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苏教版历史学习方法

118.邱濬的哪一部书系统论述治国平天下之道?《大学衍义补》

119.哪位明朝皇帝曾经亲征,亲自手刃数位蒙古人?明武宗 正德

120.《明史》称“自军兴来称战功第一”的大捷是?王江泾大捷 总指挥是张经

121.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是?火龙出水

122.素有“南国书城”美誉的是? 天一阁

123.明朝按地区划分征粮的最重要的田赋制度是?粮长制

124.程大位有一部珠算专著是? 《算法统宗》

125.“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则没有男女之别”语出谁口? 李贽

126.明朝哪本书记载了西方的水利技术?《农政全书》

127.“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这是哪位名将入狱后的诗作? 胡宗宪

128.明朝皇帝中哪一朝的宦官最老实? 嘉靖

129.“格物致知、言行合一、明哲保身”是谁的主张?王守仁

130.一种说法李自成出家为僧,称为?奉天玉和尚

131.明朝中期影响深远的“江门学派”鼻祖是?陈白沙

132.弘治朝三位治水能臣是?白昂 徐贯 刘大夏

133.明孝宗为哪两位大臣的死停朝一日? 徐溥 王越

134.绣像小说是什么?附有书中人物的白描图像的通俗小说

135.明末太湖一代的吴易“白头军”名字的含义是什么?为明朝戴孝 白布缠头

136.李成栋的侍妾谁自杀激劝他“反清复明”张玉乔

137.杨起隆和朱三太子是不是一个人?朱慈灿,没有关系

138.秦良玉的妻子马千乘的祖先是谁?马援

139.明朝的唯一一位三元(解元 会元 状元)是谁?商辂

140.红巾军中路军中哪位将领率军一度攻占高丽? 关铎

141.朱元璋去胡惟庸家观看水井中的醴泉,被哪位太监识破杀机的? 云奇

142.因为蓝玉的女儿蜀王妃要留全尸,蓝玉怎么被处死的?扒皮 剥皮

143.平定宁王朱宸濠最大的功臣是? 王守仁

144.威武大将军朱寿的父亲是谁? 明孝宗

145.《升庵诗话》作者的父亲是谁? 杨廷和/杨慎

146.谁曾今开廷试场上试卷被吹,镇定自若重新答卷高中二甲?王越

147.丰臣秀吉把日本比作“弓箭锐利之国”,大明比作懦弱好文的____?长袖之国

148.朝鲜之役中与小西行长谈判的中国商人是? 沈惟敬

149.李自成的义军曾经吃过一大大餐,“福禄宴”,禄是梅花鹿,哪福是什么? 福王朱常洵 150.明朝镇东楼的别称是? 山海关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上)

全漢昇先生,廣東順德人,民國二十四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隨後進入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潛心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民國三十八年以後,並先

後於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講授中國經濟史。民國七十三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先生治學,務實求真。半世紀以來專題著述甚多,上

自魏晉以迄戰前,綿廷壯闊,根基深厚。他的學術見解與成就,舉世重視。本

文擬將他在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貢獻作一簡略介紹,掛一漏萬。讀者如果希望

作進一步瞭解。請參考後文附全先生著作目錄。

一、唐宋帝國與運河

在中國經濟史上,全先生對於唐宋時期的研究,貢獻最著。《唐宋帝國與運河》

一書,尤為千古不刊之作。在這本書裡,他把運河的重要性,即運河的暢通與

否和唐宋國運盛衰的關係,根據史貴作生動的敘述與有條不紊的因果分析。這

一創作的學術價值,不僅在唐宋史研究上極為重要,即對於瞭解近代以前中國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亦有莫大貢獻。中國自商周以來至秦漢,政

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南方廣大地區多未開發。但是,從

魏晉到隨唐的幾百年間,中國經濟南北二大區的相對生產力發生空前變動。漢

末至南北朝時期,北方由於戰亂頻仍,胡人入侵,生產力大受破壞,漢人大規

模南移。結果,北方經濟衰退,南方不斷開發。當中國再度統一(即隋唐時代), 南方於是取代北方,一躍而為全國經濟重心所在。

他方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在近代輪船兵艦發展以前,海洋實為天然屏障。中

國邊患,因此都在北方。歷代都必須在北方沿邊佈重兵,以防亞洲内陸游牧民

族入侵。同時,為了便於瞭解邊情,控制邊郡守軍,以收指臂之效,中央政府

也仍設於北方之心要。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維持邊境龐大駐軍和首都的皇族

及朝廷大小官員,便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把南方

剩餘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大量北運。然而,中國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沿海交

