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 第26卷第2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Apr,2004Vol126No12
・语言学研究・
否定词的否与不否
张传真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汉语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否定句中,否定词尽管在表达中存在否定作用,但却与不包含否定词的句子表达的基本含义相同。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产生它的原因既包含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又与语言表达有关。
关键词:否定词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4)02——03
否定词,毫无疑问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王引之的《经传定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有:“不,词的现象:。”“未,发声也。”“勿,语助。”杨树达的《词诠》中
11,就和妹妹大“不”也有“语首助词、语中助词”的义项。“无”为“语
吵了一场
。
———碰巧这封信严一峰先生发现了,就和妹妹大吵了一场。
21忍住不笑———忍住笑
31小心别洒了———小心洒了41差点没迟到———差点迟到51好容易———好不容易61不是我说你———是我说你
71除非你去请,他不会来———除非你去请,他才
首助词,无义。”这说明由否定词组成的否定句不表否
定意思,而是表示肯定的意义,
所以人们才将“不”、“未”等否定词看作无义的语词。否定词可能存在不表否定意义的义项,或为发语词,或为呼读音。如《尔雅・释器》中“:不律谓之笔。”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语之转也。”《释鱼》“:龟左倪不类,右倪不若。”但是我们认为在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表达的意义尽管是肯定的,但并不说明否定词没有否定意义。我们对否定词不应随便释为无义,要细细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味,从而使表达和领会更加丰富、精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含有否定词的否定句不表否定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怎么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首先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思维的角度不同,语言表达也就不同,正像有学者所说“着眼点不同,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语义现象,即正反两种说法意思一个样。”“下雨”也可以说成“落雨”。“下雨”与“落雨”意思相同,只是一个着眼于地面,一个着眼于天空。否定句中有否定词和去掉否定词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忍住不笑———忍住笑”,说的是同一件事,可一个是强调结
会来。
81非他执教不能保住冠军———非他执教才能保住冠军
在这些句子中,否定词尽管表达否定意义,但却与不包含否定词的句子表达的基本含义相同。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在上古时就已经出现了。在《诗经》《、左传》《、尚书》等作品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古代学者也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了,毛亨在注《诗经》时就形成了一种“不×,×也”的体例。《诗经・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祀。”《毛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有人甚至统计出他举
收稿日期:2004-02-15
),女,山东潍坊人,广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张传真(1978—
98
果,一个注重过程。《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大虫,水浒寨内,辏几回跳涧金睛猛兽。”《水浒词典》: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这是对文王的功绩描述,“不是,正是,正因为。”《水浒传》第三十五回“:不因此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灾难已经结束,疾苦也都减起,有分教,大江岸上,聚众好汉英雄,闹市丛中,来显除。听到善言就去实行,人有谏诤,就应信从。但是它却从另一个角度即不这样做的后果说,进一步突出文王的英明。《国语・周语》“:无亦择其柔嘉。”无亦,亦也。正是因为考虑问题具有多角度性,因而同一现象事物正面说可以,反面亦可。但是思维的圆通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意识到。《易纬乾凿度》“:易
忠肝义胆。”《水浒传词典》“;不因,只因。”“不因”是一
个浓缩的词语,它的完整表达模式为“如果不是因为……也不……;正是因为……才……”,这个词将语言肯定的表达省略掉了,保留了否定的部分,但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庐山远公话》“:你若在寺舍伽蓝,要念即不可,今况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蒋礼鸿的《敦
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易煌变文字义通释》“: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叶
