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文阅读,打好单元习作基础
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崔丽霞
人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何尝不是这样。教学《桥》这一单元,一直在思考着习作问题,本单元习作要求如下:
人类发明了桥,使道路更加畅通。这些桥,各有各的造型,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故事。写写自己熟悉的桥,或描述一下自己最想建造的桥。
想想周围的环境,桥并不多,有的也只是涧河边那几座大同小异的供人与车辆通过涧河的石桥、黄河桥。再看看我面前的一群学生,家长不是在街上摆小摊的,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在街上卖菜的,还有些甚至是以拉个小车走街串巷收破烂卫生的,他们哪有机会到大城市去见识各种各样造型美观的桥,唉!不管怎样,我们身边还是有桥的,对了还有一两座简单的立交桥呢,最起码不是一种桥吧。何不让学生观察这些桥,从身边的桥写起呢?对,就从身边普普通通的桥写起,于是,我开始了一节周密的作文课准备。
第一步,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小练笔,积累写桥的材料。本单元只有两篇课文,一片精读课文《飞夺泸定桥》,一篇略读《桥之思》,除此之外,“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一栏里还有一篇现代诗歌《北京的桥》和六篇简单介绍北京的桥的短文。针对每节课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习作训练点:
《飞夺泸定桥》:本课为记叙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对桥和桥下的水的描写段落第5自然段,学习写作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段话写一写你最熟悉的桥,就从两方面进行描写,一要描写桥的外观(包括结构和样子),二要描写桥下的水。
《桥之思》:本课为散文诗,描写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三种桥,不但介绍了桥的结构、外形,更重要的是介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桥,写出了桥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除此之外,“语文天地”中还有六篇介绍桥的文章可供习作借鉴,这六篇习作重点围绕这些桥的地理位置、名称的由来以及建桥的历史介绍的,刚好弥补了两篇阅读文章中的缺漏。指导学生阅读这六篇短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各种各样的桥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写桥
的文章不但要写桥的结构、桥边的景物和桥引起人们的思考,还要简单介绍桥的位置、名称以及建桥的来由,这样,别人才对于你介绍的桥有个全面的了解。
准备周全了,仗也就好打了。习作课上结合这一单元的习作训练,让学生明白了习作要点之后,整合前边进行的小练笔,首先让学生明白这篇习作应从哪些方面写桥,哪些是应该详细写的,哪些可以略写,当学生明白了本次习作重点围绕桥的结构、样子和周围的的景物外,其他的内容如果跟中心联系紧密,也可再详写一方面,由此,本次习作提纲就可确立如下:
一、介绍桥的位置 (略写)。
二、桥名称的由来(根据中心定详略,一般略写)。
三、描写桥的结构、外形(要详写,可按一定顺序进行,由远及近或观察的顺序皆可)。
四、描写桥上和周围的景物(或桥上桥下车辆、人穿行时的情景,或桥下流水)。
五、写一写这座桥引起你的思考,或借物喻理,或赞美品质。 以上几点是在学生整合了本单元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建议,学生认为哪一项与自己的习作中心无关紧要,当然可以略去不写,但是对于一、三、四项,争取让学生反复讨论,然后强调这三项是必须要写的。这样有了提纲,又确定了习作重点,再加上学生在小练笔时的习作技巧与积累,本次习作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回顾整个习作过程,认真地思考一下,语文课本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都是有一定的意图的,如果我们能够吃透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单元习作重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确定每课的习作训练点,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训练以及习得的方法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那么我们就不愁结不出丰硕的果子来。同时我也真正领悟到了语文教学中“整合”的意义,语文新课标强调三维的交融性,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强调“阅读与写作”部分互相照应,那么我们在每一单元授课前都要明确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协调五个板块的目标,追求目标的综合化,使学生
课课有所得,篇篇有收获,实现高效课堂便水到渠成。
教给学生具体的习作方法
——《散落的钞票》缩写之管见
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崔丽霞
大家都听说过“六要素”归纳法吧,我这里要说的是“六要素”在缩写中的作用。且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金钱”中《散落的钞票》一课,课后要求“缩写这个故事(150字左右)。”学完这篇课文,我按照常规给学生讲了缩写的方法:
一、对原文进行压缩,使篇幅变短小。
二、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的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保留原作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而且,缩写后的文章也必须是连贯的、完整的。
三、在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不能写成流水账。
四、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过渡自然,不能写成段落提纲。 根据本文的体裁,我又给学生讲了缩写记叙文的方法。
要把记叙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能抓住原文的中心,保持故事情节的相对完整,保持人物原有特点。把重要的场面概括叙述下来,其他的一两句话概括即可。
就这样,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开始缩写,谁知缩写的一塌糊涂,他们为了字数减少,有的竟然连时间、地点都不写,而把里边所有人物的语言原封不动地搬了下来,还有同学的习作连结果也没有,能够符合基本要求的寥寥无几,让我大失所望。
回想自己的教学,确实出现了问题,问题在哪呢?问题在于:我没有强调“六要素”在缩写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只关注情节的发展。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后,我抓紧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如何补救呢?
