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义

《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

近代中国首批留美幼童

的成就及其意义

王善中

  从1872年(同治十一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每年派遣幼童(10—16岁)赴美国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国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留学生运动的开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值得加以研究。

,为了尽得西洋之技,林则徐等设馆译书,,并向清政府建议训练新式军队,建立近代工业。尽管清政府对林则徐等人的建议未与重视,但是通过中外战争,它也看到了近代武器的厉害,后来也购买一些洋枪洋炮,主要用于对付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为了攻下天京,清政府特拔银80万

①两,又从“英国借银15万两,从上海借银12万两”,买了几只火轮参与了对天京的围攻。清

政府当时财政收入相当拮据,购买火轮是不得已的,浙江巡抚曾国荃承认,照此下去,购买

②军火“每年大率不下百万两;”“国家币藏空虚,倏而岁增巨款

,度支将益不给”。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深感枪炮火轮对于应付内外战争之必要,与此同时,邻国日本已在加快“现代化”的步伐。1864年,李鸫章上书称:“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驶轮船,造放大炮。去年英人虚声恫喝,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持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由是凝然不动,而英人无如之何也。”李鸿章

③由此提醒清廷:“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清政府当时也为之心动。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一方面加快创办军火工业,另一方面是相继创办了新式学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京师同文馆(1862年),专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语言。对于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一事,清政府当时亦在考虑当中,恭亲王奕 曾表示:“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如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惟此项人员,急切实难其

④选。”

(即蒲安臣条约),1868年(同治七年)美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

其中第七条是“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优待。”根据这一条约,我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容闳多次向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先派・86・

幼童赴美留学,经丁日昌的斡旋,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的同意。1871年(同治十年),曾、李联名上奏清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致、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

⑤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中国是一个有封建传统的国家,“父母在,不远游”,是千年古训;再则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四书五经就是学问,何必漂洋过海学“蛮夷”之术呢?更何况许多人对蓝眼珠、黄头发的西方人有关很大的恐怖感,流言蜚语颇多,说什么西人把幼童们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

⑥种到幼童们身上,当怪物展览去卖钱,搞得人心惶惶。所以,当时官方招募幼童出国留学

十分困难。凡是报了名的,绝大多数出自沿海一带比较见过世面且比较贫穷的家庭,其中广东籍有83人,江浙籍有30人,安徽、福建、山东籍共7人,没有一个内地省籍人。官方在与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合同书中写道,“情愿送赴官局带往美国肆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

⑦差遣,不得在国外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不仅如此,在清政府内部,是否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也争论得很激列,大学士倭仁等人扬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⑧⑨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才的严重缺乏,问题,最后,;,选少年颖悟子弟,,,由此以观,是西

κβ!”清政府这才同意了曾、李的上奏,准许幼

幼童们赴美留学后,“专修法律的约占三分之一,其它如路矿工机(即铁路、矿山、工

λβ程、机器)等约占三分之二”,专修法律的有四十多人,这显然和当初曾、李等人为了应付

反对派时所说的只学“西人擅长之技”相违背,说明曾、李等主张幼童出国留学的动机,还不单纯是出于办洋务的实际需要。观曾、李的用意,在其奏折中已隐晦地表明,“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 ,苟非编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澈,而

µβ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

通过“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才

能“洞澈本源”,“自明曲折”,曾、李似有探索西方政体国体之意,我们从整体上如何评价曾、李,另当别论,但是应当看到,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实质上是中国要从理性上去探索外国资本主义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李鸿章确实比当时的保守派们有远见。

派遣幼童出国留学,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然而迈出这第一步动机,在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由封建士大夫阶级中一部分较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先产生出来,正如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

νβ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由是我们在肯定曾、

李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动机的同时,还应看到,即使曾、李不提出这一拟议,其他人也会或早或晚的提出这一拟议。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这是中国被迫走向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的要求所致。

・87・

幼童们赴美后,先是分散到美国人家庭中居住,每一个老师的家庭负责2—4个幼童,待幼童们英语合格后再分到学校中去学习。实践说明,幼童们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法律的学习也是相当出色的,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美国舆论界的赞扬:“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象由古老的亚洲帝国带来的幼童一样,能克服外国语言的困难,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成的”。但是,亦正如当时《纽约时报》所说,“如果认为这些聪慧幼童,仅由工程、数学、科学的领域中已得到满足,而他们对美国政治及社会影响会无动于衷,则将是不可思议之事!……中国不可能只学习我们的科技及工业