通在輪船發展以前又多危險(風暴及海盜)而不可恃,於是有建設一條南北交通

的大動脈之必要。隋煬帝之開鑿運河,主要原因在此。在這條運河把北方的軍

事政治重心和南方的經濟重心聯繫起來,對於盛唐武功有無此貢獻,以後這條

運河能否暢順,也和唐宋帝國國運息息相關。

唐初行府兵制,兵農合一,且中央政府機構遺算簡單,國都所在地的關中,糧

食供需尚不致大相懸殊。可是到了七世紀後半的高宗時代,朝廷機構大為擴張,

長安人口膨脹,同時府兵制又漸變為募兵制,軍需民食大增,關中糧食供應便

大成問題。原來隋煬帝修運河,自洛陽以達長江。從洛陽到長江一段,有三門

險灘,尚末顧及。所以,唐初南方物資。可籍運河暢運洛陽,卻難以大量輸送

至長安。高宗於是設洛陽為東都,此後直到玄宗(713-755)前期,天子及從臣常

於春夏之間東幸,甚或常駐洛陽,時人稱玄宗為「逐糧天子」。玄宗後期,由

於名臣裴耀卿和韋堅相繼改善河道運輸一一改直為分段運翰、修陸路繞三門險

灘、關中另開運河以達至長安一一成效大著。江准米糧及其他物資,可源源運

至關中。最盛時年逹四百萬石。玄宗非但無須就食東都,而且可傾力向西北發

展,大唐帝國聲威遠播,使開元、天寳年間成為中國政治史上的黃金時代。

安史之亂(755-763)後,藩鎮割據局面形成,運河的濬修與維護大不如前,運河

的交通又不時被地方兵將阻斷,大大地失去了聯繫南方經濟重心的作用,唐朝

國勢於是中衰。吐蕃、回紇相繼侵凌。到末年各藩鎮自擅兵賦,互相爭奪,運

河水道破壞,長安供應被切斷,政府財政破產,李氏王朝便不再也不能維持下

去。五代期間(906-960),沒有一個帝王能控制運河沿線地區,他們的政權也無

法長夕維持。

北宋建都開封(汴州),在黃河平原上,與遼及西夏對峙。就地理形勢來說,無

險可守。一旦有患,實防不勝防。然而,和長安或洛陽比較起來,開封有一大

優點,對於宋太祖選擇國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從南方運到這裡的糧食,

每年多逹六百萬石。此外尚有其他货物,源源到逹,支持北方軍糈民食。北宋

之能長多和北邊及西北二大異族抗衡,運河一脈暢通,聯繋南方,貢獻莫大。

到了徽宗時侯,蔡京用事,政府用於購買糧食時的巨額準備消失,又改分段轉

運法為直運法,結果北運米糧減。欽宗時,汴京被金人圍攻,運河上游又被盜

賊破壞而潰決,河口淺阻,澝運不通,北宋軍事上難以支持,終於崩潰。

此後宋室南遷,定都臨安(杭州)。宋金兩國以准河為界,對立了一個世紀,以

後分別為新興的蒙古所滅。據全先生觀察,宋金對峙,運河南北分屬二個不同

的政權,而且北段完全湮塞,失去了溝通南北經濟大動脈的作用,使宋金二國

國力變得分散而薄弱。另一方面,杭州居運河南端終點,和長江南岸的鎮江相

連。長江諸路財賦,可以經由鎮江入埋河而逹杭州,源源供應。南宋所以恣偏

安一隅,連一個世紀之久,運河的經濟功能仍然是個重要因素。

全先生在唐宋經濟史上另一重大貢獻,是他對於商業發展與都市化的研究。首

先,為探討交通運輸對都市發展的可能影響,他選擇這個時期運河沿岸三個重

要城市一揚州、開封(汴梁)、杭州(臨安)一一做深入的覲察。其中開封及杭

州分別為北宋與南宋首都,由於政治及軍事上的重要功能,加上運河交通便利,

使他們很快地成為龐大的商業城市。這二個大都市有個共通的特點,即首都所

在,有大量人口(官員、軍人、學生、地主、遊客……)能將首都以外的財力轉

移到這裡,以供消費。因此,它們的購買力很大,能夠吸收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的货物到這裡來銷售。例如,開封所需糧食及工業品(絲織品、漆器、書籍、紙、

筆、硯等),大都從東南的皖、蘇、浙、閩、贛等地輸入。藥材和一部份絲織品,

取給於四川。此外,木材取給於山西、陝西;鹽來自山東、山西;鐡器及陶器

分別從河北,陝西輸入;奢侈品如象牙、珍珠、香藥之類來自海外;戰馬自西

夏、子閬而來,這種消費性城市的擴張,促進國内商業的發展;交通運輸的便

利,又加速都市的膨脹。[1]