首先,我挑出学生第一次缩写后的部分文章展示出来,让学生读,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评价一下这些文章,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文章的欠缺。有学生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但说不清楚,我就继续让学生再读,终于有学生说,这篇文章不明事情发生的时间,那篇文章不清楚事情发
生的地点„„至此,学生已经明白了上次习作存在的问题,我瞅时机成熟,就直截了当地向学生讲“六要素”在缩写中的重要性,学生在经历了刚才的认知与感受后,很容易明白上次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学生用一句话便可以解决,但对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何缩写呢?我利用课件耐心地向学生讲解习作的具体方法,如下:
1、内容要完整,语言要简练,重点要突出。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2、缩写时注意两保留:
(1)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文章结构与主要情节,人物的语言尽量不使用人物原话,非常必要时(比如题目就是人物的那句话,或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等)才可以写下来。
(3)缩写技巧:先写出或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逐节逐段地缩写,边读,边想,边划。用铅笔在原文中勾画出缩写的内容,次要的内容直接去掉。
我边讲解方法边以《一枚金币》为例,进行缩写。学生终于明白了怎样缩写,三十分钟后,所有学生都上交了习作,当然这次的习作教学使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习作教学要注意两点:一要教学生具体的方法,二要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点,切不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这样只会让学生对习作要领模棱两可,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完成不了习作,甚至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在批改习作的时候也只能慨叹:又白白浪费了一次习作机会呀!
其实不是学生不会缩写,而是我们没有教会学生缩写。看来,真可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吸取本次教训,我明白了,我会更加努力,去精心准备每一节习作课,制定可操作的习作计划,相信在我不懈地努力下,我会拥抱更多的成功,我的习作教学会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来。
“喂猫喝汤”的启示
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崔丽霞
近日,在一本旧《青年文摘》中读到一篇名为《方法》的小文章,感触颇深,拿来与大家共勉。短文大意是这样的:有个人刚养猫时,对猫非常“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都要给猫用小勺子喂几口。可每次他给猫喂食时,猫都挣扎着强烈反抗一番。于是,他得出猫喜欢吃鱼不喜欢喝汤的结论。后来,他就再也不喂猫喝汤了。可有一天,当同事不小心把鱼汤碰倒洒了一地时,猫迅速跑过来舔食起来。这个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猫是喜欢舔汤的,只是不喜欢强迫喂汤而已。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一些教师的种种做法:
“今天晚上的作业是:„„抄写十遍„„”
“赶快回来,该考试了还上什么体育课?”
“今天中午回家把一、二、四、六题抄下来再做一遍。”
“昨天晚上作业为什么没写完?你说怎么惩罚你呢?”