οβ物质文明,而又想不带回政治上改革的因素”,幼童们确实受到了不少西方政治、思想及

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习惯了美国的社会生活,以至于后来回国时,对国内的一切都看不惯。多少年后,当年的幼童黄开甲还给他在美国时的房东巴脱拉夫人写信说,“中国不值得同情,她该受一个惨痛的打击,一个彻底清除腐败后再改革了的政府才适合治理她万千的子民”,“在我们留学返华的幼童中,……大多数对恶势力对官僚习气的的抗拒仍坚定不

πβ(1882年即光绪八年1月于上海)。移”应当看到,,在当时是

开放的、进步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的汇合和发展的要求与行动。

,棒球、、,一扫封建教育下,。

,,他们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他们回国后许多年,仍与很多美国朋友书信来往,如詹天佑在1896年(光绪22年)2月给其老师诺索布夫人的信中所说,“自我离美,至今未曾忘记您,我常忆起您对我们的慈

θβ爱,和您为教育我们所受到的幸苦”。

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一事应予肯定,但是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在西方的影响下,崇洋的思想在幼童中有所抬头。基督教当时在美国十分盛行,不少学生参加了基督教的活动,从而引起了清政府的密切关注。后来,一些学生还组成“中国归主团”,提倡什么“中华帝国基督化”,主张中国要全盘西化。

幼童们的偏激不能不给清政府内的保守派们带来口实,他们纷纷上奏说,“洋务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力竭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即留学生驻美办公局)裁撤”。由于李鸿章、刘坤一等(1872年曾国藩病死)人的力争,清政府才决定采取一些折衷措施,决定在美国购买永久性房室,让幼童

们集中住宿,统一管理;为了使幼童们“俾使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才”,清政府还加派了陈兰彬任留学生监督,全权负责留学习事宜,;清慈禧太后还特下谕旨:“著李鸿章、刘坤

一、陈兰彬查明洋局劣员,分别参撤,将该学生严加约束,如有私有入(基督)教者,即行撤

ρβ回,仍妥定章程,免滋流弊”。如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留学生中的崇洋倾向。

1871年,美国洛杉机掀起排华风潮,幼童赴美留学时,这股风潮已在美国各地蔓延。根・88・

据清政府与美国方面的协议,幼童们念完中学后,可以“量材拔入军政(西点军校)、船政(海军军官学校)两院肆业”,1878年,(光绪4年)清政府向美方提出这一问题时,遭拒绝,然

σβ(中国海军人才的严重缺乏,这对以后的中法而却同意日本学生入学。“马江海战”、中日

“甲午海战”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1879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1880年,美国卡罗拉多州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风潮。是年,中美签订《北京续修条约》明定美国有权限制华人入境。1881年,在日益浓厚的排华气氛中,再加上财政拮据等原因,清政府不得已下令全体留学生回国。

当时,幼童中已有60多人在大学或职业学校就读,其余大部分在中学。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们回国时,在一些善良美国人的帮助下,詹天佑等10名学生“告长假不归”,以个人身份继续在美学习,其余的人尽管学业未完,不愿回国,但威势所迫,不得不回来。

留学生们回国初期,清政府对他们很不信任。他们只得干些基层的工作,有的做工人,有的做家庭教师,有的做士兵等等。后来,他们以自己的勤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逐渐才得到清政府对他们的重用。据统计,在这批留学生中,后来从事外交()的有32人,从事海军和船业的有16人,矿务8人,18人,7人,医业

τβ5人,教育4人。

在科学技术方机,、朱宝奎、梁金荣、;陆锡贵、卢祖华等;有著名的西医何、邝荣光是著名的开平煤矿总工程师;邝景阳是中国工程;吴仰曾亦是当时著名的采矿工程师,他把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在八国联军时期奋力保护了矿产不被外人侵犯,后来当上了清政府留学生典试次官,被授予科学进士学位;牛尚周、周万鹏、邝国华、蔡绍基等,也都是当时知名的科学技术人才。留学生中最享盛名的是詹天佑,1905至1909年,詹任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工程难度极大,没有一个外国人敢接手,而詹天佑主持这一工程的意义是或想而知了,正如分当时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中所说,“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

κχ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信赖”。詹因地制宜地创用了“人”型线

路,及“竖井施工法”等先进技术,使工程不仅提前完工

,而且其质量之高更令所有的外国人惊叹不已!正如李四光所说,詹天佑及其京张工程,“为深受侮辱的当时的中国人民争发

λχ一口大气,表现了我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和智慧。”

