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是作家萨苏《国破山河在》的续篇。主要内容同《国破山河在》一样,通过日方和中方的记载互证,展现了不少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历史事迹。萨苏所使用的日方资料,大多是专业人士或者关注不到的尘封在日本各地的老兵回忆、战时报道、未刊稿件等。这部分资料大多是日本侵华人员对自己在华经历的回忆,虽然立场不同,但真实性和细节较为可靠。而中方的记载,因多为溃败,资料匮乏,因而日方资料正可丰富这方面的记载。
萨苏文笔灵动,感情真挚,考证严谨,在一篇篇重现中国军民为了民族尊严慷慨赴死的感人历史中,处处体现出萨苏满腔的家国情怀。书中还有大量日方拍摄的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图文互动,更具历史价值。
角度新颖,从大量的,来自敌方的资料中搜集、考证中国的抗战细节和历史史实,能更全面、多角度的看待抗战历史。而且,日方资料本就该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这不仅因为日本战争一方,更因为抗战中国方面更多是被动防御、惨败撤退或打了就跑的战争状态,很多战役细节、战果等都无法留下确切的记录。甚至很多史实因为参战人员全部战死而无从知晓。但在日本的资料中,却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如本书中关于中国击落的天皇号,天皇号的背景和乘员身份,中国方面记载非常 简略,但在日方资料中则非常详细;中国空军奇袭武汉篇,中国方面的记载只简单为曾两次空袭,至于战果几无记载。但在日方资料中则细致记载了损失飞机160 余架,死伤240余人,且击伤了一个日本海军少将。
萨苏的文章,注重历史细节,关注中下层官兵的表现。本书文章多为具体战斗的考证,甚至是小到一两辆坦克、一两架飞机的战果分析考证。这使得文章的战场感和真实性强,描写考证细致,有身临其境感。如十九路军奇袭日军战车篇,就考证出了两辆日军坦克的损失史实。
萨苏长期在日本生活工作(其妻也是日本人)。对日本人的民族特性非常了解,不仅多方搜求各类资料,而且留心接触了各层次的日本人。不仅是学者,更有普通的 日本老兵、偏激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关于那段历史有过
交流和辩论。所以,在萨苏文中,对日本军队特质和日本民族的刻画更为全面和准确。
这本书是在kindle 上看的,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在电子水墨屏上的显示效果格外凝重和珍贵。萨苏昨晚研究抗战史方面的专家,拥有很多第一手材料。因为那段历史太沉重了,是还在动不动滚脓的伤疤,所以很少去触碰,反而知道的东西少得可怜,近乎于无知。萨苏的笔调很轻快,随处可见小小的幽默和坏坏的吐槽,但又不会刻意煽情,甚至上纲上线,这会让 那段历史读起来轻松一些。 萨苏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视角视角,我通常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抗日书籍都很苦大仇深,有着滔天的冤屈(当然这也是事实),不过这有个隐含的前置条件——我们是弱者,中国是弱者。 可现在不是了呀,中国GDP 超过日本这都已经两年了,我从小是看着日本度过“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长大的, 尤其是去年日本福岛核辐射灾难中,日本政府、自卫队、民众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咱们08年地震、奥运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是弱者啊,日本才是。
有人这么说:’’在南京求学四年有余,也算走过了大半个南京城。南京这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也算大致了解了不少。远的有六朝古都两晋风华,近的有大明国都太平天国。然而始终最响亮的依然是七十余年前大屠杀的哀名。 “
成王败寇,逝去的英灵大多已无记载。更多的名字只记载于内刊与史学的资料中。依然有许多的人记得他们,但是更多的人早就已经忘却了七十年前那些悲壮的事迹。
在数十年的内战里也曾有八年是一致对外的,也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川军和桂军带着破破烂烂的装备一路向东,然后拼光部队,以身殉国。
更多的是一个个番号被取消,被整编,被轮换。书里简单的一句话背后也许就是几千条生命奋战多日后阵地失守,城市失守,一个个地区失守。一次次的失败和后退终于换来最后的曙光。
萨苏的书里并无太多正史的风格,但是往往能在细节里反映出一种情感。每每看到用一种平淡的笔触写下一些惊心动魄的细节就会感到内心涌动的情感。这些文字远比冠冕堂皇的教科书来的更有力量。尽管只是博客里细碎的文章汇总起来编成的集子,倒是依然那么动人。
而有些类似轶事的趣闻在抗战肃穆的背景里又显得有些苦中作乐。也许这就
是萨苏的风格。
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辛辛苦苦啃完的那一套关于抗战牺牲的二百多将军的书,干巴巴的文字记录里却是沉甸甸的心情。而今看完这本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又有了很多新的见解。算是没有白看。
无论国共内战如何,在这八年里总算没有给中国丢脸。即便是在这么黑暗的日子里,民族的脊梁始终没有弯曲。
