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论佛学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在学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秦 晓 清
学 号: 1220110014
指导教师: 顾 晔 峰
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5日
任何一种社会思想、宗教文化离开本土传入异国,都会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总免不了被改造。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佛教文化加以改造,继而渗透到中国的诗歌文化中去。禅宗的盛行使文人与禅师的交游成为一时风尚,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使佛学文化与诗歌文化两者间相互交映,彼此融合。唐代的王维就是因为能将诗歌文化与佛教文化极好地融合,由此得来“诗佛”的赞誉。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禅宗;王维
ABSTRACT
Any kind of social ideology, religion and culture from their home countries for incoming foreign, are affected by foreign cultures, the total will inevitably be transform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Chinese cultur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while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ransform the Buddhist culture, and then penetrate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to poetry. Zen Zen prevailed so literati and make friends become momentary fashion, such a social phenomenon, so Buddhist culture and poetry reflect inter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ch other, into each other. Wang Wei, Tang Dynasty poetry,because of culture and Buddhist culture can blend excellently, which agained "Poetry Buddha" praise.
Key words
Chianese Buddhism;Zen;Wangwei
摘要
一、佛学对王维创作思想的影响…………………………………………1
二、佛学对王维创作风格的影响…………………………………………3
三、佛学对王维创作意境的影响…………………………………………6
四、总结…………………………………………………………………8
参考文献……………………………………………………………………9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时期的文学与那个时期盛行的社会思想或宗教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乃至于建筑等方面都有着无处不在的影响。比如说古代的中国,在佛教传入之前我们有自己的宗教文化与信仰,如道教、玄学、神话。可以说,不带有天帝信仰、祖先祭拜、鬼神观念的先秦文学的研究是残缺的,那么,要研究汉魏之后的中国文学更是要带入当时盛行的佛学。尤其是当佛教鼎盛于隋唐两代时期时,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唐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时期,还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在这两者都盛极一时的时代,必然产生一方的内容反映到另一方中去的现象。所以唐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不受佛教的影响,唐代的诗僧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要多。王维正是这样一位深受佛教禅宗影响的诗人。
一、佛学对王维创作思想的影响
唐诗的种类极为丰富,有边塞战争诗、浪漫主义诗、现实主义诗、山水田园诗等等。虽然风格迥异、种类繁多,但是在每个领域中都有杰出的代表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李白,边塞战争诗的代表是高适和岑参,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杜甫和白居易,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则是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字摩诘,因自小受母亲影响,熏陶于佛学之下,所以精通佛学。在王维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大多可以看到鲜明的佛教思想的痕迹,因此被誉为“诗佛”。
唐代诗坛是山水田园诗的大舞台,在众多的山水诗人中,王维是一位十分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因其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而被誉为“天下文宗”[9]。一个人的创作思想总是与当时盛行的宗教相关联的。王维一生深受禅宗的影响,他的许多山水诗都与禅宗高度融合,气氛幽静,画面优美,色彩空灵,神韵灵动。其实早年时候的王维并不是接受的佛教思想,他主要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他从小生活在充满着佛学气息的家庭,但那时社会上所倡导的还是儒家思想。因此,从王维青壮年时期所作的一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儒学思想的积淀,可以感受到他流露出的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以及不可掩饰的政治热情和远大抱负。如在《老将行》、《四
首之一》等诗歌中可以看到。《老将行》这首诗主要是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生活经历。诗云:“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是老将年轻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原本以为这样一位战功卓然的士兵会得到应有的封赏,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诗云:“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这位老将一生为国东征西战,功勋卓然,可是由于统治者的赏罚蒙昧,竟使得这样一位征战沙场的老将落得个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这首诗是王维奉使出塞,度过一年的军旅生活,深入了解军人生活,为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揭露出而创作的。由此可见,早年时期的王维是一位正义感强烈的官员。再看《少年行四首》这组诗。这组诗共有四首,这四首七绝诗可以独立成诗,也可以将此看做一个整体。合作整体时,便像是一幅画卷,缓缓摊开给人们展示一位少年游侠的经历。四首诗分别歌咏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志情怀、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不平遭遇。