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85 更新时间:2007-12-10
(一) 当今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特点:
1.恋爱普遍化、公开化
在大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那你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于是,在教室、食堂、操场、道路上等公共场合中随处可见一双双,一对对的大学生恋人们的身影。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越发投入与大胆,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恋爱洪流中去。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2.女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男生
一是女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早,加之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她们对"感情港湾"和性爱的需求程度要强于男生;二是女大学生的绝对数小,占在校生的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在"对偶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只要自己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而素质较差的男生在校园"情场"上则要相对受冷落。
3.恋爱动机的多样化
据调查统计,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大学生只占30%,更多的是以“丰富生活”、“摆脱孤独寂寞”为目的,也有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的。他们只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走出了“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补空白,甚至有人在校外租房同居,但毕业时互相说声“拜拜”。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4。男生主动性高于女生
由于在校大学生男、女生比例悬殊。一般情况下,男生只有自己主动出击才能找到心仪的恋人。相对来讲,女生就可以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恋人。
5.文科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理科生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专业性质的影响。文科学生平时的课程较松,思想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谈恋爱正好可以充实闲暇生活,也满足了他们浪漫的思想。 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多,课后作业重,学习压力大, 因而恋爱比例要低些。 也许是文科学生在总体上比理工科学生的"情商"高一些。
6.恋爱随意性大
主要表现为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由于许多同学恋爱凭的是一时的冲动,对未来的事考虑的不是很清楚,通常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于是马上分手,接着找另一个。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成功率低,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
7.恋爱成功率低
由于恋爱随意性大,在校期间成功率就低,另外,大学毕业后不能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恋人分手的只要原因。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毕业的季节,也是分手的季节。
8.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43.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49.6%认为“同等重要”;只有6.8%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却是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
9.恋爱观念日趋开放
据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看法的调查中:2002年表示同意的为50%,2003年表示同意的为65%。从数字看,这是一个增长的趋势。大学生谈恋爱,受到学生身份的限制,因而许多人认为此时的恋爱应该保守一些,但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可以自由选择恋爱方式。在关于恋爱行为尺度调查中有5种恋爱行为,分别是拉手、接吻、爱抚、进行性行为、同居。半数以上男生选择了“同居”这一项,而女生普遍认为接吻或爱抚都是很正常的行为。
10.网恋日益盛行
除了传统的恋爱形式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恋爱又有了其虚拟形式:网恋。无形的网络开始取代月老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恋。网恋几乎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新公式,也成为e时代少男少女的一种新时尚,大学校园本来就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大学生又对新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且高校的网络已十分普及,因此在高校里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
11.恋爱观不够明确
据调查统计, 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自己的需要。现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爱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二) 大学生恋爱现状产生的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原因:
(1)生理需求: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
(2)心理需求: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 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一、社会情感的需求: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年前期开始显露。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关口,到了青年中、晚期,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进入大学校园,青年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等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点就是爱情。二、归属与服从的需求:归属和服从的需要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从属于社会,总要归于某个群体,得到他人的承认。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它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归属需要促使大学生向群体认同。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对群体的共同归属(尤其是一些很小的群体)又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归属和服从也会使大学生直接导向恋爱。三、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量的激增,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崛起,这就扩大了他们思维活动的自由度。从老师、家长束缚下的中学生到自己独立支配生活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大变迁又扩大了大学生行为活动的自由度。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日趋发展,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为今后立足社会而求知成材,也开始为今后建立家庭做准备。四、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也不例外。一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二是受逆反心理影响。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为“禁欲主义”,把师长的指点和规劝看作是“干涉内政”,把对他们进行恋爱与成材教育视作不信任,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封建保守,凡此种种心理对峙,种下的是不会开花结果的种子。
2.外界因素:
(1)学校:校方对大学生恋爱的消极回避政策。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平时默不做声,只有当学生们犯下错误,校方才加以介入,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办法过于简单、消极,一方面,缺少平时的引导教育,没有明确的态度,学生们会错误的理解成学校的默许;另一方面,当学生们一时冲动,做出越轨的事情,学校的处理又会令他们一生抱憾,如果平时多一点叮咛和监督,这样的悲剧是本可以避免
(2)社会:社会环境、生存空间的推波助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和社会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接受各种挑战和影响,对外开放政策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西方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也大量涌入中国。描写青年恋爱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出现情爱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们眼花缭乱,难辩是非。不健康的小报、黄色书刊、黄色光盘及黄色网站一度泛滥,对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涉足爱河,有的甚至偷尝禁果,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3)周围同学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
(三)大学生恋爱利弊
1. 利: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2。弊: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运河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姻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参考目录:
1] 大学恋爱现象扫描[EB].http://www.hubce.edu.cn/jwc/jwc5/messages/9624.html,2002-4-8.
[2] http://edu.china.com/zh_cn/schoolyard/humor/851/20010514/10024094.html.
[3] 大学生恋爱问题浅析[EB].http://www.chinaxgw.com/shownews.asp?newsid=209,2003-5-13.
[4] http://psychology.eastedu.com/xinlidt/030214_02.htm.
[5]http://www.student.sdnu.edu.cn/xljk/psycology.files%5Cdaxuesheng%5Clianai%5Clianai.htm.
[6] http://xszj.njau.edu.cn/zncc/supportfile/0/2003-3-11-16-28-15.htm.
