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希特勒?

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化因素、当事人的成长环境。

另外,我在回答另一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被扣上德棍中二的“响亮”称号了。但我的目标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首先,不得不说评价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人们做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感情因素在里面的。当一个人看书、读史的时候,心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不同的倾向性,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对,就是这个小男孩最后成长为了恶魔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够仅仅以现代人的视角、价值观或者结果来评判,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来评价。历史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由于各种因素,或许是史实的扭曲、或者因为当时历史事件以及舆论宣传与事实的错位导致有些人物的的真实面貌与我们相去甚远。

像李鸿章、蒋介石、汪精卫这些历史人物在人们的不断争论下,其历史镜像已经不断清晰。但像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宋教仁的历史重要性甚至包括孙中山的一些行为还是如雾里看花,不得其要,极具争议。

像很多知友说的,希特勒是大恶魔、大独裁者,对吗?完全正确。又有知友说,如果希特勒1939年死了或者意外去世了,那他是德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对吗?完全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些评价只是截取了一个历史片段,有些是使用了一刀切的价值观来评判,没有展示一副全景,让人们一窥全貌,豁然又透彻。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看。宏观在于文化和历史环境;微观在于个人命运,最终历史命运和个人命运相交汇,产生了一个历史中的人物镜像。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历史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集。

尼采的那个超人

一、希特勒的产生深深地根植于德国的文化土壤。

希特勒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站着无数塑造德意志文化的文化巨擘,他背后站着黑格尔,站着尼采,站着瓦格纳,以及无数被他们思想影响的、有着相同思想和价值观的保守派、军官团和普通德国民众。

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人。以前我也曾有这样一个幼稚的想法,像太祖这么逆天的人物,打下天下来以后为什么不凭借其巨大影响力搞个真正的民主改革,然后隐居山林,然后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少走上一百年弯路,他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多么完美?

这样的想法其实完全割裂了人物与历史的联系,更割裂了人物行为和思想的一贯性。就像我在另一个问题希特勒如果不进攻俄国会怎么样?双方会保持合作关系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中的回答,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是一贯的,是始终的。如果太祖按我们认为的做法做,就不是太祖了,也走不了那么远。他既然走了那么远,就得一直按其一贯性走下去。

将希特勒的出现上升到西方文化逻辑推演的高度的文章,请看李:希特勒和他的行为艺术。

二、希特勒的产生是当时德国环境和民众的需要。

一提希特勒,我们都知道是独裁者。但有另一个历史常识我觉得大家也得知道,那就是希特勒是在民主制度下(魏玛共和国),严格按照民主程序,通过公开演讲和投票最后被任命为总理。(希特勒凭借其演讲和组织才能将国社党发展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与少数派联合,最后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

德国本来就有着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有着对强力意志和强力人物的天然崇拜。一战的失败以及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让德国人备感屈辱,而魏玛共和国的诞生几乎是一个偶然,是德国保守势力和军官团为了逃避责任硬将社民党主席艾伯特推上了历史舞台,但实际决定权呢?还在十万国防军领袖威廉格勒纳手中。

德国一战后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美国资金的注入,经历了一战后为数不多的几年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基础是十分薄弱的,一方面因为德国一战失败后政治上几乎没有地位,经常被法国恫吓教训,这对于依然势力庞大,对德意志辉煌无比留恋的保守派无法接受;另一方面社民党完全控制不住局面,没有向心力,因为保守派和军队完全不把议会制政府放在眼里。

结果,美国资金一收,德国经济完全崩溃,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没有之一。普通民众财富被洗劫一空,一夜之间产生了无数无产者,成了社会动荡因素。

这个时候的德国极其渴望一个强力人物,一个激发民众希望的人物,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物,结束混乱局面,振兴德国。

你要知道,老百姓都没饭吃了,除了饿死几乎没别的选择了,什么事做不出来?这个强力人物肯定不能够是具有理性、按部就班的人物,得是不寻常的能创造奇迹的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魏玛共和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当时脆弱的德国奔波劳累,结果在德国民众印象中几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民众来说,得给他们面包;对保守势力来说,能重塑德国的辉煌。