揚州的興起,在經濟史上更具重要性。唐宋以前,中國都市大都由於行政或軍

事功能而形成。從這個觀點來看,開封和杭州在宋代的繁榮,仍不脫離傳統,

不過規模遠較前代為大而已。揚州在唐代的繁榮及以後取代揚州而興起的真州,

卻純由其商業功能的發揮所致。在〈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落〉一

文中,全先生闡述這個城市在唐代繁興的重要原因,是由於它「位於長江和運

河的交叉貼上,為南北交通要衝,實是全國货物最理想的集散地。」不但南方

鹽、茶、藥材各貨,即海外舶來品,也多集中於此,再經運河北遝銷售。商業

發逹,工業、遝輸業、金融業等亦相應而生。除商業大都會的興起外,他也發

現宋代若干地方,或由於人口增加,由虛市演變為市鎮(見〈南方的墟市〉一

文)。商業功能城鎮的出現與增加,象徵著都市發展的新階段。全先生在這方面

的研究,無疑地起了帶領作用。

其次,唐宋時代經濟和往不同的另一方面,是國際貿易方面的轉變。中國在唐

宋以前的國際貿易,多沿「絲綢之路」與中亞各國交易。唐宋以遣,由於南方

的開發,航海技術的改進,及阿刺伯商人在海上的活躍,中外貿易大都轉移到

東南沿海。唐宋時期,中國沿海國際貿易商阜相繼勃興。廣州、泉州、明州(寧

波),可說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在唐代和北宋,廣州更居首位。全先生在〈宋

代廣州的國内外貿易〉一文中,對於瞭解當時國際貿易的性質和廣州在國内外

貿易所扮演的角色,做了一番切實的考察。根據他的研究,宋代廣州輸入品多

為珍珠、象牙、犀角、香藥等奢侈品。這些貨品大多來自南洋。輸出品則多為

工業製造品,如五金、布帛、瓷器、漆器。此外,銅錢翰出很多,廣泛流

布海外,遍及日本、南洋、印度、非洲東岸,幾成為國際货幣。

宋代國際貿易的經營,阿刺伯商人最為活躍。但是,華商和中國官吏經營南洋

貿易者也很多。無論外商或華商,他們也從事廣州與國內各地間的貿易。例如,

將進口外貨及兩廣多餘的米鹽,運銷各處。當時廣州與國内交通路線,大致有

二條:一條沿著現今粵漢鐡路或附近北上,通長江西至四川,或經運河以逹華

北。另一條由海道至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城市。廣州的繁榮是建立

在轉運貿易之上。這也是由於發揮商業功能而興盛起來的城市(全先生在唐宋經

濟史上尚有其他重要貢獻,將併入下節論述)。

[1]參考全先生論文〈北宋汴梁的輸出入貿易〉和〈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

品的輸入〉。

中國經濟自先秦至兩漢,金屬貨幣的使用有逐漸推廣的趨勢。但是漢末及魏晉

南北朝期間,貨幣發展開倒車,實物貨幣盛行,自然經濟居支配地位。唐宋時

代,金屬货幣再度流行,而且進入紙幣階段,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

1.朝贡贸易 月港 闭关锁国 2.澳门 丝绸 白银 3.D 4.C 5.B 6.B

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贸易的网络之中。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基础练习

1.16 耶稣会士 2.入乡随俗 思想文化 风俗习惯 西学 学问

3.A 4.B 5.D 6.(1)利玛窦 徐光启 (2)《几何原本》(前六卷) (3)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传教士还编译了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徐光启等参照西方历法,编成《崇祯历书》。

二、拓展练习

7、(1)由于与外国人往来较少,中国人对外国人存有怀疑、警惧的心理;君主专制统治严密,对百姓聚众防范严格。 (2)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人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等,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

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8、(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天文、历法、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商业贸易等领域。(3)不必统于一说,言之有理即可。赞成说: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以及商业贸易等确实有比中国先进的地方。不完全赞成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并非所有领域都落后于西方。

第六单元 单元练习

一、极权政治的发展

1.内阁大学士。军机处。

2.特点:内阁协助皇帝决策,只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区别:唐朝皇帝以下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分掌草诏、审核、执行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明朝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3.言之有理即可。如:皇权越来越强化,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政治腐败,思想禁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是。内阁虽然只是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但作为重臣的意见,皇帝也不得不考虑。 否。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制度规定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得自行其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开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阁与皇权的关系。皇帝开明,内阁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权,客观上制约皇权;反之,则不可能做到。

5.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6.文字狱。明代设置厂卫,是为了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使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臻于空前。清代文字狱是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因此,无论是厂卫或文字狱,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表现。

7.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不矛盾。康、雍、乾三代从总体上说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一定建树。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文字狱,可以理解。 矛盾。作为“盛世”,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文字狱与“盛世”背道而驰。

二、经济发展的悖论

1.体现:移民屯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举例:三国时代,曹操在北方地区实行屯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为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文景之治”。

2.原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天下初定,人民生活困苦,需要休养生息。影响:经过移民屯田等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3.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清朝前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商品生产发展,商业日臻繁荣。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商贸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储备大增,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起着稳固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王朝的统治,所以市镇商贸有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观念或政策,始终以“主”“仆”关系待之,海外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系;加上长期小农经济的自给和封闭,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惧怕,使为稳固统治而设的“海禁”与“闭关”随之而起。

三、早期的西学东渐

1.马可?波罗是沿丝绸之路东行来华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到利玛窦时代,西方人可以通过海上航线到达东方。

2.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人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

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介绍图片的历史含义即可。如: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传教;结交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促进中西交流等。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统治者妄自尊大,无视西方科技的发展,拒绝学习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愈将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资本主义殖民大潮面前将难以避免落后挨打的结局。

第三分册 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C 2.B 3.B 4.C 5.D 6.D 7.C 8.A 9.C 10.C 11.A 12.A 13.B

14.C 15.A 16.D 17.C 18.D 19.A 20.A 21.C 22.B 23.A 24.B 25.D

26.C 27.A 28.B 29。C 30.C

第二部分

31.(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政治上西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其说明当时西夏的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北宋初年,为消除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积弱”局面。

(4)有。因宋的积弱,无力以战取胜,不得已而议和,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以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2.(1)南宋。因为材料提及的故都开封即北宋的都城。

(2)北宋时,南方经济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到南宋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生产的首位,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完成的趋势。

33.(1)开放海外贸易能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实行“海禁”则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稳,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2)材料一:海外贸易能使中外互通有无,增加人民和政府的收人;材料三:外国商品对中国无用,禁止对外贸易可以防止内外勾结,预防外来的侵扰。

(3)本题属于开放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得分。(针对盲目自大、自我封闭的心态,只要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即可)

34.(1)国力强盛,影响波及海外等。

(2)能从材料出发,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即可。(思路:北京城市规模宏大,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商业活动渗透到官民日常生活中;各地商人云集,是全国的商品贸易中心)

35.(1)A元朝;B北宋;C五代十国;D南宋。排列顺序为:CBDA。

(2)南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宋与南宋时期与辽、金等政权并立,实现局部统一;到元朝时期完成大一统。

36.本题采用分级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1 3分)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4—6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7 10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11—12分)

世纪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世纪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900.6-1901.7)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00年6月,英、美、奥、意、德、法、日、俄等国军队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随后占领天津。8月14日联军聚集近2万人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一行仓皇逃亡西安。清廷逃亡中,呼吁各国停战议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在《辛丑条约》上签字。《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到1943年废除《辛丑条约》止,实际付出6.7亿两左右);规定拆除大沽及北京至沿海各处炮台,北京至沿海12处地方驻扎外国军队;规定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等等。《辛丑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头一次由11国联合起来压迫中国签订的、中国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2、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20日)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起,就积极推动反清革命活动。他联络在日本的各个中国革命团体,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随后,孙中山在《民报》发表《民报发刊辞》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等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以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指导反清革命的理论纲领。