侠少欢聚痛饮、出征边塞、奋勇杀敌这前三首诗的描写都体现了王维早年诗歌创作的雄浑劲健的风格,同时从中可能看到王维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流露出浓烈的英雄主义气息。由此可见,王维的诗歌风格并非都是和风细雨、轻云薄雾、境界空灵,像《老将行》、《少年行四首》这些壮美的诗篇都从侧面反映出了王维早年的人格追求与思想境界。在早期,可以说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他走上仕途之路,始终坚持刚正方直的人格操守。但是王维的仕途遭遇也如同众多愿尽忠职守的文人一样,官场上的腐朽黑暗不允许这样一些清高正直之人的存在。但是相对于大多数的与他品性相似的官场文人来说,王维可以说是幸运的。首先在仕途上,王维有张九龄提拔。其次,虽然王维与张九龄有牵扯,但是他为人低调,对那些黑暗势力构不成威胁,因此朝堂上的小人也没有太为难他。王维没有因此感到自己有多幸运,反而内心极其难受,官场上的虚伪、黑暗令他痛心疾首。在他的《寄荆州张丞相》一诗中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流露出他的痛苦,流露出他的无奈,产生出一种无所归附的失落之情。诗中写道:“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张九龄对王维有着提拔之恩,王维视张九龄为恩人、伯乐。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朝堂群臣人人自危,闻之噤言,避而远之,也只有王维敢在这种时候还写出对张九龄深表思念的诗
歌。这次事件是一个转折点,正是从此时开始,王维的归隐之心愈发强烈。现实的种种无奈,使王维步步向着禅宗思想靠拢。既然他无法做到“兼济天下”,那么他只能“独善其身”了。他需要在佛学中寻求心情的宁静淡泊,寻求心灵的解脱。天宝十五载安史乱军陷长安, 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虽服药佯为喑疾,但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接受伪职这件事对于王维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对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地伤痛。认为自己愧对玄宗,苟活于世,内心饱受摧残与折磨。可是像王维这样一个正直而又软弱的知识分子,没有能力上阵杀敌,也就只能把自己寄托在空山寂林之中,沉醉于佛法的世界中。一年之后唐军收复两京,王维因伪职一事而入狱。虽然后来释放出狱,并且屡有升迁,但是晚年的他已经淡泊名利,退朝之后便去诵禅。由此可见,佛教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佛教的世界观、佛学义理、写作手法无一不影响着王维的诗歌。接下来就从诗歌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来具体分析佛学给王维诗歌带来的转变。
二、佛学对王维创作风格的影响
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是佛教的传入期,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原土地上掀起的第一个高潮时期。随后,由于中国的国情以及国民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属于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就这么产生了。中国化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它毕竟已自成体系。既然佛教是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那为何直至唐朝才进入鼎盛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上古《诗经》开始涌现那么多诗歌,那为何中国古代诗歌也是在唐朝才达到高峰呢?早在东晋以来,中国古代诗人与诗歌就与佛教有着密切却不深厚的渊源。密切,是从朝代来看,唐以前的朝代文学都多多少少与佛教有着联系。不深厚,是从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来看来看,佛教意识还是附加在叙述之上。佛教对于诗歌的影响还只是限于形迹,其原因就是唐以前的人们还处于接受、消化、理解外来佛教义理的阶段。真正意义上诗与佛教结合的诗歌始见于唐代这个中国佛教成熟的时代,也正是诗与佛教的真正结合使得唐朝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得以大放光彩。
中国诗歌受佛教的影响是极其漫长的,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在魏诗中,与佛教相关联的诗歌是极少的。虽然有一些探讨人生的作品,但大都是与中国上古神仙相联系,如伏羲、
女娲、盘古等。虽然说魏诗中佛诗是极少,但与佛教相联系的诗歌也不是没有,只是大多数诗篇境界不够深厚,创作手法不够高明。魏明帝时期的应璩所作的《百一诗》中有一首以“浮屠”入诗。“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种译法。当时也称佛教为浮屠教。此类诗歌虽然极少,但至少可以作为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开始的一种标志。到了晋代,佛教自身的发展日益壮大,受佛教影响的诗人日益增多。与魏代相比较,晋代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诗已经不仅仅是将佛家用语代入诗中,更是能使得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在诗中得以体现。到了唐代,唐代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唐朝人把诗歌做得淋漓尽致。既然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那么,作为一种延续和遗传,在佛教极其鼎盛的唐朝,这种现象,必然也会在唐诗中折射出来。唐诗在诗歌理论、创作手法、诗歌境界、创作主体上,没有一方面是不受佛教的影响的。唐朝文人对佛教禅意的深层次的理解,将其带入诗中,出现了大量富有深厚禅理的诗歌。此类诗歌都没有直接言佛谈禅,而是通过借助于外在事物景象的描写,写山水,写花草树木,写鱼钓等等,运用极具技巧的手法将佛禅义理不动声色地融入诗中,将诗歌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说到诗与佛教很好地结合,就要看唐朝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国的山水诗的内在精神就是指“形”与“意”两者之间的关系。山水的审美对象自然就是山山水水,但这些本身不是属于人的物质生活领域。只有超出了日常的生活领域,有意识地去寻找、发现,才有可能进入自然山水的审美境界。所以,自然审美的产生要经过一种抽象精神的提升。在佛禅思想的指引下,王维将“形”“意”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冲淡的诗歌风格。一个诗人能创作多种类型的诗歌,那么这些诗歌的风格必定是不同的。
王维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一个是青年时期,一个是归隐向佛时期。诗歌创作的类型、风格是随诗人的思想而变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王维的前半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他积极入世,高扬自己的政治理想,满怀一腔政治热情。在青年时期,也创作了许多边塞诗,这种最能体现唐人乐观、自信,具有豪放情怀的诗歌王维也是创作得淋漓尽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使至塞上》这首诗。诗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的前四句写出诗人孤独寂寥的心情,稍显凄凉。但是当他