这方面分析请阅读剑与火---近代德国的革命之路(沙梨熊)。

写到这里做一个总结。也就是对于希特勒的评价必须结合其时代,从以令人发指的手段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到将世界带入灾难的二战,错不能都算到希特勒头上。你可以说99.9%的错是希特勒,这个还是可以辩的。但不能说100%,不能一刀切。因为仅仅有希特勒这个人,他不可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他得借助历史的大浪之巅、借助群氓的狂热之力,借助深深镌刻在德意志历史深处的意志哲学,才能催生这么大的破坏力。

像小平对太祖的评价,三七开就很客观务实,既契合历史,有有利于后面的政治承继。希特勒几几开?那就只能回到开篇的论述,每个人看书、读史都有自己的倾向性,都能够从历史中汲取自己希望汲取的东西。It's very very personal。当然按照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体系,他的罪孽肯定是第一位的,帮凶是第二位的,希特勒和他的帮凶将世界带入黑暗。这就是大多数人get到的story了。

历史的命运已经走到这个节点,等待着个人命运轨迹的穿行而过。

三、希特勒的个人命运和崛起轨迹

让我们看看希特勒关键的生命节点。

1.1889年出生。公务员家庭,父亲十分暴虐,母亲逆来顺受,父母相差23岁,为舅舅和外甥女的关系。希特勒是他老爹的第三个孩子,他本来有五个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一个亲妹妹活下来,其他均早夭。(这样的家庭能正常了?)

2.童年。父亲酗酒,经常对其母亲和他实施家庭暴力。据传他曾看到过父亲对母亲的侵犯。兄弟姐妹早夭与可能看到父母xingjiao(传言,无实证)扭曲了其性观念,希特勒终生对梅毒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

  

3.少年。在父亲的暴力下坚强不屈。他在《我的奋斗》中曾说,父亲打他的时候他都哭,当他看了一本书说不哭是勇气的表现,他再没哭过,他母亲都吓坏了。另外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反对父亲让自己当公务员的想法,坚持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4.青年。1905年去维也纳流浪,成了流浪汉,靠画画和打杂工为生。是的,就是一要饭的。但你要知道,这几年不是白过的,他号称读完了维也纳图书馆所有的书;他经常去听瓦格纳的歌剧,深深震撼于其音乐深入内心的意志表达;他观摩了当时维也纳市长的演讲,总结了其演讲技巧,成为其后来演讲大法的基础;同时受当时反犹主义的影响,从内心衍生出对犹太人强烈的憎恨。他的价值观就是在这几年奠定的。

5.1914年一战爆发,希特勒迎来命运转折。他申请加入德皇军队为德国效力。一战期间由于作战英勇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很少授予下级官兵),并被提拔为下士。

6.一战失败后,帮助陆军从事少部分政治工作(监视某些政党)。偶然机会加入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前身),成为该党第七名党委会成员。

希特勒的经历我只写到这里,为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的童年对其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弗洛伊德,还有一位开创性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自卑与超越》中详细分析了童年的外界刺激与性格的形成机制。有兴趣的可参考。另外库比席克---希特勒少年时代的唯一友人写的《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非常推荐,了解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其童年经历决定了其性格;其青年社会经历奠定了其认知基础。

希特勒的童年经历让其产生了我就是那被选择的那一个这种天命所归的信念(兄弟姐妹的早夭,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成年后瓦格纳歌剧那种神话式的熏陶等等),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之中所说,一个人有了信念就相当于变强了十倍,像《福音书》中所说,信念具有移山填海的力量。

让我们再看看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描述:

“他当时24岁,除了他自己以外,都认为,他从各方面来说都失败了。他没有 成为画家,也没有当上建筑师,他一事无成,只不过是个流浪汉,而且是个古怪的流浪汉。 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居处。不过,在反动思想的驱使下,他有一样东西 :'对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炽热的使命感。'

有这种天命所归信念的人是不多的,尤其是那些受过正规教育有着理性思想的人,像他这种疯疯癫癫的人反而信念如此坚定。

希特勒童年与父亲抗争的经历以及父强母弱的家庭让其有了坚定不屈的斗争意志。

最后是其敏锐的洞察力,其对当时社会结构和形式、民众心理的准确判断和精确把握。这是其在维也纳当流浪汉时完成的准备。

《第三帝国的兴亡》:

虽然希特勒没有参加政治活动,但他非常关心地注意着奥地利三大政党的活动,这就是社会 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和泛日耳曼民族党。一种政治上的狡猾见识现在已开始在这个不修边 幅的施粥站常客的心中萌芽,使他能够极其清晰地看到当代各种政党的力量与弱点,而在 成熟以后,使他成了德国的第一号奸雄。

