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二、漏损的分类及其管理策略
2.1漏损的分类
2.2漏损的管理措施
2.2.1表观漏损的管理策略
2.2.2真实漏损的解决策略
三.定性分析及定量管理
3.1分区计量理论
3.2漏损控制的基本前提:ALR理念
3.3数据分析
3.4案例分析
四.总结
一、概述
漏损随时都会发生,但一开始就能发现的话,可以大幅减少漏水量,如果没有实施漏损监控措施,漏损会越来越大。IWA的水量平衡表是分析漏损最科学的技术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漏损的组成,只有确定漏损的组成后,才能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定量管理。
二、漏损的分类及其管理策略
2.1漏损的分类
表1
依据表1可以看出,漏损主要分成表观漏损和真实漏损,他们共同构成了水司无收益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进一步细分的话,表观漏损又分为非法用水量和用户计量不准确造成的漏损水量,真实漏损又分为输配水干管漏失、蓄水池漏水及溢流、用户支管至计量表具之间的漏失水量。
2.2漏损的管理措施
在确定了漏损的组成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定量管理了。各种类型仪表的精度如表2所示:
表2
2.2.1表观漏损的管理策略
从解决表观漏损的角度,漏控管理策略如下:
(1)把管理重点放在用水大户上
(2)大户表具要求量程越宽越好
(3)大户表具要求选用远传监控表具
除了重点管理大用水户之外,对于出厂水流量计以及对居民用户仪表也要能保证其计量精度。
? 出厂水表准确度:出厂水表的准确度对计算系统的NRW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出厂水表的数量相对比较少,也就是说,每个水表都分配到相当大比例的水量。这意味着一个水表的误差,就足以对整个系统供水量的测量造成很大的冲击。不同类型的水表有不同的误差范围。
? 用户水表的准确度:用户水表的准确度也很重要。它和出厂水表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户水表的装设数量非常多。与出厂水表相比,每个用户水表计量的流量较小。用户水表计量的准确度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水表类型、厂牌、汰换政策、水表维护和水质。供水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决定因素制订准则,以确保用户用水量数据的准确度。
? 大用户水表的精度:在很多水司,大用户的数量可能只占到整体用户数量的很少一部分,但是其用水量可能占水司整体供水量的60~70%,所以,对于水司来说,管理好这部分水量才能更好地管理好漏损。
2.2.2真实漏损的解决策略
从解决真实漏损的角度,漏控管理策略如下:
(1)从下向上的建立DMA计量分区
(2)进行压力管理,降低主管压力
(3)按照资金实力逐步改造老旧管网
三.定性分析及定量管理
3.1分区计量理论
积极的漏失控制策略是经济有效及高效率漏失管理的必备条件,即便对某区域的破管或者漏失水量一无所知,然可采用监测流入该区域(或称之为DMA的计量分区)总流量的方法,来决定是否需要对该区域实施积极的漏损控制。该方法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且行之有效,作业人员越快分析DMA的流量数据,则能越快锁定破管或漏失发生的位置。
将开放的管网系统划分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计量分区,计量分区要求在独立分区的入口处安装监控设备,每一个监控设备记录进入分区的流量、压力,这样的区域具有指定的永久边界。
3.2漏损控制的基本前提:ALR理念
根据漏失发现的难易程度(或者说是可见与否),漏失又分为明漏和暗漏,总的漏失水量受ALR(关注、定位、修复)的影响,因此控制漏水时间就可以减少漏水量。
漏损总量=漏损瞬时流量×漏损持续时间
明漏一般由用户或者公众举报,明漏一般都能看到,明漏持续时间短,自来水公司每年损失的大部分水量来自于暗漏,因为暗漏的持续时间长。
一旦我们了解了漏损的组成以后,接下来必须确认具体的降漏措施。措施的实施基于关注、定位、修复(ALR)理念。该理念认为,任何来自泄露、溢流、不合格用户水表或其他因素的漏损都要经历如图1所示的三个阶段:
(1)关注阶段——供水企业关注到某个漏损出现需要的时间
(2)定位阶段——寻找漏损点需要的时间
(3)修复阶段——修复漏损所需要的时间
图1
漏损水量将持续增加,直到供水企业关注到这个问题,进行定位或定点,并最终修复或解决。地下漏损可能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无法察觉。因此,控制漏损必须确保供水企业减少对所有的组分予以关注、定位与修复所需要的时间。
