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成形技术

第二章 塑性成形技术

※塑性成形技术:

利用外力使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从而获得各种产品的加工方法。

※主要应用:

1)生产各种金属型材、板材和线材;

2)生产承受较大负荷的零件,如曲轴、连杆等;

※塑性成形特点:

1)产品力学性能优于铸件和切削加工件;

2)材料利用率高,生产率高;

3)产品形状不能太复杂;

4)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分类:

1)轧制

2)挤压

3)拉拔

4)锻压:a锻造(自由锻,模锻)。b 冲压

第一节 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

一、塑性变形的实质

● 宏观:外力,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分切应力作用)

● 微观(晶体内部):位错滑移和孪晶

● 多晶体:晶粒变形、晶界滑移、晶粒转动

二、塑性变形的分类

●冷塑性变形:低于再结晶温度以下时发生的变形

钨的再结晶温度在1200度。

●热塑性变形:高于再结晶温度以上时发生的变形

铅、锡等金属再结晶温度在零度以下。

三、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产生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原因:位错密度提高,亚结构细化

2. 产生内应力:变形开裂,抗腐蚀性能降低,采用去应力退火进行消除。

3. 晶粒拉长或破碎,可能产生各向异性的塑性变形→晶格畸变→

加工硬化→内能上升(不稳定)→加热→原子活力上升→

晶格重组→内能下降(温度低时,回复。温度高时,再结晶)

四、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五种形态: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亚动态再结晶

1、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变形之后,利用热变形后的余热进行,不需要重新加热。

2、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

3、亚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进行的热变形过程中,终止热变形后,前面发生的动态再结晶未完成而遗留下来的,将继续进行无孕育期的再结晶。

二)、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 使铸锭或毛坯中的气孔和疏松焊合,晶粒细化,改善夹杂物和第二相等形态和分布,偏析部分消除,使材料成分均匀。

2. 使铸态金属中的各种偏析、第二相和夹杂物等沿变形方向延伸,形成条状的纤维组织,使材料的塑性和冲击韧性增加。

3. 热变形中各个相或晶内偏析沿变形方向伸长成带条状,冷却时形成带状组织,使材料的横向塑性和韧性降低。

4. 细化晶粒。

五、金属的可锻性

可锻性:金属经过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制品的难易程度。

衡量标准:①金属的塑性:塑性越小,可锻性越好

②变形抗力:变形抗力越小,可锻性越好

1、影响可锻性的因素:金属本质、加工条件

★金属本质:面心>体心>密排六方

★化学成分:纯金属>合金,碳钢>合金钢,低碳钢>高碳钢

★金属的组织:相的组织及分布:固溶体>机械混合物>化合物

晶粒大小:等轴晶>柱状晶;细晶粒>粗晶粒 加热条件:

变形温度↑ →塑性↑ 变形抗力↓ →可锻性↑

变形速度↑ →加工硬化→塑性↓ 变形抗力↓ →可锻性↓

第二节 金属的体积成形方法

使金属材料在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上都发生变形的塑性成形方法

一、锻造:

●概念: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力学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

锻件的力学性能一般优于铸件。

●分类:

1). 作用力来源:手工锻造和机械锻造

2). 锻造温度:热锻(再结晶温度以上)、温锻(回复和再结晶温度之间)和冷锻(回复温度以下)。

3). 工艺特点:自由锻和模锻

★自由锻:在砧块之间成形

★模锻:在模锻设备上用模具成形

★自由锻特点:

☆设备、工具简单,生产率低

☆锻件精度低,光洁度差

☆通用性强,单件也能生产

☆只能锻形状简单的零件

★模锻特点:

☆设备、工具复杂,生产率高

☆锻件精度高,光洁度好

☆只适合大批量生产

☆能够锻形状复杂的零件

自由锻可锻零件的重量为1kg-300T,模锻可锻重量0.5-150kg。

一)、自由锻

定义: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在上下两个砧铁之间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及尺寸的锻件。

变形特点:沿变形方向可以自由流动。

1.自由锻设备

锻锤:依靠冲击力使金属变形,只能锻造中小锻件。

液压机:依靠静压力使金属变形,可加工大型锻件。

2. 自由锻工序

基本工序:墩粗、拔长、冲孔、扩孔等。

辅助工序:压钳口、倒棱、压肩等。

精整工序:校正、滚圆等。

1)镦粗

☆ 定义:使坯料高度减小,截面积增大的工序。

☆ 适合范围:块状和盘类。

☆ 分类:平粘墩粗、局部镦粗、带尾稍镦粗、展平镦粗

A区变形程度最小:1)砧块与金属摩擦;2)温度下降最快,变形抗力大。 B区变形程度最大。

C区变形程度介于A和B之间。

墩粗失稳:双鼓形和纵向弯曲

圆柱体坯料的高度与直径比≤2.5-3;

平行六面体高度与较小边比<3.5-4.