在政治方面,他们中间也产生了很多人才。唐绍仪在清末当过南北议和的总代表,并出任第一任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国务总理。梁敦彦当过驻外大使、交通总长。蔡廷干是著名的海军将领。钟文跃是有名的外交官和沪杭甬铁路总局局长。刘玉麟当过驻英美使节。唐元谌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也是政治活动家。梁如浩当过外交总长、京奉铁路总局局长。梁诚在任驻美国公使期间,力办庚款退回,并用该款办成清华学堂。而唐国安正是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学生去美国继续深造学习。我们在评价这些人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历史条件对他们的局限性,不能在政治上对这些人过于苛求。另一方面要看到,由于他们亲身经历并目睹过西方的生活,这使得后来他们大都成为君主立宪派,而不是政治上的保守派和顽固派,在清末民初,他们在政治上也是比较开明的。有的人如容耀

・89・

垣还参加了孙中山的兴中会,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唐绍仪能上当总理,下当县长,其开

µχ明之举后来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

更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生们,在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中更是纷纷挺身而出,如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有11名留学生参战,分布在各军舰上,其中“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在舰长邓世昌的带领下与全舰250名官兵为撞沉日旗舰“吉野”号而壮烈牺牲,其他舰上的留学生如沈寿昌、黄祖莲亦阵亡,吴应科被清政府授予“巴图鲁”之最高荣誉。如阵亡

ο在中法战争中的杨兆南、黄季良、薛有福、邝咏钟等人χ这些人的光荣事绩和爱国精神,应

该载放我国的近代史册。

首批中国赴美留学生回国后的表现和成就,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他们也很快地赢得了清政府对他们的信任,李鸿章认为,“选募学生出洋肆业西学,培养人才,实为

π中国自强根本”,χ张之洞亦感慨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

θχ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庄岳之说也。”从此,清政府又陆

续派遣了学生去英、法、德等国学习。此后中国学生出外学习热情高涨,源源不断,其意义可谓深远之至。:100009)

〔责任编辑 智效民〕

523日议政王军机大臣学寄,

(二)第249页。《洋务运动》页。ο 高宗鲁β《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同⑦第

34卷第6期。② 同治二年8月27日浙江巡抚曾国荃奏(同

上)第251页。

③ 《同治夷务》卷25,第910页。

④ 转引自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台

北〕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578页。

⑤ 同治十年7月19日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

藩等奏,同①第153页。

⑥ [台北]刘真《留学教育》第一册第二章第

一节。

⑦ 胡光鹿:《早期出洋的游学生》,见〔台北〕

《传记文学》第34卷第2期。

⑧ 同治六年12月15日大学士倭仁折,同①

第30页。

⑨ 同治六年1月29日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

盛藻折,同①第29页。

κ 同治五年12月23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β

等折,同①第24页。

ν 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344πχβκ《中国幼童书信集》,同⑦第36卷第2期。θ 詹天佑写的六封信,同⑦第25卷第2期。βρ 光绪七年5月12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β等奏,同①第166页。σ β《中国幼童留美书信集》同⑦第34卷第2期。τ 胡光鹿:《忆最旱的一批留学学生》β,

同⑦第22卷第2期。但根据此数的人数相加,与留学生总数略有出入。λ 李四光:《纪念詹天佑诞生100周年》χ,《光明日报》1961年4月27日。µ χ《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30页。ν 关于留学生们的成就,是综合〔χ台北〕《传记文学》、《留学教育》等书中记载所得。ο 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直隶总督李鸿章χ奏,同①第167页。π 张之洞χ《劝学篇》游学第二。・90・

《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

近代中国首批留美幼童

的成就及其意义

王善中

  从1872年(同治十一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每年派遣幼童(10—16岁)赴美国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国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留学生运动的开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值得加以研究。

,为了尽得西洋之技,林则徐等设馆译书,,并向清政府建议训练新式军队,建立近代工业。尽管清政府对林则徐等人的建议未与重视,但是通过中外战争,它也看到了近代武器的厉害,后来也购买一些洋枪洋炮,主要用于对付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为了攻下天京,清政府特拔银80万

①两,又从“英国借银15万两,从上海借银12万两”,买了几只火轮参与了对天京的围攻。清

政府当时财政收入相当拮据,购买火轮是不得已的,浙江巡抚曾国荃承认,照此下去,购买

②军火“每年大率不下百万两;”“国家币藏空虚,倏而岁增巨款

,度支将益不给”。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深感枪炮火轮对于应付内外战争之必要,与此同时,邻国日本已在加快“现代化”的步伐。1864年,李鸫章上书称:“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驶轮船,造放大炮。去年英人虚声恫喝,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持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由是凝然不动,而英人无如之何也。”李鸿章