看到“大漠”、“长河”这些壮阔的景象时,心境就变得豁然开朗。这个时期王维的诗风就如同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苍劲有力。在第二个创作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变故,思想上的转化,诗风也由苍劲转变为冲淡平和。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受诗歌描写的内容山水意境的影响,一个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以《终南别业》为例,这是一首融合了山水与禅意的诗歌。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独自游览的旅途中与大自然亲切交流的情景。首联诗人写自己中年时厌倦尘俗世道,晚年时隐居辋川的情况。颔联诗人写他独自游览大好河山的闲情逸致。“胜事空自知”,一个“空”字,就能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禅宗的审美理念认为:人们只有在没有杂念的寂静心态中,也就是在“空”的状态中,才有可能真正洞察大自然的真谛与美。颈联诗人写他游览时的随意而行、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尾联诗人写他的游览行程如行云、似流水,任其自然。从颈联和尾联来看,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诗风上都可以明显看出与前期诗歌创作时的不同。“行到水穷处”之时,一般人不免会哀怨叹气,扫兴而归,折路而回。诗人却不是这般姿态,行至此处虽然水“穷”,但我还可以盘腿坐下抬头看看天空的云。虽看着不一样的风景,但这份悠然自得的心境却是不会变的。这种超然的心境,不仅仅是王维欣赏到的风景所致,与禅宗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禅宗后期分为南北二宗,王维与南宗关系更为密切。南宗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任运自然”、“无往”、“无念”。其意思就是,对于一切外境之物,都不生忧喜悲乐之情。王维将南宗这一思想融入诗中,把自己感受的禅境,领悟的禅意,与山水景物矫揉在一起,人们从中既可以欣赏描写对象本身的韵味,又可以由此领悟到诗中蕴藏的佛学哲理。这种创作技巧很好地体现了王维冲淡的诗歌风格。除了借助于外界山水幽静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宁静外,还有这样一些与山水无关的诗歌也可以体现诗人的这一心态,如《秋夜独坐》。诗云:“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这首诗是在居住山中时所作,但是没有看到描写山水的字眼,而似乎主要是在说禅宗修行的体会。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山中的别墅中,这时或许是青灯黄卷,他正在研读佛经;也或许是焚香静默,他正在修行禅宗。沉思默想中,忽然想到自己斑白的双鬓,不经悲叹人生易老。夜已深沉,
不知窗外何时下起雨来,雨声淅沥当中,传来野果落地的声音,又听到灯下秋虫的鸣声,诗人纷乱的思想又安静下来。于是想到,人总是要渐渐变老的,这是自然规律。要消除生老病死的烦恼,只有学习禅宗玄奥的哲理。诗的前两联表现出诗人深陷于人生悲哀的感叹,后两联通过觉悟和学佛,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由此可以看出,佛学对于王维诗歌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佛学对王维创作意境的影响
一首诗的价值我认为就是在于这首诗的意境。这不仅是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价诗歌的一个标准。在唐朝,写禅诗的不只是诗人,也有很多的僧人,这类群体我们称之为“诗僧”。 唐代诗多,不仅文人墨士作得多,和尚做得诗也多。唐朝佛寺众多,当时存在着文人与僧人交游的风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佛教典籍与诗有着诸多的相通之处。古经无一不是用诗体写成,典籍也多用韵文写成。唐代诗僧的作品对于壮大唐朝百花齐放的诗坛也是有着很大的帮助。唐大的著名诗僧有这样一些人物:寒山、拾得、无可、皎然、贯休、齐己。读过这些诗僧的作品后就会发现,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宣扬佛教戒规,如不杀生、不饮酒、不贪财、不淫欲等。虽然题材单一,但创作上还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寒山的诗中多有劝诫内容。拾得的诗在艺术成就上不大,语言比较直白,但在劝世警俗方面,有其教育意义。皎然的贡献主要是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的作品《诗式》中有所论述。但是这些诗僧的作品并没有在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得印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诗歌没有深厚的意境。虽说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欣赏价值不高。语言过于通俗直白,比较枯燥乏味,只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但是王维的禅诗就不一样。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观念和技巧。他的诗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与禅境相融合创造出的空灵清远的艺术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写山水诗的不只是王维一人,成就比王维大的也不是没有。但不是每位山水诗人都能在诗中融入禅意。如南北时期的杰出诗人谢灵运。由谢灵运起,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可以说,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鼻祖。他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寄托于山水诗中,通过描写的山山水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缺少像王维的山水诗这样可以引人深思的境界。“空灵”是佛教追求境界,
王维的诗情中所蕴含的核心是浓厚的佛学意味。以人世间的眼光来看人生,人的一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但是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人生,人不只是有一生一世。佛教中有个词语叫“轮回”。认为人有前生、今世、后世。在佛教的世界观中,空间和时间是没有尽头的。这样一个极其富有浪漫色彩的世界观已超出了目前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证实的限度,只存在于人对它的想象之中,并且能让人对它也产生想象。王维便是深受这一世界观的影响。这就使得王维的诗体现出“空”与“寂”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诗歌中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能在实景的描写下联想出超出诗中所描写的实景画面,能将诗中诗人看到的情景在脑海中转变为自己所想象的。再者,读者在这种想象的情景之下,又能产生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体会出诗人没有明写的“不尽之意”。中国文学史上以佛禅为内容入诗的佳作并不少见,尤其是像唐朝佛风盛行的朝代,这类的诗作更多。但是王维与其他写佛诗的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十分熟练地将禅机、禅趣蕴含到他的山水诗之中。早年政治仕途上的坎坷遭遇以及幼年时期深受家庭的影响,使得王维越老越信仰佛教,年纪越大越向佛教靠拢。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也会影响到这首诗的意境。王维早年的诗歌多是写他为官时期的感受、感想,对于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不少诗中都有描写到年少游侠征战沙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这些描写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当描写到自己辛苦拼命的来的功勋却被上头将军领走时的无奈,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因此,当时受儒家思想熏染的王维,对于这些丑陋现象都是有事说事,快人快语,在诗中直接有所揭露,有所批判。相对于王维后期半官半隐这种状态下创作的诗歌而言,其意境显然是比不上后期的诗歌。在后期创作诗歌时,王维从佛学的角度、世界观去审视自然、人生。所以,王维的诗歌总是蒙上了一层佛学色彩,造就了一种物我相容的大美境界,散发着浓郁的空寂意境。