„„
凡此种种,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屡见不鲜,细想一下,教学虽然不像养猫,但却有相通之处,都要讲究个方法。你有没有想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自己而不在于学生,你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吗?你布置的作业学生喜欢吗?让你从早到晚中午也不休息的工作,你能承受得了吗?当然,就像主人喂猫喝鱼汤一样,我们这样做的初衷固然是为孩子好,可又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呢?殊不知孩子们已经厌倦,即使照你的说法去做,也只是迫于应付。我么么都很明白,凡事都得用心,喜欢的事情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成效,不喜欢的事情做一百遍也只是凑个数量,岂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让你大伤感情?猫喝汤尚且喜欢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喜欢的方式就拒绝,更何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学生,他们只不过是屈服于你的威力,不敢像猫一样拒绝你而已,尽管你给他们讲了许多“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的道理,但他们未必就会照着做,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如果再细分析一下,一只猫跟另外一只猫舔汤的方式也不一样,这里边也有很多学问呢!学生与学生更不一样,你尝试过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了吗?你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吗?“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方法对头了,你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活,何乐而不为?你的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还有你教不会的学生吗?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好心办好事,才能事半功倍。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教育上更是如此,但愿我们的教师(更包括我)不再 “喂猫喝汤”。
教材二度开发,打造习作空间
——《拾穗》教学一得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非常重要。遵循这个要求,我认为《拾穗》一课在习作教学这一方面就可以抓住契机,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习作拓展训练:
一、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衣着刻画人物。
二、如何拓展训练呢?具体如下:
第一个习作练笔契机是描写人物训练。在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后,指导学生总结,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对三个妇女进行了描写(外貌、神态和动作)?再结合以前习作内容,提醒学生刻画人物除了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外,人物的语言也很重要。然后设置情景:
黑板上提前写了很多字,且字写得很靠黑板上方,让一矮个学生到黑板前擦黑板,提醒他如果自己完不成可以请同学帮忙。
其他学生观察他们擦黑板的的情景,对人物从神态、动作和语言三方面进行口头描述(课堂时间宽余也可写出来),然后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和修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在重点刻画这个人物时,一定要写人物的原话,这样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人物显得逼真。
第二个习作练笔契机在学习了整篇课文后,学生已经明白了这是一篇看图写文的文章,指导学生模仿本课的写作方法、课文结构看图写文,看什么图呢?正好,这册书的封面就是很好的看图写话的好材料,怎样模仿本课来写呢?
首先,让学生搞清楚要习作的文章提纲,那就要再一次理清本课的条理:
先描写背景画面(课文第一自然段)。
再详细描写图上的人物。重点介绍近处的三个人物,并根据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着打扮展开合理的想象(二、三、四自然段)。
最后对这幅画进行评价,并写一写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
在帮助学生列好了习作提纲后,再仔细地指导学生怎么去写。因为学生进行习作的这幅画不是名画,所以这里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1、描写画面要学习本文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着 特点,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一定要强调,看图写话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想象描写是非常重要的。2、最后不需要介绍作者,因为这不是名画,模仿写作不能生搬硬套,结尾只要告诉读者这幅画是在哪出现的,再写上自己的对这幅画的评价即可,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你所介绍的这幅画。
这样,学生不但能模仿课文比较生动地对课本封面进行看图写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看图写话的技巧。这一单元的习作《丰收图》(要求是“欣赏下面的画面写一篇习作” )就不难完成了。
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但要站在学生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达到最好的效果。
有感于“画知识结构图”
最近,画知识结构图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大主题。面对这项活动,许多人发出感慨:唉,又是一阵风呀!难道这真的又是一阵风吗?当我们拿到一本教材,看到许多教师急急慌慌地忙于上课,到底效果如何呢?不得而知。我不得不重拾叶老先生的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怎么理解,下面我谈谈我对这句话的浅薄认识。
首先,拿到教材就去上课的老师一定自以为自己已经熟悉了教材,殊不知这种自以为的熟悉,只是停留在对教材的阅读感知阶段,也许连阅读感知阶段都没有达到。回想一下,你是否将通读全套、整本教材与精度所教单元或课题紧密结合起来系统阅读了呢?你是否深读课文亲自做练习了呢?你将本学科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结合起来广泛阅读了呢?如果你没有做的这一点,那么你就没有多角度全方面地感知教材,你连初步的阅读感知都没有做到,能教好课吗?
