廉颇率军参与乐毅的五国联军攻齐获胜,攻取阳晋。赵惠文王赵何以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BC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BC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和安阳城。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BC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首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但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赵丹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BC251年,燕国乘赵国元气大伤之机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乐毅之子)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燕主帅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姬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BC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赵悼襄王赵偃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国。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郭开(同样是这个家伙害死了李牧)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C,战绩C,名气B,综合C。“将相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是中国史上著名的美谈。司马光说:“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正体现了他的实力。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不知是不是令苻坚“草木皆兵”的八公山)。
赵奢: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BC324至BC245年间。曾在赵武灵王“沙丘之乱”时逃往燕国避难,任郡守,后来又回到赵国。初为田部吏,曾因平原君赵胜不肯交税,杀其门下九人,又以直言劝服了他。赵胜由此认为赵奢是位很贤能的人,向赵王介绍举荐。BC271年,赵奢得到平原君的荐擢,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他管理全国的赋税后,国家赋税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被任用做将军,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BC280年,被任命为将军,带兵攻取了齐因的麦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BC270年,秦军东向进攻韩国,派重兵围困阏与。阏与的地理位置,与赵国相邻,且距邯郸很近,故秦军的攻势对赵国产生了直接威胁。赵惠文王从本国安全着想,决意同秦国争夺上党地区。赵王召廉颇商议,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问,乐乘所答与廉颇一样。赵王又召赵奢商议。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30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并且命令部队说:“有以军事谏者死。”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这样,一直过了28天,而且再次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以好饭食招待 后把他放走。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放松了警惕。在送走秦军间谍以后,赵奢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巳至阏与,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赵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进见赵奢,说:“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此次战役,使强秦遭受了一次大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又封许历为国尉。赵奢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无敌,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于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这种认识和忧虑,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而他的忧虑,果被子其言中,后来赵括所率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全歼。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赵奢一生,经典战役仅一场,其名气似乎还不如他儿子大,但阏与之战中的胜利和论兵折服田单,表现出他极高的军事素养,不愧一代名将的称号。
白起(?~BC257):又名公孙起,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BC294年,白起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BC292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魏国,攻占大小城池六十一个。BC291年,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BC286年攻赵,取光狼城。BC279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焚毁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楚国,平定巫、黔中二郡。BC273年,白起与胡阳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急行八日,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俘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BC264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BC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BC262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郡守冯亭派人往赵国请求归赵。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等为此计议,赵胜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BC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此即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BC259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范睢也怕白起功劳和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昭王改派王龅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信陵君魏无忌同楚国春申君黄歇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睢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睢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不服,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评分:统率B,战斗A,智谋B,战绩A,名气A,综合A。白起实力堪称恐怖,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攻取七十余城,歼敌合计达百万,未尝败绩,秦国统一的基础实际上是他打下来的。杀降则是他的一个大污点,而且加大了日后秦军劝降对方的难度。
李牧(?~BC229年): 赵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此即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起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约在BC246年以后,李牧到朝中任职,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BC244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拔武遂、方城。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BC233年,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即樊于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李牧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全歼10万余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BC232年,秦复攻赵番吾,李牧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BC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就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国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颜聚,赵国灭亡。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A,名气B,综合B。李牧的实力比之白起亦不遑多让,连封号也一样。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即亡,足可以说明他的地位。世界上自毁长城的白痴君主总是层出不穷,赵迁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BC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BC229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在李牧被离间计除掉后于BC228年三月大破赵军,杀赵将赵葱。十月,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BC226年,秦使翦子王贲击楚,攻占十余城, BC225年于回军途中击魏,破魏都大梁,魏王假降,魏遂亡。
秦王嬴政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获太子丹的秦将李信(就是李广的祖先)。嬴政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嬴政又问王翦,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不可。嬴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嬴政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回家养老。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开始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还是被楚将项燕击败。嬴政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去向王翦谢罪,请求他出山,王翦辞谢,嬴政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嬴政允诺。于是王翦和蒙武于BC224年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嬴政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嬴政问:“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嬴政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即使王翦真的这样想,也不可能说出来,这只是司马迁根据当时情况所作的一个合理的推测罢了。)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此即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也)。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斩杀将军项燕,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灭楚。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BC222年其子王贲擒燕王姬喜,又俘赵代王赵嘉,彻底消灭燕国和赵国,BC221年又灭齐国。至此,加上早在BC230年已被灭的韩国,秦国尽灭六国,一统天下。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B,名气B,综合B。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氏和蒙氏代代都有良将,堪称秦国的柱石。王翦孙王离后在与项羽的战斗中失败被擒,不知下落如何(估计是被杀了,因为后来再也没见到有关他的记载),验证了不能三代为将的诅咒。
蒙恬(?~BC210):祖居齐国,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秦名将。少时学狱法,后为狱官。BC221年参加灭齐有功,任内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新生的秦王朝面临匈奴严重威胁。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BC214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攻占阳山、北假。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BC 210年冬,秦始皇嬴政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囚禁了并杀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有疑问,对于一个熟悉法律,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国人,好像应该说守法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来成王终于反悟,杀了进谗言的人,请回了周公旦。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是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C,战绩B,名气B,综合B。蒙恬对中国人的影响大于许多实力高于他的名将,第一,他修建了长城;第二,据说毛笔也是他发明的。至于所谓绝地脉损阴德之说,纯属司马迁个人意见,不能当真。如果蒙恬不自杀,而是选择了辅佐嬴扶苏兵变的话,也许秦朝就能度过瓶颈危机,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而长久的王朝。秦人崇尚实力主义和法家思想,鄙视儒家,中国人现在的性格也许会完全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