年轻的希特勒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奥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经开始在维也纳的穷客栈、施粥站、 街头巷尾的听众面前练习他的演讲术了。这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两次大战之间德国' 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才能。

在维也纳期间,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的反犹书籍,从而更增加了他的种族偏见和对犹太人的仇 恨。他说,他发现这一'上帝的造民'的道德污点,任何放荡淫秽的事情,诸如卖淫和贩卖 妇女大部分是犹太人干的。'当第一次,'他记述道,'我认识到犹太人是这个大城市中的 渣滓堆里进行这种令人恶心的罪恶交易的时候,我不免感到一阵寒噤。

从兰德斯堡监狱出狱的希特勒

也就是说,希特勒这个人从离开维也纳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其成长历程。其对犹太人的憎恨、其对社会事务的判断、其演讲才能、其目标都确定了。以后的经历,无论是国社党发力、啤酒馆政变、兰德斯堡监狱写出《我的奋斗》以及通过演讲逆袭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事件铺展。就像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讲,一个人的意欲是本质的东西,其一生不过是事实和事件的铺展,是表象。请看希特勒为什么能够建立起强大的领袖崇拜?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四、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汇

1933年1月30日夜晚,希特勒站在班德勒街的总理府上,俯视着纳粹党为了庆祝他上台而高举着火把、万字旗游行而过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在这一刻交汇。

1933年以后,希特勒和他统治下的纳粹德国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的命运方向前进。而这种命运的脚步在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中,在那个维也纳默默注视着繁华天堂与贫困地狱并存而内心不甘的流浪汉心中,在自由民主势力的软弱和保守势力的反扑中深深地注定了。

在随后的13年中,我们知道了他解散了议会,用一系列不齿的手段成为独裁者;

知道了他集中了德国所有的资源,开动了战争机器,成为二战的发动者;

知道了他以令人骇人听闻的手段实施种族灭绝。

而这些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我们总不能说是历史的错。历史的罪过还是得由人来承担,所以我们最一般的评价就是:看哪!这个恶魔!

但我的评价是:像他这种级别的人物,不是一两句简单的骂词和标签所能概括的。他代表着整个人类人性中一部分,不仅仅是邪恶的部分(杀戮、战争、种族歧视、抢夺生存空间),还代表着绝对的信念,坚定不移的意志,以及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渐渐沿袭下来的对整个国家和人的规划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爆发是现象级的,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上可观的人群。他这个恶魔恰像一面镜子,倒映着人性中的种种可能性。

因此归根结底一句话:希特勒是恶魔,我们打开了潘多拉。

看看德国的电影《浪潮》对纳粹的反思,就知道希特勒和纳粹这种现象是多么容易在人性中复活,更加说明了希特勒在人类历史上打下的烙印、德国下决心清除的纳粹余毒,本身就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中,只是未被发掘和点燃。

当我们拿着元首的“河北省”开玩笑时,是否想过如果我们是1933年的德国民众,我们是否会成为人群中行纳粹礼的那个青年?

而逝去的六百万犹太人,更是一点一滴的记录着人类的恶意。反犹主义几乎贯穿着整个欧洲的历史,要知道反犹主义从公元135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被逐出耶路撒冷前早就开始了,基督教的十字军、沙皇俄国甚至直到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层都充斥着反犹主义。而沙皇俄国杀得犹太人也不遑多让。而有了希特勒之后,除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其他的恶行几乎被淡忘。这锅让希特勒一人背本身就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图片源自@宋宇航世界说。)

而如今,德国右翼势力又有新的苗头,而新纳粹势力发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无需提问,也能回答 - 知乎专栏@宋宇航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反思?

