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总结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 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 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 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 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 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 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 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是他最为常设政治制度,在打击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臵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三、 宋朝: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 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 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 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 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 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 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 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 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历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 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 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 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 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 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 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 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 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 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 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 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 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 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 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 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 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 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 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 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 、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背景:A 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 法国的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C 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三、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四、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五、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3、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原因:A 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 、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 、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

B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 、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 、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 、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 、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 、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 、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 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第15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 、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 、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 、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 、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osan/37556.htm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 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 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 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 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 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 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 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 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是他最为常设政治制度,在打击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臵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三、 宋朝: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 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 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 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 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 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 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 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 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历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 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 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 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 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 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 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 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 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 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 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 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 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 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 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 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 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 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 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 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 、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背景:A 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 法国的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C 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三、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四、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五、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3、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原因:A 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 、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 、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

B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 、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 、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 、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 、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 、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 、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 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第15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 、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 、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 、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 、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osan/37556.htm


相关文章

  •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今年担任初三(7).三(8).三(9)三(10)四个a 班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研究近年来的中考历史命题,我感觉到选拔性的中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 ...查看


  • 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 摘 要:世界历史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头绪杂,要记牢有一定的困难.其实,学好世界历史一点都不难,只要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效率的高低,除了勤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方法.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获得 ...查看


  •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浅谈毕业班历史教学 怀宁县振宁学校 查胡应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两个班的历史课,半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 ...查看


  •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总结
  •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总结 试卷分析:本次考试试卷题型分三大类: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选择题古代史部分太多,探究题形式和中考不相符,答案也比较复杂, 成绩分析:学生高分较少,和南甸相比差距较大 仔细翻翻卷纸,后来又通过和学生谈话,冷静下来后总结 ...查看


  • 如何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
  • 如何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 高兴初中 蒋永煜 教书多年,也教了多届毕业班,如何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也有一些经验,为抛砖引玉,现总结如下: 一.拟定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应根据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当时的进度,学生的知识情况等予以综合考量下拟 ...查看


  • 初三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 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 ...查看


  • [破80000初一至初三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及易错题]之十七
  • 大换藏书屋 dahuan5856 <破80000初一至初三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及易错题>之十七 编辑大换 It?s cold outside, put on your coat. 外面冷,穿上你的外衣. He puts on h ...查看


  • 中考状元经验谈
  • 中考状元经验谈:中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叫朱子默,毕业于郑州外国语学校分校2008届11班.2008年中招考试,我以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五科满分,总分644分的成绩获得郑州市中招第一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突破.在这里,我作为一个过 ...查看


  • 初三历史一模考试分析
  • 初三历史一模考试分析 1.课本基本知识的记忆.虽然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如果没有较牢固的记忆做基础,想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大题做完,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这次考试中专门出了几道以日常背默为基础的试题.如皇帝称谓从何人开始.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等等. ...查看


  • 教师任职工作总结
  • 自从XX年11月5任中教二级教师以来,我积极工作,努力学习,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先总结如下: 首先,思想政治方面. 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xx"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