③由此提醒清廷:“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清政府当时也为之心动。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一方面加快创办军火工业,另一方面是相继创办了新式学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京师同文馆(1862年),专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语言。对于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一事,清政府当时亦在考虑当中,恭亲王奕 曾表示:“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如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惟此项人员,急切实难其

④选。”

(即蒲安臣条约),1868年(同治七年)美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

其中第七条是“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优待。”根据这一条约,我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容闳多次向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先派・86・

幼童赴美留学,经丁日昌的斡旋,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的同意。1871年(同治十年),曾、李联名上奏清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致、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

⑤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中国是一个有封建传统的国家,“父母在,不远游”,是千年古训;再则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四书五经就是学问,何必漂洋过海学“蛮夷”之术呢?更何况许多人对蓝眼珠、黄头发的西方人有关很大的恐怖感,流言蜚语颇多,说什么西人把幼童们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

⑥种到幼童们身上,当怪物展览去卖钱,搞得人心惶惶。所以,当时官方招募幼童出国留学

十分困难。凡是报了名的,绝大多数出自沿海一带比较见过世面且比较贫穷的家庭,其中广东籍有83人,江浙籍有30人,安徽、福建、山东籍共7人,没有一个内地省籍人。官方在与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合同书中写道,“情愿送赴官局带往美国肆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

⑦差遣,不得在国外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不仅如此,在清政府内部,是否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也争论得很激列,大学士倭仁等人扬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⑧⑨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才的严重缺乏,问题,最后,;,选少年颖悟子弟,,,由此以观,是西

κβ!”清政府这才同意了曾、李的上奏,准许幼

幼童们赴美留学后,“专修法律的约占三分之一,其它如路矿工机(即铁路、矿山、工

λβ程、机器)等约占三分之二”,专修法律的有四十多人,这显然和当初曾、李等人为了应付

反对派时所说的只学“西人擅长之技”相违背,说明曾、李等主张幼童出国留学的动机,还不单纯是出于办洋务的实际需要。观曾、李的用意,在其奏折中已隐晦地表明,“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 ,苟非编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澈,而

µβ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

通过“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才

能“洞澈本源”,“自明曲折”,曾、李似有探索西方政体国体之意,我们从整体上如何评价曾、李,另当别论,但是应当看到,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实质上是中国要从理性上去探索外国资本主义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李鸿章确实比当时的保守派们有远见。

派遣幼童出国留学,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然而迈出这第一步动机,在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由封建士大夫阶级中一部分较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先产生出来,正如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

νβ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由是我们在肯定曾、

李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动机的同时,还应看到,即使曾、李不提出这一拟议,其他人也会或早或晚的提出这一拟议。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这是中国被迫走向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的要求所致。

・87・

幼童们赴美后,先是分散到美国人家庭中居住,每一个老师的家庭负责2—4个幼童,待幼童们英语合格后再分到学校中去学习。实践说明,幼童们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法律的学习也是相当出色的,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美国舆论界的赞扬:“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象由古老的亚洲帝国带来的幼童一样,能克服外国语言的困难,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成的”。但是,亦正如当时《纽约时报》所说,“如果认为这些聪慧幼童,仅由工程、数学、科学的领域中已得到满足,而他们对美国政治及社会影响会无动于衷,则将是不可思议之事!……中国不可能只学习我们的科技及工业

οβ物质文明,而又想不带回政治上改革的因素”,幼童们确实受到了不少西方政治、思想及

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习惯了美国的社会生活,以至于后来回国时,对国内的一切都看不惯。多少年后,当年的幼童黄开甲还给他在美国时的房东巴脱拉夫人写信说,“中国不值得同情,她该受一个惨痛的打击,一个彻底清除腐败后再改革了的政府才适合治理她万千的子民”,“在我们留学返华的幼童中,……大多数对恶势力对官僚习气的的抗拒仍坚定不

πβ(1882年即光绪八年1月于上海)。移”应当看到,,在当时是

开放的、进步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的汇合和发展的要求与行动。

,棒球、、,一扫封建教育下,。

,,他们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他们回国后许多年,仍与很多美国朋友书信来往,如詹天佑在1896年(光绪22年)2月给其老师诺索布夫人的信中所说,“自我离美,至今未曾忘记您,我常忆起您对我们的慈