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化因素、当事人的成长环境。

另外,我在回答另一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被扣上德棍中二的“响亮”称号了。但我的目标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首先,不得不说评价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人们做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感情因素在里面的。当一个人看书、读史的时候,心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不同的倾向性,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对,就是这个小男孩最后成长为了恶魔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够仅仅以现代人的视角、价值观或者结果来评判,而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来评价。历史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由于各种因素,或许是史实的扭曲、或者因为当时历史事件以及舆论宣传与事实的错位导致有些人物的的真实面貌与我们相去甚远。

像李鸿章、蒋介石、汪精卫这些历史人物在人们的不断争论下,其历史镜像已经不断清晰。但像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宋教仁的历史重要性甚至包括孙中山的一些行为还是如雾里看花,不得其要,极具争议。

像很多知友说的,希特勒是大恶魔、大独裁者,对吗?完全正确。又有知友说,如果希特勒1939年死了或者意外去世了,那他是德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对吗?完全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些评价只是截取了一个历史片段,有些是使用了一刀切的价值观来评判,没有展示一副全景,让人们一窥全貌,豁然又透彻。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看。宏观在于文化和历史环境;微观在于个人命运,最终历史命运和个人命运相交汇,产生了一个历史中的人物镜像。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历史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集。

尼采的那个超人

一、希特勒的产生深深地根植于德国的文化土壤。

希特勒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站着无数塑造德意志文化的文化巨擘,他背后站着黑格尔,站着尼采,站着瓦格纳,以及无数被他们思想影响的、有着相同思想和价值观的保守派、军官团和普通德国民众。

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人。以前我也曾有这样一个幼稚的想法,像太祖这么逆天的人物,打下天下来以后为什么不凭借其巨大影响力搞个真正的民主改革,然后隐居山林,然后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少走上一百年弯路,他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多么完美?

这样的想法其实完全割裂了人物与历史的联系,更割裂了人物行为和思想的一贯性。就像我在另一个问题希特勒如果不进攻俄国会怎么样?双方会保持合作关系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中的回答,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是一贯的,是始终的。如果太祖按我们认为的做法做,就不是太祖了,也走不了那么远。他既然走了那么远,就得一直按其一贯性走下去。

将希特勒的出现上升到西方文化逻辑推演的高度的文章,请看李:希特勒和他的行为艺术。

二、希特勒的产生是当时德国环境和民众的需要。

一提希特勒,我们都知道是独裁者。但有另一个历史常识我觉得大家也得知道,那就是希特勒是在民主制度下(魏玛共和国),严格按照民主程序,通过公开演讲和投票最后被任命为总理。(希特勒凭借其演讲和组织才能将国社党发展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与少数派联合,最后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

德国本来就有着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有着对强力意志和强力人物的天然崇拜。一战的失败以及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让德国人备感屈辱,而魏玛共和国的诞生几乎是一个偶然,是德国保守势力和军官团为了逃避责任硬将社民党主席艾伯特推上了历史舞台,但实际决定权呢?还在十万国防军领袖威廉格勒纳手中。

德国一战后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美国资金的注入,经历了一战后为数不多的几年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基础是十分薄弱的,一方面因为德国一战失败后政治上几乎没有地位,经常被法国恫吓教训,这对于依然势力庞大,对德意志辉煌无比留恋的保守派无法接受;另一方面社民党完全控制不住局面,没有向心力,因为保守派和军队完全不把议会制政府放在眼里。

结果,美国资金一收,德国经济完全崩溃,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没有之一。普通民众财富被洗劫一空,一夜之间产生了无数无产者,成了社会动荡因素。

这个时候的德国极其渴望一个强力人物,一个激发民众希望的人物,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物,结束混乱局面,振兴德国。

你要知道,老百姓都没饭吃了,除了饿死几乎没别的选择了,什么事做不出来?这个强力人物肯定不能够是具有理性、按部就班的人物,得是不寻常的能创造奇迹的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魏玛共和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当时脆弱的德国奔波劳累,结果在德国民众印象中几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民众来说,得给他们面包;对保守势力来说,能重塑德国的辉煌。

这方面分析请阅读剑与火---近代德国的革命之路(沙梨熊)。

写到这里做一个总结。也就是对于希特勒的评价必须结合其时代,从以令人发指的手段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到将世界带入灾难的二战,错不能都算到希特勒头上。你可以说99.9%的错是希特勒,这个还是可以辩的。但不能说100%,不能一刀切。因为仅仅有希特勒这个人,他不可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他得借助历史的大浪之巅、借助群氓的狂热之力,借助深深镌刻在德意志历史深处的意志哲学,才能催生这么大的破坏力。

像小平对太祖的评价,三七开就很客观务实,既契合历史,有有利于后面的政治承继。希特勒几几开?那就只能回到开篇的论述,每个人看书、读史都有自己的倾向性,都能够从历史中汲取自己希望汲取的东西。It's very very personal。当然按照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体系,他的罪孽肯定是第一位的,帮凶是第二位的,希特勒和他的帮凶将世界带入黑暗。这就是大多数人get到的story了。

历史的命运已经走到这个节点,等待着个人命运轨迹的穿行而过。

三、希特勒的个人命运和崛起轨迹

让我们看看希特勒关键的生命节点。

1.1889年出生。公务员家庭,父亲十分暴虐,母亲逆来顺受,父母相差23岁,为舅舅和外甥女的关系。希特勒是他老爹的第三个孩子,他本来有五个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一个亲妹妹活下来,其他均早夭。(这样的家庭能正常了?)