在被遗忘多年以后的今天他们终于不那么寂寞。希望这个国家的身躯里永远有这样的人。希望这个国家不再需要用阵亡名单来证明自己的不屈不挠。和平年代,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爱国。斯民于斯土,不被欺负地活着,就算好日子。不被欺负,意味着外争国权,内护民权,即免于主动暴力的自由。说到底,国家的权利,不过是所有个人权利的集合。政府之所设,宪法之所立,意义恰在于此。爱国,就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李大钊尤其强调了先觉者对国家的责任,他不会赞成“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但显然不会反对“令祖国得自 由”,国家被侵略被奴役,本质上就是所有个人权利被侵略、所有个人被奴役,面临内忧外患,仁人志士起而行之,本意都不外是求得国族的自主、国民的自由,而 这两者实质上是一回事儿。近代,中华民族虽饱受欺凌,却从来没有放弃抗争。正是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经艰难曲折实现了国家自主、民族独立的梦 想,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走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圆梦之路,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中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作者的一篇博文里,他这么评价朝鲜战争:“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朝鲜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才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此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没有朝鲜战争,中国周边的列强,会有中国人几十年的和平么?从大国之间的战略上,我看不出大家有让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保持空白的理由。中国闹文革,中国闹灾荒,中国的老百姓上街游行,无数的机会,外面的,没人去抓。为什么没有人试试肢解这个一旦强盛起来很危险的大国?试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势力范围?哪怕,尝试一下?朝鲜战争之前,
这种事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而朝鲜战争之后,再没有一个国家认真地准备“征服中国”。即便对于中国的那个政府不满,想要推翻它,也要想出种种制衡的办法来,从政治上,经济上,从各个方面想办法。正因为无法征服,我们才有了和这些曾被称作“列强”的国家坐在一张桌子旁平等说话的机会。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国人因为这种尊严得到的,就是几十年来不再有战争来破坏我们的家园 -- 无论这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推翻一个政府可能是正义的,也可能是非正义的,但无论如何,战争要所有的人民来买单。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 -- 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我们应该感激。“
如林徽因所写: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我们应该感激,我们也需要感激那些为了我们的今天,默默献出自己生命的,那些当时年轻的,少年。
感激过后------“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是作家萨苏《国破山河在》的续篇。主要内容同《国破山河在》一样,通过日方和中方的记载互证,展现了不少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历史事迹。萨苏所使用的日方资料,大多是专业人士或者关注不到的尘封在日本各地的老兵回忆、战时报道、未刊稿件等。这部分资料大多是日本侵华人员对自己在华经历的回忆,虽然立场不同,但真实性和细节较为可靠。而中方的记载,因多为溃败,资料匮乏,因而日方资料正可丰富这方面的记载。
萨苏文笔灵动,感情真挚,考证严谨,在一篇篇重现中国军民为了民族尊严慷慨赴死的感人历史中,处处体现出萨苏满腔的家国情怀。书中还有大量日方拍摄的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图文互动,更具历史价值。
角度新颖,从大量的,来自敌方的资料中搜集、考证中国的抗战细节和历史史实,能更全面、多角度的看待抗战历史。而且,日方资料本就该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这不仅因为日本战争一方,更因为抗战中国方面更多是被动防御、惨败撤退或打了就跑的战争状态,很多战役细节、战果等都无法留下确切的记录。甚至很多史实因为参战人员全部战死而无从知晓。但在日本的资料中,却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如本书中关于中国击落的天皇号,天皇号的背景和乘员身份,中国方面记载非常 简略,但在日方资料中则非常详细;中国空军奇袭武汉篇,中国方面的记载只简单为曾两次空袭,至于战果几无记载。但在日方资料中则细致记载了损失飞机160 余架,死伤240余人,且击伤了一个日本海军少将。
萨苏的文章,注重历史细节,关注中下层官兵的表现。本书文章多为具体战斗的考证,甚至是小到一两辆坦克、一两架飞机的战果分析考证。这使得文章的战场感和真实性强,描写考证细致,有身临其境感。如十九路军奇袭日军战车篇,就考证出了两辆日军坦克的损失史实。
萨苏长期在日本生活工作(其妻也是日本人)。对日本人的民族特性非常了解,不仅多方搜求各类资料,而且留心接触了各层次的日本人。不仅是学者,更有普通的 日本老兵、偏激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关于那段历史有过
交流和辩论。所以,在萨苏文中,对日本军队特质和日本民族的刻画更为全面和准确。
这本书是在kindle 上看的,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在电子水墨屏上的显示效果格外凝重和珍贵。萨苏昨晚研究抗战史方面的专家,拥有很多第一手材料。因为那段历史太沉重了,是还在动不动滚脓的伤疤,所以很少去触碰,反而知道的东西少得可怜,近乎于无知。萨苏的笔调很轻快,随处可见小小的幽默和坏坏的吐槽,但又不会刻意煽情,甚至上纲上线,这会让 那段历史读起来轻松一些。 萨苏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视角视角,我通常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抗日书籍都很苦大仇深,有着滔天的冤屈(当然这也是事实),不过这有个隐含的前置条件——我们是弱者,中国是弱者。 可现在不是了呀,中国GDP 超过日本这都已经两年了,我从小是看着日本度过“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长大的, 尤其是去年日本福岛核辐射灾难中,日本政府、自卫队、民众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咱们08年地震、奥运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是弱者啊,日本才是。
