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2fx)8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Feb.10,2008

第2期(总第328期)

Fujian

PartySchool

No.2(GeneralNo.328)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750021)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刘影响政治参与;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文化;网络共同体;政治博客;电子政务中图分类号:D693.6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2-0006-05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新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即技术内在的特性和技术以外的政治社会条件均是对政治参与施加影响的基本要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意义上的“公民”转变为身份内涵复杂的“网民”,从传统意义上的政党组织转变为虚拟实在的“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决策”,而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虚拟空间的“政治生活”。事实上,网络并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存在的,而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和反映,或者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互通的网络正在成为新的、更为有效的参与载体(手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政治参与的基本模式。从这

以超时空、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和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给现

实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可以说,网

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关注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已以成为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把握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动向,探究其发展规律,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来自于对一般意义上政治参与的延伸。它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网络被用于政治参与”,或者简言之“网络参政”。一般而言,网络

收稿日期:2007—12一09

个意义上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新的内涵。

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已不仅仅是虚拟参与,而是网民和网络共同体在网络上参政行为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主要是指向国家政权系统及其决策和政策,或者说是公共政治生活,应当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由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离开国家政权系统

作者简介:李斌(1965-),男,宁夏永宁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网络政治学研究。

・6・

万方数据 

和政治决策,讨论政治参与则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在地域空间和参政内容上显得要宽泛的多。

从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上看,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则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手段上都更加表现出直接化和技术化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发展,政治参与不再只是依赖人为的组织手段。或者依赖代表参与政治的“间接民主”,而更多的是依靠人们自己,依

靠网络行使民主权利,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给人类社会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根本

性的变革。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纵观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和现实表现,我

们可以预计的是网络政治参与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呈

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刻影响政治参与实践证明,政治文化建设,是培育公民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提高公民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认知水平,形成有效的政治参

与行为模式的重要保证,必然对政治参与产生重要

的影响和作用。网络空间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的汇聚 

点,在网络空间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其结果必将是文化(也包括政治文化)实现转型和整合,最终形成一种更为先进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文化诞生。

网络政治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依托,存在于网络之中,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人类对自身政治价值、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政治现象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网络政治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存在的空间主要是网络空间或着说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形式主要是信息,并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呈现出多元性、发展性、整合性、高科技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

网络政治文化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是基于多元文化的整合所形成的新的政治文化,在人们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网络政治文化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文化,它是传统政治文化在网络时代的转型与整合的结果。网络对政治

文化的转型和整合主要表现为对政治认同、民主观、

政治思维等方面,这种转型和整合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及时把握网络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的方向对于正确认识网络政治参与现象,营造适宜于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文化环

万 

方数据境是有积极意义的。

网络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网络政治文化对于规范、引导、调整政治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政治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规矩,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调整政治主体政治角色行为的作用。其次,网络政治文化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政治参与实践及其结果都会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第三,网络政治文化对网民的政治行为具有评价功能。政治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判断政治行为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尺度。网络政治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必将成为新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

由此可见,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必将直接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人们在网络社会的生活中逐步习得、接受网络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新的政治认同、价值取向,进而直接指导其政治实践活动。

(二)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

网络共同体,是指“网络”与“共同体”合成的产物。是网民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一种“团体”或“组织”。我们把“网络”和“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用网络共同体来指向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在网络中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存在于网络社区,并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的自发组织,也可指无形的共同体(网络上的虚拟团体和组织)。在现实社会中,有形的共同体,如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在网络时代,一种新的共同体已经现身在网络中,这种共同体的政治参与作用已经初露端倪。在网络共同体中,网民是组成网络共同体的基本单元,网民之间结成共同体的媒介是网络,基础是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网络共同体在网络社会中已经存在并对网络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11网络共同体的“组织性”政治参与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新趋势,其政治参与行为值得关注。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共同体具有“政治共同

体”的意义。政治共同体是西方政治学的概念之一,也被称为政治社区。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公认的政治机构和特定的居住区域的人们所构成的

