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空间
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研究:内涵、影响因素及展望
□周宵姚本先
〔摘要〕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并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有助于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升国人的心理健康素养,促使其心理健康。本文着重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影响因素等方面出发,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外;心理健康素养;内涵;影响因素;展望〔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1-0004-0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大概有4.5亿人有心理或行为问题,但是仅有少部分人接受了心理诊治。心理问题较多的国家的人进行心理诊断的也较少”[1]。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多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国外的研究较多,探究国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提升国内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方面获得启发,有效地提升我国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促使其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一、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
素养(Literacy)在《牛津简明英汉袖珍辞典》中译为有
康素养)这个概念则是澳大利亚学者焦尔姆(Jorm)等人于1997年率先提出的,主要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6]。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识别不同具体的心理问题的能力;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和助的知识和信念;促使认识和适当求助行为的态度;具备寻求心理健康方面信息的知识[7]。国外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容研究进展如下:
(一)关于识别不同具体心理问题的能力
识别不同心理问题是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求助行为。为了解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焦尔姆(Jorm,1997)等人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人们
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不高。原因的知识和信念;自助性干预的知识和信念;专业帮
文化、有教养和有读写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识别能力,发现澳大利亚仅有理解等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程度高低的象征。这种能力39%的人能够识别抑郁症,27%的人能够识别精神分裂症在医护过程中对患者的疾患诊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与低素养有关的大量诊治活动将会导致许多消极的治疗结果”[2]。在医护环境中的素养一般被称之为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 ,主要是指“获得、理解和使用能提升和维持良好健康状况的信息的能力”[3]。随着对健康素养研究的加深,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 M edicine,2004) 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在作出适当的健康决策中,能够获取、处理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4]。贝克(Baker,2006)则根据对健康素养的整合分析,认为健康素养有偏重知识“健康素养是依据个体的能力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定义,即
系统所提供的资源而达到的知识和熟练水平”[5]。而心理M ental Health Literacy ,简称M HL ,又译精神健健康素养(
[8]
。用同样的方法,劳勃(Lauber,2003)等人发现瑞士有
74%的人认为精神分裂是疾病,而40%的人认为抑郁是疾病[9]。李克(Link,1999)等人的研究发现,许多美国人能够把抑郁和精神分裂看作心理问题,但并不认为酗酒和吸毒是心理问题的表现[10]。安格迈耶(Angermeyer,2009)等人研究发现,德国有37%的人能够正确识别抑郁症[11]。可见,在国外,人们对具体心理问题识别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关于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和信念
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求助行为选择,并影响不同治疗策略实施的效果以及对治疗过程的服从。汉森(Hansson,2010)等人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影响抑郁症的原因依次为当前生活压力因素、
学术空间■
过去生活事件和组织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因素[12]。们对其态度也不同,一般人们不愿把抑郁和焦虑作为心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即社会因素是人们心理问题产生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生活压力事件、创伤经验、家庭问题和社会劣势情境”[13-14]。可见,国外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因素来考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交融力度不断加强,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超强的压力下,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关于自助性干预的知识和信念
劳勃(Lauber,2003)的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传输有心理问题的人或心理治疗方法的恐怖照片,使人们对于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15]。因此,有心理问题的人相对较少地求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自我帮助则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帮助的主要形式是“寻求家庭和朋友的支持”[16]。戈尔德尼(Goldney,2002)等人对于有重大心理问题和自杀信念的成人研究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把朋友和家人作为求助源,而不是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学家这样的正式帮助源[17]。伯恩斯(Burns,2006)对青年人的研究发现,家庭、密友和恋爱对象都被青年人认为是他们暴露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象[18]。这与瑞纳汉(Ranahan,2010)的研究相似,即认为青年人更倾向于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的朋友中寻求帮助[19]。寻求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家庭的帮助是自主性干预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更需要的是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关于专业帮助的知识和信念
在国外,人们倾向于采用自助式干预来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需求专业帮助的现在美国专业帮助的利用率相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20]。虽然,专业帮助的利用率有所增加,但是人们所倾向于求助的专业人员是不同的,对其所持的态度也不同,一般人们倾向于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有更高的评价。而有些研究发现,“人们对全科医生的评价较高,对精神病医生的评价相对较低,总体上,人们。这种态度将会影响有心理对精神药物有更消极的观点”
问题的人所选择的求助对象,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
(五)关于对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态度
国外对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态度的研究集中于对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污名的研究,这种污名主要是指对心理问题的消极态度和歧视行为,它“主要通过社会拒斥和歧视或是对社会拒斥及歧视的恐惧而发生作用”,并体现在对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态度上。例如,有研究发现,人们暴露其心理问题或是被确诊为心理问题,将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歧视。对于不同的心理问题,人