3、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10.10)

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黄兴和其他革命党人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到来。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也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武昌新军发动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省相继独立,脱离清政府。12月,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被推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朝皇帝被迫退位,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历时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4、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1915)

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严重危及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反复交涉,日本不让步,于5月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5月8日,袁世凯主持会议,决定除第五条待日后再议外,全部接受。5月9日正式回复日本。此举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全国教育会决定,全国各学校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

5、袁世凯称帝及其失败(1916.1)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参政院推戴,愿意做皇帝。13日在中南海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1916年元旦,袁世凯宣布称“洪宪皇帝”。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反对,云南都督唐继尧、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以及孙中山等先后发表讨袁通电。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6月6日,袁病死。

6、五四爱国运动(1919)

1919年5月4日,由于北京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

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游行示威活动遭到当局镇压。6月3日以后,反帝爱国风潮波及全国广大城乡,特别在上海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高潮,工人阶级从此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6日,北京当局不得不释放全部被捕学生。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至此,五四爱国运动胜利地告一段落。五四运动前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7、中国成立(1921.7)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酝酿组织中国。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在听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工作报告后,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明确了党的性质、基本任务及组织原则,表示要按照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榜样来建立中国。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8、京汉铁路总工会发动大罢工与二七惨案(1923.2)

京汉铁路总工会发动全线工人展开争人权、争自由的政治性大罢工,全国许多工团积极支持,武汉、北京工学各界响应。2月7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下令对工人罢工进行武力镇压。上午,军警向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枪,死伤多人;下午,汉口江岸车站铁路工人遭枪杀,死伤数十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死难。

9、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1)

在中国和共产国际推动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员出席了代表大会,李大钊作为五人主席团成员参加了大会领导工作。大会通过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对内、对外一系列基本政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即国民革命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

10、北伐战争(1924—1927)

1924年初,中国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1926年初,中国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在随后不到半年时间里,国共两党共同努力,通过北伐战争迅速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11、“四·一二”政变与国民政府成立(1927.4)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镇压工人运动,大批屠杀人,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遭致失败。“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南京。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公然抛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实行反共的“清党”,并在各地大规模屠杀人和革命志士,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中国人开始走上以武装斗争反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历程。

12、南昌起义(1927)

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共”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

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敌以重兵进攻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分退至广东海陆丰地区,加入东江地区农民的武装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至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4月,朱德所率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3、“九·一八事变”(1931年)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按照蓄谋已久的计划,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炸毁,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派兵进攻驻守在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和沈阳内城。按照国民政府不抵抗的政策,第二天,沈阳陷落。不到三个月,我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东北军撤退到山海关内。“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实施其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的开始。“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直接感受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高潮。

14、遵义会议(1935)

1935年1月初,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占领贵州遵义。1月15至17日,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和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1936)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及其军政要员10余人,并通电全国,提出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主旨的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代表团到西安,与张、杨及国民党方面代表宋子文、宋美龄等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共抗日等项协议。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返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为团结抗日而着手第二次合作,以此为契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6、卢沟桥事变(1937年)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又扩张其侵略势力到平津附近,准备以武力攻占平津,进而侵占华北。1937年6月起,驻在丰台的日军经常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7月7日晚,在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诡称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次日,日军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自卫还击。中央立即发表《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在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也采取自卫方针,调兵北上增援。随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准备对日抗战。不久北平和天津被日军占领。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

17、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0.1)

1940年1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须采取的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提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

18、延安整风运动(1942-1945)

抗战中后期,中国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整顿党的作风,向党员普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运动。运动因首先于1942年从延安开始,并以延安地区整风的经验最为丰富而得名。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以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整风运动至此结束。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45年4-6月)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讲话。会议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抗战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纲领与政策。会议系统阐明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明确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0、抗战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1945)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投降,中国我军民也开始对日军展开局部反攻。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长琦投掷了原子弹。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中国军民发动战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从1937年开始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公私财产直接损失达600亿美元,战争消耗4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侵略斗争历史上以巨大的牺牲换来的首次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联合国创立,中国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一起,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根本转折点,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21、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5.10)

根据1943年11月《开罗宣言》、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日本在无条件投降后必须把占据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政府任命的台湾行政长官在接受日军投降后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中国版图。

22、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企图凭借430万的军事力量和美国政府的援助,一举消

灭仅有120万人的军队。中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自卫战争。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和三大战役决战,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瓦解。

23、民革建立和民盟重建(1948)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宣布成立,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宣布当前的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和平。1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在香港召开第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重建机构,宣布要彻底消灭整个反动集团的统治,表示要与中国携手合作。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

1949年6月15日,由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参加筹备的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9月21日,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在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0月1日下午2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就职,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下午3时,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2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重要协定。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侵袭,另一方将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应发展和巩固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提供了保障,也为中苏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合作开辟了广阔前途。

26、抗美援朝(1950-1953)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第三天,美国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殊死战斗,赢得了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它捍卫了祖国安全,援助了朝鲜人民,对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2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宪法,结束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决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组织国务院,决定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