2)拔长

☆定义:垂直工件的轴向进行锻打,使其截面减小而长度增加。局部加载,局部受力,局部变形。

☆ 分类:矩形截面坯料的拔长、圆形截面坯料的拔长和空心坯料的拔长 ★ 矩形截面坯料的拔长:

★ 圆形截面坯料的拔长:

加载初期:接触面为一条线,横向阻力小,金属向两侧流动,轴向流动量很小。

1)加载初期:接触面为一条线,随后扩大,ABC先变形。

2)当接触面加大时,由于坯料和工具的摩擦,及温度的下降,变形抗力增加,ABC成为变形困难区。

3)金属沿着与AB和BC垂直的方向将应力传递给其他部位金属,坯料中心收到合力作用,但合应力小于上下两端的压应力,变形集中在上下两部分,轴心变形很小。

★ 空心坯料的拔长

减小空心坯料外径而增加其长度,一般叫芯轴拔长。

A区:直接受力区,产生轴向和切向流动。

轴向流动时借助外端金属拉着B区金属沿轴向被拉长。

切向流动时受外端金属阻碍,阻碍越大,越容易沿轴向流动。

B区:间接受力区,在A区金属的流动带动下沿轴向被拉长。

3). 冲孔

☆定义:坯料上锻出通孔或盲口的工序。局部加载,整体受力,整体变形。 ☆适用范围:空心工件,如齿轮、圆环和套筒等。

空心冲头冲孔:1)减少B区金属切向拉应力

2)去除坯料中心部分质量不好的金属。

4). 扩孔

☆ 定义:减小空心坯料壁厚而增加其内、外径,以芯轴代替下砧的锻造工序。

☆ 适用范围:环类零件。

☆ 分类:冲子扩孔、芯轴扩孔、辗压扩孔等。

5). 弯曲

☆定义:将坯料弯成所规定外形的锻造工序。

二)、模锻

☆ 定义:金属坯料在冲击力或压力作用下,在锻模模膛内变形而获得锻件的工艺方法。

☆ 模锻与自由锻比较:

1)生产率高。生产率比自由锻高3-4倍。

2)锻件尺寸精确,表面光滑,加工余量小,节约材料和切削成本。

3)成形靠模膛控制,可锻造形状复杂的锻件。

4)操作简便,生产过程易于机械化,自动化。

5)成本高,周期长,适合大批量生产。

☆ 变形特点:模膛内变形,流动受模壁限制。

☆ 分类:开始模锻、闭式模锻(模膛内金属流动的特点)

1.开式模锻

☆ 定义:变形金属的流动不完全受模膛限制的一种锻造方法。

存在飞边,多余金属沿飞边流出。

☆ 开式模锻过程:自由墩粗阶段、形成飞边阶段、充满模膛阶段和打

靠阶段。

2. 闭式模锻

☆定义:锻造工序在闭式模具中进行,锻模不设飞边槽。

☆ 闭式模锻过程:自由墩粗阶段、充满模膛阶段和结束阶段。

第一阶段:坯料与上模膛表面接触开始到与模膛最宽处侧壁接触为止。金属充满模膛最易充满的位置。

第二阶段:金属与模膛最宽处侧壁接触开始到金属完全充满模膛为止。随着坯料变形的增大,模壁的侧向压力增大,直到模膛完全充满。

第三阶段:多余金属被挤出至上下模的间隙中形成少量纵向毛刺,锻件达到预定高度。

☆ 闭式模锻特点:凸凹模间间隙的方向与模具运动方向平行,间隙很小,金属流入间隙的阻力较大,有利于金属充满模膛。

☆ 闭式模锻与开式模锻相比:

1)减少切边材料损耗;

2)节省切边设备;

3)有利于金属充满模膛进行精密模锻;

4)金属处于明显的三向压应力状态,有利于低塑性材料的成形。

二、挤压

☆ 定义:金属坯料在三个方向的不均匀压应力的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中挤压或流入模膛内,使其截面积减小,长度增加,以获得所需尺寸和形状的制品的加工方法。

☆ 分类:根据金属流动方向与冲头运动方向分为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挤压和径向挤压。

1. 正挤压:坯料从模孔中流出部分的运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一致。

2. 反挤压:坯料沿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流出,流出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反,挤压空心件。

3. 复合挤压:坯料的一部分的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同,另一部分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运动方向相反。

4. 径向挤压:金属流出凹模孔口时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运动方向相垂直。

三、拉拔

☆ 定义:用外力作用于被拉金属的前端,将金属坯料从小于坯料截面的模孔中拉出,使其截面面积减小而长度增加的方法。

☆ 适用范围:线材、棒材、管材等。

☆ 分类:线材拉拔和管材拉拔。

1、线材拉拔:

1)采用模具的线材拉拔; 2)无模具的线材拉拔

2.、管材拉拔:固定芯头拉拔、浮动芯头拉拔、硬质芯模拉拔、可变形芯模拉拔和无芯模拉拔

固定芯头拉拔:

优点:减小筒坯直径,管材壁厚,提高管材内壁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缺点:导致高的拉拔应力和较低的拉拔极限。