社会集合体。囝可见,构成政治共同体的基础是政治利益的共识,并且拥有共同的政治机构。实质上我们

可以将其理解为“利益共同体”,或者说是“利益集合

体”。政治共同体是在其成员共同认同和利益共识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政治共同体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政治生活有序性的一种结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共同体”也具有。政治共同

体”的性质。这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诉求,是联结网民

・7・

结成“共同体”的直接动因,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共同体实质上就是利益集合体。网络成为网络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网络社区是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重要场所。网络上方便、快捷、廉价的“链接”方式,自主、自由、平等的利益表达模式,使网络共同体能够快速地产生,并迅速地成长。“天涯若比邻”使网民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界限,“一触即发”、“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海量”的信息流动使网民足不出户便可把握事态发展动向,“共同心声”的网上发布有可能瞬问引来“声援”阵阵,网络上强大的“舆论场”将促进利益的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成功范例又将进一步促进网络共同体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将会促使网络共同体“雪球效应”发生。与此同时,社会阶层分化促进了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单一的公有制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多种经济

成分共同发展,出现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的局面。社会整体格局也出现了较为

明显的分化。利益的分化强化了人们的阶层认同感,社会阶层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逐渐结成不同的团体,采取集体行动向政治系统表达所在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以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团体性的政治参与El渐活跃。各类新生网络共同体

开始成为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的主体,为社会的政

 

治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逐渐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实现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共同体”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政党”组织,它具有网上“民间组织”的性质,具有“自愿”、“非盈利”、“民间”的特征。但是,由于“网络共同体”组成单元的虚拟性特征、目标的多元性以及组织的松散性等特征,导致它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政党”组织,说它是政治主体之一,主要是由于一些

网络共同体组成目的直指公共利益和权力这个“政

治”的核心目标所在。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生,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把网民“链接”在一起。虽然这是一些组织结构相对

松散的临时性群体,成员之间或许从未谋面,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关注的社会主题、共同的利益需

求,或者仅仅是为了追求斗争的感觉,都足以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或组织活动显得异常简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共同体会随着网络的发展,是否可能成为政党性质的组织,这一点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应当说,在网络时代,网络共同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应当说,对于一个政治系统而言,网络共同体的

政治参与作用也是利弊兼而有之的。我们在充分看

・8・

万 

方数据到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关注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重视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作用,辨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利与弊,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博客”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网络日志”的人.是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应当说,博客产生之初并非具有确切的政治含义。当网络与政治连线,博客专注于社会政治生活时,一种新的

博客重要类型——“政治博客”产生了,随着“政治博

客”的出现,其政治参与的作用就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政治博客”理解为:身存于现实社会中,现身于网络上,为了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网民,它是一种网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博客现象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中国

博客数量正在在迅速增长,已超过1600万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翻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亿人,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经常使用博客者占网民总数的23%。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人,博客读者在7500万人以上,博客空间达3370多万个。

博客的基本作用主要表现为个人自由表达和出

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与沟通。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为博客自由、自主地表达思想提供了可能,信息搜索与共享为知识过滤与积累创造了条

件,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和一触即发的思想碰撞使

具有思想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得以实现,正是由于“政治博客”产生的背景,以及网络中博客们所追求的“博客精神”造就了政治博客具备了不同于其它类型博客的显著特征。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言论往往更具思想性和批评性,更为严谨和深刻。

我国学者张雷、娄成武较早地认识到政治博客的表现,他们将网络上的政治博客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闱即普通网民政治博客、政治领导人博客和群体性政治博客。不同类型的政治博客在网络上的表现各具特点,但都具有显著的政治参与特征。

普通网民政治博客是指在现实社会中,关心社会政治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长期的网络生活涵育了网上浏览的良好习惯和对