深钻教材的第一步是阅读感知阶段,只有阅读感知了教材,才可以对教材进行思维加工,才可以想象构思,对教材进行重构,才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那么,教师画知识结构图,其实就是深钻教材,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师生素质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增删改换,为教学设计和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知识结构图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用树或者图表展示出来,知识点的罗列图只能教材内容所附着的一些浅层表现,只是画知识结构图的第一步。要想画好知识结构图,需要教师有创造性地深钻教材,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在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文字系统化为适合学生接受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二要教师多角度钻研教材,整合和丰富教材,创造性地开发、补充、丰富课程资源,加深、拓宽课程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画出来的知识结构图才是真正的知识结构图,才能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所以,中有深钻教材,创造性的分析教材,画知识结构图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才不会成为一阵风,才能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一项有力的措施。
单元课文阅读,打好单元习作基础
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崔丽霞
人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何尝不是这样。教学《桥》这一单元,一直在思考着习作问题,本单元习作要求如下:
人类发明了桥,使道路更加畅通。这些桥,各有各的造型,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故事。写写自己熟悉的桥,或描述一下自己最想建造的桥。
想想周围的环境,桥并不多,有的也只是涧河边那几座大同小异的供人与车辆通过涧河的石桥、黄河桥。再看看我面前的一群学生,家长不是在街上摆小摊的,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在街上卖菜的,还有些甚至是以拉个小车走街串巷收破烂卫生的,他们哪有机会到大城市去见识各种各样造型美观的桥,唉!不管怎样,我们身边还是有桥的,对了还有一两座简单的立交桥呢,最起码不是一种桥吧。何不让学生观察这些桥,从身边的桥写起呢?对,就从身边普普通通的桥写起,于是,我开始了一节周密的作文课准备。
第一步,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小练笔,积累写桥的材料。本单元只有两篇课文,一片精读课文《飞夺泸定桥》,一篇略读《桥之思》,除此之外,“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一栏里还有一篇现代诗歌《北京的桥》和六篇简单介绍北京的桥的短文。针对每节课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习作训练点:
《飞夺泸定桥》:本课为记叙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对桥和桥下的水的描写段落第5自然段,学习写作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段话写一写你最熟悉的桥,就从两方面进行描写,一要描写桥的外观(包括结构和样子),二要描写桥下的水。
《桥之思》:本课为散文诗,描写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三种桥,不但介绍了桥的结构、外形,更重要的是介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桥,写出了桥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除此之外,“语文天地”中还有六篇介绍桥的文章可供习作借鉴,这六篇习作重点围绕这些桥的地理位置、名称的由来以及建桥的历史介绍的,刚好弥补了两篇阅读文章中的缺漏。指导学生阅读这六篇短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各种各样的桥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写桥
的文章不但要写桥的结构、桥边的景物和桥引起人们的思考,还要简单介绍桥的位置、名称以及建桥的来由,这样,别人才对于你介绍的桥有个全面的了解。
准备周全了,仗也就好打了。习作课上结合这一单元的习作训练,让学生明白了习作要点之后,整合前边进行的小练笔,首先让学生明白这篇习作应从哪些方面写桥,哪些是应该详细写的,哪些可以略写,当学生明白了本次习作重点围绕桥的结构、样子和周围的的景物外,其他的内容如果跟中心联系紧密,也可再详写一方面,由此,本次习作提纲就可确立如下:
一、介绍桥的位置 (略写)。
二、桥名称的由来(根据中心定详略,一般略写)。
三、描写桥的结构、外形(要详写,可按一定顺序进行,由远及近或观察的顺序皆可)。
四、描写桥上和周围的景物(或桥上桥下车辆、人穿行时的情景,或桥下流水)。
五、写一写这座桥引起你的思考,或借物喻理,或赞美品质。 以上几点是在学生整合了本单元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建议,学生认为哪一项与自己的习作中心无关紧要,当然可以略去不写,但是对于一、三、四项,争取让学生反复讨论,然后强调这三项是必须要写的。这样有了提纲,又确定了习作重点,再加上学生在小练笔时的习作技巧与积累,本次习作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回顾整个习作过程,认真地思考一下,语文课本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都是有一定的意图的,如果我们能够吃透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单元习作重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确定每课的习作训练点,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训练以及习得的方法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那么我们就不愁结不出丰硕的果子来。同时我也真正领悟到了语文教学中“整合”的意义,语文新课标强调三维的交融性,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强调“阅读与写作”部分互相照应,那么我们在每一单元授课前都要明确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协调五个板块的目标,追求目标的综合化,使学生
课课有所得,篇篇有收获,实现高效课堂便水到渠成。
教给学生具体的习作方法
——《散落的钞票》缩写之管见
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崔丽霞
大家都听说过“六要素”归纳法吧,我这里要说的是“六要素”在缩写中的作用。且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金钱”中《散落的钞票》一课,课后要求“缩写这个故事(150字左右)。”学完这篇课文,我按照常规给学生讲了缩写的方法:
一、对原文进行压缩,使篇幅变短小。
二、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的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保留原作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而且,缩写后的文章也必须是连贯的、完整的。
三、在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不能写成流水账。
四、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过渡自然,不能写成段落提纲。 根据本文的体裁,我又给学生讲了缩写记叙文的方法。
要把记叙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能抓住原文的中心,保持故事情节的相对完整,保持人物原有特点。把重要的场面概括叙述下来,其他的一两句话概括即可。
就这样,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开始缩写,谁知缩写的一塌糊涂,他们为了字数减少,有的竟然连时间、地点都不写,而把里边所有人物的语言原封不动地搬了下来,还有同学的习作连结果也没有,能够符合基本要求的寥寥无几,让我大失所望。
回想自己的教学,确实出现了问题,问题在哪呢?问题在于:我没有强调“六要素”在缩写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只关注情节的发展。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后,我抓紧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如何补救呢?