对于水司比较关心的暗漏,关注阶段取决于漏控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复杂的管网以及较长的管线,水司无法获知漏水发生的位置,无法定位就无法修复。如果对管网每年普查探漏一次,那么探漏时间就很漫长了,水司也不可能每年进行探漏。
3.3数据分析
定期分析DMA的流量、压力数据,分析周期越短,漏损的水量也就越少,因此减少漏损的关键就是快速的感知到漏水。如果能每天分析一次DMA数据,那么获知暗漏的最长时间也就是24小时,缩短了关注时间也就是缩短了整个漏水的时间。
此外,定位时间和修复时间对于水司也比较关键,很多水司专门设有快速抢修小组,专门负责解决突发情况,为的就是缩短漏水时间。
现在很多数据分析都是通过分析DMA的最小夜间流量来快速发现暗漏的,这样可以:
(1)快速缩小存量漏失的范围,快速定位需要主动检漏的区域,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2)增量漏失的报警,针对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说爆管、漏点扩大等等
但是,夜间最小流量法只是一个方法论,它不能解决偷盗水的情况。针对于这类非法用水,还得需要引入回收率这个指标。
下面举例说明利用夜间最小流量和回收率这两个数据定性分析漏损问题,然后指导漏损控制策略的制定, 以及利用这两个数据定量考核、校对计量分区的实际漏损程度,以DMA的夜间最小流量和该分区的回收率分别为纵、横坐标绘图(见图2),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
(1)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B时,夜间最小流量高而回收率低,这种情况说明可能存在暗漏或者是存在表观漏损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应该重点加强真实漏损的控制,未来使其慢慢向A或者C转移,然后再向D转移,需要在不断进行漏控措施的时候反复校对这两个指标。
(2)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A时,夜间最小流量低而回收率也偏低,说明存在表观方面的原因,或者是有人偷盗水,这种情况下应重点加强表观漏损的控制,未来使其慢慢向区域B转移,面对这种问题时也是需要在进行漏控措施的时候反复校对这两组数据。
(3)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C时,夜间最小流量高而回收率也高,说明此时真实漏损为漏损控制的主要目标,这种情况下应该重点加强真实漏损的控制,未来使其慢慢向D转移,但同时也要对两组数据反复进行校核;
(4)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 D时,夜间最小流量低而回收率高,这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备注:对于夜间最小流量以及回收率这两组数据的校核,最好是能通过系统来分析,分析周期越短越好。
图2
3.4案例分析
粤东某自来水公司2015年试点安装了10个DMA分区,其中【xxx】这个小区建立DMA计量分区开始,它的回收率一直维持在72%左右,有的时候还略有偏低。
下图为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的回收率统计:
经DMA数据分析,其夜间最小流量只有1m3/h左右,但是水量回收率又不是很高,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夜间最小流量低而且回收率也低得情况,软件分析管网方面的物理漏损比较小,可能存在偷、盗水或水表误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回收率偏低。下图为夜间最小流量曲线截图:
根据分析得出,初步怀疑存在偷、盗水情况。从4月份开始,开始对DMA分区进行违章用水清查,利用夜间查漏的机会,在不惊动用户的情况下进行调查是否有偷、盗水的情况,在4月8日查到用户编号0460010X用户 【XX贸易公司】有私接水管的现象,经过开挖,证明了该用户从DN50入户管旁边私接一根DN15的铝塑管进入工厂里面用水。下面为现场查到私接水管图片:
经过处理拆除违章用水,对该用户进行处罚、教育。4月份该用户的用水量增加了587立方米,DMA分区的回收率提高到93.73%。 如下表:
四.总结
DMA运行使得可优先选取漏损探测与维修工作的区域,利用数据分析可以使管道修复工作更有效,制定用户水表更换计划更有针对性。结果是降低了供水企业的无收益水量NRW,使漏控工作更有效率,并且配水管网的管道运行更良好,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一、概述