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技能的网民,成为政治博客的主力军。他们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并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和政治见解以网络日志的形式在Bloger上发表,以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进而引发更加深入的讨论。相对于普通网民而言,政治领导人博客更具政治影响力。如果说普通网民政治博客是“草根”、“平民”式的话,政治领导人博客则具有明显的“精英”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领导人的政治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政治领导人掌握着更多的政治信息资源,履行着重大的政治职能,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其领导职能,需要更多地了解民情民意,需要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传播其施政主张,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政治领导人更加看重与社会、民众进行更直接的政治沟通,政治领导人博客无疑成为网络时代政治沟通新的有效形式。群体性政治博客是指一群具有共同或相似政治利益诉求的人共同写一个博客,一个博客有多个管理员和作者的博客形式。就博客本身而言,博客实质上就是一个政治沟通的工具,利益集团应用博客工具,能够共同维护一个博客,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进行深入地讨论。由于一群持共同(或相似)政见的网民聚集在一个博客中,他们兴趣爱好相投、思想观点相似、利益诉求一致,而且博客中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思想共享、信

 

息共享、优势互补,当他们的政治主张得到其它“志同道合”的网民认同时,就有可能结成新的网络共同体,并通过网络共同体的力量去影响社会政治系统,或者公众舆论导向。表面上看,普通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草根”性的,但当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获得了更多利益诉求的表达机会时,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并与其它网民分享其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正式这种“草根”性的利益表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社会阶层的心声,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因此,他们的表现是不容忽视的,一旦形成气候,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尽管群体性政治博客目前还不是博客世界的主流表达方式,但随着利益集团对政治博客的认识,以及群体性政治博客观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相信这种博客形式也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网络政治参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纵观政治博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政治博客正在成为利益表达、政治监督、政治结社、政治选举的动员、政治沟通的重要方式。可以预计,政治博客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其影响和作用还会随着发展得到不断增强。政治博客的出现使网络政治参与有了新的技术工具和参与形式。

(四)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基本途径

万 

方数据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政治体系的一个革新,就是政府加入到数字化的行列中来,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应运而生,政府正在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及信息的全面共享。政府信息化成为了社会信息化的必要基础。政府上网后,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孔道和平台,使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首先,从政治参与的对象和目标来看,政府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是政治参与的主要对象,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政府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能够满足政治主体的利益要求,进而促进社会的政治发展。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各种政治主体总是把政策及其执行过程作为基本指向,政治参与的这种指向性规定了政府及政务平台成为政治参与对象的必然属性。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是现实政府在网络上的存在与表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总是在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上实现的。

其次,从参政信息的交流互动来看,各级政府掌

握着800/6以上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公民获得了更加接近信息机会的可能性,政府将是信息的“中继站”,政府通过准确、及时地发布这些信息,为公民随时查询和访问提供了方便。公民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务信息,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再通过网络对电子政府输入利益诉求,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及其政策的执行。在整个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电子政府和其搭建的政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第三,政府信息化使得组织信息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这种结构的变化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状态,使得行政组织体系和外部参与环境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反映能力和公民的参与政治机会。公民可以随时上网访问政府任何一个机构,了解政府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情况。公民与政府之间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沟通,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或向政权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无疑,电子政府及其电子政务平台可以有效适应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结构变革,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适宜的参政环境和基本条件。

第四,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来看,网络政治参

与依托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实现的,如果只有参政信息的输入端,而没有参政信息的接受端、参政信息

的处理端和参政信息的反馈端,就不可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政治参与体系,所谓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就无法实现了,或者说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政府主动应・9・

对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发展要求,建立电子政府,创

建电子政务平台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公民通过网络向电子政府输入参政信息,电子政府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参政信息,再通过网络和政务平台反馈

给公民,这样就完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全过程。可以

预言,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将有更大的发展。

(五)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

有序度的必然选择

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对政治认同的危机、直

接民主的失度,以及政治斗争的失控,在网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政治谣言、政治牢骚的广为流传和政治盲

从、政治冷漠、政治狂热、网络攻击等非制度化的极

端形式。这些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有序度问题和社会的政治稳定。产生上述政治参与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网络政治参与主体

定位因素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制度和参与机制是制约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重要因素。解决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问题的重要方

法之一,就是实行“注册参与”。换言之,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这是制度与技术综合影响因素的必然选择,是综合传

统政治参与方式与网络政治参与特点的必然选择。

 所谓“注册参与”就是要求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必须进行网上注册的制度。这

种注册既包括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也包括网民身

份的虚拟网名注册。其中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是对法定公民参政权利审定和确认的需要,虚拟网民身份的注册则是网民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特点的需要。实施两种身份同时注册可以建立实名与虚拟身份的