118.邱濬的哪一部书系统论述治国平天下之道?《大学衍义补》

119.哪位明朝皇帝曾经亲征,亲自手刃数位蒙古人?明武宗 正德

120.《明史》称“自军兴来称战功第一”的大捷是?王江泾大捷 总指挥是张经

121.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是?火龙出水

122.素有“南国书城”美誉的是? 天一阁

123.明朝按地区划分征粮的最重要的田赋制度是?粮长制

124.程大位有一部珠算专著是? 《算法统宗》

125.“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则没有男女之别”语出谁口? 李贽

126.明朝哪本书记载了西方的水利技术?《农政全书》

127.“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这是哪位名将入狱后的诗作? 胡宗宪

128.明朝皇帝中哪一朝的宦官最老实? 嘉靖

129.“格物致知、言行合一、明哲保身”是谁的主张?王守仁

130.一种说法李自成出家为僧,称为?奉天玉和尚

131.明朝中期影响深远的“江门学派”鼻祖是?陈白沙

132.弘治朝三位治水能臣是?白昂 徐贯 刘大夏

133.明孝宗为哪两位大臣的死停朝一日? 徐溥 王越

134.绣像小说是什么?附有书中人物的白描图像的通俗小说

135.明末太湖一代的吴易“白头军”名字的含义是什么?为明朝戴孝 白布缠头

136.李成栋的侍妾谁自杀激劝他“反清复明”张玉乔

137.杨起隆和朱三太子是不是一个人?朱慈灿,没有关系

138.秦良玉的妻子马千乘的祖先是谁?马援

139.明朝的唯一一位三元(解元 会元 状元)是谁?商辂

140.红巾军中路军中哪位将领率军一度攻占高丽? 关铎

141.朱元璋去胡惟庸家观看水井中的醴泉,被哪位太监识破杀机的? 云奇

142.因为蓝玉的女儿蜀王妃要留全尸,蓝玉怎么被处死的?扒皮 剥皮

143.平定宁王朱宸濠最大的功臣是? 王守仁

144.威武大将军朱寿的父亲是谁? 明孝宗

145.《升庵诗话》作者的父亲是谁? 杨廷和/杨慎

146.谁曾今开廷试场上试卷被吹,镇定自若重新答卷高中二甲?王越

147.丰臣秀吉把日本比作“弓箭锐利之国”,大明比作懦弱好文的____?长袖之国

148.朝鲜之役中与小西行长谈判的中国商人是? 沈惟敬

149.李自成的义军曾经吃过一大大餐,“福禄宴”,禄是梅花鹿,哪福是什么? 福王朱常洵 150.明朝镇东楼的别称是? 山海关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上)

全漢昇先生,廣東順德人,民國二十四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隨後進入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潛心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民國三十八年以後,並先

後於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講授中國經濟史。民國七十三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先生治學,務實求真。半世紀以來專題著述甚多,上

自魏晉以迄戰前,綿廷壯闊,根基深厚。他的學術見解與成就,舉世重視。本

文擬將他在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貢獻作一簡略介紹,掛一漏萬。讀者如果希望

作進一步瞭解。請參考後文附全先生著作目錄。

一、唐宋帝國與運河

在中國經濟史上,全先生對於唐宋時期的研究,貢獻最著。《唐宋帝國與運河》

一書,尤為千古不刊之作。在這本書裡,他把運河的重要性,即運河的暢通與

否和唐宋國運盛衰的關係,根據史貴作生動的敘述與有條不紊的因果分析。這

一創作的學術價值,不僅在唐宋史研究上極為重要,即對於瞭解近代以前中國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亦有莫大貢獻。中國自商周以來至秦漢,政

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南方廣大地區多未開發。但是,從

魏晉到隨唐的幾百年間,中國經濟南北二大區的相對生產力發生空前變動。漢

末至南北朝時期,北方由於戰亂頻仍,胡人入侵,生產力大受破壞,漢人大規

模南移。結果,北方經濟衰退,南方不斷開發。當中國再度統一(即隋唐時代), 南方於是取代北方,一躍而為全國經濟重心所在。

他方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在近代輪船兵艦發展以前,海洋實為天然屏障。中

國邊患,因此都在北方。歷代都必須在北方沿邊佈重兵,以防亞洲内陸游牧民

族入侵。同時,為了便於瞭解邊情,控制邊郡守軍,以收指臂之效,中央政府

也仍設於北方之心要。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維持邊境龐大駐軍和首都的皇族

及朝廷大小官員,便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把南方

剩餘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大量北運。然而,中國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沿海交