除了佛教的无始无极的世界观对王维诗歌的意境有影响之外,佛教的写作手法对其也有深刻影响。纵览佛教的佛典、佛经,就会发现许多内容都是需要自己领悟的。南宗禅的参禅主旨就是要求“顿悟”、“明心见性”,所求的就是一种理解、悟性。禅宗义理向来都不是明说的,虽然也是用文字写出,但是在手法上都是用的比喻、暗示、象征等。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盛行,唐朝时佛教盛行,因此诗人们与僧人广泛交游。禅师们写的诗谒都是属
于“绕路说禅”这种性质的,所以这种写法也会影响到诗人,被他们汲取。王维就是他们当中的集大成者。禅师所写的哲理、语句,王维是不会直接呈现在他的诗作之中。这也就是他在佛诗的造诣上高于魏晋南北时期其他诗人的原因。对于佛教义理,王维有着自己的理解。更高超的是,能将禅的精神游丝带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之中,让禅意很自然的流动在诗意之中。这种写法大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意境。如《鹿柴》这首诗,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单凭一个“空”字,便体现了这首诗所蕴含的禅理、禅意。诗中含有“空”字及此意境的诗,并不是只有这一首,还有一首很熟悉的诗——《山居秋暝》。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笃信佛教,将空灵当做他的审美追求,因此创作诗歌时,能自然而然地将禅意融入诗中。当然,王维能写出这么多境界深受禅诗不仅仅是因为信仰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他内在的品性,他的内在性格。王维生性好静而甘于寂寞,因而写静是王维的拿手好戏。晚年归隐的他也确实已达到了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在《酬张少府》中,寂静的山林,松风山月为伴,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寂寞孤独之感,而是一种自得与闲适之感。在淡泊宁静之中追求心灵的解放。再如《鹿柴》、《竹里馆》、《辛夷坞》这些诗,都是虽然见不到直接的禅理、禅意,但又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充满了禅趣,是将对禅的领悟完全化成了一种自然的心境,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四、总结
王维因为创作富有禅意的山水诗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他诗歌的继承我们应当有所取舍。舍去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留下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他归隐向佛时期创作的诗篇都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因为品味的时候,能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在这些诗篇中荡涤尘埃,洗尽铅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册[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3
[2]孙昌武. 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6(8):316
[3]赖永海. 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8
[4]苏渊雷.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4
[5]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话[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87
[6]张曼涛.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42
[7]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1
[8]陈敏直.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J].唐都学刊.1999. (4/15)
[9]郑钟琪.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宗智慧[J].新闻爱好者.2007(11):52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论佛学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在学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秦 晓 清
学 号: 1220110014
指导教师: 顾 晔 峰
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5日
任何一种社会思想、宗教文化离开本土传入异国,都会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总免不了被改造。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佛教文化加以改造,继而渗透到中国的诗歌文化中去。禅宗的盛行使文人与禅师的交游成为一时风尚,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使佛学文化与诗歌文化两者间相互交映,彼此融合。唐代的王维就是因为能将诗歌文化与佛教文化极好地融合,由此得来“诗佛”的赞誉。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禅宗;王维
ABSTRACT
Any kind of social ideology, religion and culture from their home countries for incoming foreign, are affected by foreign cultures, the total will inevitably be transform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Chinese cultur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while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ransform the Buddhist culture, and then penetrate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to poetry. Zen Zen prevailed so literati and make friends become momentary fashion, such a social phenomenon, so Buddhist culture and poetry reflect inter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ch other, into each other. Wang Wei, Tang Dynasty poetry,because of culture and Buddhist culture can blend excellently, which agained "Poetry Buddha" praise.