首先,我挑出学生第一次缩写后的部分文章展示出来,让学生读,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评价一下这些文章,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文章的欠缺。有学生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但说不清楚,我就继续让学生再读,终于有学生说,这篇文章不明事情发生的时间,那篇文章不清楚事情发
生的地点„„至此,学生已经明白了上次习作存在的问题,我瞅时机成熟,就直截了当地向学生讲“六要素”在缩写中的重要性,学生在经历了刚才的认知与感受后,很容易明白上次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学生用一句话便可以解决,但对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何缩写呢?我利用课件耐心地向学生讲解习作的具体方法,如下:
1、内容要完整,语言要简练,重点要突出。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2、缩写时注意两保留:
(1)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文章结构与主要情节,人物的语言尽量不使用人物原话,非常必要时(比如题目就是人物的那句话,或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等)才可以写下来。
(3)缩写技巧:先写出或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逐节逐段地缩写,边读,边想,边划。用铅笔在原文中勾画出缩写的内容,次要的内容直接去掉。
我边讲解方法边以《一枚金币》为例,进行缩写。学生终于明白了怎样缩写,三十分钟后,所有学生都上交了习作,当然这次的习作教学使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习作教学要注意两点:一要教学生具体的方法,二要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点,切不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这样只会让学生对习作要领模棱两可,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完成不了习作,甚至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在批改习作的时候也只能慨叹:又白白浪费了一次习作机会呀!
其实不是学生不会缩写,而是我们没有教会学生缩写。看来,真可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吸取本次教训,我明白了,我会更加努力,去精心准备每一节习作课,制定可操作的习作计划,相信在我不懈地努力下,我会拥抱更多的成功,我的习作教学会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来。
“喂猫喝汤”的启示
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崔丽霞
近日,在一本旧《青年文摘》中读到一篇名为《方法》的小文章,感触颇深,拿来与大家共勉。短文大意是这样的:有个人刚养猫时,对猫非常“疼爱”,每当他家熬鱼汤时,都要给猫用小勺子喂几口。可每次他给猫喂食时,猫都挣扎着强烈反抗一番。于是,他得出猫喜欢吃鱼不喜欢喝汤的结论。后来,他就再也不喂猫喝汤了。可有一天,当同事不小心把鱼汤碰倒洒了一地时,猫迅速跑过来舔食起来。这个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猫是喜欢舔汤的,只是不喜欢强迫喂汤而已。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一些教师的种种做法:
“今天晚上的作业是:„„抄写十遍„„”
“赶快回来,该考试了还上什么体育课?”
“今天中午回家把一、二、四、六题抄下来再做一遍。”
“昨天晚上作业为什么没写完?你说怎么惩罚你呢?”