2.童年。父亲酗酒,经常对其母亲和他实施家庭暴力。据传他曾看到过父亲对母亲的侵犯。兄弟姐妹早夭与可能看到父母xingjiao(传言,无实证)扭曲了其性观念,希特勒终生对梅毒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

  

3.少年。在父亲的暴力下坚强不屈。他在《我的奋斗》中曾说,父亲打他的时候他都哭,当他看了一本书说不哭是勇气的表现,他再没哭过,他母亲都吓坏了。另外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反对父亲让自己当公务员的想法,坚持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4.青年。1905年去维也纳流浪,成了流浪汉,靠画画和打杂工为生。是的,就是一要饭的。但你要知道,这几年不是白过的,他号称读完了维也纳图书馆所有的书;他经常去听瓦格纳的歌剧,深深震撼于其音乐深入内心的意志表达;他观摩了当时维也纳市长的演讲,总结了其演讲技巧,成为其后来演讲大法的基础;同时受当时反犹主义的影响,从内心衍生出对犹太人强烈的憎恨。他的价值观就是在这几年奠定的。

5.1914年一战爆发,希特勒迎来命运转折。他申请加入德皇军队为德国效力。一战期间由于作战英勇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很少授予下级官兵),并被提拔为下士。

6.一战失败后,帮助陆军从事少部分政治工作(监视某些政党)。偶然机会加入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前身),成为该党第七名党委会成员。

希特勒的经历我只写到这里,为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的童年对其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弗洛伊德,还有一位开创性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自卑与超越》中详细分析了童年的外界刺激与性格的形成机制。有兴趣的可参考。另外库比席克---希特勒少年时代的唯一友人写的《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非常推荐,了解一个真实的希特勒。

其童年经历决定了其性格;其青年社会经历奠定了其认知基础。

希特勒的童年经历让其产生了我就是那被选择的那一个这种天命所归的信念(兄弟姐妹的早夭,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成年后瓦格纳歌剧那种神话式的熏陶等等),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之中所说,一个人有了信念就相当于变强了十倍,像《福音书》中所说,信念具有移山填海的力量。

让我们再看看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描述:

“他当时24岁,除了他自己以外,都认为,他从各方面来说都失败了。他没有 成为画家,也没有当上建筑师,他一事无成,只不过是个流浪汉,而且是个古怪的流浪汉。 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居处。不过,在反动思想的驱使下,他有一样东西 :'对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炽热的使命感。'

有这种天命所归信念的人是不多的,尤其是那些受过正规教育有着理性思想的人,像他这种疯疯癫癫的人反而信念如此坚定。

希特勒童年与父亲抗争的经历以及父强母弱的家庭让其有了坚定不屈的斗争意志。

最后是其敏锐的洞察力,其对当时社会结构和形式、民众心理的准确判断和精确把握。这是其在维也纳当流浪汉时完成的准备。

《第三帝国的兴亡》:

虽然希特勒没有参加政治活动,但他非常关心地注意着奥地利三大政党的活动,这就是社会 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和泛日耳曼民族党。一种政治上的狡猾见识现在已开始在这个不修边 幅的施粥站常客的心中萌芽,使他能够极其清晰地看到当代各种政党的力量与弱点,而在 成熟以后,使他成了德国的第一号奸雄。

年轻的希特勒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奥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经开始在维也纳的穷客栈、施粥站、 街头巷尾的听众面前练习他的演讲术了。这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两次大战之间德国' 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才能。

在维也纳期间,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的反犹书籍,从而更增加了他的种族偏见和对犹太人的仇 恨。他说,他发现这一'上帝的造民'的道德污点,任何放荡淫秽的事情,诸如卖淫和贩卖 妇女大部分是犹太人干的。'当第一次,'他记述道,'我认识到犹太人是这个大城市中的 渣滓堆里进行这种令人恶心的罪恶交易的时候,我不免感到一阵寒噤。