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净能诗》“:酒便赐尊师,其道士苦不推辞,奏曰‘:臣恐也,不易三也。”对此张尔歧在《蒿庵闲话》卷上提出失朝仪而亏礼度。’”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简易’‘、变易’,皆顺文生义,语当不谬。若‘不易’“苦不推辞就是苦推辞。”这种用法一直影响到现代汉则破此立彼,两义相驰,如仁之与不仁、义之与不义。语的此类表达。以‘不易’释‘易’,将不仁可以释仁、不义可以释义乎?承讹袭谬如此,非程朱谁为正之!”钱钟书认为他“盖苛察文义,而未洞察事理,不知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尔雅・释训》“:暨,不及也。”,郝懿行疏“:及二义也。”《公孙龙子・通变论》称。,说话者在临时言语状态下心理对表达产生的超强影响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产生的语言或思维的不完全合拍,造成思维与语言脱节,从而在言语表达中两句话省并为一句话。也就是说语言的省略和思维的跳跃性,也常使否定表达成肯定的意思。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曾说过“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这种情况在上古时也存在。《左传・僖公十五年》“: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这是晋惠公在埋怨晋献公不听从史苏的话导致自己今天的不幸时,韩简的对答。因为当时晋献公嫁伯姬到秦国时,请史苏占卜。史苏占卜为“不吉”,但晋献公没有听从,后来秦晋交战,秦将败晋。晋惠公也被掠到了秦国,因此而叹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但韩简认为晋国失败是由于“先君败德”造成的,从不从史苏之占都是一样的结果,但是将两句话省并为一句话。《正义》对韩简的话进一步疏曰“:从之不能损,不从不能益。”这一现象后来比较普遍,中古以后主要“见于通俗文学,尤其是下层人民的会话口语中”。例如刘志远《诸宫调・仙吕调峦香裘缠令曲》“:不因啧责些几个,便投军在太原荧幕”。《水浒传》第五回“:不是鲁智深投那个去处,有分教:到那里断送了十余条性命生灵,一把火烧了有名的灵山古迹。”第十一回“:不是这个人来斗林冲,有分教,梁山泊内,添这个弄风白额
委婉含蓄的表达需要,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彼泉流,。侯苞在《韩诗翼“:卫武公刺王室,亦以自戒”,魏源《诗古微》也认为此诗是“以自儆为主,而不废王室之刺”。而无论是自戒还是刺王室都不宜直陈,因而作者采用否定自己的方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了它的内涵。《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此乃“成王规戒自己之词”,不聪即聪。不聪敬之,即称自己聪而知敬止。然古人自称很少直接自夸,正如“不谷”“,不善”,“不聪”,也是自谦之词,是间接自夸之词。《尚书》:“我生不有命在天”,也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无宁使人谓子。”这是在提建议,因而不直接说应该怎么做,这样一种委婉的似否定的商量,更容易被接受。《隐公十一年》“:无宁兹许公复奉社稷。”这句话的本意是让许公恢复对社稷的供奉,但是却欲扬先抑,采用了委婉的否定口气。
与委婉含蓄相对的是避讳,古人讲究内敛,不喜张扬,常常会正话反说,于是便形成反语———表面上的否定,实际上是肯定,这也是形成否定词看似无义的原因。《大雅・崧高》“: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毛传》“:不显申伯,显矣申伯也。”
这是“褒赏申伯”之诗。作者是为了赞其荣耀,赞其“显”
却故意称:不显申伯,接下来的“王之元舅,文武是宪”两句,显露出作者的肯定赞扬之义,也更突现申伯的“显”。《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雍雍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再如《大雅・大明》“:大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这是奴隶
99
(红楼梦》主阶级称赞文王和武王扬威克商,拥有天下的开国史于是略坐坐儿,便起身道……”《第九十一
诗。这几句话是描写盛大的婚礼,木船都并作浮桥,回)盛礼大显荣耀。但是作者在这里正话反说,称其不能不甫能———意同甫能,刚刚能够。“虽离了我眼
(西厢显其光耀。《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祀,居然前,却在心头上;不甫能离了心上,又早眉头。”《
生子。”言外之意是上帝欣喜,保护姜塬及后稷。毛记》第五本第一折)
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大雅・文王》“:凡周之不零不落———意为零零落落。“要照现在的样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王国克生,维子,只学得一言半语,不零不落,反招人家的笑话,这
(官场显形记》周之桢。”如果真的是名位不显,又怎么说他们是周朝是何苦来呢!”《第三十二回)
的治国骨干即“维周之桢”呢?《周颂・清庙》“:於,穆没颠没倒———意为颠颠倒倒。“老的小的,村的
(西厢记》清庙!肃邕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第一本第四
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前面是铺排奉折)祀之颂歌,最后却言“不显不承”形成一个语意的转无颠无倒———意为颠颠倒倒。“似这般烦恼的无
(元曲选・折,是否这样的奉祀真的显不出文王的“显、承”?这颠无倒。”《李逵负荆》第三折)