Key words
Chianese Buddhism;Zen;Wangwei
摘要
一、佛学对王维创作思想的影响…………………………………………1
二、佛学对王维创作风格的影响…………………………………………3
三、佛学对王维创作意境的影响…………………………………………6
四、总结…………………………………………………………………8
参考文献……………………………………………………………………9
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时期的文学与那个时期盛行的社会思想或宗教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乃至于建筑等方面都有着无处不在的影响。比如说古代的中国,在佛教传入之前我们有自己的宗教文化与信仰,如道教、玄学、神话。可以说,不带有天帝信仰、祖先祭拜、鬼神观念的先秦文学的研究是残缺的,那么,要研究汉魏之后的中国文学更是要带入当时盛行的佛学。尤其是当佛教鼎盛于隋唐两代时期时,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唐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时期,还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在这两者都盛极一时的时代,必然产生一方的内容反映到另一方中去的现象。所以唐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不受佛教的影响,唐代的诗僧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要多。王维正是这样一位深受佛教禅宗影响的诗人。
一、佛学对王维创作思想的影响
唐诗的种类极为丰富,有边塞战争诗、浪漫主义诗、现实主义诗、山水田园诗等等。虽然风格迥异、种类繁多,但是在每个领域中都有杰出的代表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李白,边塞战争诗的代表是高适和岑参,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杜甫和白居易,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则是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字摩诘,因自小受母亲影响,熏陶于佛学之下,所以精通佛学。在王维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大多可以看到鲜明的佛教思想的痕迹,因此被誉为“诗佛”。
唐代诗坛是山水田园诗的大舞台,在众多的山水诗人中,王维是一位十分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因其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而被誉为“天下文宗”[9]。一个人的创作思想总是与当时盛行的宗教相关联的。王维一生深受禅宗的影响,他的许多山水诗都与禅宗高度融合,气氛幽静,画面优美,色彩空灵,神韵灵动。其实早年时候的王维并不是接受的佛教思想,他主要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他从小生活在充满着佛学气息的家庭,但那时社会上所倡导的还是儒家思想。因此,从王维青壮年时期所作的一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儒学思想的积淀,可以感受到他流露出的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以及不可掩饰的政治热情和远大抱负。如在《老将行》、《四
首之一》等诗歌中可以看到。《老将行》这首诗主要是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生活经历。诗云:“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是老将年轻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原本以为这样一位战功卓然的士兵会得到应有的封赏,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诗云:“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这位老将一生为国东征西战,功勋卓然,可是由于统治者的赏罚蒙昧,竟使得这样一位征战沙场的老将落得个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这首诗是王维奉使出塞,度过一年的军旅生活,深入了解军人生活,为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揭露出而创作的。由此可见,早年时期的王维是一位正义感强烈的官员。再看《少年行四首》这组诗。这组诗共有四首,这四首七绝诗可以独立成诗,也可以将此看做一个整体。合作整体时,便像是一幅画卷,缓缓摊开给人们展示一位少年游侠的经历。四首诗分别歌咏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志情怀、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不平遭遇。侠少欢聚痛饮、出征边塞、奋勇杀敌这前三首诗的描写都体现了王维早年诗歌创作的雄浑劲健的风格,同时从中可能看到王维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流露出浓烈的英雄主义气息。由此可见,王维的诗歌风格并非都是和风细雨、轻云薄雾、境界空灵,像《老将行》、《少年行四首》这些壮美的诗篇都从侧面反映出了王维早年的人格追求与思想境界。在早期,可以说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他走上仕途之路,始终坚持刚正方直的人格操守。但是王维的仕途遭遇也如同众多愿尽忠职守的文人一样,官场上的腐朽黑暗不允许这样一些清高正直之人的存在。但是相对于大多数的与他品性相似的官场文人来说,王维可以说是幸运的。首先在仕途上,王维有张九龄提拔。其次,虽然王维与张九龄有牵扯,但是他为人低调,对那些黑暗势力构不成威胁,因此朝堂上的小人也没有太为难他。王维没有因此感到自己有多幸运,反而内心极其难受,官场上的虚伪、黑暗令他痛心疾首。在他的《寄荆州张丞相》一诗中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流露出他的痛苦,流露出他的无奈,产生出一种无所归附的失落之情。诗中写道:“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张九龄对王维有着提拔之恩,王维视张九龄为恩人、伯乐。张九龄被贬荆州时,朝堂群臣人人自危,闻之噤言,避而远之,也只有王维敢在这种时候还写出对张九龄深表思念的诗