浮动芯头拉拔:

优点: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能够制造更长的管材。

缺点:芯头和筒壁件的摩擦很重要,当摩擦系数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芯头无支撑作用;当摩擦系数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拉拔应力增加,导致管材断裂。 硬质芯模拉拔:芯模与管材同步,芯模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减少拉拔应力。使管材具有良好的同轴度和均匀的壁厚。

可变形芯模拉拔:生产小直径长薄壁管材的唯一手段。

无芯模拉拔:拉拔应力比较低,但壁厚不能减小,只能减小筒坯内外径。

四、 轧制

定义:具有一定塑性的金属或其他材料强行通过轧辊而成形的加工工艺

第三节 板料塑性成形方法

☆ 板料塑性成形: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坯料在模具里经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尺寸、形状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也称冲压。 ☆ 分类:冷冲压(常温下进行,厚度<8mm的板材)

热冲压(加热下进行,厚度>8mm的板材)

☆ 冲压设备:剪床(下料)或冲床

剪床为冲床备料,将板料切成条料。

☆ 冲压生产的特点

※薄壁复杂零件,废料少

※零件精度高,粗糙度低,质量稳定,互换性好

※具有形变强化作用,零件强度、刚度好

※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生产率高,零件成本低

☆ 缺点:冲压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只适合大批量生产。

☆ 应用:广泛应用与汽车、拖拉机、飞机、导弹等。

☆冲压的基本工序:①分离工序:切断、冲裁、切口等

②变形工序:拉深、弯曲、翻边等

一、冲裁

☆定义:使坯料沿轮廓线分离的工序。

☆分类:落料、冲孔、切边、切口等。落料和冲孔应用最多。

★落料:被分离的部分为成品,而周边是废料。

★冲孔:被分离的部分为废料,而周边是成品。

☆ 过程:1. 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断裂分离

凸凹模间隙:凸凹模刃口同位尺寸缝隙的距离。

☆影响冲裁分离面质量:间隙合理,凸凹模刃口冲裁产生的裂纹重合,工件断面光洁,毛刺少

☆影响冲裁件尺寸精度、模具寿命和卸料力、推件力、冲裁力

●间隙大:冲裁件尺寸精度低

●间隙小:卸料力、推件力、冲裁力大;模具与料板的摩擦严重,模具寿命下降。

二 、弯曲

☆ 定义:利用模具或其他工具将板料、型材或管材弯成具有一定角度和圆角的塑性成形技术。

☆ 过程 见课本图2.67

☆ 最小弯曲半径 r=(0.25-1)t

☆ 弯曲时的回弹

定义:材料弯曲变形后,由于弹性变形的恢复,将使弯曲件的角度和弯曲半径与模具的尺寸和形状不一致的现象。

三、拉深

☆ 定义:利用模具将冲裁后得到的平板坯料压制成开口的空心零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毛坯制成其他形状空心零件的一种方法。

过程见课本125图2.69

☆ 变形特点:(图见课本2.70)

第一阶段:在冲头力作用下,平板毛坯逐渐被拉入凹模中,此时,与冲头端面相接触的部分毛坯Ⅰ区在拉深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面状态,基本不变形或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这部分起到传递力的作用。把冲头对它的作用力传递给毛坯的圆筒侧壁,而其本身是双向受拉的应力状态。

第二阶段:圆筒侧壁Ⅱ在Ⅰ区传递的轴向拉力作用下被拉入凹模内部,发生变形,它是由Ⅲ区部分转化而成的。然后这个Ⅱ区也起着力的传递作用,把Ⅰ区传递的力传到平面法兰部分的Ⅲ 区。

第三阶段:Ⅲ区在径向拉力作用下不断被拉入凹模中。

☆ 拉深系数与拉深次数(图课本2.72)

※ 拉深系数m:拉深后零件的直径d与拉深毛坯直径D之比。

拉深系数是衡量变形程度的指标:越小,拉深件直径越小,变形程度越大。 ※ 拉深次数:拉深工序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为4-5次。

四、翻边(课本图2.74 2.75)

☆ 定义:成形坯料的平面或曲面部分上使板料沿一定的曲线翻成竖直

边缘的冲压工序。

☆ 分类:内孔翻边和外缘翻边

第三节 锻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1. 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1)尽量避免锥体或斜面结构

锻造具有锥体或斜面的锻件,需制造专用工具,从而使工艺过程复杂,不便于操作,影响设备使用效率。

2)避免圆柱面与圆柱面相交

两圆柱体交接处的锻造很困难,应设计成平面与圆柱或平面与平面相接,消除空间曲线结构,使锻造容易进行。

3)避免椭圆形、工字形或其他非规则形状

4)避免加强筋和凸台等辅助结构,以便于减少余块和简化锻造工序

5)复杂零件可设计成简单件的组合体,可采用锻-焊,锻-螺纹连接

2. 自由锻工艺设计:

1)根据零件图绘制锻件图;

2)确定坯料质量和尺寸;