„„
凡此种种,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屡见不鲜,细想一下,教学虽然不像养猫,但却有相通之处,都要讲究个方法。你有没有想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自己而不在于学生,你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吗?你布置的作业学生喜欢吗?让你从早到晚中午也不休息的工作,你能承受得了吗?当然,就像主人喂猫喝鱼汤一样,我们这样做的初衷固然是为孩子好,可又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呢?殊不知孩子们已经厌倦,即使照你的说法去做,也只是迫于应付。我么么都很明白,凡事都得用心,喜欢的事情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成效,不喜欢的事情做一百遍也只是凑个数量,岂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让你大伤感情?猫喝汤尚且喜欢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喜欢的方式就拒绝,更何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学生,他们只不过是屈服于你的威力,不敢像猫一样拒绝你而已,尽管你给他们讲了许多“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的道理,但他们未必就会照着做,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如果再细分析一下,一只猫跟另外一只猫舔汤的方式也不一样,这里边也有很多学问呢!学生与学生更不一样,你尝试过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了吗?你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吗?“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方法对头了,你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活,何乐而不为?你的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还有你教不会的学生吗?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好心办好事,才能事半功倍。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教育上更是如此,但愿我们的教师(更包括我)不再 “喂猫喝汤”。
教材二度开发,打造习作空间
——《拾穗》教学一得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非常重要。遵循这个要求,我认为《拾穗》一课在习作教学这一方面就可以抓住契机,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习作拓展训练:
一、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衣着刻画人物。
二、如何拓展训练呢?具体如下:
第一个习作练笔契机是描写人物训练。在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后,指导学生总结,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对三个妇女进行了描写(外貌、神态和动作)?再结合以前习作内容,提醒学生刻画人物除了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外,人物的语言也很重要。然后设置情景:
黑板上提前写了很多字,且字写得很靠黑板上方,让一矮个学生到黑板前擦黑板,提醒他如果自己完不成可以请同学帮忙。
其他学生观察他们擦黑板的的情景,对人物从神态、动作和语言三方面进行口头描述(课堂时间宽余也可写出来),然后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和修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在重点刻画这个人物时,一定要写人物的原话,这样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人物显得逼真。
第二个习作练笔契机在学习了整篇课文后,学生已经明白了这是一篇看图写文的文章,指导学生模仿本课的写作方法、课文结构看图写文,看什么图呢?正好,这册书的封面就是很好的看图写话的好材料,怎样模仿本课来写呢?
首先,让学生搞清楚要习作的文章提纲,那就要再一次理清本课的条理:
先描写背景画面(课文第一自然段)。
再详细描写图上的人物。重点介绍近处的三个人物,并根据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着打扮展开合理的想象(二、三、四自然段)。
最后对这幅画进行评价,并写一写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
在帮助学生列好了习作提纲后,再仔细地指导学生怎么去写。因为学生进行习作的这幅画不是名画,所以这里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1、描写画面要学习本文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着 特点,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一定要强调,看图写话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想象描写是非常重要的。2、最后不需要介绍作者,因为这不是名画,模仿写作不能生搬硬套,结尾只要告诉读者这幅画是在哪出现的,再写上自己的对这幅画的评价即可,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你所介绍的这幅画。
这样,学生不但能模仿课文比较生动地对课本封面进行看图写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看图写话的技巧。这一单元的习作《丰收图》(要求是“欣赏下面的画面写一篇习作” )就不难完成了。
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但要站在学生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达到最好的效果。
有感于“画知识结构图”
最近,画知识结构图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大主题。面对这项活动,许多人发出感慨:唉,又是一阵风呀!难道这真的又是一阵风吗?当我们拿到一本教材,看到许多教师急急慌慌地忙于上课,到底效果如何呢?不得而知。我不得不重拾叶老先生的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怎么理解,下面我谈谈我对这句话的浅薄认识。
首先,拿到教材就去上课的老师一定自以为自己已经熟悉了教材,殊不知这种自以为的熟悉,只是停留在对教材的阅读感知阶段,也许连阅读感知阶段都没有达到。回想一下,你是否将通读全套、整本教材与精度所教单元或课题紧密结合起来系统阅读了呢?你是否深读课文亲自做练习了呢?你将本学科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结合起来广泛阅读了呢?如果你没有做的这一点,那么你就没有多角度全方面地感知教材,你连初步的阅读感知都没有做到,能教好课吗?
深钻教材的第一步是阅读感知阶段,只有阅读感知了教材,才可以对教材进行思维加工,才可以想象构思,对教材进行重构,才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那么,教师画知识结构图,其实就是深钻教材,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师生素质和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增删改换,为教学设计和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知识结构图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用树或者图表展示出来,知识点的罗列图只能教材内容所附着的一些浅层表现,只是画知识结构图的第一步。要想画好知识结构图,需要教师有创造性地深钻教材,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在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文字系统化为适合学生接受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二要教师多角度钻研教材,整合和丰富教材,创造性地开发、补充、丰富课程资源,加深、拓宽课程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画出来的知识结构图才是真正的知识结构图,才能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所以,中有深钻教材,创造性的分析教材,画知识结构图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才不会成为一阵风,才能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一项有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