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经法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日关系
调查时间:2012年5月18日—6月1日
专 业:经 济 学
年 班 级:09级03班 姓
学 号:指导老师:贺 峥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然而,日本虽然是太平洋上的岛国,却对全球产生了影响,对中国也不另外。与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下面阐述日本与中国的战争以及结交。
一、中国与日本的战争
1、唐朝时的中日海战
唐高宗显庆和龙朔年间,在朝鲜半岛上,唐军帮助新罗(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一个国家)灭掉了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一个国家),百济残余势力请求日本帮助,日本当时派出400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共3万士兵,靠百济军队帮助在朝鲜半岛登陆,当时形势十分危急。日军妄自尊大,还没有列好阵势就“进打大唐堂堂之阵” 火攻奏效,日军大败,海面上全是日军尸体,400军舰全部烧毁,“海水尽赤”,日军三万人只有一千多跑回国,唐朝乘胜北上,于总章元年灭掉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国家),确立了在朝鲜半岛的领导地位。
2、元朝的三次登陆。
元日战争,指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队入侵日本的战争。这个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这两起事件在很多小说中都被提及,并且神风这个词也是由此而生的。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3、明朝的抗倭
明朝日本出兵朝鲜后,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在强大的火炮和骑兵优势下,通过平壤战役、碧蹄馆大战、汉城围困战等三次战役,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等军团。相继收复失地,日
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
4、甲午海战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5、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与日本的结交以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1、结交:1972年9月29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2、影响: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同时, 在大化革新中,孝德天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圣德太子时代,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世纪中叶,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近年来中国与日本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中日的关系整体上关系和谐,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如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问题,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近年来,连续发生历史教科书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形成严重干扰。
同时,钓鱼岛问题也是影响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中日双方都为了抢占钓鱼岛这一“宝物”产生了一些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钓鱼岛的争分更加强烈。但是,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①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②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
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③清代古籍面世再次证明钓鱼岛历来属中国。④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⑤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同时,《波茨坦公告》不仅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
但“二战”以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停止动作。先是毁掉岛上的中国标记,再对诸岛重新命名,在岛上修建机场等设施。近年来,更以所谓“民间行为”为先导,企图造成一种“实际控制”的既成事实,再以“租借”、“接管”等所谓“政府行为”,渐进式铺垫占据钓鱼岛的法律基础,以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这些既无合法依据,也不构成国家权利的行使,自始即无法律效力,今后也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四、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思考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解决钓鱼岛的问题上,并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得拿出实际行动来。本人认为,应从以下着手:1、应明确解决钓鱼岛问题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中国大陆应该主动与台湾合作,站在同一战线上,一致对外。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坚持和平解决,但不排除使用武力等。
五、改善和促进中日关系的思考
纵观中日两千年交往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中日这两个重要邻国只能友好相处,而决不能决裂对抗。“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友好合作,互利共赢,才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主要体现为:
1、使中日关系从相互认知的阶段尽快进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确认彼此之间的不同和差异,是两国人民走向互相尊重和真正携手的必经之路,迫切需要的
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尽快使两国关系由相互认知的阶段进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2、建立新的、更加有效的对话协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建立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促成两国关系的功能化、制度化。
3、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建立多国间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圈,使两国的经济发展有更多共同的目标。
4、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新的基础。
5、增进互信,履行承诺;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着眼未来,加强交流;密切磋商,应对挑战。
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关系中日两国人民长期的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事,中日友好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世世代代的友好。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我们首先要努力发展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因素,妥善处理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消极因素,争取实现二十一世纪中日继续友好。这样,就为世世代代友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国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深信钓鱼岛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中日关系也会更加向前发展!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经法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日关系
调查时间:2012年5月18日—6月1日
专 业:经 济 学
年 班 级:09级03班 姓
学 号:指导老师:贺 峥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然而,日本虽然是太平洋上的岛国,却对全球产生了影响,对中国也不另外。与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下面阐述日本与中国的战争以及结交。
一、中国与日本的战争
1、唐朝时的中日海战
唐高宗显庆和龙朔年间,在朝鲜半岛上,唐军帮助新罗(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一个国家)灭掉了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一个国家),百济残余势力请求日本帮助,日本当时派出400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共3万士兵,靠百济军队帮助在朝鲜半岛登陆,当时形势十分危急。日军妄自尊大,还没有列好阵势就“进打大唐堂堂之阵” 火攻奏效,日军大败,海面上全是日军尸体,400军舰全部烧毁,“海水尽赤”,日军三万人只有一千多跑回国,唐朝乘胜北上,于总章元年灭掉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国家),确立了在朝鲜半岛的领导地位。
2、元朝的三次登陆。
元日战争,指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队入侵日本的战争。这个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这两起事件在很多小说中都被提及,并且神风这个词也是由此而生的。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3、明朝的抗倭
明朝日本出兵朝鲜后,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在强大的火炮和骑兵优势下,通过平壤战役、碧蹄馆大战、汉城围困战等三次战役,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等军团。相继收复失地,日
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
4、甲午海战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5、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与日本的结交以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1、结交:1972年9月29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2、影响:在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同时, 在大化革新中,孝德天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圣德太子时代,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世纪中叶,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近年来中国与日本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中日的关系整体上关系和谐,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如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问题,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近年来,连续发生历史教科书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对中日关系形成严重干扰。
同时,钓鱼岛问题也是影响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中日双方都为了抢占钓鱼岛这一“宝物”产生了一些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钓鱼岛的争分更加强烈。但是,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①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②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
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③清代古籍面世再次证明钓鱼岛历来属中国。④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⑤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同时,《波茨坦公告》不仅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
但“二战”以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停止动作。先是毁掉岛上的中国标记,再对诸岛重新命名,在岛上修建机场等设施。近年来,更以所谓“民间行为”为先导,企图造成一种“实际控制”的既成事实,再以“租借”、“接管”等所谓“政府行为”,渐进式铺垫占据钓鱼岛的法律基础,以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这些既无合法依据,也不构成国家权利的行使,自始即无法律效力,今后也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四、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思考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解决钓鱼岛的问题上,并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得拿出实际行动来。本人认为,应从以下着手:1、应明确解决钓鱼岛问题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中国大陆应该主动与台湾合作,站在同一战线上,一致对外。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坚持和平解决,但不排除使用武力等。
五、改善和促进中日关系的思考
纵观中日两千年交往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中日这两个重要邻国只能友好相处,而决不能决裂对抗。“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友好合作,互利共赢,才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主要体现为:
1、使中日关系从相互认知的阶段尽快进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确认彼此之间的不同和差异,是两国人民走向互相尊重和真正携手的必经之路,迫切需要的
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尽快使两国关系由相互认知的阶段进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2、建立新的、更加有效的对话协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建立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促成两国关系的功能化、制度化。
3、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建立多国间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圈,使两国的经济发展有更多共同的目标。
4、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新的基础。
5、增进互信,履行承诺;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着眼未来,加强交流;密切磋商,应对挑战。
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关系中日两国人民长期的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事,中日友好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世世代代的友好。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我们首先要努力发展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因素,妥善处理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消极因素,争取实现二十一世纪中日继续友好。这样,就为世世代代友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国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深信钓鱼岛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中日关系也会更加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