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案

一、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

“聊”文化—— 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

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

讲授新课: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

1、 合作探究:

(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

(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

(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

(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

(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新加坡《联合早报》2刊文说,互联网上可以读到中国网民使用的新词,从这些新产生的词汇中,可以形象地见识中国高速城市化下的人文景观变化。)

总结感悟: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学生举例基础上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进一步加深理解。

2、 合作探究

读材料: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

比如北京 “大气醇和”,上海 “开阔雅致”,广州 “生猛鲜活”,厦门 “美丽温馨”,成都 “悠闲洒脱”,武汉 “豪爽硬朗”。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如此评述城市文化

说一说:你认为我们青岛的特色文化有哪些?(抛砖引玉:如饮食、服饰、方言等) 议一议:关于城市精神有人这样概括:

• 西安:人文长安、融容世界

• 南京:厚德载物、同进文明

• 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 长沙: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 大连: 创造、创业、创世

• 深圳: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 青岛: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总结感悟: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目:文化是什么——揭开文化的面纱

过渡: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让我们一起帮助老前辈们揭开文化的神秘面纱!

3、 合作探究:关于“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你了解哪些?

图示图腾牛和网络文化、汉字的演进过程

探究感悟:

(1)文化的概念———指广义文化

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例如:文学作品、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

B、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练一练:

1.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泰山童子”

②2009年举办中国俄语年

③10月16日济南为迎全运开幕式成功实施销云技术

④四川九寨沟的自然遗产

⑤温家宝总理对朝鲜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有

• 2010年4月10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举行全球首映式

• ②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月5日在京举行

• 山东某所中学观看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

• 10月1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祖国60华诞庆祝活动

• 我校组织师生学习“科学发展观”

4、合作探究:品味名词:“修行”—— “行”经“修”方成,即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

如对“月亮”的理解: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而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总结感悟: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未都:收藏,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载体。任何的收藏品,一旦离开文化内涵将索然无味。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现存历代的文物是人类发展的坐标,它向我们如实地数说我们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文物时至今日依然起到“镜子”的作用,以此参照我们的文明,反思我们的今天。

总结感悟: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

阶段小结:(略)

4、练一练: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第三目:文化的力量——体味文化的力量

过渡语:那么,文化有何作用呢?——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下面我们来探究:文化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合作探究

资料:7月影市无疑将是《唐山大地震》的天下,据闻观众无不泪洒影院。记者日前也在北京观看了此片,这枚传说中的催泪弹果然厉害,散场后有女观众哭到眼肿如桃,走路几乎都要扶着墙。记者上前询问,她只摆手不答,影片之“撕心裂肺”可见一斑。

《唐山大地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为什么《唐山大地震》“催泪效果厉害”?

《左传》:“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汶川地震温总理题词“大难兴邦”,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或许,正是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得今天的唐山。。。。

唐山新貌: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今日的唐山城市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人均居住面积、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等,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一大批高品位、高质量的美丽社区已经成为城市明丽的音符。一座美丽、富饶、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新

唐山巍然屹立于渤海之滨。

——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荣誉奖:涅磐后的凤凰新城

——唐山港京唐港区:渤海湾璀璨的港口新星

——北方瓷都:中国陶瓷工业发祥地创新升级

——南湖公园:“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俏夕阳”:展现唐山活力的地域文化品牌“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

——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国未来的鹿特丹

——青年志愿者行动:爱心使者播撒人间真情(16万余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以行动来诠释爱的精神,从而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教师展示:唐山新貌 图

感悟总结: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国家的历史中。

C、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小结:(整理本课知识要点与体系)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特征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课后延伸:主题:校园周边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倡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在备课时就琢磨着怎样才能很好的落实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政治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这样看来,高中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并非回归虚拟的生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个观点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较好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案

一、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

“聊”文化—— 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

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

讲授新课: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

1、 合作探究:

(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

(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

(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

(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

(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新加坡《联合早报》2刊文说,互联网上可以读到中国网民使用的新词,从这些新产生的词汇中,可以形象地见识中国高速城市化下的人文景观变化。)

总结感悟: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文化具有普遍性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学生举例基础上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进一步加深理解。

2、 合作探究

读材料: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

比如北京 “大气醇和”,上海 “开阔雅致”,广州 “生猛鲜活”,厦门 “美丽温馨”,成都 “悠闲洒脱”,武汉 “豪爽硬朗”。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如此评述城市文化

说一说:你认为我们青岛的特色文化有哪些?(抛砖引玉:如饮食、服饰、方言等) 议一议:关于城市精神有人这样概括:

• 西安:人文长安、融容世界

• 南京:厚德载物、同进文明

• 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 长沙: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 大连: 创造、创业、创世

• 深圳: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 青岛: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总结感悟: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目:文化是什么——揭开文化的面纱

过渡: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让我们一起帮助老前辈们揭开文化的神秘面纱!

