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 形象对比 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3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4,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近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5。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6。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7,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4.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8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9,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10   除此以外,反抗强暴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强暴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强暴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中国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中国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12《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强暴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13。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1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3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4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5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   6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   7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8唐红《书、剑与酒及侠之大者――解读中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2月   9谢楷模《豫让形象分析――兼论悲剧色彩》,《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4月   10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   11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12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13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蒙嘉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1级学生,主要从事产品外观造型设计

  【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 形象对比 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3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4,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近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   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   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5。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6。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   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7,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4.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   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酒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8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9,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10   除此以外,反抗强暴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强暴的代表。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强暴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中国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中国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12《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强暴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13。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1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3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4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5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   6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   7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8唐红《书、剑与酒及侠之大者――解读中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2月   9谢楷模《豫让形象分析――兼论悲剧色彩》,《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4月   10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   11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   12张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   13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蒙嘉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1级学生,主要从事产品外观造型设计


相关文章

  • [史记·刺客列传]与先秦的侠义精神
  • 摘 要:<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几位刺客悲壮的事迹.这些刺客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侠义精神,那就是不畏强权,重视名誉,己诺必诚,重情重孝,知遇之恩以命相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忠诚和情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查看


  •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难点 对荆 ...查看


  • 历史人物形象的画廊
  • 历史人物形象的画廊 --例谈<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22636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宋 飞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史 ...查看


  • [史记]选读--[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查看


  •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报 ...查看


  • 论_史记_刺客列传_中聂政的悲剧命运所呈现的美学价值
  • 2009.5 (下旬刊) 文化研究 论<史记·刺客列传>中聂政的悲剧命运所呈现的美学价值 王晓珊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冯玉洁 湖北·武汉 430079) 文章编号:1672-7894(20 ...查看


  • [荆轲传]中的牺牲精神
  • <荆轲传>中狭义爱国主义的牺牲精神教案 疏附县第二中学 袁崇平 一.教学目标 1 记忆并积累文本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和献身精神. 3 了解侠义的爱国主义虽然不能体现时代进步的特点,但是仍然 ...查看


  • [史记]人物传记叙事时间模式研究[高萍2002]
  • 2002年第6期 5史记6人物传记叙事时间模式研究 高 萍 5史记6人物传记在叙事时序上采用以自然时序为主的连贯叙事,自然流 畅而条贯有序.对自然时序暂时打破的插叙和补叙使得顺畅的叙事时间横生姿态.在叙事 1摘要2 时距上,详今略古,疏密有 ...查看


  • [史记][汉书]中作者精神倾向比较研究
  • 冯馨瑶 (贵州大学 科技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我国史传散文佳作代表<史记>与<汉书>在思想精神倾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史记>儒道互补而<汉书>独尊儒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