θβ爱,和您为教育我们所受到的幸苦”。

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一事应予肯定,但是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在西方的影响下,崇洋的思想在幼童中有所抬头。基督教当时在美国十分盛行,不少学生参加了基督教的活动,从而引起了清政府的密切关注。后来,一些学生还组成“中国归主团”,提倡什么“中华帝国基督化”,主张中国要全盘西化。

幼童们的偏激不能不给清政府内的保守派们带来口实,他们纷纷上奏说,“洋务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力竭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即留学生驻美办公局)裁撤”。由于李鸿章、刘坤一等(1872年曾国藩病死)人的力争,清政府才决定采取一些折衷措施,决定在美国购买永久性房室,让幼童

们集中住宿,统一管理;为了使幼童们“俾使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才”,清政府还加派了陈兰彬任留学生监督,全权负责留学习事宜,;清慈禧太后还特下谕旨:“著李鸿章、刘坤

一、陈兰彬查明洋局劣员,分别参撤,将该学生严加约束,如有私有入(基督)教者,即行撤

ρβ回,仍妥定章程,免滋流弊”。如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留学生中的崇洋倾向。

1871年,美国洛杉机掀起排华风潮,幼童赴美留学时,这股风潮已在美国各地蔓延。根・88・

据清政府与美国方面的协议,幼童们念完中学后,可以“量材拔入军政(西点军校)、船政(海军军官学校)两院肆业”,1878年,(光绪4年)清政府向美方提出这一问题时,遭拒绝,然

σβ(中国海军人才的严重缺乏,这对以后的中法而却同意日本学生入学。“马江海战”、中日

“甲午海战”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1879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1880年,美国卡罗拉多州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风潮。是年,中美签订《北京续修条约》明定美国有权限制华人入境。1881年,在日益浓厚的排华气氛中,再加上财政拮据等原因,清政府不得已下令全体留学生回国。

当时,幼童中已有60多人在大学或职业学校就读,其余大部分在中学。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们回国时,在一些善良美国人的帮助下,詹天佑等10名学生“告长假不归”,以个人身份继续在美学习,其余的人尽管学业未完,不愿回国,但威势所迫,不得不回来。

留学生们回国初期,清政府对他们很不信任。他们只得干些基层的工作,有的做工人,有的做家庭教师,有的做士兵等等。后来,他们以自己的勤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逐渐才得到清政府对他们的重用。据统计,在这批留学生中,后来从事外交()的有32人,从事海军和船业的有16人,矿务8人,18人,7人,医业

τβ5人,教育4人。

在科学技术方机,、朱宝奎、梁金荣、;陆锡贵、卢祖华等;有著名的西医何、邝荣光是著名的开平煤矿总工程师;邝景阳是中国工程;吴仰曾亦是当时著名的采矿工程师,他把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在八国联军时期奋力保护了矿产不被外人侵犯,后来当上了清政府留学生典试次官,被授予科学进士学位;牛尚周、周万鹏、邝国华、蔡绍基等,也都是当时知名的科学技术人才。留学生中最享盛名的是詹天佑,1905至1909年,詹任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工程难度极大,没有一个外国人敢接手,而詹天佑主持这一工程的意义是或想而知了,正如分当时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中所说,“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

κχ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信赖”。詹因地制宜地创用了“人”型线

路,及“竖井施工法”等先进技术,使工程不仅提前完工

,而且其质量之高更令所有的外国人惊叹不已!正如李四光所说,詹天佑及其京张工程,“为深受侮辱的当时的中国人民争发

λχ一口大气,表现了我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和智慧。”

在政治方面,他们中间也产生了很多人才。唐绍仪在清末当过南北议和的总代表,并出任第一任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国务总理。梁敦彦当过驻外大使、交通总长。蔡廷干是著名的海军将领。钟文跃是有名的外交官和沪杭甬铁路总局局长。刘玉麟当过驻英美使节。唐元谌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也是政治活动家。梁如浩当过外交总长、京奉铁路总局局长。梁诚在任驻美国公使期间,力办庚款退回,并用该款办成清华学堂。而唐国安正是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学生去美国继续深造学习。我们在评价这些人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历史条件对他们的局限性,不能在政治上对这些人过于苛求。另一方面要看到,由于他们亲身经历并目睹过西方的生活,这使得后来他们大都成为君主立宪派,而不是政治上的保守派和顽固派,在清末民初,他们在政治上也是比较开明的。有的人如容耀

