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009年在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我院2007年-2009年切口感染的原因与以下情况有关,糖尿病、肥胖、切口引流、手术时间长短等。结论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检查,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和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伤口感染医院感染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占外科医院感染的15%-40%。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选取我院普通外科2007年-2009年住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院普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住院手术的1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癌10例,胃炎35例,胃癌24例,
直肠癌21例,痔疮10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拟订的《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1]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在术后第3、5、7天所有术后病人的切口进行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人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筛选出可疑切口感染病例。
1.3细菌学调查对可疑切口感染的病人,选择切口炎症反应最显著处渗出液用琼脂培养皿取样后送我院感染控制室,按常规培养法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和细菌分离鉴定。
1.4调查指标危险因素
包括性别、年龄(60岁、≥60岁) 、有无糖尿病、肥胖、切口分类(I、Ⅱ、Ⅲ) 、术前住院时间、侵人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 、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3h,≥3h) 。
1.5统计学分析
从监测的住院手术患者中选择切口感染患者,计算切口感染发生率。然后选切口感染患者为病例组。非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结果
对可疑切口感染的20例病人进行细菌学调查,发生切口感染6例例,其中乳腺癌2例,阑尾炎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痔疮1例,感染发病率5.31%。6例切口感染患者创面细菌学调查:大
肠埃希菌4例,葡萄球菌2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切口分类、糖尿病、切口引流、手术时间、肥胖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关联,非条件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显著的变量,结果见表l 。
表1切口感染高危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
危险因素OR 值X2值P 值
肥胖14.07.670.01
手术时间≥3h12.25.430.05
年龄60岁9.86.140.05
伴有糖尿病9.75.660.05
II-III 类手术切口9.43.900.05
3讨论
本研究属于阶段分析调查。所检测的13个指标与术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其中性别、年龄、切口分类、伴有糖尿病、肥胖是不可变因素,而术前住院时间、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麻醉方式及术中应用皮肤保护性贴膜是部分或完全可变因素[2]。
3.1肥胖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2%,非肥胖患者感染发生率为
1.6%,2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肥胖患者易于发生切口部位脂肪液化、坏死、液体积聚,发生感染,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患者明显增多,导致切口感染中该危险因
素增强。这是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中新的趋势。
3.2伴有糖尿病
伴有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7.3%,非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1%,2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糖尿病能降低纤维母细胞和促进肉芽形成,影响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环境易引起水肿,利于细菌生长,易招致切口裂开和感染
[2]。因此,对伴有糖尿病患者,若能充分认识,通过及早检测发现、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相信会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3.3年龄
一般认为院内感染率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尤其在60岁以后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的患者感染率低且稳定[3]。本文也将年龄按此年龄段分组。结果发现60岁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2%,高于60岁组(感染率2.7%) 。此点提示我们对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并采取抗感染措施。
3.4手术时间≥3h
据文献报道,可变因素中手术相关因素与切口感染关系最为密切。手术时,每小时降落手术区的细菌数可达35000~60000个[4],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的时间越长,切口长度越长,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污染切口造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对手术时间超过3h 者,手术前2~3h 预防性使用足量抗生素,使其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的有效浓度至少维持1h ,使污染菌不能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必要时术中应加用抗生素1次,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除上述因素外,切口感染作为院内感染的一种,也受医院环境、病区常驻菌群、抗生素使用情况影响。各个时期,每个科室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胡东升. 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1,(7):180.
[2]赵是,毛红. 糖尿病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研究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4):266.
[3]SaviteerSM.Nosocomialinfectionsintheelderly:increasedriskperhospitalday[J].AmJMed,1998,84:661.
[4]陈爱卿,杨志奇. 预防使用抗生素与切E 、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2):120.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009年在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我院2007年-2009年切口感染的原因与以下情况有关,糖尿病、肥胖、切口引流、手术时间长短等。结论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检查,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和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伤口感染医院感染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占外科医院感染的15%-40%。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选取我院普通外科2007年-2009年住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院普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住院手术的1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癌10例,胃炎35例,胃癌24例,
直肠癌21例,痔疮10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拟订的《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1]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在术后第3、5、7天所有术后病人的切口进行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人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筛选出可疑切口感染病例。
1.3细菌学调查对可疑切口感染的病人,选择切口炎症反应最显著处渗出液用琼脂培养皿取样后送我院感染控制室,按常规培养法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和细菌分离鉴定。
1.4调查指标危险因素
包括性别、年龄(60岁、≥60岁) 、有无糖尿病、肥胖、切口分类(I、Ⅱ、Ⅲ) 、术前住院时间、侵人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 、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3h,≥3h) 。
1.5统计学分析
从监测的住院手术患者中选择切口感染患者,计算切口感染发生率。然后选切口感染患者为病例组。非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结果
对可疑切口感染的20例病人进行细菌学调查,发生切口感染6例例,其中乳腺癌2例,阑尾炎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痔疮1例,感染发病率5.31%。6例切口感染患者创面细菌学调查:大
肠埃希菌4例,葡萄球菌2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切口分类、糖尿病、切口引流、手术时间、肥胖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关联,非条件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显著的变量,结果见表l 。
表1切口感染高危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
危险因素OR 值X2值P 值
肥胖14.07.670.01
手术时间≥3h12.25.430.05
年龄60岁9.86.140.05
伴有糖尿病9.75.660.05
II-III 类手术切口9.43.900.05
3讨论
本研究属于阶段分析调查。所检测的13个指标与术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其中性别、年龄、切口分类、伴有糖尿病、肥胖是不可变因素,而术前住院时间、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麻醉方式及术中应用皮肤保护性贴膜是部分或完全可变因素[2]。
3.1肥胖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2%,非肥胖患者感染发生率为
1.6%,2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肥胖患者易于发生切口部位脂肪液化、坏死、液体积聚,发生感染,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患者明显增多,导致切口感染中该危险因
素增强。这是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中新的趋势。
3.2伴有糖尿病
伴有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7.3%,非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1%,2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糖尿病能降低纤维母细胞和促进肉芽形成,影响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环境易引起水肿,利于细菌生长,易招致切口裂开和感染
[2]。因此,对伴有糖尿病患者,若能充分认识,通过及早检测发现、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相信会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3.3年龄
一般认为院内感染率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尤其在60岁以后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的患者感染率低且稳定[3]。本文也将年龄按此年龄段分组。结果发现60岁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2%,高于60岁组(感染率2.7%) 。此点提示我们对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并采取抗感染措施。
3.4手术时间≥3h
据文献报道,可变因素中手术相关因素与切口感染关系最为密切。手术时,每小时降落手术区的细菌数可达35000~60000个[4],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暴露的时间越长,切口长度越长,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污染切口造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对手术时间超过3h 者,手术前2~3h 预防性使用足量抗生素,使其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的有效浓度至少维持1h ,使污染菌不能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必要时术中应加用抗生素1次,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除上述因素外,切口感染作为院内感染的一种,也受医院环境、病区常驻菌群、抗生素使用情况影响。各个时期,每个科室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胡东升. 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1,(7):180.
[2]赵是,毛红. 糖尿病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研究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4):266.
[3]SaviteerSM.Nosocomialinfectionsintheelderly:increasedriskperhospitalday[J].AmJMed,1998,84:661.
[4]陈爱卿,杨志奇. 预防使用抗生素与切E 、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