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五单元[古诗两首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CAI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收集相关资料和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17课,古诗两首。孩子们,你们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好朋友分别的情形吗?当时的心情怎样呢?是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是啊,从古到今,朋友的离去让人牵挂,浓郁的离愁令人心碎,诗人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出示课题

2.知作者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谁了解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6),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课件出示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入吴。他在政坛上多受谤议,仕途上很不得志。)

师: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齐读课题

3.解诗题

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芙蓉楼送他的好朋友辛渐。瞧,这就是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西北课件出示芙蓉楼的图片及介绍。

二、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请注意(冰心冰是后鼻韵母,而心是前鼻音, 平明 两个字都是后鼻韵母, 玉壶中的壶声母是H )

3.全班齐读古诗

三、自学课文,梳理质疑 ,品诗悟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1)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大家读得非常流利。老师相信当你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读得会更有感情。要真正读懂这首诗,还得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对

课件出示:8字学习法;

即:读(诵读古诗知大意) 查(查阅字典看注释)

划(知晓意思划节奏) 译(古今联系译诗文)

连(连词成句明诗意) 悟(悟出诗境吟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的前两行

(3)汇报对诗意的理解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对着两行诗的理解?这两行诗中,吴:指的是今的江苏南部,古代属吴;夜:指夜幕,夜晚;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就是说,长江上下了雨。平明:清晨天刚亮。孤: 孤独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孤独的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4)指导吟诵

这两句诗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从寒雨连江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我们来吟一吟这两行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两行诗

(1)吟诵得很有味道,现在我们继续用8字学习法学习第三四两行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行诗中,冰心 :指的是心的纯洁,比喻清廉正直。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2)指导吟诵

这两行诗,是离别时诗人对朋友说的话,他不会因为被谪而悲观,从而改变气节,他在向所有的人告白,他有铮铮铁骨,始终保持纯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这一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调(顺序颠倒调合理) 添(省略部分增补上)

是啊,这样能在逆境中能坚守气节的人,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不得不让我们仰慕。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读这两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呀,这一离去不知道要何时才能相见了,让我们吟诵这首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全诗语言流畅,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运用了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境, 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也可以尝试着写写这样的片段,诗歌,更胜者可以是诗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动于王昌龄与辛渐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让我们再次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请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懂课题,了解作者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读了课题,知道了是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诗人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前往安西。“使”:出使,前往的意思。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2.了解作者;诗人王维,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三、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师读全诗 (师简评:“浥”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浥”是湿润的意思,尘是前鼻音,注意读好它。)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2、、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了解诗的意思和诗的意境,我们可以课件出示:借助注释,可以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也可以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8字学习法来学习它。)。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先试着理解这首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在这首诗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课件出示:浥:湿润 轻尘:尘埃 ;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

4、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

色欲滴。朋友,请你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5、理解得真透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四、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1、 从好友的角度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元二和王维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呢?

课件出示(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指导朗读:

是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是的,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从渭城的景色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更浓了呢?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首诗。 元二这一去千里之外,从此两人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让我们用朗读来再次体会这中难舍难分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CAI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收集相关资料和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17课,古诗两首。孩子们,你们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好朋友分别的情形吗?当时的心情怎样呢?是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是啊,从古到今,朋友的离去让人牵挂,浓郁的离愁令人心碎,诗人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出示课题

2.知作者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谁了解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6),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课件出示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入吴。他在政坛上多受谤议,仕途上很不得志。)

师:这首诗就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齐读课题

3.解诗题

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芙蓉楼送他的好朋友辛渐。瞧,这就是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西北课件出示芙蓉楼的图片及介绍。

二、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请注意(冰心冰是后鼻韵母,而心是前鼻音, 平明 两个字都是后鼻韵母, 玉壶中的壶声母是H )

3.全班齐读古诗

三、自学课文,梳理质疑 ,品诗悟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1)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大家读得非常流利。老师相信当你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读得会更有感情。要真正读懂这首诗,还得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对

课件出示:8字学习法;

即:读(诵读古诗知大意) 查(查阅字典看注释)

划(知晓意思划节奏) 译(古今联系译诗文)

连(连词成句明诗意) 悟(悟出诗境吟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的前两行

(3)汇报对诗意的理解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对着两行诗的理解?这两行诗中,吴:指的是今的江苏南部,古代属吴;夜:指夜幕,夜晚;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就是说,长江上下了雨。平明:清晨天刚亮。孤: 孤独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孤独的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4)指导吟诵

这两句诗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从寒雨连江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我们来吟一吟这两行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两行诗

(1)吟诵得很有味道,现在我们继续用8字学习法学习第三四两行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行诗中,冰心 :指的是心的纯洁,比喻清廉正直。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2)指导吟诵

这两行诗,是离别时诗人对朋友说的话,他不会因为被谪而悲观,从而改变气节,他在向所有的人告白,他有铮铮铁骨,始终保持纯洁的品格和乐观的精神。这一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调(顺序颠倒调合理) 添(省略部分增补上)

是啊,这样能在逆境中能坚守气节的人,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不得不让我们仰慕。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读这两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呀,这一离去不知道要何时才能相见了,让我们吟诵这首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全诗语言流畅,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运用了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境, 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也可以尝试着写写这样的片段,诗歌,更胜者可以是诗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动于王昌龄与辛渐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让我们再次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请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懂课题,了解作者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读了课题,知道了是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诗人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前往安西。“使”:出使,前往的意思。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2.了解作者;诗人王维,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三、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师读全诗 (师简评:“浥”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浥”是湿润的意思,尘是前鼻音,注意读好它。)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2、、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了解诗的意思和诗的意境,我们可以课件出示:借助注释,可以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也可以运用我们以前学古诗的8字学习法来学习它。)。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先试着理解这首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在这首诗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课件出示:浥:湿润 轻尘:尘埃 ;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

4、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

色欲滴。朋友,请你喝下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5、理解得真透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四、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1、 从好友的角度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元二和王维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呢?

课件出示(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指导朗读:

是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是的,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从渭城的景色让我们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更浓了呢?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这首诗。 元二这一去千里之外,从此两人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让我们用朗读来再次体会这中难舍难分的心情。


相关文章

  • 必背古诗文61篇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规定的背诵篇目(61篇)(201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篇目 关雎(关关雎鸠) 蒹葭(蒹葭苍苍) 十五从军征 ...查看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 ...查看


  • 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25
  • 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八年级 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 ...查看


  • 苏教版小学1-6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 苏教版小学 1-6 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目录 单元 1 课题 长江之歌 三亚落日 烟台的海 记金华的双龙洞 2 3 4 作者 (胡宏伟) 备注 第一单元 (孙为刚) (叶圣陶) 习作 1 练习 1 5 卢沟桥烽火 6 ...查看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查看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789年级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 散步 2 秋天的怀念 3* 羚羊木雕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 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6 我的老师 ...查看


  • 六年级语文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研计划
  • 六年级语文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研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2012版语文新<课程课标>为发展目标,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计划为具体指导,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努力打造一支勤奋向上的教研团队,全面提高六年级组的语文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孩 ...查看


  • 四年级 ,古诗鉴赏
  • 古诗词 第1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 ...查看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 六下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2.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3.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