唯一关联关系,既保证公民符合法定政治参与权的

规定性,又体现了网络政治参与自主权的选择性,是

公民身份与网民身份的相统一的具体体现,集中反

映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实行“注册参与”的关键是技术问题,技术创新

是保证“注册参与”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重要

手段。“注册参与”涉及很多问题,如注册方法、保护

注册人信息资料安全、网站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有

效,如何判断网民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是政治参与行为等,如果是盗用他人信息注册,该如何鉴别,这个

过程可能会过于烦琐。如果采取“注册参与”,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手段达到

既保护个人的权利、自由与隐私,又便于在保证网民

基本权利基础上实现有效参政议政的目的。显然,实行“注册参与”是可行的技术解决之道。“注册参与”在技术上的实现方法可以采取前台匿名与后台实名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前台匿名后台实名,是指网民在

・10・

万 

方数据向网站提供信息登记备案时采用实名,而在网页显示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采用网名,也可以说是部分实名,并在网络后台实施必要的对应性认证,应当说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注册参与”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府的建设和管理,在政府网站建设中推行“注册参与”制度有助于政府真正了解民意,并对公民的利益诉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在电子政府的建设中应设置相应的注册机制和注册平台,建立必要的数字认证系统,以保证注册信息中实名与网名对应关系的一致性。前台匿名后台实名一方面可以体现网

络政治参与主体本身对个体隐私权及自主权的保护

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对政治参与主体资格确认的要求。事实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主体应当是权利与义务的复合体,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两面体”,如果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公民,是不会排斥“注册参与”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施“注册参与”的目的并不在于限制公民的参与自由和参与权利,而在于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护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权。提高网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自律意识,保证网络政治

参与的有序度,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与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目标是一致的。

如果简单地将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立,一味强调自由与隐私,而忽视责庄与义务,就可能导致权利的泛化,甚至是参与爆炸,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政治参与的失度和无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注册参与”将是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成为未来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中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8次中田王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a/OL].http://www.cnnic.北t.on/

【4】张雷.娄成武.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D】.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辑蓝剑平】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斌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2008(2)11次

参考文献(4条)

1. 张雷;娄成武 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 1988

4. 李斌 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期刊论文]-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04)

引证文献(11条)

1. 吴娟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11(2)2. 王鑫帅 论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期刊论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3)3. 赵新 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10(8)4. 黄蜺. 郝亚芬 网络政治参与价值分析[期刊论文]-理论导刊 2010(7)

5. 吴清军 网络时代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分析[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 2010(12)6. 周静 试论网络有序政治参与[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10(21)

7. 吴清军 网络时代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分析[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 2010(6)8. 相清平 述略与建议:近年来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期刊论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4)9. 叶敏. 唐亚林 论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建构[期刊论文]-新视野 2009(4)

10. 付晓东 现代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1. 李祥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行政论坛 2009(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fjswdxxb200802002.aspx

2fx)8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Feb.10,2008

第2期(总第328期)

Fujian

PartySchool

No.2(GeneralNo.328)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750021)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刘影响政治参与;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文化;网络共同体;政治博客;电子政务中图分类号:D693.6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2-0006-05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新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即技术内在的特性和技术以外的政治社会条件均是对政治参与施加影响的基本要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意义上的“公民”转变为身份内涵复杂的“网民”,从传统意义上的政党组织转变为虚拟实在的“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决策”,而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虚拟空间的“政治生活”。事实上,网络并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存在的,而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和反映,或者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互通的网络正在成为新的、更为有效的参与载体(手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政治参与的基本模式。从这

以超时空、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和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网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给现

实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可以说,网

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体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关注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已以成为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把握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动向,探究其发展规律,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来自于对一般意义上政治参与的延伸。它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网络被用于政治参与”,或者简言之“网络参政”。一般而言,网络