理问题,而倾向于把与酗酒和暴力相关的严重问题看作像,导致内化型污名及低自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求助行为的产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关于求助心理健康方面信息所具备的知识如何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是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需求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时倾向于家庭和朋友。同时,在大众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大众媒体也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健康方面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惠特利(Whitley,2008)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宣传,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更好的了解。另外,人们通过书籍、学校教育也可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这三方面来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
心理健康素养是由健康素养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与健康素养有着明显的区别,即相对于健康素养,它更重视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求助技能和诊治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这些内容不仅强调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念,而且还强调有效进行心理诊治过程中的技能,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内容的缺失都将会影响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二、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是由自身的原因而对心理健康素养产生影响的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压抑的识别。这些因素是个体所不能决定的因素,是与生俱来较高”
的因素。除了这些因素外,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体对问题理解的基本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延伸,也是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水平。所谓素养主要是指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he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简称UNESCO) 进一步对素养进行了解释,认为素养就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辨认、识别、理解、创造、交流、计算以及利用书面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人心理健康素养有重大的影响。露德(Rudd,1999)等人认为,素养比年龄、工作环境、民族或教育水平对个体的健康状况有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医疗环境下的基本阅读和计算能力,即理解治疗者所提供的书面和口头信息、遵守医学条列”而实现的。
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仅对心理问题产生很少的影响,是心理问题。人们的这些态度将“内化为消极的刻板印
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费伦(Phelan,2000)等人研究发现,能力更高”,“与男性相比,女性对于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
■学术空间
于是,甘纳森(Ganasen,2008)认为“素养水平低将会阻碍心“少数民族的青年人相对于白人有更少的接受心理健康需要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它主要体现在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如何获取心理健康信息上,以影响心理健康素养。
2.个体对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态度和信念焦尔姆(Jorm,1997)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把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也影响着人们所选择干预和求助的类型。李克(Link,1999)等人认为,“公众对于心理从而降低对心理健康态度和信念的有效性”。瑞德(Read,1999) 认为,“人们缺少对心理问题诊治的常识,会引起他于脑细胞的化学运动”。曼尔(Mann,2004) 认为,“人们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即倾向于把其归因于医疗疾病和遗传。费伦(Phelan,问题,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006) 认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学性理解将会扩大人们的羞耻感、社会拒斥感,减少对治疗结果的信心”。
3.个体对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个体对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认识和态度也同样会影响个体的求助行为的选择。其中对求助对象的评价和态度是个体对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认识和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对实施心理干预的咨询师、医生、精神医生的评价不同将会影响其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发生。而汉姆(Hammer,2010)认为,对于男性而言,其对心理干预所带来的自我污名减低了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我污名将会给人们带来社会拒斥感,这将有碍于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可见,对求助对象的态度和对心理干预而带来的污名的惧怕影响着人们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求助行为的产生。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个体处在社会之中,其态度、信念、能力无不受到社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其水平的高低,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1.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克拉普(Knapp,2006)等人认为,贫困将阻碍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率、利用率、有效率和公平性,并且贫困也
的可能性”。另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咨询师缺少文化适应性的诊断和文化感将会导致来访者不满意感的产生”。
2.大众媒体因素
“大众媒体已成为影响瓜内尔(Granello,1999)等人认为
美国人心理问题的首要信息源”,“在电影、电视和印刷媒体中,有心理问题的人被描述成不可预见性、危险性。媒体的这种态度势必会影响人们心理健或暴力性的人”
上和污名有关,它传达的对心理问题的消极刻板印象将会使人们恐惧由心理健康服务所带来的污名和歧视,而和随之而来的歧视将会延迟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诊断和治疗,阻碍病情的恢复,并对其产生长期或是短期的影。可见,媒体更多是通响,以及最后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过传达消极的刻板印象和心理问题污名而对心理健康求助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素养。
综观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因素,可以发现,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因素不仅有个体的因素,还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在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个体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从而能正确认识自我心理问题和积极求助,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信念。同时社会环境因素需转化为个体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产生作用。因而说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外部因素,而个体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内部因素。
三、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方法(一)访谈法
焦尔姆(Jorm,1997)在提出心理健康素养这个概念时便采用了结构访谈法,其主要采用横向调查研究,用一个患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假设事件进行结构访谈。DSM -IV 或ICD-10所规定的重度抑郁标准,另一半样本人数被呈现另一种假设事件,即这个人符合DSM -IV 和ICD-10的精神分裂标准。而这个人的性别被随机地划分为男性(John)或女性(Mary) 。呈现这些假设性事件后,并把这些事件读给被试,之后被试需回答两个开放性问题:
问题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理解,容易使其产生社会拒斥感,康素养的提升。媒体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
,“污名们不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把其经验归“污名恐惧影响着患者接受心理健康信息的偏好”
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帮助人们认识、一半的样本人数被呈现这样的假设事件,即这个人符合
会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产生六大障碍,即信息障碍、(1)如果有心理问题的话,你认为是John 还是M ary ?2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资源灵()你认为是John 还是M ary 能得到最有效的帮助?剩下活性不够和资源时间安排。古迪尼奥(Gudiňo,2008) 等人认为“缺少资金、交通问题、社区中对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重视性不够、缺少上门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者,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问题求助行为”。社会经济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求助过程而进行的。而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加兰德(Garland,2005)等人的研究发现
的问题主要是决定被试关于不同的被帮助的人,一系列可能的治疗、预诊的知识,高危因子的知识和有关污名和歧视的信念的知识和观点。结果用卡方检验来进行,以确定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治疗有效性的信念。之后,劳勃(Lauber,2003)等人通过电脑支持性电话访谈来评估民众的态度,以发现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影响因素。戈尔德尼(Goldney,2005)等人对澳大利亚南部的民众进行随机性和
学术空间■
针对性的样本访谈,访谈内容与焦姆(Jorm,1997)在年编制的问卷一致,包括同样的事件、问题和方法。数据分析利用SPSS 进行,发现此次研究被试的心理健康素养比1998年研究数据有所提高。安格迈耶(Angermeyer,2009)等之后,被试被问及一系列问题来评价他们对这个案例的识别能力,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对求助行为和治疗以及社会距离期望进行评价,从而研究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对心理问题者的态度。可见,访谈法已成为研究心理健康素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探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且有助于了解人们心理健康素养的高低。
(二)问卷调查法
劳勃(Lauber,2005)等人利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调查,该问卷主要通过网络施测,其内容主要包括:问卷的目的和引言;人口学变量和个体的心理问题经历;十个症状,其中五个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另五个属于一般症状;一个评价性问题。依此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心理问题,但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约翰(Johm,2006)等人选取悉尼北海岸地区的两所私立学校的11个年级的202个学生,经家长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编友谊需要量表,该量表除了具有一般性的指导语和人口学变量以外,最主要的是呈现给参与者五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即青年人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活困难并对这些困难的反应。要求参与者回答诸如假设事件的哪个方面预示着青数据分析采用平均数、百分比和方差分析等进行。克莫德(Kermode,2009)等人修订现存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价主要是描述两个潜问被试对于这两种心理问题者的态度和社会距离。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社会距离的因子,以调查印度人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不仅如此,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素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于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很大的帮助。而鉴于人的心理健康素
国外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的调查法,虽然这种方法对我们研究心理健康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访谈法较难控制,对主试的素质要求较高,且易产生霍桑效应。对于问卷调查法,国外主要用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状况,这种方法很难对被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好的测量。缺少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问卷或量表将阻碍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当重视编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素养问卷。
(二)缺少更广泛问题的研究
国外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容进行,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比较,以确定人们对不同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国外学者主要是比较抑郁症和精神障碍,虽然也有学者利用自闭症、暴食症等症状进行研究,但抑郁症和精神障碍这两者被应用得最广。缺少更广泛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势必不利于人们对不同具体的心理问题的识别,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尝试运用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以调查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
(三)缺少对家庭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个体的社会化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下而发展的。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一些列因素集中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国家的支持性政策的实施,对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面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鉴于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全方位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0608)》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为姚本先教授。
人利用结构访谈,呈现给被试一个有精神问题的案例,一些相关的问卷量表,以探究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或
年人经历情绪障碍,青年人需要多久才能恢复等问题。的制约。国外学者对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策略研究重点
在归因于心理障碍症状的事件,例如抑郁和精神失常,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当关注家庭的教育,密切联系社
(稿件编号:101208004)注释:
[1]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M ental Health Survey
养是主观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onsortium.Prevalence,Severity,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仅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势必有制约作用。因此,在of M ental Di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 ental 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多种方法并进,以促使对心理健康素养有更细致的研究。
四、展望
通过对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较早,并且形成了一套理论和提升策略。但也应看到仍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缺少有效的研究量表
Health Surveys[J].Journalof the American M 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1:21.
