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CAI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收集相关资料和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17课,古诗两首。孩子们,你们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好朋友分别的情形吗?当时的心情怎样呢?是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是啊,从古到今,朋友的离去让人牵挂,浓郁的离愁令人心碎,诗人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出示课题
2.知作者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谁了解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6),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课件出示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入吴。他在政坛上多受谤议,仕途上很不得志。)
师: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齐读课题
3.解诗题
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芙蓉楼送他的好朋友辛渐。瞧,这就是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西北课件出示芙蓉楼的图片及介绍。
二、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请注意(冰心冰是后鼻韵母,而心是前鼻音, 平明 两个字都是后鼻韵母, 玉壶中的壶声母是H )
3.全班齐读古诗
三、自学课文,梳理质疑 ,品诗悟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1)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大家读得非常流利。老师相信当你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读得会更有感情。要真正读懂这首诗,还得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对
课件出示:8字学习法;
即:读(诵读古诗知大意) 查(查阅字典看注释)
划(知晓意思划节奏) 译(古今联系译诗文)
连(连词成句明诗意) 悟(悟出诗境吟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的前两行
(3)汇报对诗意的理解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对着两行诗的理解?这两行诗中,吴:指的是今的江苏南部,古代属吴;夜:指夜幕,夜晚;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就是说,长江上下了雨。平明:清晨天刚亮。孤: 孤独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孤独的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4)指导吟诵
这两句诗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从寒雨连江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我们来吟一吟这两行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两行诗
(1)吟诵得很有味道,现在我们继续用8字学习法学习第三四两行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行诗中,冰心 :指的是心的纯洁,比喻清廉正直。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2)指导吟诵
这两行诗,是离别时诗人对朋友说的话,他不会因为被谪而悲观,从而改变气节,他在向所有的人告白,他有铮铮铁骨,始终保持纯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这一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调(顺序颠倒调合理) 添(省略部分增补上)
是啊,这样能在逆境中能坚守气节的人,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不得不让我们仰慕。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读这两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呀,这一离去不知道要何时才能相见了,让我们吟诵这首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全诗语言流畅,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运用了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境, 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也可以尝试着写写这样的片段,诗歌,更胜者可以是诗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动于王昌龄与辛渐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让我们再次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请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懂课题,了解作者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读了课题,知道了是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诗人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前往安西。“使”:出使,前往的意思。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2.了解作者;诗人王维,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三、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师读全诗 (师简评:“浥”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浥”是湿润的意思,尘是前鼻音,注意读好它。)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2、、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了解诗的意思和诗的意境,我们可以课件出示:借助注释,可以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也可以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8字学习法来学习它。)。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先试着理解这首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在这首诗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课件出示:浥:湿润 轻尘:尘埃 ;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
4、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
色欲滴。朋友,请你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5、理解得真透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四、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1、 从好友的角度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元二和王维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呢?
课件出示(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指导朗读:
是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是的,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从渭城的景色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更浓了呢?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首诗。 元二这一去千里之外,从此两人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让我们用朗读来再次体会这中难舍难分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CAI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收集相关资料和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17课,古诗两首。孩子们,你们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好朋友分别的情形吗?当时的心情怎样呢?是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是啊,从古到今,朋友的离去让人牵挂,浓郁的离愁令人心碎,诗人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出示课题
2.知作者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谁了解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6),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课件出示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入吴。他在政坛上多受谤议,仕途上很不得志。)
师: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齐读课题
3.解诗题
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芙蓉楼送他的好朋友辛渐。瞧,这就是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西北课件出示芙蓉楼的图片及介绍。
二、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请注意(冰心冰是后鼻韵母,而心是前鼻音, 平明 两个字都是后鼻韵母, 玉壶中的壶声母是H )
3.全班齐读古诗
三、自学课文,梳理质疑 ,品诗悟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1)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大家读得非常流利。老师相信当你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读得会更有感情。要真正读懂这首诗,还得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对
课件出示:8字学习法;
即:读(诵读古诗知大意) 查(查阅字典看注释)
划(知晓意思划节奏) 译(古今联系译诗文)
连(连词成句明诗意) 悟(悟出诗境吟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的前两行
(3)汇报对诗意的理解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对着两行诗的理解?这两行诗中,吴:指的是今的江苏南部,古代属吴;夜:指夜幕,夜晚;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就是说,长江上下了雨。平明:清晨天刚亮。孤: 孤独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孤独的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4)指导吟诵
这两句诗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从寒雨连江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我们来吟一吟这两行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两行诗
(1)吟诵得很有味道,现在我们继续用8字学习法学习第三四两行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行诗中,冰心 :指的是心的纯洁,比喻清廉正直。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2)指导吟诵
这两行诗,是离别时诗人对朋友说的话,他不会因为被谪而悲观,从而改变气节,他在向所有的人告白,他有铮铮铁骨,始终保持纯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这一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调(顺序颠倒调合理) 添(省略部分增补上)
是啊,这样能在逆境中能坚守气节的人,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不得不让我们仰慕。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读这两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呀,这一离去不知道要何时才能相见了,让我们吟诵这首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全诗语言流畅,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运用了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境, 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也可以尝试着写写这样的片段,诗歌,更胜者可以是诗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动于王昌龄与辛渐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让我们再次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请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懂课题,了解作者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读了课题,知道了是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诗人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前往安西。“使”:出使,前往的意思。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2.了解作者;诗人王维,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三、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师读全诗 (师简评:“浥”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浥”是湿润的意思,尘是前鼻音,注意读好它。)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2、、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了解诗的意思和诗的意境,我们可以课件出示:借助注释,可以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也可以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8字学习法来学习它。)。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先试着理解这首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在这首诗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课件出示:浥:湿润 轻尘:尘埃 ;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
4、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
色欲滴。朋友,请你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5、理解得真透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四、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1、 从好友的角度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元二和王维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呢?
课件出示(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指导朗读:
是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是的,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从渭城的景色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更浓了呢?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首诗。 元二这一去千里之外,从此两人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让我们用朗读来再次体会这中难舍难分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