收稿日期:2007—12一09

个意义上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新的内涵。

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已不仅仅是虚拟参与,而是网民和网络共同体在网络上参政行为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主要是指向国家政权系统及其决策和政策,或者说是公共政治生活,应当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由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离开国家政权系统

作者简介:李斌(1965-),男,宁夏永宁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网络政治学研究。

・6・

万方数据 

和政治决策,讨论政治参与则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在地域空间和参政内容上显得要宽泛的多。

从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上看,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则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手段上都更加表现出直接化和技术化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发展,政治参与不再只是依赖人为的组织手段。或者依赖代表参与政治的“间接民主”,而更多的是依靠人们自己,依

靠网络行使民主权利,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给人类社会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根本

性的变革。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纵观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和现实表现,我

们可以预计的是网络政治参与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呈

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政治文化将深刻影响政治参与实践证明,政治文化建设,是培育公民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提高公民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认知水平,形成有效的政治参

与行为模式的重要保证,必然对政治参与产生重要

的影响和作用。网络空间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的汇聚 

点,在网络空间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其结果必将是文化(也包括政治文化)实现转型和整合,最终形成一种更为先进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文化诞生。

网络政治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依托,存在于网络之中,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人类对自身政治价值、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政治现象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网络政治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存在的空间主要是网络空间或着说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形式主要是信息,并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呈现出多元性、发展性、整合性、高科技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

网络政治文化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是基于多元文化的整合所形成的新的政治文化,在人们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网络政治文化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文化,它是传统政治文化在网络时代的转型与整合的结果。网络对政治

文化的转型和整合主要表现为对政治认同、民主观、

政治思维等方面,这种转型和整合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及时把握网络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的方向对于正确认识网络政治参与现象,营造适宜于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文化环

万 

方数据境是有积极意义的。

网络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网络政治文化对于规范、引导、调整政治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政治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规矩,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调整政治主体政治角色行为的作用。其次,网络政治文化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政治参与实践及其结果都会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第三,网络政治文化对网民的政治行为具有评价功能。政治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判断政治行为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尺度。网络政治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必将成为新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

由此可见,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必将直接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人们在网络社会的生活中逐步习得、接受网络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新的政治认同、价值取向,进而直接指导其政治实践活动。

(二)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值得关注

网络共同体,是指“网络”与“共同体”合成的产物。是网民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一种“团体”或“组织”。我们把“网络”和“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用网络共同体来指向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在网络中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存在于网络社区,并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的自发组织,也可指无形的共同体(网络上的虚拟团体和组织)。在现实社会中,有形的共同体,如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在网络时代,一种新的共同体已经现身在网络中,这种共同体的政治参与作用已经初露端倪。在网络共同体中,网民是组成网络共同体的基本单元,网民之间结成共同体的媒介是网络,基础是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网络共同体在网络社会中已经存在并对网络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11网络共同体的“组织性”政治参与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新趋势,其政治参与行为值得关注。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共同体具有“政治共同

体”的意义。政治共同体是西方政治学的概念之一,也被称为政治社区。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公认的政治机构和特定的居住区域的人们所构成的

社会集合体。囝可见,构成政治共同体的基础是政治利益的共识,并且拥有共同的政治机构。实质上我们

可以将其理解为“利益共同体”,或者说是“利益集合

体”。政治共同体是在其成员共同认同和利益共识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政治共同体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政治生活有序性的一种结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共同体”也具有。政治共同

体”的性质。这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诉求,是联结网民

・7・

结成“共同体”的直接动因,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共同体实质上就是利益集合体。网络成为网络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网络社区是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重要场所。网络上方便、快捷、廉价的“链接”方式,自主、自由、平等的利益表达模式,使网络共同体能够快速地产生,并迅速地成长。“天涯若比邻”使网民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界限,“一触即发”、“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海量”的信息流动使网民足不出户便可把握事态发展动向,“共同心声”的网上发布有可能瞬问引来“声援”阵阵,网络上强大的“舆论场”将促进利益的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成功范例又将进一步促进网络共同体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将会促使网络共同体“雪球效应”发生。与此同时,社会阶层分化促进了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单一的公有制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多种经济