[2]DeWaltDa,Berkman,N.D,Sheridan S,et al.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cy [J].JGen Intern M ed,2004,19:1228~1239.
[3][7]Jorm,AF.Mental health literacy:Public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 [J].British(下转第11页)
学术空间■
师减轻过度工作压力。学校领导在积极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工作环境,并通过定期培训、教学反思、教研活动等有效措施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提高的同时,更应积极创造充满关心、期待、有意义参与的工作氛围,以及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社会支持,以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
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中小学教师,在爱岗敬业、勇挑重担,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如积极认知、学会求助、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增强挫折容忍力等,积极应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必然压力,以促进自身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稿件编号:101208005)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连榕. 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连榕, 邵雅利. 关于教师职业承诺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3,(6):26~28.
[4]徐富明, 朱从书.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5,(3):18~20.
[5]俞国良, 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1):72~79.
[6]李晔, 刘华山. 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1):50~55.
[7]曾玲娟,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8]龙立荣, 李霞.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56~61.
[9]王芳, 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10]刘晓明, 邵海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53~55.
[11]罗润生, 申继亮. 初中教师职业承诺的特点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6):13~15.
[12]徐富明, 朱从书.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教育探索,2005,(3):118~120.
[13]王玲凤.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和抑郁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85~986.
[14]李先锋, 李义安. 教育生涯中的心理枯竭问题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7~109.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聊城,252059)
编辑/于洪终校/吴九君
(上接第7页)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77,396~401.
[4]Instituteof M edicine.Health Literacy:APrescription to End Confusion.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 Press:2004.
[5]Baker,DW.TheM eaning and the M easure of Health Literacy[J].JGen Intern M ed,2006,21(8):878~883.
[6][8][16]Jorm,A.F.,Korten,A.E.&Jacomb,P.A.,et
al.
“M ental health literacy ”:asurvey of the public ’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fe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997,166(4):182~186.
[9]
[15]Lauber,C.,Nordt,C.,Falcato,L.&
Rossler,W.Do
people recognize mental illness?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J].European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2003,253:248~251.
[10]Link,B.G.,Phelan,J.C.,et
al.Public
conceptions
of
mental illness:Labels,causes,dangerousnessand social distance [J].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9,89(9):1328~1333.
[11]Angermeyer,M.C.,Holzinger,A.&Matschinger,H.M 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A trend analysis based on population survey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Germany[J].EuropeanPsychiatry,2009,24:225~232.
[12]Maja Hansson,Jayanti Chotai,Owe Bodlund.Patient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 of their depression[J].Journal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0,124:54~59.
[13]Lauber,C.,Falcato,L.&Nordt,C.,etal.Lay beliefs about causes of depression[J].ActaPsychiatr Scand,2003, 108:96~99.
[14]Nakane,Y.,Jorm,A.F.&Yoshioka,K.Publicbeliefs about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or mental disorders:a comparison of Japan and Australia[J].BMC Psychiatry,2005,5(33).
[17]Goldney,R.D.,Fisher,L.J.&Wilson,D.H.,etideation:An
impediment
to
al.M ental
and health
health literacy of those with major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help-seeking [J].Suicide
mental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02,32394~404.
[18]Burns,J.R.,&Rapee,R.M.Adolescent
literacy:Youngpeople;s knowledge of depression and help seeking[J].Journalof Adolescence.2006,29:225~239.
[19]Ranahan,P.Mental Health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uture Inquiry into Child and Youth Care Professionals ’Practice with Suicidal Adolescents [J].ChildYouth Care Forum,2010,39:11~25.