3)确定锻造工序;

4)选择锻压设备;

5)确定锻造温度范围,加热和冷却规范;

6)填写工艺卡片等工序

1 )根据零件图绘制锻件图(如图2.104)

锻件图是在零件图基础上,考虑敷料、机械加工余量和锻件公差等因素绘制而成。 ① 敷料:为了简化锻件形状,以便进行锻件自由锻造而增加的这部分金属。 ② 机械加工余量:锻件加工表面增加供切削加工的余量。

③ 锻件公差:锻造过程中,由于锻造温度、锻压设备等因素影响,使得锻件实际尺寸允许有一定的误差,成为锻件公差。

④ 绘制锻件图:

● 锻件外形用粗实线,尺寸线上方或左面标注锻件的尺寸与公差

● 用点划线画零件的主要轮廓,在尺寸线下方或右面用圆括号标出零件尺寸。

2). 确定坯料质量

M坯=(m锻件+m芯料+m料头)(1+δ’)

m坯:锻造前的毛坯质量

m锻件:锻造后的锻件质量

m芯料:冲孔芯料损失的质量

m料头:锻件拔长端部由于不平整而切除的料头质量,与锻件拔长后的直径D或截面宽度B和高度H有关。

圆形件: m料头=(1.65~1.8)D3

矩形件:m料头=(2.2~2.36)B2H

δ’:钢料加热烧损率,第一次加热为金属质量的2%-3%,以后各次加热取

1.5%-2%。

3). 确定坯料尺寸

V坯=m坯/ρ

如第一步为墩粗:

4)确定锻造工序(表2.5)

锻造变形工序应依据锻件的形状、尺寸、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盘类锻件以墩粗为主,轴杆类锻件以拔长为主,空心件肯定要冲孔(大孔还要进一步扩孔),弯杆少不了弯曲.

5)选择锻压设备

锤锻和液压机两种,根据变形面积、锻件材质和变形温度等因素确定。 锻压设备的吨位可以从相关手册查到。

6)确定锻造温度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

始锻温度:为提高金属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减小锻造设备的吨位。在不出现过热和过少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始锻温度,使材料具有较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减少锻造次数。

自由锻工艺设计示例

齿轮零件为例。

材料为45钢,生产数量为20件,小批量生产,所以采用自由锻造。

1.设计、绘制锻件图

1)确定双边余量和公差

由表可查各个部位的双边余量和公差如下:

水平方向:12±5mm

高度方向:10±4mm

内孔:14±6mm

2)确定坯料水平尺寸

① 290+ 12±5=302±5mm

② 202+12±5=214±5mm

3)确定高度尺寸

① 18+ 10±4=28±4mm

② 52+10±4=62±4mm

4)确定内孔直径

145-14±±6=131±6mm

2. 确定变形工序

采用自用墩粗→垫环局部墩粗→冲孔→冲子扩孔

3. 计算原始坯料体积和尺寸

1)计算原始坯料体积

m坯=(m锻件+m芯料+m料头)(1+δ’)

m坯=(m锻件+m芯料)(1+δ’)

v坯=(v锻件+v芯料) (1+δ’)

而由锻件图通过立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得到

v锻件=3202308mm3

而冲孔模的直径为60mm,冲孔后材料厚度为13mm,所以 v芯料=πd2h/4= π ×60 ×60 ×13/4=36738mm3

而δ’=3%,

所以,

v坯=(3202308+36738)(1+3%)=3336217mm3

2)原始坯料直径D0和高度H0

坯料直径:

计算得到D0=119~149.4mm,

D0=130mm 计算得到 H0=251mm

4 选择锻压设备吨位

G=(0.002~0.003)KS

=28kg

所以吨位取0.25t。

5 确定锻造温度

始锻温度为1200℃,终锻温度为800 ℃.

6 填工艺卡

7 工序名称

8 修整外圆

9 修整平面

第二章 塑性成形技术

※塑性成形技术:

利用外力使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从而获得各种产品的加工方法。

※主要应用:

1)生产各种金属型材、板材和线材;

2)生产承受较大负荷的零件,如曲轴、连杆等;

※塑性成形特点:

1)产品力学性能优于铸件和切削加工件;

2)材料利用率高,生产率高;

3)产品形状不能太复杂;

4)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分类:

1)轧制

2)挤压

3)拉拔

4)锻压:a锻造(自由锻,模锻)。b 冲压

第一节 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

一、塑性变形的实质

● 宏观:外力,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分切应力作用)

● 微观(晶体内部):位错滑移和孪晶

● 多晶体:晶粒变形、晶界滑移、晶粒转动

二、塑性变形的分类

●冷塑性变形:低于再结晶温度以下时发生的变形

钨的再结晶温度在1200度。

●热塑性变形:高于再结晶温度以上时发生的变形

铅、锡等金属再结晶温度在零度以下。

三、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产生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原因:位错密度提高,亚结构细化