有人这么说:’’在南京求学四年有余,也算走过了大半个南京城。南京这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也算大致了解了不少。远的有六朝古都两晋风华,近的有大明国都太平天国。然而始终最响亮的依然是七十余年前大屠杀的哀名。 “
成王败寇,逝去的英灵大多已无记载。更多的名字只记载于内刊与史学的资料中。依然有许多的人记得他们,但是更多的人早就已经忘却了七十年前那些悲壮的事迹。
在数十年的内战里也曾有八年是一致对外的,也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川军和桂军带着破破烂烂的装备一路向东,然后拼光部队,以身殉国。
更多的是一个个番号被取消,被整编,被轮换。书里简单的一句话背后也许就是几千条生命奋战多日后阵地失守,城市失守,一个个地区失守。一次次的失败和后退终于换来最后的曙光。
萨苏的书里并无太多正史的风格,但是往往能在细节里反映出一种情感。每每看到用一种平淡的笔触写下一些惊心动魄的细节就会感到内心涌动的情感。这些文字远比冠冕堂皇的教科书来的更有力量。尽管只是博客里细碎的文章汇总起来编成的集子,倒是依然那么动人。
而有些类似轶事的趣闻在抗战肃穆的背景里又显得有些苦中作乐。也许这就
是萨苏的风格。
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辛辛苦苦啃完的那一套关于抗战牺牲的二百多将军的书,干巴巴的文字记录里却是沉甸甸的心情。而今看完这本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又有了很多新的见解。算是没有白看。
无论国共内战如何,在这八年里总算没有给中国丢脸。即便是在这么黑暗的日子里,民族的脊梁始终没有弯曲。
在被遗忘多年以后的今天他们终于不那么寂寞。希望这个国家的身躯里永远有这样的人。希望这个国家不再需要用阵亡名单来证明自己的不屈不挠。和平年代,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爱国。斯民于斯土,不被欺负地活着,就算好日子。不被欺负,意味着外争国权,内护民权,即免于主动暴力的自由。说到底,国家的权利,不过是所有个人权利的集合。政府之所设,宪法之所立,意义恰在于此。爱国,就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李大钊尤其强调了先觉者对国家的责任,他不会赞成“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但显然不会反对“令祖国得自 由”,国家被侵略被奴役,本质上就是所有个人权利被侵略、所有个人被奴役,面临内忧外患,仁人志士起而行之,本意都不外是求得国族的自主、国民的自由,而 这两者实质上是一回事儿。近代,中华民族虽饱受欺凌,却从来没有放弃抗争。正是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经艰难曲折实现了国家自主、民族独立的梦 想,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走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圆梦之路,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中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作者的一篇博文里,他这么评价朝鲜战争:“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朝鲜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才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此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没有朝鲜战争,中国周边的列强,会有中国人几十年的和平么?从大国之间的战略上,我看不出大家有让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保持空白的理由。中国闹文革,中国闹灾荒,中国的老百姓上街游行,无数的机会,外面的,没人去抓。为什么没有人试试肢解这个一旦强盛起来很危险的大国?试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势力范围?哪怕,尝试一下?朝鲜战争之前,
这种事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而朝鲜战争之后,再没有一个国家认真地准备“征服中国”。即便对于中国的那个政府不满,想要推翻它,也要想出种种制衡的办法来,从政治上,经济上,从各个方面想办法。正因为无法征服,我们才有了和这些曾被称作“列强”的国家坐在一张桌子旁平等说话的机会。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国人因为这种尊严得到的,就是几十年来不再有战争来破坏我们的家园 -- 无论这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推翻一个政府可能是正义的,也可能是非正义的,但无论如何,战争要所有的人民来买单。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 -- 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我们应该感激。“
如林徽因所写: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我们应该感激,我们也需要感激那些为了我们的今天,默默献出自己生命的,那些当时年轻的,少年。
感激过后------“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