[20]Phelan,J.C.,Link,B.G.&Stueve,
A.,et
al.Public
conceptions of mental illness in 1950and 1996:What is mental illness and is to be feared? [J].Journal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0,41(2):188~20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241000)
编辑/于洪终校/吴九君
■学术空间
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研究:内涵、影响因素及展望
□周宵姚本先
〔摘要〕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并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有助于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升国人的心理健康素养,促使其心理健康。本文着重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影响因素等方面出发,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外;心理健康素养;内涵;影响因素;展望〔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1-0004-0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大概有4.5亿人有心理或行为问题,但是仅有少部分人接受了心理诊治。心理问题较多的国家的人进行心理诊断的也较少”[1]。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多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国外的研究较多,探究国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提升国内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方面获得启发,有效地提升我国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促使其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一、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
素养(Literacy)在《牛津简明英汉袖珍辞典》中译为有
康素养)这个概念则是澳大利亚学者焦尔姆(Jorm)等人于1997年率先提出的,主要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6]。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识别不同具体的心理问题的能力;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和助的知识和信念;促使认识和适当求助行为的态度;具备寻求心理健康方面信息的知识[7]。国外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容研究进展如下:
(一)关于识别不同具体心理问题的能力
识别不同心理问题是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求助行为。为了解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焦尔姆(Jorm,1997)等人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人们
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不高。原因的知识和信念;自助性干预的知识和信念;专业帮
文化、有教养和有读写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识别能力,发现澳大利亚仅有理解等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程度高低的象征。这种能力39%的人能够识别抑郁症,27%的人能够识别精神分裂症在医护过程中对患者的疾患诊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与低素养有关的大量诊治活动将会导致许多消极的治疗结果”[2]。在医护环境中的素养一般被称之为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 ,主要是指“获得、理解和使用能提升和维持良好健康状况的信息的能力”[3]。随着对健康素养研究的加深,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 M edicine,2004) 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在作出适当的健康决策中,能够获取、处理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4]。贝克(Baker,2006)则根据对健康素养的整合分析,认为健康素养有偏重知识“健康素养是依据个体的能力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定义,即
系统所提供的资源而达到的知识和熟练水平”[5]。而心理M ental Health Literacy ,简称M HL ,又译精神健健康素养(
[8]
。用同样的方法,劳勃(Lauber,2003)等人发现瑞士有
74%的人认为精神分裂是疾病,而40%的人认为抑郁是疾病[9]。李克(Link,1999)等人的研究发现,许多美国人能够把抑郁和精神分裂看作心理问题,但并不认为酗酒和吸毒是心理问题的表现[10]。安格迈耶(Angermeyer,2009)等人研究发现,德国有37%的人能够正确识别抑郁症[11]。可见,在国外,人们对具体心理问题识别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关于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和信念
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求助行为选择,并影响不同治疗策略实施的效果以及对治疗过程的服从。汉森(Hansson,2010)等人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影响抑郁症的原因依次为当前生活压力因素、
学术空间■
过去生活事件和组织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因素[12]。们对其态度也不同,一般人们不愿把抑郁和焦虑作为心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即社会因素是人们心理问题产生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生活压力事件、创伤经验、家庭问题和社会劣势情境”[13-14]。可见,国外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因素来考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交融力度不断加强,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超强的压力下,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关于自助性干预的知识和信念
劳勃(Lauber,2003)的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传输有心理问题的人或心理治疗方法的恐怖照片,使人们对于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15]。因此,有心理问题的人相对较少地求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自我帮助则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帮助的主要形式是“寻求家庭和朋友的支持”[16]。戈尔德尼(Goldney,2002)等人对于有重大心理问题和自杀信念的成人研究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把朋友和家人作为求助源,而不是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学家这样的正式帮助源[17]。伯恩斯(Burns,2006)对青年人的研究发现,家庭、密友和恋爱对象都被青年人认为是他们暴露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象[18]。这与瑞纳汉(Ranahan,2010)的研究相似,即认为青年人更倾向于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的朋友中寻求帮助[19]。寻求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家庭的帮助是自主性干预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更需要的是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关于专业帮助的知识和信念
在国外,人们倾向于采用自助式干预来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需求专业帮助的现在美国专业帮助的利用率相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20]。虽然,专业帮助的利用率有所增加,但是人们所倾向于求助的专业人员是不同的,对其所持的态度也不同,一般人们倾向于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有更高的评价。而有些研究发现,“人们对全科医生的评价较高,对精神病医生的评价相对较低,总体上,人们。这种态度将会影响有心理对精神药物有更消极的观点”
问题的人所选择的求助对象,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
(五)关于对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态度
国外对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态度的研究集中于对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污名的研究,这种污名主要是指对心理问题的消极态度和歧视行为,它“主要通过社会拒斥和歧视或是对社会拒斥及歧视的恐惧而发生作用”,并体现在对心理问题和求助行为的态度上。例如,有研究发现,人们暴露其心理问题或是被确诊为心理问题,将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歧视。对于不同的心理问题,人