歌。这次事件是一个转折点,正是从此时开始,王维的归隐之心愈发强烈。现实的种种无奈,使王维步步向着禅宗思想靠拢。既然他无法做到“兼济天下”,那么他只能“独善其身”了。他需要在佛学中寻求心情的宁静淡泊,寻求心灵的解脱。天宝十五载安史乱军陷长安, 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虽服药佯为喑疾,但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接受伪职这件事对于王维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对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地伤痛。认为自己愧对玄宗,苟活于世,内心饱受摧残与折磨。可是像王维这样一个正直而又软弱的知识分子,没有能力上阵杀敌,也就只能把自己寄托在空山寂林之中,沉醉于佛法的世界中。一年之后唐军收复两京,王维因伪职一事而入狱。虽然后来释放出狱,并且屡有升迁,但是晚年的他已经淡泊名利,退朝之后便去诵禅。由此可见,佛教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佛教的世界观、佛学义理、写作手法无一不影响着王维的诗歌。接下来就从诗歌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来具体分析佛学给王维诗歌带来的转变。
二、佛学对王维创作风格的影响
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是佛教的传入期,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原土地上掀起的第一个高潮时期。随后,由于中国的国情以及国民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属于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就这么产生了。中国化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它毕竟已自成体系。既然佛教是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那为何直至唐朝才进入鼎盛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上古《诗经》开始涌现那么多诗歌,那为何中国古代诗歌也是在唐朝才达到高峰呢?早在东晋以来,中国古代诗人与诗歌就与佛教有着密切却不深厚的渊源。密切,是从朝代来看,唐以前的朝代文学都多多少少与佛教有着联系。不深厚,是从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来看来看,佛教意识还是附加在叙述之上。佛教对于诗歌的影响还只是限于形迹,其原因就是唐以前的人们还处于接受、消化、理解外来佛教义理的阶段。真正意义上诗与佛教结合的诗歌始见于唐代这个中国佛教成熟的时代,也正是诗与佛教的真正结合使得唐朝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得以大放光彩。
中国诗歌受佛教的影响是极其漫长的,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在魏诗中,与佛教相关联的诗歌是极少的。虽然有一些探讨人生的作品,但大都是与中国上古神仙相联系,如伏羲、
女娲、盘古等。虽然说魏诗中佛诗是极少,但与佛教相联系的诗歌也不是没有,只是大多数诗篇境界不够深厚,创作手法不够高明。魏明帝时期的应璩所作的《百一诗》中有一首以“浮屠”入诗。“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种译法。当时也称佛教为浮屠教。此类诗歌虽然极少,但至少可以作为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开始的一种标志。到了晋代,佛教自身的发展日益壮大,受佛教影响的诗人日益增多。与魏代相比较,晋代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诗已经不仅仅是将佛家用语代入诗中,更是能使得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在诗中得以体现。到了唐代,唐代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唐朝人把诗歌做得淋漓尽致。既然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那么,作为一种延续和遗传,在佛教极其鼎盛的唐朝,这种现象,必然也会在唐诗中折射出来。唐诗在诗歌理论、创作手法、诗歌境界、创作主体上,没有一方面是不受佛教的影响的。唐朝文人对佛教禅意的深层次的理解,将其带入诗中,出现了大量富有深厚禅理的诗歌。此类诗歌都没有直接言佛谈禅,而是通过借助于外在事物景象的描写,写山水,写花草树木,写鱼钓等等,运用极具技巧的手法将佛禅义理不动声色地融入诗中,将诗歌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说到诗与佛教很好地结合,就要看唐朝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国的山水诗的内在精神就是指“形”与“意”两者之间的关系。山水的审美对象自然就是山山水水,但这些本身不是属于人的物质生活领域。只有超出了日常的生活领域,有意识地去寻找、发现,才有可能进入自然山水的审美境界。所以,自然审美的产生要经过一种抽象精神的提升。在佛禅思想的指引下,王维将“形”“意”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冲淡的诗歌风格。一个诗人能创作多种类型的诗歌,那么这些诗歌的风格必定是不同的。
王维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一个是青年时期,一个是归隐向佛时期。诗歌创作的类型、风格是随诗人的思想而变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王维的前半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他积极入世,高扬自己的政治理想,满怀一腔政治热情。在青年时期,也创作了许多边塞诗,这种最能体现唐人乐观、自信,具有豪放情怀的诗歌王维也是创作得淋漓尽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使至塞上》这首诗。诗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的前四句写出诗人孤独寂寥的心情,稍显凄凉。但是当他
