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

  《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常识,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产生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受,逐步领悟。  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我们上课时往往希望所有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铺就的轨道走,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预想之内,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设计出的“完美教案”时常搁浅,措手不及,但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以我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为例,这一课我是在两个班实施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方式,因为中间出了点意外,而意外后的结果更是让人意外。细细品味这次“意外”后,竟发现它们是如此精彩。  情景描述:我的设计(过程简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老师出示一杯矿泉水,由学生品尝不加糖和加糖时的味道和水中的情况导入。再由杯中不溶解的糖引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其溶解的快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溶解的快与慢。  二、哪一个溶解的快  1.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加快糖的溶解呢?学生讨论后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2.在做对比实验,就要控制相同的量,不同的量,说在做这个实验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相同的量:水量、食盐量、水温、杯子,同时放入。  不同的量:_________________  3.演示:出示两杯20毫升的水,再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学生观察,看一看两杯水中食盐的变化。  4.总结:搅拌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  三、由扶到放,让学生完成加快方糖溶解的另外两个研究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实验后填好试验单。  2.教师巡视,有重点的指导个别小组。  3.请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4.总结:通过搅拌、加热水、切碎等办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  四、总结,巩固与应用  上述教学设计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异动,完全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进行,实验后的结论:通过搅拌、加热水、切碎等办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当我和学生们讨论如何做对比实验时,因为学校有事,我又不得不临时去处理,所以在离开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讨论一下该如何来做这三个实验加以验证,由组长负责,时间近二十分钟,实验后填写好实验表格。之后我就离开教室,当我处理好事情回教室时,老远就听到里面的声音比平时大了很多,走进教室更是乱得像一锅粥,平时的纪律一点都没有了,而且看样子实验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学生基本都围在两个组旁边。于是我气愤的喝令学生回到座位上坐好,让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结果,而我心里则在盘算借机找几个“捣蛋分子”好好教训一顿,而当我在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时,最早完成实验的那两个组的报告单令我十分意外,他们在报告单反面自己划了一张表格,我加以整理后大致内容如下:  于是我就问这组的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的回答是:平时他们就知道同样的水中放一块糖,肯定是搅拌快,我们是想知道搅拌和切碎、用热水三种方法哪种最快。他们大声争论的也就是搅拌和用热水两种方法,一次是搅拌溶的快,一次是用热水溶的快,而且作业本中有一道判断题:在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各种因素中,温度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要比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大的多。  ……  原来如此,我原先的气也消了,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我的教学设计中都是两两比较,现在学生的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我的兴趣,限于时间关系,我把这组的研究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让大家研究后把结果交给老师,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原先小组的两名学生来我的办公室,跟我汇报了情况,说他们知道原因了,搅拌和热水之所以有时这个快,有时那个快,一个是跟搅拌的速度有关,一个跟热水的温度有关……这样的结果,是我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根本没有想到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是完全在我的引导下按我的意图进行操作,我因此实施了我的“完美教案”,达成了我的预期目标,或许他们之中也有象上面小组的想法,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他们没有提出来,那么他们达到了他们所想要的目标了吗?  五、思考与分析  鉴于上面的意外,对我的触动很大,学生是聪明的,平时的课堂中,面对着教师,他们总能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意图,迎合教师的需要。一堂课顺利上完了,教师的任务完成了,教师可以吁一口气了,他们呢?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是一对矛盾体,如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必定是“乱”的,而良好秩序的教学氛围肯定形成于教师的主体地位之下。综观我们实际的教学,其实也只有在一些个教研课、公开课,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的主体才会被有效的体现,日常的教学中还是老师的主体地位占据了重要地位。  现在的课堂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形式,由于学生的座次和班额等方面的原因,一般常态的教学是课堂不能“乱”,应该井然有序,安静严肃的气氛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从学生层面上看,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的组织形式、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品种繁多的教学仪器、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教学中他们必然兴趣盎然,蠢蠢欲动,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但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出现课堂难以控制的局面就再自然不过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应害怕“意外”会打乱我们的教学思路,而要善待教学意外,善于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意外”事件,不应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放弃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因此,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宝座”上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我的想法:教师既然让学生“动”了,有时你不妨转过身,让学生自由的“动”,让他们的个性得以释放。意外的惊喜或就在于此。  我的想法:科学教学中,良好探究氛围的形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教”是必不可少的,“动”是教的体验与升华。上面的教学,因为意外我放手了,但并不是说它将是我以后教学的惯用方法,它同时折射出了更多的教学细节让我去揣摩。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做自己预设教案的忠实执行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要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讨论、实验,这将使得我们与许多“美丽的风景”失之交臂。同时,这样的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课堂教学虽然课前进行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的,只能是生成性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调整预案,不断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许这是老生常谈……但相信:转过身,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中心小学)