从兰德斯堡监狱出狱的希特勒

也就是说,希特勒这个人从离开维也纳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其成长历程。其对犹太人的憎恨、其对社会事务的判断、其演讲才能、其目标都确定了。以后的经历,无论是国社党发力、啤酒馆政变、兰德斯堡监狱写出《我的奋斗》以及通过演讲逆袭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事件铺展。就像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讲,一个人的意欲是本质的东西,其一生不过是事实和事件的铺展,是表象。请看希特勒为什么能够建立起强大的领袖崇拜?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四、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汇

1933年1月30日夜晚,希特勒站在班德勒街的总理府上,俯视着纳粹党为了庆祝他上台而高举着火把、万字旗游行而过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在这一刻交汇。

1933年以后,希特勒和他统治下的纳粹德国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的命运方向前进。而这种命运的脚步在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中,在那个维也纳默默注视着繁华天堂与贫困地狱并存而内心不甘的流浪汉心中,在自由民主势力的软弱和保守势力的反扑中深深地注定了。

在随后的13年中,我们知道了他解散了议会,用一系列不齿的手段成为独裁者;

知道了他集中了德国所有的资源,开动了战争机器,成为二战的发动者;

知道了他以令人骇人听闻的手段实施种族灭绝。

而这些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我们总不能说是历史的错。历史的罪过还是得由人来承担,所以我们最一般的评价就是:看哪!这个恶魔!

但我的评价是:像他这种级别的人物,不是一两句简单的骂词和标签所能概括的。他代表着整个人类人性中一部分,不仅仅是邪恶的部分(杀戮、战争、种族歧视、抢夺生存空间),还代表着绝对的信念,坚定不移的意志,以及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渐渐沿袭下来的对整个国家和人的规划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爆发是现象级的,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上可观的人群。他这个恶魔恰像一面镜子,倒映着人性中的种种可能性。

因此归根结底一句话:希特勒是恶魔,我们打开了潘多拉。

看看德国的电影《浪潮》对纳粹的反思,就知道希特勒和纳粹这种现象是多么容易在人性中复活,更加说明了希特勒在人类历史上打下的烙印、德国下决心清除的纳粹余毒,本身就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中,只是未被发掘和点燃。

当我们拿着元首的“河北省”开玩笑时,是否想过如果我们是1933年的德国民众,我们是否会成为人群中行纳粹礼的那个青年?

而逝去的六百万犹太人,更是一点一滴的记录着人类的恶意。反犹主义几乎贯穿着整个欧洲的历史,要知道反犹主义从公元135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被逐出耶路撒冷前早就开始了,基督教的十字军、沙皇俄国甚至直到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层都充斥着反犹主义。而沙皇俄国杀得犹太人也不遑多让。而有了希特勒之后,除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其他的恶行几乎被淡忘。这锅让希特勒一人背本身就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图片源自@宋宇航世界说。)

而如今,德国右翼势力又有新的苗头,而新纳粹势力发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无需提问,也能回答 - 知乎专栏@宋宇航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反思?


相关文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探究]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探究>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 ...查看


  • 科特勒产品层次理论.kdh
  • 与控制>专著修订版中,将产品概念的内涵由三层次结构说扩展为五层次结构说, 科特勒产品层次理论及其消费者价值评价 ■▲◆ 宋咏梅1.2 博士 孙根年1 教授(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062 2.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查看


  • 高中历史考试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 高中历史考试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 ...查看


  •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的最新评价
  •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的最新评价 王丽华 斯大林是2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在苏联,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到现在,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纪念斯大林50周年之际,俄罗斯又掀起了有关斯大林是非功 ...查看


  • 如何评价冷战中印度的表现?
  • 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 ...查看


  • 费希特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性
  • 费希特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性――从胡适论费希特说起. 费希特和康德: 德国人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在康德的影响下,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1791年,费希特因其书稿< ...查看


  •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车洪薇 一.建构主义简介 a.含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及教学思想发展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理论.从本质 ...查看


  • 总教案(世界历史下册)
  •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标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二.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 ...查看


  •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1.新时期的创业精神 2.台湾问题的由来 3.比较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4.上海历史文化古迹.古代建筑文化 5.关于洪承畴的评价问题 6.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7.上海的历史人物 8.现代国际关系演变中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