二、漏损的分类及其管理策略
2.1漏损的分类
2.2漏损的管理措施
2.2.1表观漏损的管理策略
2.2.2真实漏损的解决策略
三.定性分析及定量管理
3.1分区计量理论
3.2漏损控制的基本前提:ALR理念
3.3数据分析
3.4案例分析
四.总结
一、概述
漏损随时都会发生,但一开始就能发现的话,可以大幅减少漏水量,如果没有实施漏损监控措施,漏损会越来越大。IWA的水量平衡表是分析漏损最科学的技术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漏损的组成,只有确定漏损的组成后,才能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定量管理。
二、漏损的分类及其管理策略
2.1漏损的分类
表1
依据表1可以看出,漏损主要分成表观漏损和真实漏损,他们共同构成了水司无收益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进一步细分的话,表观漏损又分为非法用水量和用户计量不准确造成的漏损水量,真实漏损又分为输配水干管漏失、蓄水池漏水及溢流、用户支管至计量表具之间的漏失水量。
2.2漏损的管理措施
在确定了漏损的组成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定量管理了。各种类型仪表的精度如表2所示:
表2
2.2.1表观漏损的管理策略
从解决表观漏损的角度,漏控管理策略如下:
(1)把管理重点放在用水大户上
(2)大户表具要求量程越宽越好
(3)大户表具要求选用远传监控表具
除了重点管理大用水户之外,对于出厂水流量计以及对居民用户仪表也要能保证其计量精度。
? 出厂水表准确度:出厂水表的准确度对计算系统的NRW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出厂水表的数量相对比较少,也就是说,每个水表都分配到相当大比例的水量。这意味着一个水表的误差,就足以对整个系统供水量的测量造成很大的冲击。不同类型的水表有不同的误差范围。
? 用户水表的准确度:用户水表的准确度也很重要。它和出厂水表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户水表的装设数量非常多。与出厂水表相比,每个用户水表计量的流量较小。用户水表计量的准确度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水表类型、厂牌、汰换政策、水表维护和水质。供水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决定因素制订准则,以确保用户用水量数据的准确度。
? 大用户水表的精度:在很多水司,大用户的数量可能只占到整体用户数量的很少一部分,但是其用水量可能占水司整体供水量的60~70%,所以,对于水司来说,管理好这部分水量才能更好地管理好漏损。
2.2.2真实漏损的解决策略
从解决真实漏损的角度,漏控管理策略如下:
(1)从下向上的建立DMA计量分区
(2)进行压力管理,降低主管压力
(3)按照资金实力逐步改造老旧管网
三.定性分析及定量管理
3.1分区计量理论
积极的漏失控制策略是经济有效及高效率漏失管理的必备条件,即便对某区域的破管或者漏失水量一无所知,然可采用监测流入该区域(或称之为DMA的计量分区)总流量的方法,来决定是否需要对该区域实施积极的漏损控制。该方法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且行之有效,作业人员越快分析DMA的流量数据,则能越快锁定破管或漏失发生的位置。
将开放的管网系统划分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计量分区,计量分区要求在独立分区的入口处安装监控设备,每一个监控设备记录进入分区的流量、压力,这样的区域具有指定的永久边界。
3.2漏损控制的基本前提:ALR理念
根据漏失发现的难易程度(或者说是可见与否),漏失又分为明漏和暗漏,总的漏失水量受ALR(关注、定位、修复)的影响,因此控制漏水时间就可以减少漏水量。
漏损总量=漏损瞬时流量×漏损持续时间
明漏一般由用户或者公众举报,明漏一般都能看到,明漏持续时间短,自来水公司每年损失的大部分水量来自于暗漏,因为暗漏的持续时间长。
一旦我们了解了漏损的组成以后,接下来必须确认具体的降漏措施。措施的实施基于关注、定位、修复(ALR)理念。该理念认为,任何来自泄露、溢流、不合格用户水表或其他因素的漏损都要经历如图1所示的三个阶段:
(1)关注阶段——供水企业关注到某个漏损出现需要的时间
(2)定位阶段——寻找漏损点需要的时间
(3)修复阶段——修复漏损所需要的时间
图1
漏损水量将持续增加,直到供水企业关注到这个问题,进行定位或定点,并最终修复或解决。地下漏损可能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无法察觉。因此,控制漏损必须确保供水企业减少对所有的组分予以关注、定位与修复所需要的时间。