通在輪船發展以前又多危險(風暴及海盜)而不可恃,於是有建設一條南北交通

的大動脈之必要。隋煬帝之開鑿運河,主要原因在此。在這條運河把北方的軍

事政治重心和南方的經濟重心聯繫起來,對於盛唐武功有無此貢獻,以後這條

運河能否暢順,也和唐宋帝國國運息息相關。

唐初行府兵制,兵農合一,且中央政府機構遺算簡單,國都所在地的關中,糧

食供需尚不致大相懸殊。可是到了七世紀後半的高宗時代,朝廷機構大為擴張,

長安人口膨脹,同時府兵制又漸變為募兵制,軍需民食大增,關中糧食供應便

大成問題。原來隋煬帝修運河,自洛陽以達長江。從洛陽到長江一段,有三門

險灘,尚末顧及。所以,唐初南方物資。可籍運河暢運洛陽,卻難以大量輸送

至長安。高宗於是設洛陽為東都,此後直到玄宗(713-755)前期,天子及從臣常

於春夏之間東幸,甚或常駐洛陽,時人稱玄宗為「逐糧天子」。玄宗後期,由

於名臣裴耀卿和韋堅相繼改善河道運輸一一改直為分段運翰、修陸路繞三門險

灘、關中另開運河以達至長安一一成效大著。江准米糧及其他物資,可源源運

至關中。最盛時年逹四百萬石。玄宗非但無須就食東都,而且可傾力向西北發

展,大唐帝國聲威遠播,使開元、天寳年間成為中國政治史上的黃金時代。

安史之亂(755-763)後,藩鎮割據局面形成,運河的濬修與維護大不如前,運河

的交通又不時被地方兵將阻斷,大大地失去了聯繫南方經濟重心的作用,唐朝

國勢於是中衰。吐蕃、回紇相繼侵凌。到末年各藩鎮自擅兵賦,互相爭奪,運

河水道破壞,長安供應被切斷,政府財政破產,李氏王朝便不再也不能維持下

去。五代期間(906-960),沒有一個帝王能控制運河沿線地區,他們的政權也無

法長夕維持。

北宋建都開封(汴州),在黃河平原上,與遼及西夏對峙。就地理形勢來說,無

險可守。一旦有患,實防不勝防。然而,和長安或洛陽比較起來,開封有一大

優點,對於宋太祖選擇國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從南方運到這裡的糧食,

每年多逹六百萬石。此外尚有其他货物,源源到逹,支持北方軍糈民食。北宋

之能長多和北邊及西北二大異族抗衡,運河一脈暢通,聯繋南方,貢獻莫大。

到了徽宗時侯,蔡京用事,政府用於購買糧食時的巨額準備消失,又改分段轉

運法為直運法,結果北運米糧減。欽宗時,汴京被金人圍攻,運河上游又被盜

賊破壞而潰決,河口淺阻,澝運不通,北宋軍事上難以支持,終於崩潰。

此後宋室南遷,定都臨安(杭州)。宋金兩國以准河為界,對立了一個世紀,以

後分別為新興的蒙古所滅。據全先生觀察,宋金對峙,運河南北分屬二個不同

的政權,而且北段完全湮塞,失去了溝通南北經濟大動脈的作用,使宋金二國

國力變得分散而薄弱。另一方面,杭州居運河南端終點,和長江南岸的鎮江相

連。長江諸路財賦,可以經由鎮江入埋河而逹杭州,源源供應。南宋所以恣偏

安一隅,連一個世紀之久,運河的經濟功能仍然是個重要因素。

全先生在唐宋經濟史上另一重大貢獻,是他對於商業發展與都市化的研究。首

先,為探討交通運輸對都市發展的可能影響,他選擇這個時期運河沿岸三個重

要城市一揚州、開封(汴梁)、杭州(臨安)一一做深入的覲察。其中開封及杭

州分別為北宋與南宋首都,由於政治及軍事上的重要功能,加上運河交通便利,

使他們很快地成為龐大的商業城市。這二個大都市有個共通的特點,即首都所

在,有大量人口(官員、軍人、學生、地主、遊客……)能將首都以外的財力轉

移到這裡,以供消費。因此,它們的購買力很大,能夠吸收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的货物到這裡來銷售。例如,開封所需糧食及工業品(絲織品、漆器、書籍、紙、

筆、硯等),大都從東南的皖、蘇、浙、閩、贛等地輸入。藥材和一部份絲織品,

取給於四川。此外,木材取給於山西、陝西;鹽來自山東、山西;鐡器及陶器

分別從河北,陝西輸入;奢侈品如象牙、珍珠、香藥之類來自海外;戰馬自西

夏、子閬而來,這種消費性城市的擴張,促進國内商業的發展;交通運輸的便

利,又加速都市的膨脹。[1]

揚州的興起,在經濟史上更具重要性。唐宋以前,中國都市大都由於行政或軍

事功能而形成。從這個觀點來看,開封和杭州在宋代的繁榮,仍不脫離傳統,

不過規模遠較前代為大而已。揚州在唐代的繁榮及以後取代揚州而興起的真州,

卻純由其商業功能的發揮所致。在〈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落〉一

文中,全先生闡述這個城市在唐代繁興的重要原因,是由於它「位於長江和運

河的交叉貼上,為南北交通要衝,實是全國货物最理想的集散地。」不但南方

鹽、茶、藥材各貨,即海外舶來品,也多集中於此,再經運河北遝銷售。商業

發逹,工業、遝輸業、金融業等亦相應而生。除商業大都會的興起外,他也發

現宋代若干地方,或由於人口增加,由虛市演變為市鎮(見〈南方的墟市〉一

文)。商業功能城鎮的出現與增加,象徵著都市發展的新階段。全先生在這方面

的研究,無疑地起了帶領作用。

其次,唐宋時代經濟和往不同的另一方面,是國際貿易方面的轉變。中國在唐

宋以前的國際貿易,多沿「絲綢之路」與中亞各國交易。唐宋以遣,由於南方

的開發,航海技術的改進,及阿刺伯商人在海上的活躍,中外貿易大都轉移到

東南沿海。唐宋時期,中國沿海國際貿易商阜相繼勃興。廣州、泉州、明州(寧

波),可說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在唐代和北宋,廣州更居首位。全先生在〈宋

代廣州的國内外貿易〉一文中,對於瞭解當時國際貿易的性質和廣州在國内外

貿易所扮演的角色,做了一番切實的考察。根據他的研究,宋代廣州輸入品多

為珍珠、象牙、犀角、香藥等奢侈品。這些貨品大多來自南洋。輸出品則多為

工業製造品,如五金、布帛、瓷器、漆器。此外,銅錢翰出很多,廣泛流

布海外,遍及日本、南洋、印度、非洲東岸,幾成為國際货幣。

宋代國際貿易的經營,阿刺伯商人最為活躍。但是,華商和中國官吏經營南洋

貿易者也很多。無論外商或華商,他們也從事廣州與國內各地間的貿易。例如,

將進口外貨及兩廣多餘的米鹽,運銷各處。當時廣州與國内交通路線,大致有

二條:一條沿著現今粵漢鐡路或附近北上,通長江西至四川,或經運河以逹華

北。另一條由海道至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城市。廣州的繁榮是建立

在轉運貿易之上。這也是由於發揮商業功能而興盛起來的城市(全先生在唐宋經

濟史上尚有其他重要貢獻,將併入下節論述)。

[1]參考全先生論文〈北宋汴梁的輸出入貿易〉和〈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

品的輸入〉。

中國經濟自先秦至兩漢,金屬貨幣的使用有逐漸推廣的趨勢。但是漢末及魏晉

南北朝期間,貨幣發展開倒車,實物貨幣盛行,自然經濟居支配地位。唐宋時

代,金屬货幣再度流行,而且進入紙幣階段,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

1.朝贡贸易 月港 闭关锁国 2.澳门 丝绸 白银 3.D 4.C 5.B 6.B

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贸易的网络之中。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基础练习