看到“大漠”、“长河”这些壮阔的景象时,心境就变得豁然开朗。这个时期王维的诗风就如同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苍劲有力。在第二个创作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变故,思想上的转化,诗风也由苍劲转变为冲淡平和。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受诗歌描写的内容山水意境的影响,一个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以《终南别业》为例,这是一首融合了山水与禅意的诗歌。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独自游览的旅途中与大自然亲切交流的情景。首联诗人写自己中年时厌倦尘俗世道,晚年时隐居辋川的情况。颔联诗人写他独自游览大好河山的闲情逸致。“胜事空自知”,一个“空”字,就能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禅宗的审美理念认为:人们只有在没有杂念的寂静心态中,也就是在“空”的状态中,才有可能真正洞察大自然的真谛与美。颈联诗人写他游览时的随意而行、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尾联诗人写他的游览行程如行云、似流水,任其自然。从颈联和尾联来看,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诗风上都可以明显看出与前期诗歌创作时的不同。“行到水穷处”之时,一般人不免会哀怨叹气,扫兴而归,折路而回。诗人却不是这般姿态,行至此处虽然水“穷”,但我还可以盘腿坐下抬头看看天空的云。虽看着不一样的风景,但这份悠然自得的心境却是不会变的。这种超然的心境,不仅仅是王维欣赏到的风景所致,与禅宗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禅宗后期分为南北二宗,王维与南宗关系更为密切。南宗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任运自然”、“无往”、“无念”。其意思就是,对于一切外境之物,都不生忧喜悲乐之情。王维将南宗这一思想融入诗中,把自己感受的禅境,领悟的禅意,与山水景物矫揉在一起,人们从中既可以欣赏描写对象本身的韵味,又可以由此领悟到诗中蕴藏的佛学哲理。这种创作技巧很好地体现了王维冲淡的诗歌风格。除了借助于外界山水幽静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宁静外,还有这样一些与山水无关的诗歌也可以体现诗人的这一心态,如《秋夜独坐》。诗云:“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这首诗是在居住山中时所作,但是没有看到描写山水的字眼,而似乎主要是在说禅宗修行的体会。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山中的别墅中,这时或许是青灯黄卷,他正在研读佛经;也或许是焚香静默,他正在修行禅宗。沉思默想中,忽然想到自己斑白的双鬓,不经悲叹人生易老。夜已深沉,
不知窗外何时下起雨来,雨声淅沥当中,传来野果落地的声音,又听到灯下秋虫的鸣声,诗人纷乱的思想又安静下来。于是想到,人总是要渐渐变老的,这是自然规律。要消除生老病死的烦恼,只有学习禅宗玄奥的哲理。诗的前两联表现出诗人深陷于人生悲哀的感叹,后两联通过觉悟和学佛,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由此可以看出,佛学对于王维诗歌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佛学对王维创作意境的影响
一首诗的价值我认为就是在于这首诗的意境。这不仅是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价诗歌的一个标准。在唐朝,写禅诗的不只是诗人,也有很多的僧人,这类群体我们称之为“诗僧”。 唐代诗多,不仅文人墨士作得多,和尚做得诗也多。唐朝佛寺众多,当时存在着文人与僧人交游的风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佛教典籍与诗有着诸多的相通之处。古经无一不是用诗体写成,典籍也多用韵文写成。唐代诗僧的作品对于壮大唐朝百花齐放的诗坛也是有着很大的帮助。唐大的著名诗僧有这样一些人物:寒山、拾得、无可、皎然、贯休、齐己。读过这些诗僧的作品后就会发现,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宣扬佛教戒规,如不杀生、不饮酒、不贪财、不淫欲等。虽然题材单一,但创作上还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寒山的诗中多有劝诫内容。拾得的诗在艺术成就上不大,语言比较直白,但在劝世警俗方面,有其教育意义。皎然的贡献主要是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的作品《诗式》中有所论述。但是这些诗僧的作品并没有在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得印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诗歌没有深厚的意境。虽说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欣赏价值不高。语言过于通俗直白,比较枯燥乏味,只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但是王维的禅诗就不一样。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观念和技巧。他的诗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与禅境相融合创造出的空灵清远的艺术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写山水诗的不只是王维一人,成就比王维大的也不是没有。但不是每位山水诗人都能在诗中融入禅意。如南北时期的杰出诗人谢灵运。由谢灵运起,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可以说,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鼻祖。他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寄托于山水诗中,通过描写的山山水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缺少像王维的山水诗这样可以引人深思的境界。“空灵”是佛教追求境界,