成分共同发展,出现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的局面。社会整体格局也出现了较为

明显的分化。利益的分化强化了人们的阶层认同感,社会阶层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逐渐结成不同的团体,采取集体行动向政治系统表达所在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以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团体性的政治参与El渐活跃。各类新生网络共同体

开始成为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的主体,为社会的政

 

治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逐渐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实现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共同体”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政党”组织,它具有网上“民间组织”的性质,具有“自愿”、“非盈利”、“民间”的特征。但是,由于“网络共同体”组成单元的虚拟性特征、目标的多元性以及组织的松散性等特征,导致它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政党”组织,说它是政治主体之一,主要是由于一些

网络共同体组成目的直指公共利益和权力这个“政

治”的核心目标所在。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生,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把网民“链接”在一起。虽然这是一些组织结构相对

松散的临时性群体,成员之间或许从未谋面,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关注的社会主题、共同的利益需

求,或者仅仅是为了追求斗争的感觉,都足以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或组织活动显得异常简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共同体会随着网络的发展,是否可能成为政党性质的组织,这一点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应当说,在网络时代,网络共同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应当说,对于一个政治系统而言,网络共同体的

政治参与作用也是利弊兼而有之的。我们在充分看

・8・

万 

方数据到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发展趋势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关注网络共同体的政治参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重视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作用,辨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利与弊,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治博客”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博客”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网络日志”的人.是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应当说,博客产生之初并非具有确切的政治含义。当网络与政治连线,博客专注于社会政治生活时,一种新的

博客重要类型——“政治博客”产生了,随着“政治博

客”的出现,其政治参与的作用就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政治博客”理解为:身存于现实社会中,现身于网络上,为了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网民,它是一种网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博客现象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中国

博客数量正在在迅速增长,已超过1600万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翻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亿人,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经常使用博客者占网民总数的23%。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人,博客读者在7500万人以上,博客空间达3370多万个。

博客的基本作用主要表现为个人自由表达和出

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与沟通。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为博客自由、自主地表达思想提供了可能,信息搜索与共享为知识过滤与积累创造了条

件,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和一触即发的思想碰撞使

具有思想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得以实现,正是由于“政治博客”产生的背景,以及网络中博客们所追求的“博客精神”造就了政治博客具备了不同于其它类型博客的显著特征。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言论往往更具思想性和批评性,更为严谨和深刻。

我国学者张雷、娄成武较早地认识到政治博客的表现,他们将网络上的政治博客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闱即普通网民政治博客、政治领导人博客和群体性政治博客。不同类型的政治博客在网络上的表现各具特点,但都具有显著的政治参与特征。

普通网民政治博客是指在现实社会中,关心社会政治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长期的网络生活涵育了网上浏览的良好习惯和对

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技能的网民,成为政治博客的主力军。他们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并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和政治见解以网络日志的形式在Bloger上发表,以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进而引发更加深入的讨论。相对于普通网民而言,政治领导人博客更具政治影响力。如果说普通网民政治博客是“草根”、“平民”式的话,政治领导人博客则具有明显的“精英”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领导人的政治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政治领导人掌握着更多的政治信息资源,履行着重大的政治职能,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其领导职能,需要更多地了解民情民意,需要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传播其施政主张,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政治领导人更加看重与社会、民众进行更直接的政治沟通,政治领导人博客无疑成为网络时代政治沟通新的有效形式。群体性政治博客是指一群具有共同或相似政治利益诉求的人共同写一个博客,一个博客有多个管理员和作者的博客形式。就博客本身而言,博客实质上就是一个政治沟通的工具,利益集团应用博客工具,能够共同维护一个博客,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进行深入地讨论。由于一群持共同(或相似)政见的网民聚集在一个博客中,他们兴趣爱好相投、思想观点相似、利益诉求一致,而且博客中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思想共享、信

 