里作者采用欲肯故否的反语手法。这种反语手法有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倒反》一节中指出“:说者口个特点即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真实表达,在否定的同时,作者会在前文或承接后面进行描述,将肯定的意思表达出来。例如在《大雅・生民》中,作者称“上帝不宁,不康祀”,后面接着却说“居然生子”,接下来又陈述后稷被抛弃却屡次被救的灵异,稷、安享祭祀的意思表达出来。在强调文王的显承,定说法,,从而显露其真实意图。,从而使肯定意味更加浓厚。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如前面列举的好容易———好不容易,好热———好不热,好痛快———好不痛快。
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现象在近代汉语中也开始大量出现。袁宾在《近代汉语概论》中对这类用法进行概括,认为由单音词或双音词加上一个或两个
,名叫倒反辞。”袁,而且也是一种。,又具有,是来自口语的。这些词语中的“不”、“没”、,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如用“没撩没乱”来形容心情,就“往往不是一般程度的撩乱,而是很撩乱,极撩乱。”
反诘句中如有否定词,句意即为肯定。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否定词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况也非常复杂,这才形成否定句中否定词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矛盾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包含否定词的否定句,表达的意思尽管是肯定的,但并不说明否定词没有否
“不”“、没”“、无”形成“不A”“,不AB”“,无AB”“不A定意义,而是有其特殊的作用的。我们对否定词不应不B”“,没A没B”“无A无B”的结构形式,并称之为随便释为无义,要细细体会蕴涵其中的意味,从而使倒反词语。他还举了大量的例子:表达和领会更加丰富、确切。
不尴尬———意同尴尬。“薛姨妈看那人不尴尬,[责任编辑 高浦棠]
WordsofNegation:NegativeorPositive
ZhangChuanZhen
(ChineseDepantment,CollegeofHumanities,Guangzhou,510405)
Abstract:Thereissome
phenomenoninlinguistics.Insomenegativesentencesthenegativewordscanbecutoff,butitdoesn’tchangethemeaningofthewholesentence.Thisarticlemainlytalksaboutthereasonsofthisphenomenon.Thereasoncontainstwoaspects.Thefirstexistsintherelationbetweenlinguisticsandthinking.Thesecondinvolvesintheexpressionofthelanguage.Keywords:negativeword
100
2004年4月 第26卷第2期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Apr,2004Vol126No12
・语言学研究・
否定词的否与不否
张传真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汉语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否定句中,否定词尽管在表达中存在否定作用,但却与不包含否定词的句子表达的基本含义相同。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产生它的原因既包含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又与语言表达有关。
关键词:否定词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4)02——03
否定词,毫无疑问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王引之的《经传定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有:“不,词的现象:。”“未,发声也。”“勿,语助。”杨树达的《词诠》中
11,就和妹妹大“不”也有“语首助词、语中助词”的义项。“无”为“语
吵了一场
。
———碰巧这封信严一峰先生发现了,就和妹妹大吵了一场。
21忍住不笑———忍住笑
31小心别洒了———小心洒了41差点没迟到———差点迟到51好容易———好不容易61不是我说你———是我说你
71除非你去请,他不会来———除非你去请,他才
首助词,无义。”这说明由否定词组成的否定句不表否
定意思,而是表示肯定的意义,
所以人们才将“不”、“未”等否定词看作无义的语词。否定词可能存在不表否定意义的义项,或为发语词,或为呼读音。如《尔雅・释器》中“:不律谓之笔。”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语之转也。”《释鱼》“:龟左倪不类,右倪不若。”但是我们认为在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表达的意义尽管是肯定的,但并不说明否定词没有否定意义。我们对否定词不应随便释为无义,要细细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味,从而使表达和领会更加丰富、精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含有否定词的否定句不表否定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怎么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首先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思维的角度不同,语言表达也就不同,正像有学者所说“着眼点不同,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语义现象,即正反两种说法意思一个样。”“下雨”也可以说成“落雨”。“下雨”与“落雨”意思相同,只是一个着眼于地面,一个着眼于天空。否定句中有否定词和去掉否定词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忍住不笑———忍住笑”,说的是同一件事,可一个是强调结