3、 合作探究:关于“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你了解哪些?

图示图腾牛和网络文化、汉字的演进过程

探究感悟:

(1)文化的概念———指广义文化

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例如:文学作品、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

B、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练一练:

1.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泰山童子”

②2009年举办中国俄语年

③10月16日济南为迎全运开幕式成功实施销云技术

④四川九寨沟的自然遗产

⑤温家宝总理对朝鲜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有

• 2010年4月10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举行全球首映式

• ②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月5日在京举行

• 山东某所中学观看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

• 10月1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祖国60华诞庆祝活动

• 我校组织师生学习“科学发展观”

4、合作探究:品味名词:“修行”—— “行”经“修”方成,即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

如对“月亮”的理解: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而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总结感悟: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未都:收藏,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载体。任何的收藏品,一旦离开文化内涵将索然无味。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现存历代的文物是人类发展的坐标,它向我们如实地数说我们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文物时至今日依然起到“镜子”的作用,以此参照我们的文明,反思我们的今天。

总结感悟: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

阶段小结:(略)

4、练一练: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第三目:文化的力量——体味文化的力量

过渡语:那么,文化有何作用呢?——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下面我们来探究:文化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合作探究

资料:7月影市无疑将是《唐山大地震》的天下,据闻观众无不泪洒影院。记者日前也在北京观看了此片,这枚传说中的催泪弹果然厉害,散场后有女观众哭到眼肿如桃,走路几乎都要扶着墙。记者上前询问,她只摆手不答,影片之“撕心裂肺”可见一斑。

《唐山大地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结合视频和材料,思考:为什么《唐山大地震》“催泪效果厉害”?

《左传》:“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汶川地震温总理题词“大难兴邦”,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或许,正是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得今天的唐山。。。。

唐山新貌: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今日的唐山城市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人均居住面积、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等,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一大批高品位、高质量的美丽社区已经成为城市明丽的音符。一座美丽、富饶、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新

唐山巍然屹立于渤海之滨。

——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荣誉奖:涅磐后的凤凰新城

——唐山港京唐港区:渤海湾璀璨的港口新星

——北方瓷都:中国陶瓷工业发祥地创新升级

——南湖公园:“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俏夕阳”:展现唐山活力的地域文化品牌“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

——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国未来的鹿特丹

——青年志愿者行动:爱心使者播撒人间真情(16万余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以行动来诠释爱的精神,从而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教师展示:唐山新貌 图

感悟总结: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国家的历史中。

C、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小结:(整理本课知识要点与体系)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特征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课后延伸:主题:校园周边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倡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在备课时就琢磨着怎样才能很好的落实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政治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这样看来,高中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并非回归虚拟的生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个观点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较好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文章

  • [教案]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 ...查看


  • 走进青春教案
  • <走进青春>教案 一 2.青春期的烦恼及其对策 学生阅读P35的图思考: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的变化,你有哪些烦恼和顾虑? 教师选择其有代表性的烦恼和忧虑进行讲解和疏导. ※痘痘的成因及其对策(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的相关知 ...查看


  • 启维托起草原教案
  • 约3630个字. 第7课<托起草原>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汪启洲 教学目的: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 ...查看


  • [病梅馆记]教案(一)
  •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旨意. 教学建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字 ...查看


  • [渔父(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 主备人 闫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境.3.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查看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 ...查看


  • 一年级美术教案 看谁涂得更好看
  • 教材分析:画笔和色彩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自幼儿时期,他们就喜欢在随意的涂抹中体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体味创造的成就感:体味快乐:这种体味是审美的摇篮.在学习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色彩,注意统一纠正某些颜色的不规范名称.本课在认识色彩的基础 ...查看


  • 新沂市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示范课教案
  • 古 典 诗 歌 鉴 赏 授课  叶其全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  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 ...查看


  • [芦花荡]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 芦花荡(方案a)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 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