2. 产生内应力:变形开裂,抗腐蚀性能降低,采用去应力退火进行消除。

3. 晶粒拉长或破碎,可能产生各向异性的塑性变形→晶格畸变→

加工硬化→内能上升(不稳定)→加热→原子活力上升→

晶格重组→内能下降(温度低时,回复。温度高时,再结晶)

四、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五种形态: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亚动态再结晶

1、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变形之后,利用热变形后的余热进行,不需要重新加热。

2、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

3、亚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进行的热变形过程中,终止热变形后,前面发生的动态再结晶未完成而遗留下来的,将继续进行无孕育期的再结晶。

二)、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 使铸锭或毛坯中的气孔和疏松焊合,晶粒细化,改善夹杂物和第二相等形态和分布,偏析部分消除,使材料成分均匀。

2. 使铸态金属中的各种偏析、第二相和夹杂物等沿变形方向延伸,形成条状的纤维组织,使材料的塑性和冲击韧性增加。

3. 热变形中各个相或晶内偏析沿变形方向伸长成带条状,冷却时形成带状组织,使材料的横向塑性和韧性降低。

4. 细化晶粒。

五、金属的可锻性

可锻性:金属经过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制品的难易程度。

衡量标准:①金属的塑性:塑性越小,可锻性越好

②变形抗力:变形抗力越小,可锻性越好

1、影响可锻性的因素:金属本质、加工条件

★金属本质:面心>体心>密排六方

★化学成分:纯金属>合金,碳钢>合金钢,低碳钢>高碳钢

★金属的组织:相的组织及分布:固溶体>机械混合物>化合物

晶粒大小:等轴晶>柱状晶;细晶粒>粗晶粒 加热条件:

变形温度↑ →塑性↑ 变形抗力↓ →可锻性↑

变形速度↑ →加工硬化→塑性↓ 变形抗力↓ →可锻性↓

第二节 金属的体积成形方法

使金属材料在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上都发生变形的塑性成形方法

一、锻造:

●概念: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力学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

锻件的力学性能一般优于铸件。

●分类:

1). 作用力来源:手工锻造和机械锻造

2). 锻造温度:热锻(再结晶温度以上)、温锻(回复和再结晶温度之间)和冷锻(回复温度以下)。

3). 工艺特点:自由锻和模锻

★自由锻:在砧块之间成形

★模锻:在模锻设备上用模具成形

★自由锻特点:

☆设备、工具简单,生产率低

☆锻件精度低,光洁度差

☆通用性强,单件也能生产

☆只能锻形状简单的零件

★模锻特点:

☆设备、工具复杂,生产率高

☆锻件精度高,光洁度好

☆只适合大批量生产

☆能够锻形状复杂的零件

自由锻可锻零件的重量为1kg-300T,模锻可锻重量0.5-150kg。

一)、自由锻

定义: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在上下两个砧铁之间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及尺寸的锻件。

变形特点:沿变形方向可以自由流动。

1.自由锻设备

锻锤:依靠冲击力使金属变形,只能锻造中小锻件。

液压机:依靠静压力使金属变形,可加工大型锻件。

2. 自由锻工序

基本工序:墩粗、拔长、冲孔、扩孔等。

辅助工序:压钳口、倒棱、压肩等。

精整工序:校正、滚圆等。

1)镦粗

☆ 定义:使坯料高度减小,截面积增大的工序。

☆ 适合范围:块状和盘类。

☆ 分类:平粘墩粗、局部镦粗、带尾稍镦粗、展平镦粗

A区变形程度最小:1)砧块与金属摩擦;2)温度下降最快,变形抗力大。 B区变形程度最大。

C区变形程度介于A和B之间。

墩粗失稳:双鼓形和纵向弯曲

圆柱体坯料的高度与直径比≤2.5-3;

平行六面体高度与较小边比<3.5-4.

2)拔长

☆定义:垂直工件的轴向进行锻打,使其截面减小而长度增加。局部加载,局部受力,局部变形。

☆ 分类:矩形截面坯料的拔长、圆形截面坯料的拔长和空心坯料的拔长 ★ 矩形截面坯料的拔长:

★ 圆形截面坯料的拔长:

加载初期:接触面为一条线,横向阻力小,金属向两侧流动,轴向流动量很小。

1)加载初期:接触面为一条线,随后扩大,ABC先变形。

2)当接触面加大时,由于坯料和工具的摩擦,及温度的下降,变形抗力增加,ABC成为变形困难区。

3)金属沿着与AB和BC垂直的方向将应力传递给其他部位金属,坯料中心收到合力作用,但合应力小于上下两端的压应力,变形集中在上下两部分,轴心变形很小。

★ 空心坯料的拔长

减小空心坯料外径而增加其长度,一般叫芯轴拔长。

A区:直接受力区,产生轴向和切向流动。

轴向流动时借助外端金属拉着B区金属沿轴向被拉长。

切向流动时受外端金属阻碍,阻碍越大,越容易沿轴向流动。

B区:间接受力区,在A区金属的流动带动下沿轴向被拉长。

3). 冲孔

☆定义:坯料上锻出通孔或盲口的工序。局部加载,整体受力,整体变形。 ☆适用范围:空心工件,如齿轮、圆环和套筒等。

空心冲头冲孔:1)减少B区金属切向拉应力

2)去除坯料中心部分质量不好的金属。

4). 扩孔

☆ 定义:减小空心坯料壁厚而增加其内、外径,以芯轴代替下砧的锻造工序。

☆ 适用范围:环类零件。

☆ 分类:冲子扩孔、芯轴扩孔、辗压扩孔等。

5). 弯曲

☆定义:将坯料弯成所规定外形的锻造工序。

二)、模锻

☆ 定义:金属坯料在冲击力或压力作用下,在锻模模膛内变形而获得锻件的工艺方法。

☆ 模锻与自由锻比较:

1)生产率高。生产率比自由锻高3-4倍。

2)锻件尺寸精确,表面光滑,加工余量小,节约材料和切削成本。

3)成形靠模膛控制,可锻造形状复杂的锻件。

4)操作简便,生产过程易于机械化,自动化。

5)成本高,周期长,适合大批量生产。

☆ 变形特点:模膛内变形,流动受模壁限制。

☆ 分类:开始模锻、闭式模锻(模膛内金属流动的特点)

1.开式模锻

☆ 定义:变形金属的流动不完全受模膛限制的一种锻造方法。

存在飞边,多余金属沿飞边流出。

☆ 开式模锻过程:自由墩粗阶段、形成飞边阶段、充满模膛阶段和打

靠阶段。

2. 闭式模锻

☆定义:锻造工序在闭式模具中进行,锻模不设飞边槽。

☆ 闭式模锻过程:自由墩粗阶段、充满模膛阶段和结束阶段。

第一阶段:坯料与上模膛表面接触开始到与模膛最宽处侧壁接触为止。金属充满模膛最易充满的位置。

第二阶段:金属与模膛最宽处侧壁接触开始到金属完全充满模膛为止。随着坯料变形的增大,模壁的侧向压力增大,直到模膛完全充满。

第三阶段:多余金属被挤出至上下模的间隙中形成少量纵向毛刺,锻件达到预定高度。

☆ 闭式模锻特点:凸凹模间间隙的方向与模具运动方向平行,间隙很小,金属流入间隙的阻力较大,有利于金属充满模膛。

☆ 闭式模锻与开式模锻相比:

1)减少切边材料损耗;

2)节省切边设备;

3)有利于金属充满模膛进行精密模锻;

4)金属处于明显的三向压应力状态,有利于低塑性材料的成形。

二、挤压

☆ 定义:金属坯料在三个方向的不均匀压应力的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中挤压或流入模膛内,使其截面积减小,长度增加,以获得所需尺寸和形状的制品的加工方法。

☆ 分类:根据金属流动方向与冲头运动方向分为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挤压和径向挤压。

1. 正挤压:坯料从模孔中流出部分的运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一致。

2. 反挤压:坯料沿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流出,流出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反,挤压空心件。

3. 复合挤压:坯料的一部分的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同,另一部分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运动方向相反。

4. 径向挤压:金属流出凹模孔口时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运动方向相垂直。

三、拉拔

☆ 定义:用外力作用于被拉金属的前端,将金属坯料从小于坯料截面的模孔中拉出,使其截面面积减小而长度增加的方法。

☆ 适用范围:线材、棒材、管材等。

☆ 分类:线材拉拔和管材拉拔。

1、线材拉拔:

1)采用模具的线材拉拔; 2)无模具的线材拉拔

2.、管材拉拔:固定芯头拉拔、浮动芯头拉拔、硬质芯模拉拔、可变形芯模拉拔和无芯模拉拔

固定芯头拉拔:

优点:减小筒坯直径,管材壁厚,提高管材内壁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缺点:导致高的拉拔应力和较低的拉拔极限。

浮动芯头拉拔:

优点: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能够制造更长的管材。

缺点:芯头和筒壁件的摩擦很重要,当摩擦系数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芯头无支撑作用;当摩擦系数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拉拔应力增加,导致管材断裂。 硬质芯模拉拔:芯模与管材同步,芯模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减少拉拔应力。使管材具有良好的同轴度和均匀的壁厚。

可变形芯模拉拔:生产小直径长薄壁管材的唯一手段。

无芯模拉拔:拉拔应力比较低,但壁厚不能减小,只能减小筒坯内外径。

四、 轧制

定义:具有一定塑性的金属或其他材料强行通过轧辊而成形的加工工艺

第三节 板料塑性成形方法

☆ 板料塑性成形: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坯料在模具里经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尺寸、形状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也称冲压。 ☆ 分类:冷冲压(常温下进行,厚度<8mm的板材)

热冲压(加热下进行,厚度>8mm的板材)