1.16 耶稣会士 2.入乡随俗 思想文化 风俗习惯 西学 学问

3.A 4.B 5.D 6.(1)利玛窦 徐光启 (2)《几何原本》(前六卷) (3)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传教士还编译了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徐光启等参照西方历法,编成《崇祯历书》。

二、拓展练习

7、(1)由于与外国人往来较少,中国人对外国人存有怀疑、警惧的心理;君主专制统治严密,对百姓聚众防范严格。 (2)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人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等,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

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8、(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天文、历法、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商业贸易等领域。(3)不必统于一说,言之有理即可。赞成说: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以及商业贸易等确实有比中国先进的地方。不完全赞成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并非所有领域都落后于西方。

第六单元 单元练习

一、极权政治的发展

1.内阁大学士。军机处。

2.特点:内阁协助皇帝决策,只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区别:唐朝皇帝以下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分掌草诏、审核、执行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明朝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3.言之有理即可。如:皇权越来越强化,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政治腐败,思想禁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是。内阁虽然只是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但作为重臣的意见,皇帝也不得不考虑。 否。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制度规定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得自行其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开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阁与皇权的关系。皇帝开明,内阁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权,客观上制约皇权;反之,则不可能做到。

5.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6.文字狱。明代设置厂卫,是为了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使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臻于空前。清代文字狱是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因此,无论是厂卫或文字狱,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表现。

7.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不矛盾。康、雍、乾三代从总体上说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一定建树。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文字狱,可以理解。 矛盾。作为“盛世”,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文字狱与“盛世”背道而驰。

二、经济发展的悖论

1.体现:移民屯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举例:三国时代,曹操在北方地区实行屯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为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文景之治”。

2.原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天下初定,人民生活困苦,需要休养生息。影响:经过移民屯田等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3.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清朝前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商品生产发展,商业日臻繁荣。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商贸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储备大增,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起着稳固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王朝的统治,所以市镇商贸有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观念或政策,始终以“主”“仆”关系待之,海外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系;加上长期小农经济的自给和封闭,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惧怕,使为稳固统治而设的“海禁”与“闭关”随之而起。

三、早期的西学东渐

1.马可?波罗是沿丝绸之路东行来华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到利玛窦时代,西方人可以通过海上航线到达东方。

2.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人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

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介绍图片的历史含义即可。如: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传教;结交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促进中西交流等。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统治者妄自尊大,无视西方科技的发展,拒绝学习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愈将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资本主义殖民大潮面前将难以避免落后挨打的结局。

第三分册 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C 2.B 3.B 4.C 5.D 6.D 7.C 8.A 9.C 10.C 11.A 12.A 13.B

14.C 15.A 16.D 17.C 18.D 19.A 20.A 21.C 22.B 23.A 24.B 25.D

26.C 27.A 28.B 29。C 30.C

第二部分

31.(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政治上西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其说明当时西夏的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北宋初年,为消除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积弱”局面。

(4)有。因宋的积弱,无力以战取胜,不得已而议和,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以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2.(1)南宋。因为材料提及的故都开封即北宋的都城。

(2)北宋时,南方经济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到南宋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生产的首位,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完成的趋势。

33.(1)开放海外贸易能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实行“海禁”则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稳,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2)材料一:海外贸易能使中外互通有无,增加人民和政府的收人;材料三:外国商品对中国无用,禁止对外贸易可以防止内外勾结,预防外来的侵扰。

(3)本题属于开放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得分。(针对盲目自大、自我封闭的心态,只要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即可)

34.(1)国力强盛,影响波及海外等。

(2)能从材料出发,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即可。(思路:北京城市规模宏大,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商业活动渗透到官民日常生活中;各地商人云集,是全国的商品贸易中心)

35.(1)A元朝;B北宋;C五代十国;D南宋。排列顺序为:CBDA。

(2)南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宋与南宋时期与辽、金等政权并立,实现局部统一;到元朝时期完成大一统。

36.本题采用分级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1 3分)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4—6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7 10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11—12分)

世纪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世纪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900.6-1901.7)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00年6月,英、美、奥、意、德、法、日、俄等国军队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随后占领天津。8月14日联军聚集近2万人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一行仓皇逃亡西安。清廷逃亡中,呼吁各国停战议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在《辛丑条约》上签字。《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到1943年废除《辛丑条约》止,实际付出6.7亿两左右);规定拆除大沽及北京至沿海各处炮台,北京至沿海12处地方驻扎外国军队;规定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等等。《辛丑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头一次由11国联合起来压迫中国签订的、中国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2、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20日)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起,就积极推动反清革命活动。他联络在日本的各个中国革命团体,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随后,孙中山在《民报》发表《民报发刊辞》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等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以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指导反清革命的理论纲领。

3、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10.10)

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黄兴和其他革命党人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到来。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也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武昌新军发动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省相继独立,脱离清政府。12月,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被推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朝皇帝被迫退位,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历时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4、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1915)