・89・

垣还参加了孙中山的兴中会,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唐绍仪能上当总理,下当县长,其开

µχ明之举后来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

更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生们,在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中更是纷纷挺身而出,如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有11名留学生参战,分布在各军舰上,其中“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在舰长邓世昌的带领下与全舰250名官兵为撞沉日旗舰“吉野”号而壮烈牺牲,其他舰上的留学生如沈寿昌、黄祖莲亦阵亡,吴应科被清政府授予“巴图鲁”之最高荣誉。如阵亡

ο在中法战争中的杨兆南、黄季良、薛有福、邝咏钟等人χ这些人的光荣事绩和爱国精神,应

该载放我国的近代史册。

首批中国赴美留学生回国后的表现和成就,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他们也很快地赢得了清政府对他们的信任,李鸿章认为,“选募学生出洋肆业西学,培养人才,实为

π中国自强根本”,χ张之洞亦感慨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

θχ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庄岳之说也。”从此,清政府又陆

续派遣了学生去英、法、德等国学习。此后中国学生出外学习热情高涨,源源不断,其意义可谓深远之至。:100009)

〔责任编辑 智效民〕

523日议政王军机大臣学寄,

(二)第249页。《洋务运动》页。ο 高宗鲁β《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同⑦第

34卷第6期。② 同治二年8月27日浙江巡抚曾国荃奏(同

上)第251页。

③ 《同治夷务》卷25,第910页。

④ 转引自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台

北〕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578页。

⑤ 同治十年7月19日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

藩等奏,同①第153页。

⑥ [台北]刘真《留学教育》第一册第二章第

一节。

⑦ 胡光鹿:《早期出洋的游学生》,见〔台北〕

《传记文学》第34卷第2期。

⑧ 同治六年12月15日大学士倭仁折,同①

第30页。

⑨ 同治六年1月29日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

盛藻折,同①第29页。

κ 同治五年12月23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β

等折,同①第24页。

ν 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344πχβκ《中国幼童书信集》,同⑦第36卷第2期。θ 詹天佑写的六封信,同⑦第25卷第2期。βρ 光绪七年5月12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β等奏,同①第166页。σ β《中国幼童留美书信集》同⑦第34卷第2期。τ 胡光鹿:《忆最旱的一批留学学生》β,

同⑦第22卷第2期。但根据此数的人数相加,与留学生总数略有出入。λ 李四光:《纪念詹天佑诞生100周年》χ,《光明日报》1961年4月27日。µ χ《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30页。ν 关于留学生们的成就,是综合〔χ台北〕《传记文学》、《留学教育》等书中记载所得。ο 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直隶总督李鸿章χ奏,同①第167页。π 张之洞χ《劝学篇》游学第二。・90・


相关文章

  •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 第二十七卷总156期 2O05第2期自然辩证法通讯V01.27.SumNo156No2.20Q5JoURNALOFD讼LECTlCsoFNA明l隰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徐飞茆诗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 ...查看


  • 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简介 詹天佑的资料简介
  • 詹天佑的资料简介 最佳答案1:詹天佑 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专家,字眷诚,西名天佑·杰姆.婺源庐源(今庐坑)人.幼居南海,十二岁留学美国,学士木工程及铁路专科,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归国,任教授.190 ...查看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重点归纳 (yss) 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 时代特征: n 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 n 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 n 前8-前3世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查看


  • 晚清法科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 2009年第18期No .18,2009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总第583期Sum No.583 晚清法科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董节英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晚清法科留学活动经历了从萌芽到迅 ...查看


  • 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 第24卷第1期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1 2007年1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January,2007 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 ...查看


  • 初二历史寒假作业
  • 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初二历史寒假作业 命题:李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 ...查看


  • 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布
  • 一.两次鸦片战争 名词解释 十三行(11年全国) <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04年清华) 魏源 (华东师大99复试) <四洲志>(05年 南京大学) 姚莹(06年 南京大学) 祺祥政变(华中师范大学2004) < ...查看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世界科技文化成就
  • 专题复习导学案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世界科技文化成就 青云三中 陈乃兵 一.专题解读 科技文化史是是历年中考的重要内容,按照2011年中考范围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和世界古代.近代科技文化成就.本主题从整理的基础知识来看好像是彼此孤立的, ...查看


  • 中国近代铁路专家 --詹天佑
  • 中国近代铁路专家 --詹天佑 院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交通工程 姓名:刘豪豪 学号:[1**********]7 一. 创业者的基本情况 詹天佑(Jeme Tien You,1861年3月17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