会来。
81非他执教不能保住冠军———非他执教才能保住冠军
在这些句子中,否定词尽管表达否定意义,但却与不包含否定词的句子表达的基本含义相同。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在上古时就已经出现了。在《诗经》《、左传》《、尚书》等作品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古代学者也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了,毛亨在注《诗经》时就形成了一种“不×,×也”的体例。《诗经・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祀。”《毛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有人甚至统计出他举
收稿日期:2004-02-15
),女,山东潍坊人,广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张传真(1978—
98
果,一个注重过程。《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大虫,水浒寨内,辏几回跳涧金睛猛兽。”《水浒词典》: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这是对文王的功绩描述,“不是,正是,正因为。”《水浒传》第三十五回“:不因此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灾难已经结束,疾苦也都减起,有分教,大江岸上,聚众好汉英雄,闹市丛中,来显除。听到善言就去实行,人有谏诤,就应信从。但是它却从另一个角度即不这样做的后果说,进一步突出文王的英明。《国语・周语》“:无亦择其柔嘉。”无亦,亦也。正是因为考虑问题具有多角度性,因而同一现象事物正面说可以,反面亦可。但是思维的圆通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意识到。《易纬乾凿度》“:易
忠肝义胆。”《水浒传词典》“;不因,只因。”“不因”是一
个浓缩的词语,它的完整表达模式为“如果不是因为……也不……;正是因为……才……”,这个词将语言肯定的表达省略掉了,保留了否定的部分,但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庐山远公话》“:你若在寺舍伽蓝,要念即不可,今况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蒋礼鸿的《敦
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易煌变文字义通释》“: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叶
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净能诗》“:酒便赐尊师,其道士苦不推辞,奏曰‘:臣恐也,不易三也。”对此张尔歧在《蒿庵闲话》卷上提出失朝仪而亏礼度。’”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简易’‘、变易’,皆顺文生义,语当不谬。若‘不易’“苦不推辞就是苦推辞。”这种用法一直影响到现代汉则破此立彼,两义相驰,如仁之与不仁、义之与不义。语的此类表达。以‘不易’释‘易’,将不仁可以释仁、不义可以释义乎?承讹袭谬如此,非程朱谁为正之!”钱钟书认为他“盖苛察文义,而未洞察事理,不知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尔雅・释训》“:暨,不及也。”,郝懿行疏“:及二义也。”《公孙龙子・通变论》称。,说话者在临时言语状态下心理对表达产生的超强影响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产生的语言或思维的不完全合拍,造成思维与语言脱节,从而在言语表达中两句话省并为一句话。也就是说语言的省略和思维的跳跃性,也常使否定表达成肯定的意思。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曾说过“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这种情况在上古时也存在。《左传・僖公十五年》“: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这是晋惠公在埋怨晋献公不听从史苏的话导致自己今天的不幸时,韩简的对答。因为当时晋献公嫁伯姬到秦国时,请史苏占卜。史苏占卜为“不吉”,但晋献公没有听从,后来秦晋交战,秦将败晋。晋惠公也被掠到了秦国,因此而叹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但韩简认为晋国失败是由于“先君败德”造成的,从不从史苏之占都是一样的结果,但是将两句话省并为一句话。《正义》对韩简的话进一步疏曰“:从之不能损,不从不能益。”这一现象后来比较普遍,中古以后主要“见于通俗文学,尤其是下层人民的会话口语中”。例如刘志远《诸宫调・仙吕调峦香裘缠令曲》“:不因啧责些几个,便投军在太原荧幕”。《水浒传》第五回“:不是鲁智深投那个去处,有分教:到那里断送了十余条性命生灵,一把火烧了有名的灵山古迹。”第十一回“:不是这个人来斗林冲,有分教,梁山泊内,添这个弄风白额
委婉含蓄的表达需要,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彼泉流,。侯苞在《韩诗翼“:卫武公刺王室,亦以自戒”,魏源《诗古微》也认为此诗是“以自儆为主,而不废王室之刺”。而无论是自戒还是刺王室都不宜直陈,因而作者采用否定自己的方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了它的内涵。《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此乃“成王规戒自己之词”,不聪即聪。不聪敬之,即称自己聪而知敬止。然古人自称很少直接自夸,正如“不谷”“,不善”,“不聪”,也是自谦之词,是间接自夸之词。《尚书》:“我生不有命在天”,也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无宁使人谓子。”这是在提建议,因而不直接说应该怎么做,这样一种委婉的似否定的商量,更容易被接受。《隐公十一年》“:无宁兹许公复奉社稷。”这句话的本意是让许公恢复对社稷的供奉,但是却欲扬先抑,采用了委婉的否定口气。