理问题,而倾向于把与酗酒和暴力相关的严重问题看作像,导致内化型污名及低自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求助行为的产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关于求助心理健康方面信息所具备的知识如何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是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需求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时倾向于家庭和朋友。同时,在大众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大众媒体也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健康方面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惠特利(Whitley,2008)研究发现,大众媒体通过宣传,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更好的了解。另外,人们通过书籍、学校教育也可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这三方面来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
心理健康素养是由健康素养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与健康素养有着明显的区别,即相对于健康素养,它更重视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求助技能和诊治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这些内容不仅强调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念,而且还强调有效进行心理诊治过程中的技能,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内容的缺失都将会影响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二、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是由自身的原因而对心理健康素养产生影响的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压抑的识别。这些因素是个体所不能决定的因素,是与生俱来较高”
的因素。除了这些因素外,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体对问题理解的基本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延伸,也是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水平。所谓素养主要是指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he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简称UNESCO) 进一步对素养进行了解释,认为素养就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辨认、识别、理解、创造、交流、计算以及利用书面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人心理健康素养有重大的影响。露德(Rudd,1999)等人认为,素养比年龄、工作环境、民族或教育水平对个体的健康状况有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医疗环境下的基本阅读和计算能力,即理解治疗者所提供的书面和口头信息、遵守医学条列”而实现的。
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仅对心理问题产生很少的影响,是心理问题。人们的这些态度将“内化为消极的刻板印
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费伦(Phelan,2000)等人研究发现,能力更高”,“与男性相比,女性对于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
■学术空间
于是,甘纳森(Ganasen,2008)认为“素养水平低将会阻碍心“少数民族的青年人相对于白人有更少的接受心理健康需要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它主要体现在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如何获取心理健康信息上,以影响心理健康素养。
2.个体对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态度和信念焦尔姆(Jorm,1997)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把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也影响着人们所选择干预和求助的类型。李克(Link,1999)等人认为,“公众对于心理从而降低对心理健康态度和信念的有效性”。瑞德(Read,1999) 认为,“人们缺少对心理问题诊治的常识,会引起他于脑细胞的化学运动”。曼尔(Mann,2004) 认为,“人们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即倾向于把其归因于医疗疾病和遗传。费伦(Phelan,问题,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006) 认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学性理解将会扩大人们的羞耻感、社会拒斥感,减少对治疗结果的信心”。
3.个体对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认识和态度
个体对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认识和态度也同样会影响个体的求助行为的选择。其中对求助对象的评价和态度是个体对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认识和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对实施心理干预的咨询师、医生、精神医生的评价不同将会影响其心理干预和求助行为的发生。而汉姆(Hammer,2010)认为,对于男性而言,其对心理干预所带来的自我污名减低了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因素之一,自我污名将会给人们带来社会拒斥感,这将有碍于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可见,对求助对象的态度和对心理干预而带来的污名的惧怕影响着人们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求助行为的产生。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个体处在社会之中,其态度、信念、能力无不受到社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其水平的高低,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1.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克拉普(Knapp,2006)等人认为,贫困将阻碍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率、利用率、有效率和公平性,并且贫困也
的可能性”。另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咨询师缺少文化适应性的诊断和文化感将会导致来访者不满意感的产生”。
2.大众媒体因素
“大众媒体已成为影响瓜内尔(Granello,1999)等人认为
美国人心理问题的首要信息源”,“在电影、电视和印刷媒体中,有心理问题的人被描述成不可预见性、危险性。媒体的这种态度势必会影响人们心理健或暴力性的人”
上和污名有关,它传达的对心理问题的消极刻板印象将会使人们恐惧由心理健康服务所带来的污名和歧视,而和随之而来的歧视将会延迟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诊断和治疗,阻碍病情的恢复,并对其产生长期或是短期的影。可见,媒体更多是通响,以及最后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过传达消极的刻板印象和心理问题污名而对心理健康求助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素养。
综观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因素,可以发现,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因素不仅有个体的因素,还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在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个体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从而能正确认识自我心理问题和积极求助,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信念。同时社会环境因素需转化为个体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产生作用。因而说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外部因素,而个体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素养的内部因素。
三、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方法(一)访谈法
焦尔姆(Jorm,1997)在提出心理健康素养这个概念时便采用了结构访谈法,其主要采用横向调查研究,用一个患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假设事件进行结构访谈。DSM -IV 或ICD-10所规定的重度抑郁标准,另一半样本人数被呈现另一种假设事件,即这个人符合DSM -IV 和ICD-10的精神分裂标准。而这个人的性别被随机地划分为男性(John)或女性(Mary) 。呈现这些假设性事件后,并把这些事件读给被试,之后被试需回答两个开放性问题:
问题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理解,容易使其产生社会拒斥感,康素养的提升。媒体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
,“污名们不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把其经验归“污名恐惧影响着患者接受心理健康信息的偏好”
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帮助人们认识、一半的样本人数被呈现这样的假设事件,即这个人符合
会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产生六大障碍,即信息障碍、(1)如果有心理问题的话,你认为是John 还是M ary ?2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资源灵()你认为是John 还是M ary 能得到最有效的帮助?剩下活性不够和资源时间安排。古迪尼奥(Gudiňo,2008) 等人认为“缺少资金、交通问题、社区中对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重视性不够、缺少上门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者,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问题求助行为”。社会经济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求助过程而进行的。而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加兰德(Garland,2005)等人的研究发现
的问题主要是决定被试关于不同的被帮助的人,一系列可能的治疗、预诊的知识,高危因子的知识和有关污名和歧视的信念的知识和观点。结果用卡方检验来进行,以确定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治疗有效性的信念。之后,劳勃(Lauber,2003)等人通过电脑支持性电话访谈来评估民众的态度,以发现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影响因素。戈尔德尼(Goldney,2005)等人对澳大利亚南部的民众进行随机性和
学术空间■
针对性的样本访谈,访谈内容与焦姆(Jorm,1997)在年编制的问卷一致,包括同样的事件、问题和方法。数据分析利用SPSS 进行,发现此次研究被试的心理健康素养比1998年研究数据有所提高。安格迈耶(Angermeyer,2009)等之后,被试被问及一系列问题来评价他们对这个案例的识别能力,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对求助行为和治疗以及社会距离期望进行评价,从而研究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对心理问题者的态度。可见,访谈法已成为研究心理健康素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探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且有助于了解人们心理健康素养的高低。
(二)问卷调查法
劳勃(Lauber,2005)等人利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调查,该问卷主要通过网络施测,其内容主要包括:问卷的目的和引言;人口学变量和个体的心理问题经历;十个症状,其中五个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另五个属于一般症状;一个评价性问题。依此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心理问题,但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约翰(Johm,2006)等人选取悉尼北海岸地区的两所私立学校的11个年级的202个学生,经家长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编友谊需要量表,该量表除了具有一般性的指导语和人口学变量以外,最主要的是呈现给参与者五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即青年人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活困难并对这些困难的反应。要求参与者回答诸如假设事件的哪个方面预示着青数据分析采用平均数、百分比和方差分析等进行。克莫德(Kermode,2009)等人修订现存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价主要是描述两个潜问被试对于这两种心理问题者的态度和社会距离。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社会距离的因子,以调查印度人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不仅如此,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素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于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很大的帮助。而鉴于人的心理健康素
国外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的调查法,虽然这种方法对我们研究心理健康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访谈法较难控制,对主试的素质要求较高,且易产生霍桑效应。对于问卷调查法,国外主要用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状况,这种方法很难对被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更好的测量。缺少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问卷或量表将阻碍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当重视编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素养问卷。
(二)缺少更广泛问题的研究
国外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容进行,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比较,以确定人们对不同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国外学者主要是比较抑郁症和精神障碍,虽然也有学者利用自闭症、暴食症等症状进行研究,但抑郁症和精神障碍这两者被应用得最广。缺少更广泛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势必不利于人们对不同具体的心理问题的识别,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尝试运用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以调查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
(三)缺少对家庭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个体的社会化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下而发展的。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一些列因素集中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国家的支持性政策的实施,对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面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鉴于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全方位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0608)》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为姚本先教授。
人利用结构访谈,呈现给被试一个有精神问题的案例,一些相关的问卷量表,以探究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或
年人经历情绪障碍,青年人需要多久才能恢复等问题。的制约。国外学者对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策略研究重点
在归因于心理障碍症状的事件,例如抑郁和精神失常,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当关注家庭的教育,密切联系社
(稿件编号:101208004)注释:
[1]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M ental Health Survey
养是主观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onsortium.Prevalence,Severity,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仅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势必有制约作用。因此,在of M ental Di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 ental 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多种方法并进,以促使对心理健康素养有更细致的研究。
四、展望
通过对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较早,并且形成了一套理论和提升策略。但也应看到仍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缺少有效的研究量表
Health Surveys[J].Journalof the American M edical Association, 2004,291:21.