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严重危及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反复交涉,日本不让步,于5月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5月8日,袁世凯主持会议,决定除第五条待日后再议外,全部接受。5月9日正式回复日本。此举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全国教育会决定,全国各学校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

5、袁世凯称帝及其失败(1916.1)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参政院推戴,愿意做皇帝。13日在中南海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1916年元旦,袁世凯宣布称“洪宪皇帝”。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反对,云南都督唐继尧、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以及孙中山等先后发表讨袁通电。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6月6日,袁病死。

6、五四爱国运动(1919)

1919年5月4日,由于北京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

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游行示威活动遭到当局镇压。6月3日以后,反帝爱国风潮波及全国广大城乡,特别在上海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高潮,工人阶级从此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6日,北京当局不得不释放全部被捕学生。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至此,五四爱国运动胜利地告一段落。五四运动前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7、中国成立(1921.7)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酝酿组织中国。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在听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工作报告后,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明确了党的性质、基本任务及组织原则,表示要按照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榜样来建立中国。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8、京汉铁路总工会发动大罢工与二七惨案(1923.2)

京汉铁路总工会发动全线工人展开争人权、争自由的政治性大罢工,全国许多工团积极支持,武汉、北京工学各界响应。2月7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下令对工人罢工进行武力镇压。上午,军警向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枪,死伤多人;下午,汉口江岸车站铁路工人遭枪杀,死伤数十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死难。

9、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1)

在中国和共产国际推动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员出席了代表大会,李大钊作为五人主席团成员参加了大会领导工作。大会通过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对内、对外一系列基本政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即国民革命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

10、北伐战争(1924—1927)

1924年初,中国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1926年初,中国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在随后不到半年时间里,国共两党共同努力,通过北伐战争迅速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11、“四·一二”政变与国民政府成立(1927.4)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镇压工人运动,大批屠杀人,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遭致失败。“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南京。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公然抛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实行反共的“清党”,并在各地大规模屠杀人和革命志士,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中国人开始走上以武装斗争反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历程。

12、南昌起义(1927)

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共”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

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敌以重兵进攻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分退至广东海陆丰地区,加入东江地区农民的武装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至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4月,朱德所率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3、“九·一八事变”(1931年)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按照蓄谋已久的计划,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炸毁,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派兵进攻驻守在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和沈阳内城。按照国民政府不抵抗的政策,第二天,沈阳陷落。不到三个月,我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东北军撤退到山海关内。“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实施其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的开始。“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直接感受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高潮。

14、遵义会议(1935)

1935年1月初,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占领贵州遵义。1月15至17日,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和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1936)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及其军政要员10余人,并通电全国,提出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主旨的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代表团到西安,与张、杨及国民党方面代表宋子文、宋美龄等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共抗日等项协议。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返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为团结抗日而着手第二次合作,以此为契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6、卢沟桥事变(1937年)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又扩张其侵略势力到平津附近,准备以武力攻占平津,进而侵占华北。1937年6月起,驻在丰台的日军经常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7月7日晚,在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诡称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次日,日军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自卫还击。中央立即发表《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在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也采取自卫方针,调兵北上增援。随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准备对日抗战。不久北平和天津被日军占领。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

17、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0.1)

1940年1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须采取的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提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

18、延安整风运动(1942-1945)

抗战中后期,中国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整顿党的作风,向党员普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运动。运动因首先于1942年从延安开始,并以延安地区整风的经验最为丰富而得名。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以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整风运动至此结束。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45年4-6月)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讲话。会议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抗战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纲领与政策。会议系统阐明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明确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0、抗战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1945)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投降,中国我军民也开始对日军展开局部反攻。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长琦投掷了原子弹。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中国军民发动战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从1937年开始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公私财产直接损失达600亿美元,战争消耗4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侵略斗争历史上以巨大的牺牲换来的首次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联合国创立,中国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一起,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根本转折点,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21、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5.10)

根据1943年11月《开罗宣言》、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日本在无条件投降后必须把占据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政府任命的台湾行政长官在接受日军投降后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重新回归中国版图。

22、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企图凭借430万的军事力量和美国政府的援助,一举消

灭仅有120万人的军队。中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自卫战争。经过三年浴血奋战和三大战役决战,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瓦解。

23、民革建立和民盟重建(1948)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宣布成立,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宣布当前的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和平。1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在香港召开第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重建机构,宣布要彻底消灭整个反动集团的统治,表示要与中国携手合作。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

1949年6月15日,由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参加筹备的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9月21日,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在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0月1日下午2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就职,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下午3时,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2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重要协定。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侵袭,另一方将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应发展和巩固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提供了保障,也为中苏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合作开辟了广阔前途。

26、抗美援朝(1950-1953)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第三天,美国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殊死战斗,赢得了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它捍卫了祖国安全,援助了朝鲜人民,对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2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宪法,结束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决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组织国务院,决定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


相关文章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 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设计 编写者: 2015年8月28日 目 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教学计划 ...................................... ...查看


  • 11-12(1)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柴集职高 王士尧 2011年8月20日 九年级历史(上)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教师职业素质,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促进 ...查看


  •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姬家一中 郝国富 一.考试成绩基本情况 七年级参加考试269人,及格210人,其中80分以上91人,70-79分71人,60-69分68人,不及格69人,年级平均分70.8,合格率74.4%,优良率33.8%,不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 ...查看


  •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历史的教学工作.在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本期世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九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世界历史,这套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 ...查看


  • 九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教育局和学校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向45分钟要质量,使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圆满完成.为了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查看


  • 2015-2016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 ...查看


  • 历史八年级下教学计划
  • 历史八年级(下)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