☆ 冲压设备:剪床(下料)或冲床

剪床为冲床备料,将板料切成条料。

☆ 冲压生产的特点

※薄壁复杂零件,废料少

※零件精度高,粗糙度低,质量稳定,互换性好

※具有形变强化作用,零件强度、刚度好

※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生产率高,零件成本低

☆ 缺点:冲压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只适合大批量生产。

☆ 应用:广泛应用与汽车、拖拉机、飞机、导弹等。

☆冲压的基本工序:①分离工序:切断、冲裁、切口等

②变形工序:拉深、弯曲、翻边等

一、冲裁

☆定义:使坯料沿轮廓线分离的工序。

☆分类:落料、冲孔、切边、切口等。落料和冲孔应用最多。

★落料:被分离的部分为成品,而周边是废料。

★冲孔:被分离的部分为废料,而周边是成品。

☆ 过程:1. 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断裂分离

凸凹模间隙:凸凹模刃口同位尺寸缝隙的距离。

☆影响冲裁分离面质量:间隙合理,凸凹模刃口冲裁产生的裂纹重合,工件断面光洁,毛刺少

☆影响冲裁件尺寸精度、模具寿命和卸料力、推件力、冲裁力

●间隙大:冲裁件尺寸精度低

●间隙小:卸料力、推件力、冲裁力大;模具与料板的摩擦严重,模具寿命下降。

二 、弯曲

☆ 定义:利用模具或其他工具将板料、型材或管材弯成具有一定角度和圆角的塑性成形技术。

☆ 过程 见课本图2.67

☆ 最小弯曲半径 r=(0.25-1)t

☆ 弯曲时的回弹

定义:材料弯曲变形后,由于弹性变形的恢复,将使弯曲件的角度和弯曲半径与模具的尺寸和形状不一致的现象。

三、拉深

☆ 定义:利用模具将冲裁后得到的平板坯料压制成开口的空心零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毛坯制成其他形状空心零件的一种方法。

过程见课本125图2.69

☆ 变形特点:(图见课本2.70)

第一阶段:在冲头力作用下,平板毛坯逐渐被拉入凹模中,此时,与冲头端面相接触的部分毛坯Ⅰ区在拉深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面状态,基本不变形或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这部分起到传递力的作用。把冲头对它的作用力传递给毛坯的圆筒侧壁,而其本身是双向受拉的应力状态。

第二阶段:圆筒侧壁Ⅱ在Ⅰ区传递的轴向拉力作用下被拉入凹模内部,发生变形,它是由Ⅲ区部分转化而成的。然后这个Ⅱ区也起着力的传递作用,把Ⅰ区传递的力传到平面法兰部分的Ⅲ 区。

第三阶段:Ⅲ区在径向拉力作用下不断被拉入凹模中。

☆ 拉深系数与拉深次数(图课本2.72)

※ 拉深系数m:拉深后零件的直径d与拉深毛坯直径D之比。

拉深系数是衡量变形程度的指标:越小,拉深件直径越小,变形程度越大。 ※ 拉深次数:拉深工序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为4-5次。

四、翻边(课本图2.74 2.75)

☆ 定义:成形坯料的平面或曲面部分上使板料沿一定的曲线翻成竖直

边缘的冲压工序。

☆ 分类:内孔翻边和外缘翻边

第三节 锻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1. 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1)尽量避免锥体或斜面结构

锻造具有锥体或斜面的锻件,需制造专用工具,从而使工艺过程复杂,不便于操作,影响设备使用效率。

2)避免圆柱面与圆柱面相交

两圆柱体交接处的锻造很困难,应设计成平面与圆柱或平面与平面相接,消除空间曲线结构,使锻造容易进行。

3)避免椭圆形、工字形或其他非规则形状

4)避免加强筋和凸台等辅助结构,以便于减少余块和简化锻造工序

5)复杂零件可设计成简单件的组合体,可采用锻-焊,锻-螺纹连接

2. 自由锻工艺设计:

1)根据零件图绘制锻件图;

2)确定坯料质量和尺寸;

3)确定锻造工序;

4)选择锻压设备;

5)确定锻造温度范围,加热和冷却规范;

6)填写工艺卡片等工序

1 )根据零件图绘制锻件图(如图2.104)

锻件图是在零件图基础上,考虑敷料、机械加工余量和锻件公差等因素绘制而成。 ① 敷料:为了简化锻件形状,以便进行锻件自由锻造而增加的这部分金属。 ② 机械加工余量:锻件加工表面增加供切削加工的余量。

③ 锻件公差:锻造过程中,由于锻造温度、锻压设备等因素影响,使得锻件实际尺寸允许有一定的误差,成为锻件公差。

④ 绘制锻件图:

● 锻件外形用粗实线,尺寸线上方或左面标注锻件的尺寸与公差

● 用点划线画零件的主要轮廓,在尺寸线下方或右面用圆括号标出零件尺寸。

2). 确定坯料质量

M坯=(m锻件+m芯料+m料头)(1+δ’)

m坯:锻造前的毛坯质量

m锻件:锻造后的锻件质量

m芯料:冲孔芯料损失的质量

m料头:锻件拔长端部由于不平整而切除的料头质量,与锻件拔长后的直径D或截面宽度B和高度H有关。

圆形件: m料头=(1.65~1.8)D3

矩形件:m料头=(2.2~2.36)B2H

δ’:钢料加热烧损率,第一次加热为金属质量的2%-3%,以后各次加热取

1.5%-2%。

3). 确定坯料尺寸

V坯=m坯/ρ

如第一步为墩粗:

4)确定锻造工序(表2.5)

锻造变形工序应依据锻件的形状、尺寸、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盘类锻件以墩粗为主,轴杆类锻件以拔长为主,空心件肯定要冲孔(大孔还要进一步扩孔),弯杆少不了弯曲.