王维的诗情中所蕴含的核心是浓厚的佛学意味。以人世间的眼光来看人生,人的一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但是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人生,人不只是有一生一世。佛教中有个词语叫“轮回”。认为人有前生、今世、后世。在佛教的世界观中,空间和时间是没有尽头的。这样一个极其富有浪漫色彩的世界观已超出了目前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证实的限度,只存在于人对它的想象之中,并且能让人对它也产生想象。王维便是深受这一世界观的影响。这就使得王维的诗体现出“空”与“寂”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诗歌中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能在实景的描写下联想出超出诗中所描写的实景画面,能将诗中诗人看到的情景在脑海中转变为自己所想象的。再者,读者在这种想象的情景之下,又能产生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体会出诗人没有明写的“不尽之意”。中国文学史上以佛禅为内容入诗的佳作并不少见,尤其是像唐朝佛风盛行的朝代,这类的诗作更多。但是王维与其他写佛诗的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十分熟练地将禅机、禅趣蕴含到他的山水诗之中。早年政治仕途上的坎坷遭遇以及幼年时期深受家庭的影响,使得王维越老越信仰佛教,年纪越大越向佛教靠拢。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也会影响到这首诗的意境。王维早年的诗歌多是写他为官时期的感受、感想,对于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不少诗中都有描写到年少游侠征战沙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这些描写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当描写到自己辛苦拼命的来的功勋却被上头将军领走时的无奈,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因此,当时受儒家思想熏染的王维,对于这些丑陋现象都是有事说事,快人快语,在诗中直接有所揭露,有所批判。相对于王维后期半官半隐这种状态下创作的诗歌而言,其意境显然是比不上后期的诗歌。在后期创作诗歌时,王维从佛学的角度、世界观去审视自然、人生。所以,王维的诗歌总是蒙上了一层佛学色彩,造就了一种物我相容的大美境界,散发着浓郁的空寂意境。
除了佛教的无始无极的世界观对王维诗歌的意境有影响之外,佛教的写作手法对其也有深刻影响。纵览佛教的佛典、佛经,就会发现许多内容都是需要自己领悟的。南宗禅的参禅主旨就是要求“顿悟”、“明心见性”,所求的就是一种理解、悟性。禅宗义理向来都不是明说的,虽然也是用文字写出,但是在手法上都是用的比喻、暗示、象征等。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盛行,唐朝时佛教盛行,因此诗人们与僧人广泛交游。禅师们写的诗谒都是属
于“绕路说禅”这种性质的,所以这种写法也会影响到诗人,被他们汲取。王维就是他们当中的集大成者。禅师所写的哲理、语句,王维是不会直接呈现在他的诗作之中。这也就是他在佛诗的造诣上高于魏晋南北时期其他诗人的原因。对于佛教义理,王维有着自己的理解。更高超的是,能将禅的精神游丝带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之中,让禅意很自然的流动在诗意之中。这种写法大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意境。如《鹿柴》这首诗,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单凭一个“空”字,便体现了这首诗所蕴含的禅理、禅意。诗中含有“空”字及此意境的诗,并不是只有这一首,还有一首很熟悉的诗——《山居秋暝》。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笃信佛教,将空灵当做他的审美追求,因此创作诗歌时,能自然而然地将禅意融入诗中。当然,王维能写出这么多境界深受禅诗不仅仅是因为信仰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他内在的品性,他的内在性格。王维生性好静而甘于寂寞,因而写静是王维的拿手好戏。晚年归隐的他也确实已达到了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在《酬张少府》中,寂静的山林,松风山月为伴,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寂寞孤独之感,而是一种自得与闲适之感。在淡泊宁静之中追求心灵的解放。再如《鹿柴》、《竹里馆》、《辛夷坞》这些诗,都是虽然见不到直接的禅理、禅意,但又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充满了禅趣,是将对禅的领悟完全化成了一种自然的心境,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四、总结
王维因为创作富有禅意的山水诗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他诗歌的继承我们应当有所取舍。舍去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留下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他归隐向佛时期创作的诗篇都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因为品味的时候,能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在这些诗篇中荡涤尘埃,洗尽铅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册[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3
[2]孙昌武. 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6(8):316
[3]赖永海. 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8
[4]苏渊雷.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4
[5]方立天.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话[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87
[6]张曼涛.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42
[7]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1
[8]陈敏直. 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J].唐都学刊.1999. (4/15)
[9]郑钟琪.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宗智慧[J].新闻爱好者.2007(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