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莎士比亚作品风格论文

谈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

摘 要:莎士比亚步入文坛,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

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莎士比亚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

关键词:写作特点;三大时期;悲剧;喜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4-01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

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

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悲剧同我国古典悲剧相比可谓泾谓分明。从悲剧描写对象看,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写帝王贵族和英雄。而我国古典悲剧大多着意于描写普通人。莎士比亚极力描写和颂扬英雄、国王、贵族,是因为莎士比亚生活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国王统治已接近尾声。当时英国社会

各种矛盾尖锐,詹姆士一世当政后,推行一系列比伊丽莎白更为反动的政策,政治腐败和经济上的重重剥削,导致人民强烈不满。莎士比亚正是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因而,他的悲剧都是描写英国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抗和冲突,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

就在此期间,莎士比亚把他的诗集奉献给南安普敦爵士, 受其赏识,莎士比亚开始以演员的身份出入宫廷,并先后参加剧团,接连不断的入宫献演,为莎士比亚提供了观察和了解王公大臣的绝好机会;加之西方社会,统治者和臣民之间,一开始就没有筑起不可逾越的鸿沟,莎士比亚本身又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社会地位及阅历使得他的创作对象大多数是国王大臣贵族。而我国古典悲剧创作时期,封建社会仍以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所以城市市民多数是官僚机构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特别是蒙古贵族入侵中原以后,广大知识分子沦落在下层社会,他们对黑暗社会和反动统治者有强烈的抗争意识,所以着意于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所以他们描写对象多是普通人民;从悲剧的目的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关注人性,剖析人心灵深入的善恶本身。而我国古典悲剧则多关注社会层面意义上的道德,比如伦理和政治方面等。从产生效果来看,莎士比亚悲剧给人以崇高、庄严、严肃之感;我国古典悲剧由于表现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它能唤起读者情感,不仅包含“怜悯”和“恐惧”,还有喜怒哀乐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和渗透。从悲剧结局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多是血淋淋的惨酷,我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莎士比亚悲

剧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结,甚至不是一个,而是陈尸满台,死给人看。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 我国悲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结局,是由于“吾国人之精神, 世间的也, 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的戏曲、小说, 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把乐天知命当作我国人民的基本精神,因此,即使是悲剧,也有悲有喜,有哀有乐,而不像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始于悲而终于悲。同时我国悲剧这样写也反映人民群众善良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我国悲剧虽结局是大团圆,但多以虚幻的结束回到“大团圆”上。同莎士比亚的悲剧相比,悲剧结局往往不敢正视鲜血淋漓的现实,不敢迎接挑战,人物往往缺乏个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人心,以戏剧家高度的责任感洞悉着人性弱点造成的惨痛悲剧,表达了对人的尊敬与关怀,他是人性的良师,人性的益友。一位诗人说:“对于你,上帝有一千个错误,对于上帝,你有上万种痛苦,对于人类,你有无限的幸福。”莎士比亚的悲剧正是认真剖析了这一切之后,告诉我们乃至整个人类该怎样生存与追求。在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人的命运时,警示人们捍卫人的原则的同时,启发我们向真向善向美。

谈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

摘 要:莎士比亚步入文坛,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

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莎士比亚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

关键词:写作特点;三大时期;悲剧;喜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4-01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

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

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悲剧同我国古典悲剧相比可谓泾谓分明。从悲剧描写对象看,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写帝王贵族和英雄。而我国古典悲剧大多着意于描写普通人。莎士比亚极力描写和颂扬英雄、国王、贵族,是因为莎士比亚生活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国王统治已接近尾声。当时英国社会

各种矛盾尖锐,詹姆士一世当政后,推行一系列比伊丽莎白更为反动的政策,政治腐败和经济上的重重剥削,导致人民强烈不满。莎士比亚正是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因而,他的悲剧都是描写英国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抗和冲突,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

就在此期间,莎士比亚把他的诗集奉献给南安普敦爵士, 受其赏识,莎士比亚开始以演员的身份出入宫廷,并先后参加剧团,接连不断的入宫献演,为莎士比亚提供了观察和了解王公大臣的绝好机会;加之西方社会,统治者和臣民之间,一开始就没有筑起不可逾越的鸿沟,莎士比亚本身又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社会地位及阅历使得他的创作对象大多数是国王大臣贵族。而我国古典悲剧创作时期,封建社会仍以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所以城市市民多数是官僚机构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特别是蒙古贵族入侵中原以后,广大知识分子沦落在下层社会,他们对黑暗社会和反动统治者有强烈的抗争意识,所以着意于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所以他们描写对象多是普通人民;从悲剧的目的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关注人性,剖析人心灵深入的善恶本身。而我国古典悲剧则多关注社会层面意义上的道德,比如伦理和政治方面等。从产生效果来看,莎士比亚悲剧给人以崇高、庄严、严肃之感;我国古典悲剧由于表现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它能唤起读者情感,不仅包含“怜悯”和“恐惧”,还有喜怒哀乐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和渗透。从悲剧结局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多是血淋淋的惨酷,我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莎士比亚悲

剧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结,甚至不是一个,而是陈尸满台,死给人看。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 我国悲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结局,是由于“吾国人之精神, 世间的也, 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的戏曲、小说, 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把乐天知命当作我国人民的基本精神,因此,即使是悲剧,也有悲有喜,有哀有乐,而不像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始于悲而终于悲。同时我国悲剧这样写也反映人民群众善良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我国悲剧虽结局是大团圆,但多以虚幻的结束回到“大团圆”上。同莎士比亚的悲剧相比,悲剧结局往往不敢正视鲜血淋漓的现实,不敢迎接挑战,人物往往缺乏个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人心,以戏剧家高度的责任感洞悉着人性弱点造成的惨痛悲剧,表达了对人的尊敬与关怀,他是人性的良师,人性的益友。一位诗人说:“对于你,上帝有一千个错误,对于上帝,你有上万种痛苦,对于人类,你有无限的幸福。”莎士比亚的悲剧正是认真剖析了这一切之后,告诉我们乃至整个人类该怎样生存与追求。在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人的命运时,警示人们捍卫人的原则的同时,启发我们向真向善向美。


相关文章

  •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论文5篇
  • < 论浪漫主义时代的歌剧 >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 ...查看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戏剧鉴赏莎士比亚
  •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XXXXXXXXXX 班 级:08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姓 名:XXX 学 号:[1**********]9 课程论文题目:戏剧界的瑰宝-威廉·莎士比亚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 ...查看


  •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雕塑[艰苦岁月]赏析
  • --■-■-■-----●-■-IIIIIII Ill IIIIII 艺术研究 - IIIIIIUI]II III "--●-■_--一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雕塑<i瑟苦岁月>赏析 刘瑶 兰州太学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查看


  • 论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马克思与托尔斯泰
  • 论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马克思与托尔斯泰 关慧敏 [摘要] 一:马克思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戏剧不能全盘莎士比亚化 二: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化的争论,托尔斯泰有失偏颇,戏剧莎士比亚化有其合理性 [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通过分析前人对于戏剧&quo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英语论文题目
  • 外国语学院2009届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览表 一.英美文学研究选题 1. A Brief Comment on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淡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 Ha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