  《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常识,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产生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受,逐步领悟。  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我们上课时往往希望所有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铺就的轨道走,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预想之内,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设计出的“完美教案”时常搁浅,措手不及,但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以我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为例,这一课我是在两个班实施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方式,因为中间出了点意外,而意外后的结果更是让人意外。细细品味这次“意外”后,竟发现它们是如此精彩。  情景描述:我的设计(过程简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老师出示一杯矿泉水,由学生品尝不加糖和加糖时的味道和水中的情况导入。再由杯中不溶解的糖引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其溶解的快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溶解的快与慢。  二、哪一个溶解的快  1.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加快糖的溶解呢?学生讨论后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2.在做对比实验,就要控制相同的量,不同的量,说在做这个实验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相同的量:水量、食盐量、水温、杯子,同时放入。  不同的量:_________________  3.演示:出示两杯20毫升的水,再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学生观察,看一看两杯水中食盐的变化。  4.总结:搅拌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  三、由扶到放,让学生完成加快方糖溶解的另外两个研究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实验后填好试验单。  2.教师巡视,有重点的指导个别小组。  3.请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4.总结:通过搅拌、加热水、切碎等办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  四、总结,巩固与应用  上述教学设计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异动,完全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进行,实验后的结论:通过搅拌、加热水、切碎等办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当我和学生们讨论如何做对比实验时,因为学校有事,我又不得不临时去处理,所以在离开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讨论一下该如何来做这三个实验加以验证,由组长负责,时间近二十分钟,实验后填写好实验表格。之后我就离开教室,当我处理好事情回教室时,老远就听到里面的声音比平时大了很多,走进教室更是乱得像一锅粥,平时的纪律一点都没有了,而且看样子实验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学生基本都围在两个组旁边。于是我气愤的喝令学生回到座位上坐好,让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结果,而我心里则在盘算借机找几个“捣蛋分子”好好教训一顿,而当我在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时,最早完成实验的那两个组的报告单令我十分意外,他们在报告单反面自己划了一张表格,我加以整理后大致内容如下:  于是我就问这组的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的回答是:平时他们就知道同样的水中放一块糖,肯定是搅拌快,我们是想知道搅拌和切碎、用热水三种方法哪种最快。他们大声争论的也就是搅拌和用热水两种方法,一次是搅拌溶的快,一次是用热水溶的快,而且作业本中有一道判断题:在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各种因素中,温度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要比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大的多。  ……  原来如此,我原先的气也消了,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我的教学设计中都是两两比较,现在学生的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我的兴趣,限于时间关系,我把这组的研究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让大家研究后把结果交给老师,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原先小组的两名学生来我的办公室,跟我汇报了情况,说他们知道原因了,搅拌和热水之所以有时这个快,有时那个快,一个是跟搅拌的速度有关,一个跟热水的温度有关……这样的结果,是我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根本没有想到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是完全在我的引导下按我的意图进行操作,我因此实施了我的“完美教案”,达成了我的预期目标,或许他们之中也有象上面小组的想法,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他们没有提出来,那么他们达到了他们所想要的目标了吗?  五、思考与分析  鉴于上面的意外,对我的触动很大,学生是聪明的,平时的课堂中,面对着教师,他们总能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意图,迎合教师的需要。一堂课顺利上完了,教师的任务完成了,教师可以吁一口气了,他们呢?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是一对矛盾体,如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必定是“乱”的,而良好秩序的教学氛围肯定形成于教师的主体地位之下。综观我们实际的教学,其实也只有在一些个教研课、公开课,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的主体才会被有效的体现,日常的教学中还是老师的主体地位占据了重要地位。  现在的课堂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形式,由于学生的座次和班额等方面的原因,一般常态的教学是课堂不能“乱”,应该井然有序,安静严肃的气氛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从学生层面上看,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的组织形式、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品种繁多的教学仪器、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教学中他们必然兴趣盎然,蠢蠢欲动,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但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出现课堂难以控制的局面就再自然不过了。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应害怕“意外”会打乱我们的教学思路,而要善待教学意外,善于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意外”事件,不应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放弃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因此,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宝座”上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我的想法:教师既然让学生“动”了,有时你不妨转过身,让学生自由的“动”,让他们的个性得以释放。意外的惊喜或就在于此。  我的想法:科学教学中,良好探究氛围的形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教”是必不可少的,“动”是教的体验与升华。上面的教学,因为意外我放手了,但并不是说它将是我以后教学的惯用方法,它同时折射出了更多的教学细节让我去揣摩。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做自己预设教案的忠实执行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要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讨论、实验,这将使得我们与许多“美丽的风景”失之交臂。同时,这样的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课堂教学虽然课前进行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的,只能是生成性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调整预案,不断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许这是老生常谈……但相信:转过身,背后的景色也是宜人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 四字成语:描写风景的成语
  • [百卉含英]:卉:草的总称;英:花.各种各样的草都含着花朵.形容冬去春回,花草争妍的景色. [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朝飞暮卷]:朝:早晨;暮:傍晚.形容天气的变化和景色的优美. [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 ...查看


  • 儿童画秋天: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 秋天到了,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五谷丰登.在这个五颜六色.瓜果飘香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带我去果园里摘苹果. 到了果园,我看见有许多人在摘苹果,还有一排排高大的.整齐的苹果树,那香味馋得我们全家口水直流,我们迫不及 ...查看


  • 描写秋天的成语:秋天景色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秋色宜人 [释义]: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宜人: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例句] 1.层林尽染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色宜人秋兰飘香秋雨绵绵. 2.秋菊傲骨秋色迷人秋色宜人金桂飘香. 3.游玩方山,再南嵩岩下,一路秋色宜人. ...查看


  • 品读经典,丰富人生
  • 品读经典,丰富人生 教学目标 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②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①能有感 ...查看


  • 描写秋天的成语:秋色宜人
  • 春蛙秋蝉 [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出处及解释]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出处及解释.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出自]: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查看


  • 描写春天景色的成语
  • 1.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莺:黄鹂.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春光明媚 形容春天的景色十分鲜明美好.明媚:形容自然景色的鲜妍悦目.例:"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 ...查看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提示: 一.课型: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 ...查看


  • 描写春天的成语:时遇着春光明媚
  • 乍寒乍暖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乍:忽然. 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莺:黄鹂.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莺飞草长 形容明媚的春景. ...查看


  • 描写春天的成语:春色恼人
  • 莺飞草长 形容明媚的春景.例:"莺飞草长谁为主?渺渺春江作歌苦." 春光漏泄 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例:"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也作:漏泄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