[2]DeWaltDa,Berkman,N.D,Sheridan S,et al.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cy [J].JGen Intern M ed,2004,19:1228~1239.
[3][7]Jorm,AF.Mental health literacy:Public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 [J].British(下转第11页)
学术空间■
师减轻过度工作压力。学校领导在积极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工作环境,并通过定期培训、教学反思、教研活动等有效措施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提高的同时,更应积极创造充满关心、期待、有意义参与的工作氛围,以及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社会支持,以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
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中小学教师,在爱岗敬业、勇挑重担,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如积极认知、学会求助、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增强挫折容忍力等,积极应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必然压力,以促进自身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稿件编号:101208005)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连榕. 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连榕, 邵雅利. 关于教师职业承诺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3,(6):26~28.
[4]徐富明, 朱从书.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5,(3):18~20.
[5]俞国良, 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1):72~79.
[6]李晔, 刘华山. 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1):50~55.
[7]曾玲娟,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8]龙立荣, 李霞.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56~61.
[9]王芳, 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10]刘晓明, 邵海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53~55.
[11]罗润生, 申继亮. 初中教师职业承诺的特点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6):13~15.
[12]徐富明, 朱从书.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教育探索,2005,(3):118~120.
[13]王玲凤.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和抑郁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85~986.
[14]李先锋, 李义安. 教育生涯中的心理枯竭问题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7~109.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聊城,252059)
编辑/于洪终校/吴九君
(上接第7页)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77,396~401.
[4]Instituteof M edicine.Health Literacy:APrescription to End Confusion.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 Press:2004.
[5]Baker,DW.TheM eaning and the M easure of Health Literacy[J].JGen Intern M ed,2006,21(8):878~883.
[6][8][16]Jorm,A.F.,Korten,A.E.&Jacomb,P.A.,et
al.
“M ental health literacy ”:asurvey of the public ’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fe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997,166(4):182~186.
[9]
[15]Lauber,C.,Nordt,C.,Falcato,L.&
Rossler,W.Do
people recognize mental illness?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J].European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2003,253:248~251.
[10]Link,B.G.,Phelan,J.C.,et
al.Public
conceptions
of
mental illness:Labels,causes,dangerousnessand social distance [J].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9,89(9):1328~1333.
[11]Angermeyer,M.C.,Holzinger,A.&Matschinger,H.M 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A trend analysis based on population survey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Germany[J].EuropeanPsychiatry,2009,24:225~232.
[12]Maja Hansson,Jayanti Chotai,Owe Bodlund.Patient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 of their depression[J].Journal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0,124:54~59.
[13]Lauber,C.,Falcato,L.&Nordt,C.,etal.Lay beliefs about causes of depression[J].ActaPsychiatr Scand,2003, 108:96~99.
[14]Nakane,Y.,Jorm,A.F.&Yoshioka,K.Publicbeliefs about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or mental disorders:a comparison of Japan and Australia[J].BMC Psychiatry,2005,5(33).
[17]Goldney,R.D.,Fisher,L.J.&Wilson,D.H.,etideation:An
impediment
to
al.M ental
and health
health literacy of those with major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help-seeking [J].Suicide
mental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02,32394~404.
[18]Burns,J.R.,&Rapee,R.M.Adolescent
literacy:Youngpeople;s knowledge of depression and help seeking[J].Journalof Adolescence.2006,29:225~239.
[19]Ranahan,P.Mental Health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uture Inquiry into Child and Youth Care Professionals ’Practice with Suicidal Adolescents [J].ChildYouth Care Forum,2010,39:11~25.
[20]Phelan,J.C.,Link,B.G.&Stueve,
A.,et
al.Public
conceptions of mental illness in 1950and 1996:What is mental illness and is to be feared? [J].Journal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0,41(2):188~20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241000)
编辑/于洪终校/吴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