息共享、优势互补,当他们的政治主张得到其它“志同道合”的网民认同时,就有可能结成新的网络共同体,并通过网络共同体的力量去影响社会政治系统,或者公众舆论导向。表面上看,普通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草根”性的,但当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获得了更多利益诉求的表达机会时,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并与其它网民分享其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正式这种“草根”性的利益表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社会阶层的心声,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因此,他们的表现是不容忽视的,一旦形成气候,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尽管群体性政治博客目前还不是博客世界的主流表达方式,但随着利益集团对政治博客的认识,以及群体性政治博客观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相信这种博客形式也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网络政治参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纵观政治博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政治博客正在成为利益表达、政治监督、政治结社、政治选举的动员、政治沟通的重要方式。可以预计,政治博客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其影响和作用还会随着发展得到不断增强。政治博客的出现使网络政治参与有了新的技术工具和参与形式。

(四)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基本途径

万 

方数据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政治体系的一个革新,就是政府加入到数字化的行列中来,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应运而生,政府正在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及信息的全面共享。政府信息化成为了社会信息化的必要基础。政府上网后,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孔道和平台,使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首先,从政治参与的对象和目标来看,政府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是政治参与的主要对象,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政府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能够满足政治主体的利益要求,进而促进社会的政治发展。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各种政治主体总是把政策及其执行过程作为基本指向,政治参与的这种指向性规定了政府及政务平台成为政治参与对象的必然属性。在网络时代,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是现实政府在网络上的存在与表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总是在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平台上实现的。

其次,从参政信息的交流互动来看,各级政府掌

握着800/6以上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公民获得了更加接近信息机会的可能性,政府将是信息的“中继站”,政府通过准确、及时地发布这些信息,为公民随时查询和访问提供了方便。公民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务信息,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再通过网络对电子政府输入利益诉求,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及其政策的执行。在整个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电子政府和其搭建的政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第三,政府信息化使得组织信息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这种结构的变化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状态,使得行政组织体系和外部参与环境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反映能力和公民的参与政治机会。公民可以随时上网访问政府任何一个机构,了解政府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情况。公民与政府之间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沟通,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或向政权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无疑,电子政府及其电子政务平台可以有效适应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结构变革,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适宜的参政环境和基本条件。

第四,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来看,网络政治参

与依托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实现的,如果只有参政信息的输入端,而没有参政信息的接受端、参政信息

的处理端和参政信息的反馈端,就不可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政治参与体系,所谓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就无法实现了,或者说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政府主动应・9・

对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发展要求,建立电子政府,创

建电子政务平台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公民通过网络向电子政府输入参政信息,电子政府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处理参政信息,再通过网络和政务平台反馈

给公民,这样就完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全过程。可以

预言,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将有更大的发展。

(五)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

有序度的必然选择

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对政治认同的危机、直

接民主的失度,以及政治斗争的失控,在网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政治谣言、政治牢骚的广为流传和政治盲

从、政治冷漠、政治狂热、网络攻击等非制度化的极

端形式。这些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有序度问题和社会的政治稳定。产生上述政治参与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网络政治参与主体

定位因素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制度和参与机制是制约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重要因素。解决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问题的重要方

法之一,就是实行“注册参与”。换言之,实行“注册参与”将成为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这是制度与技术综合影响因素的必然选择,是综合传

统政治参与方式与网络政治参与特点的必然选择。

 所谓“注册参与”就是要求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必须进行网上注册的制度。这

种注册既包括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也包括网民身

份的虚拟网名注册。其中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是对法定公民参政权利审定和确认的需要,虚拟网民身份的注册则是网民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特点的需要。实施两种身份同时注册可以建立实名与虚拟身份的

唯一关联关系,既保证公民符合法定政治参与权的

规定性,又体现了网络政治参与自主权的选择性,是

公民身份与网民身份的相统一的具体体现,集中反

映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实行“注册参与”的关键是技术问题,技术创新

是保证“注册参与”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重要

手段。“注册参与”涉及很多问题,如注册方法、保护

注册人信息资料安全、网站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有

效,如何判断网民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是政治参与行为等,如果是盗用他人信息注册,该如何鉴别,这个

过程可能会过于烦琐。如果采取“注册参与”,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手段达到

既保护个人的权利、自由与隐私,又便于在保证网民

基本权利基础上实现有效参政议政的目的。显然,实行“注册参与”是可行的技术解决之道。“注册参与”在技术上的实现方法可以采取前台匿名与后台实名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前台匿名后台实名,是指网民在