与委婉含蓄相对的是避讳,古人讲究内敛,不喜张扬,常常会正话反说,于是便形成反语———表面上的否定,实际上是肯定,这也是形成否定词看似无义的原因。《大雅・崧高》“: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毛传》“:不显申伯,显矣申伯也。”
这是“褒赏申伯”之诗。作者是为了赞其荣耀,赞其“显”
却故意称:不显申伯,接下来的“王之元舅,文武是宪”两句,显露出作者的肯定赞扬之义,也更突现申伯的“显”。《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雍雍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再如《大雅・大明》“:大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这是奴隶
99
(红楼梦》主阶级称赞文王和武王扬威克商,拥有天下的开国史于是略坐坐儿,便起身道……”《第九十一
诗。这几句话是描写盛大的婚礼,木船都并作浮桥,回)盛礼大显荣耀。但是作者在这里正话反说,称其不能不甫能———意同甫能,刚刚能够。“虽离了我眼
(西厢显其光耀。《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祀,居然前,却在心头上;不甫能离了心上,又早眉头。”《
生子。”言外之意是上帝欣喜,保护姜塬及后稷。毛记》第五本第一折)
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大雅・文王》“:凡周之不零不落———意为零零落落。“要照现在的样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王国克生,维子,只学得一言半语,不零不落,反招人家的笑话,这
(官场显形记》周之桢。”如果真的是名位不显,又怎么说他们是周朝是何苦来呢!”《第三十二回)
的治国骨干即“维周之桢”呢?《周颂・清庙》“:於,穆没颠没倒———意为颠颠倒倒。“老的小的,村的
(西厢记》清庙!肃邕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第一本第四
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前面是铺排奉折)祀之颂歌,最后却言“不显不承”形成一个语意的转无颠无倒———意为颠颠倒倒。“似这般烦恼的无
(元曲选・折,是否这样的奉祀真的显不出文王的“显、承”?这颠无倒。”《李逵负荆》第三折)
里作者采用欲肯故否的反语手法。这种反语手法有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倒反》一节中指出“:说者口个特点即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真实表达,在否定的同时,作者会在前文或承接后面进行描述,将肯定的意思表达出来。例如在《大雅・生民》中,作者称“上帝不宁,不康祀”,后面接着却说“居然生子”,接下来又陈述后稷被抛弃却屡次被救的灵异,稷、安享祭祀的意思表达出来。在强调文王的显承,定说法,,从而显露其真实意图。,从而使肯定意味更加浓厚。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如前面列举的好容易———好不容易,好热———好不热,好痛快———好不痛快。
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现象在近代汉语中也开始大量出现。袁宾在《近代汉语概论》中对这类用法进行概括,认为由单音词或双音词加上一个或两个
,名叫倒反辞。”袁,而且也是一种。,又具有,是来自口语的。这些词语中的“不”、“没”、,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如用“没撩没乱”来形容心情,就“往往不是一般程度的撩乱,而是很撩乱,极撩乱。”
反诘句中如有否定词,句意即为肯定。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否定词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况也非常复杂,这才形成否定句中否定词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矛盾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包含否定词的否定句,表达的意思尽管是肯定的,但并不说明否定词没有否
“不”“、没”“、无”形成“不A”“,不AB”“,无AB”“不A定意义,而是有其特殊的作用的。我们对否定词不应不B”“,没A没B”“无A无B”的结构形式,并称之为随便释为无义,要细细体会蕴涵其中的意味,从而使倒反词语。他还举了大量的例子:表达和领会更加丰富、确切。
不尴尬———意同尴尬。“薛姨妈看那人不尴尬,[责任编辑 高浦棠]
WordsofNegation:NegativeorPositive
ZhangChuanZhen
(ChineseDepantment,CollegeofHumanities,Guangzhou,510405)
Abstract:Thereissome
phenomenoninlinguistics.Insomenegativesentencesthenegativewordscanbecutoff,butitdoesn’tchangethemeaningofthewholesentence.Thisarticlemainlytalksaboutthereasonsofthisphenomenon.Thereasoncontainstwoaspects.Thefirstexistsintherelationbetweenlinguisticsandthinking.Thesecondinvolvesintheexpressionofthelanguage.Keywords:negativeword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