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陈秋哲)
http://cnreads.com 大学中文网
http://www.qianhuaweb.com/20031022/ca115789.htm
楚天金报网络版 2004-11-26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85 更新时间:2007-12-10
(一) 当今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特点:
1.恋爱普遍化、公开化
在大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那你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于是,在教室、食堂、操场、道路上等公共场合中随处可见一双双,一对对的大学生恋人们的身影。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越发投入与大胆,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恋爱洪流中去。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2.女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男生
一是女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早,加之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她们对"感情港湾"和性爱的需求程度要强于男生;二是女大学生的绝对数小,占在校生的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在"对偶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只要自己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而素质较差的男生在校园"情场"上则要相对受冷落。
3.恋爱动机的多样化
据调查统计,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大学生只占30%,更多的是以“丰富生活”、“摆脱孤独寂寞”为目的,也有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的。他们只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走出了“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补空白,甚至有人在校外租房同居,但毕业时互相说声“拜拜”。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4。男生主动性高于女生
由于在校大学生男、女生比例悬殊。一般情况下,男生只有自己主动出击才能找到心仪的恋人。相对来讲,女生就可以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恋人。
5.文科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理科生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专业性质的影响。文科学生平时的课程较松,思想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谈恋爱正好可以充实闲暇生活,也满足了他们浪漫的思想。 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多,课后作业重,学习压力大, 因而恋爱比例要低些。 也许是文科学生在总体上比理工科学生的"情商"高一些。
6.恋爱随意性大
主要表现为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由于许多同学恋爱凭的是一时的冲动,对未来的事考虑的不是很清楚,通常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于是马上分手,接着找另一个。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成功率低,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
7.恋爱成功率低
由于恋爱随意性大,在校期间成功率就低,另外,大学毕业后不能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恋人分手的只要原因。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毕业的季节,也是分手的季节。
8.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43.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49.6%认为“同等重要”;只有6.8%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但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却是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
9.恋爱观念日趋开放
据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看法的调查中:2002年表示同意的为50%,2003年表示同意的为65%。从数字看,这是一个增长的趋势。大学生谈恋爱,受到学生身份的限制,因而许多人认为此时的恋爱应该保守一些,但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可以自由选择恋爱方式。在关于恋爱行为尺度调查中有5种恋爱行为,分别是拉手、接吻、爱抚、进行性行为、同居。半数以上男生选择了“同居”这一项,而女生普遍认为接吻或爱抚都是很正常的行为。
10.网恋日益盛行
除了传统的恋爱形式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恋爱又有了其虚拟形式:网恋。无形的网络开始取代月老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恋。网恋几乎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新公式,也成为e时代少男少女的一种新时尚,大学校园本来就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大学生又对新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且高校的网络已十分普及,因此在高校里上网聊天和网恋更为流行。
11.恋爱观不够明确
据调查统计, 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自己的需要。现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爱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二) 大学生恋爱现状产生的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原因:
(1)生理需求: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
(2)心理需求: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 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一、社会情感的需求: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年前期开始显露。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关口,到了青年中、晚期,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进入大学校园,青年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等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点就是爱情。二、归属与服从的需求:归属和服从的需要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从属于社会,总要归于某个群体,得到他人的承认。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它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归属需要促使大学生向群体认同。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对群体的共同归属(尤其是一些很小的群体)又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归属和服从也会使大学生直接导向恋爱。三、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量的激增,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崛起,这就扩大了他们思维活动的自由度。从老师、家长束缚下的中学生到自己独立支配生活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大变迁又扩大了大学生行为活动的自由度。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日趋发展,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为今后立足社会而求知成材,也开始为今后建立家庭做准备。四、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也不例外。一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二是受逆反心理影响。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为“禁欲主义”,把师长的指点和规劝看作是“干涉内政”,把对他们进行恋爱与成材教育视作不信任,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封建保守,凡此种种心理对峙,种下的是不会开花结果的种子。
2.外界因素:
(1)学校:校方对大学生恋爱的消极回避政策。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平时默不做声,只有当学生们犯下错误,校方才加以介入,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办法过于简单、消极,一方面,缺少平时的引导教育,没有明确的态度,学生们会错误的理解成学校的默许;另一方面,当学生们一时冲动,做出越轨的事情,学校的处理又会令他们一生抱憾,如果平时多一点叮咛和监督,这样的悲剧是本可以避免
(2)社会:社会环境、生存空间的推波助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和社会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接受各种挑战和影响,对外开放政策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西方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也大量涌入中国。描写青年恋爱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出现情爱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们眼花缭乱,难辩是非。不健康的小报、黄色书刊、黄色光盘及黄色网站一度泛滥,对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涉足爱河,有的甚至偷尝禁果,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3)周围同学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
(三)大学生恋爱利弊
1. 利: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2。弊: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运河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姻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参考目录:
1] 大学恋爱现象扫描[EB].http://www.hubce.edu.cn/jwc/jwc5/messages/9624.html,2002-4-8.
[2] http://edu.china.com/zh_cn/schoolyard/humor/851/20010514/10024094.html.
[3] 大学生恋爱问题浅析[EB].http://www.chinaxgw.com/shownews.asp?newsid=209,2003-5-13.
[4] http://psychology.eastedu.com/xinlidt/030214_02.htm.
[5]http://www.student.sdnu.edu.cn/xljk/psycology.files%5Cdaxuesheng%5Clianai%5Clianai.htm.
[6] http://xszj.njau.edu.cn/zncc/supportfile/0/2003-3-11-16-28-15.htm.
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陈秋哲)
http://cnreads.com 大学中文网
http://www.qianhuaweb.com/20031022/ca115789.htm
楚天金报网络版 200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