・10・

万 

方数据向网站提供信息登记备案时采用实名,而在网页显示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采用网名,也可以说是部分实名,并在网络后台实施必要的对应性认证,应当说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注册参与”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府的建设和管理,在政府网站建设中推行“注册参与”制度有助于政府真正了解民意,并对公民的利益诉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在电子政府的建设中应设置相应的注册机制和注册平台,建立必要的数字认证系统,以保证注册信息中实名与网名对应关系的一致性。前台匿名后台实名一方面可以体现网

络政治参与主体本身对个体隐私权及自主权的保护

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对政治参与主体资格确认的要求。事实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主体应当是权利与义务的复合体,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两面体”,如果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公民,是不会排斥“注册参与”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施“注册参与”的目的并不在于限制公民的参与自由和参与权利,而在于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护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权。提高网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自律意识,保证网络政治

参与的有序度,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与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目标是一致的。

如果简单地将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立,一味强调自由与隐私,而忽视责庄与义务,就可能导致权利的泛化,甚至是参与爆炸,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政治参与的失度和无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注册参与”将是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成为未来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中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8次中田王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a/OL].http://www.cnnic.北t.on/

【4】张雷.娄成武.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D】.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辑蓝剑平】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斌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2008(2)11次

参考文献(4条)

1. 张雷;娄成武 试论"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 1988

4. 李斌 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期刊论文]-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04)

引证文献(11条)

1. 吴娟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11(2)2. 王鑫帅 论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期刊论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3)3. 赵新 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10(8)4. 黄蜺. 郝亚芬 网络政治参与价值分析[期刊论文]-理论导刊 2010(7)

5. 吴清军 网络时代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分析[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 2010(12)6. 周静 试论网络有序政治参与[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10(21)

7. 吴清军 网络时代提升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分析[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 2010(6)8. 相清平 述略与建议:近年来国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期刊论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4)9. 叶敏. 唐亚林 论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建构[期刊论文]-新视野 2009(4)

10. 付晓东 现代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1. 李祥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行政论坛 2009(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fjswdxxb200802002.aspx


相关文章

  • 互联网与治理腐败新路径
  •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腐败对人民利益的侵害.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探索治理腐败的新路径,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必然 ...查看


  • 政策网络与中国的发展
  • 政策网络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政策网络治理是政策网络理论与治理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治理流派.与科层和市场相区别,政策网络治理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模式,是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框架和新模式.而这种新型的模式大大的降低了群众参与成本,更方便更大范围的让 ...查看


  • 大众传媒与政治
  • 姓名:段桂娥 专业:08政行 学号:[1**********]2 浅谈网络对政治的影响 [摘要]由于网络通过电子论坛等提供了网民讨论各种问题的公共空间,网络媒体能够迅速汇集围绕特定话题的相关报道.然而,在网络成为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得以生长并发 ...查看


  • 这一趋势被称为"Web2.0"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抒发自我.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近几年来,视频共享网站.个人博客及微博.社交网站.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等新型网络服务日益发展.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网民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民开始主动参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 ...查看


  • 网络政治参与
  • 网络政治参与 (09公共事业管理 张媛 [1**********]1) 近些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普及,中国的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据统计,截至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逐渐 ...查看


  • Web 2.0时代的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
  • 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I 61 Web 2.0时代的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 王文 摘要从近年来互联网新趋势与世界政治新变化看,基于互联网 2.0时代技术与观念的社交媒体,正在再造个体行为能力.重塑政治议程. 拓展外交路径.在2011年许多国家 ...查看


  • 网络实用技术论文
  • 浅谈当代网络技术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政治文化:社会科学:社会伦理 论文摘要:个人电脑的大批上市掀起了全民参与的信息处理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逻辑补充,一场信息传输运动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本文在梳理当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查看


  • 我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第30卷2011年12月 情报杂志 JOURNALOFINTELLIGENCE Vol.30Dec.2011 我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扁柯潇 董志宏 林立瑛 兰月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摘 要 廊坊065000) 通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