5)选择锻压设备

锤锻和液压机两种,根据变形面积、锻件材质和变形温度等因素确定。 锻压设备的吨位可以从相关手册查到。

6)确定锻造温度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

始锻温度:为提高金属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减小锻造设备的吨位。在不出现过热和过少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始锻温度,使材料具有较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减少锻造次数。

自由锻工艺设计示例

齿轮零件为例。

材料为45钢,生产数量为20件,小批量生产,所以采用自由锻造。

1.设计、绘制锻件图

1)确定双边余量和公差

由表可查各个部位的双边余量和公差如下:

水平方向:12±5mm

高度方向:10±4mm

内孔:14±6mm

2)确定坯料水平尺寸

① 290+ 12±5=302±5mm

② 202+12±5=214±5mm

3)确定高度尺寸

① 18+ 10±4=28±4mm

② 52+10±4=62±4mm

4)确定内孔直径

145-14±±6=131±6mm

2. 确定变形工序

采用自用墩粗→垫环局部墩粗→冲孔→冲子扩孔

3. 计算原始坯料体积和尺寸

1)计算原始坯料体积

m坯=(m锻件+m芯料+m料头)(1+δ’)

m坯=(m锻件+m芯料)(1+δ’)

v坯=(v锻件+v芯料) (1+δ’)

而由锻件图通过立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得到

v锻件=3202308mm3

而冲孔模的直径为60mm,冲孔后材料厚度为13mm,所以 v芯料=πd2h/4= π ×60 ×60 ×13/4=36738mm3

而δ’=3%,

所以,

v坯=(3202308+36738)(1+3%)=3336217mm3

2)原始坯料直径D0和高度H0

坯料直径:

计算得到D0=119~149.4mm,

D0=130mm 计算得到 H0=251mm

4 选择锻压设备吨位

G=(0.002~0.003)KS

=28kg

所以吨位取0.25t。

5 确定锻造温度

始锻温度为1200℃,终锻温度为800 ℃.

6 填工艺卡

7 工序名称

8 修整外圆

9 修整平面


相关文章

  • 现代材料加工方法答案
  • 第1章 概述 1. 掌握材料的各种分类方法 ① 按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 ② 按性能特征分:结构材料.功能材料. ③ 按用途分:建筑材料.航空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 ④ 按 ...查看


  • 锻造工艺规程 齿轮 资料
  • 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 1 概述 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又称金属压力加工,它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预期的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金属材料固态成形的基本条件:一是成形的金属必须具备可塑性:二是外力的 ...查看


  • 冲压与锻压先进工艺教案
  • 材料与成形技术 冲压成形及先进锻压技术 3.4 板料冲压 板料冲压是利用装在冲床上的设备(冲模) 使板料产生分离或变形的一种塑性成形方法.它主要用于加工板料(10mm以下,包括金属及非金属板料) 类零件, 故称为板料冲压. 冲压加工要求被加 ...查看


  •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 2.7 塑性成形材料学基础 金属的塑性 金属多晶体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 影响金属塑性的因素 一. 金属的塑性 塑性的基本概念 塑性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2.7.1 塑性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塑性? 塑性是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 ...查看


  • 镁合金材料加工技术
  • 镁合金材料加工技术 张报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镁及镁合金的集中加工技术,着重介绍了镁合金的轧制技术.压铸技术.挤压技术等成形工艺,认为镁材加工工业与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 , 但尚存在许多难题有待攻破. 关键字:镁合金:轧制技术:压铸技 ...查看


  • 高强度钢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
  • A T & M F I E L D O F V I S I O N 高强度钢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汽车轻量化技术已成为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潮流,得到了广 ...查看


  • 材料成形工艺知识点
  • 一.铸造成型 1.1收缩:铸造合金在液态.凝固态和固态的冷却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而引起的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 缩松缩孔:铸件在冷却和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和凝固收缩,往往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分出现空洞.容积大而集中孔洞称为缩孔,细小 ...查看


  • 镁合金轧制
  • . .1概述........................................................................................................--1 .2变形镁合 ...查看


  • 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合金设计及研究现状
  • TiAl 金属间化合物的合金设计及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了TiAl 合金的研究背景与应用前景:论述了该类台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设计,指出和金元素的加入对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类合金的几种常用成形方法,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TiA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