对于水司比较关心的暗漏,关注阶段取决于漏控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复杂的管网以及较长的管线,水司无法获知漏水发生的位置,无法定位就无法修复。如果对管网每年普查探漏一次,那么探漏时间就很漫长了,水司也不可能每年进行探漏。
3.3数据分析
定期分析DMA的流量、压力数据,分析周期越短,漏损的水量也就越少,因此减少漏损的关键就是快速的感知到漏水。如果能每天分析一次DMA数据,那么获知暗漏的最长时间也就是24小时,缩短了关注时间也就是缩短了整个漏水的时间。
此外,定位时间和修复时间对于水司也比较关键,很多水司专门设有快速抢修小组,专门负责解决突发情况,为的就是缩短漏水时间。
现在很多数据分析都是通过分析DMA的最小夜间流量来快速发现暗漏的,这样可以:
(1)快速缩小存量漏失的范围,快速定位需要主动检漏的区域,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2)增量漏失的报警,针对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说爆管、漏点扩大等等
但是,夜间最小流量法只是一个方法论,它不能解决偷盗水的情况。针对于这类非法用水,还得需要引入回收率这个指标。
下面举例说明利用夜间最小流量和回收率这两个数据定性分析漏损问题,然后指导漏损控制策略的制定, 以及利用这两个数据定量考核、校对计量分区的实际漏损程度,以DMA的夜间最小流量和该分区的回收率分别为纵、横坐标绘图(见图2),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
(1)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B时,夜间最小流量高而回收率低,这种情况说明可能存在暗漏或者是存在表观漏损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应该重点加强真实漏损的控制,未来使其慢慢向A或者C转移,然后再向D转移,需要在不断进行漏控措施的时候反复校对这两个指标。
(2)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A时,夜间最小流量低而回收率也偏低,说明存在表观方面的原因,或者是有人偷盗水,这种情况下应重点加强表观漏损的控制,未来使其慢慢向区域B转移,面对这种问题时也是需要在进行漏控措施的时候反复校对这两组数据。
(3)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C时,夜间最小流量高而回收率也高,说明此时真实漏损为漏损控制的主要目标,这种情况下应该重点加强真实漏损的控制,未来使其慢慢向D转移,但同时也要对两组数据反复进行校核;
(4)当实测数据落在区域 D时,夜间最小流量低而回收率高,这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备注:对于夜间最小流量以及回收率这两组数据的校核,最好是能通过系统来分析,分析周期越短越好。
图2
3.4案例分析
粤东某自来水公司2015年试点安装了10个DMA分区,其中【xxx】这个小区建立DMA计量分区开始,它的回收率一直维持在72%左右,有的时候还略有偏低。
下图为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的回收率统计:
经DMA数据分析,其夜间最小流量只有1m3/h左右,但是水量回收率又不是很高,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夜间最小流量低而且回收率也低得情况,软件分析管网方面的物理漏损比较小,可能存在偷、盗水或水表误差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回收率偏低。下图为夜间最小流量曲线截图:
根据分析得出,初步怀疑存在偷、盗水情况。从4月份开始,开始对DMA分区进行违章用水清查,利用夜间查漏的机会,在不惊动用户的情况下进行调查是否有偷、盗水的情况,在4月8日查到用户编号0460010X用户 【XX贸易公司】有私接水管的现象,经过开挖,证明了该用户从DN50入户管旁边私接一根DN15的铝塑管进入工厂里面用水。下面为现场查到私接水管图片:
经过处理拆除违章用水,对该用户进行处罚、教育。4月份该用户的用水量增加了587立方米,DMA分区的回收率提高到93.73%。 如下表:
四.总结
DMA运行使得可优先选取漏损探测与维修工作的区域,利用数据分析可以使管道修复工作更有效,制定用户水表更换计划更有针对性。结果是降低了供水企业的无收益水量NRW,使漏控工作更有效率,并且配水管网的管道运行更良好,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