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儒学三纲八目

维新儒学三纲八目

江西豫章书院 吴军豹 《大学•原典》载明儒学乃有三纲八目,为千百年学者指南。三纲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编者见三纲尚心学,致良知之法;八目尚理学,正学之门也。然理学、心学皆为儒学,顿渐归一是为坦途。今日之维新儒学,理心归一的同时,更应融汇以人为本之现代心理学观点。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之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对比,可以很明显得出中西方文化原本就有对应的联系。这种办法将使儒学恢复“以人为本”的属性,并成为满足现代人心理需求的一剂良药。编者据此宗旨,观澜而体察,效大学而得维新儒学三纲八目章。

按语释义

《大学•原典》载明学习儒学有三纲八目,是千百年来学者的指南。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三纲尚心学,倾向于“致良知”的方法。八目尚理学,是道学的基础。理学与心学都是儒学的组成部分,两者顿渐归一是正确的方向。今天我们要发展创新儒学,在理学与心学顿渐归一的同时,还可以融汇先带你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之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对比,人类中西方的哲学观点具备有贯通之处。用这种方向探究儒学,可以去杂存精地恢复儒学以人为本的特质,而成为在当代社会中能够起积极作用的必需学问和必要途径。编者根据这个研究宗旨,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而内心体察,根据《大学》的笔法写了这篇文章。

正文之维新儒学三纲

人生作何等人?所行何等事?皆此心也。心之动乃意,心之机乃知,心之仁乃情,心之势乃行。人之道,知情意行而已。心存内外,亦有所别。外循义,内自重,是为君子;内外归一,可比圣贤。 故三纲者,外以循义为纲,内

以自重为纲,中以沟通为纲。若外不循义,内不自重,可谓患在心头,毫无幸福可言。惧患而能自重,自重而能勤谦,勤谦而能正学,正学而能循义,循义而能不孤,不孤而后能得。反之,孤戾者寡恩,寡恩者邪说,邪说者强难,强难者妄为,妄为者败亡。自天道皆内外而化,中以沟通。若无沟通,理刻心空而无生机。此三纲者,可包罗万象,且如十手所指。

正文释义之维新儒学三纲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都源自于他的本心。心发动产生意,心的技巧产生知,心的弱处产生情,心的力量产生行。知情意行即是人无时无刻不具有的心理行为。心有对内对外的区别。如果对外能遵循道义,对内能自重,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内外能做到一致,就可以成为圣贤一样的人。 因此可以得出“三纲”的内容,对外以遵循道义为纲,对内以重视自己的存在为纲,两者之间以良好的沟通为纲。如果对外不遵循道义,对内不重视自己的存在,可以忧患已经在心头,毫无幸福可言。一个人因为害怕忧患,而自重,因为自重而愿意努力和谦虚,因为努力和谦虚而能学习正道,因为学习正道而能遵循道义,因为遵循道义而能不孤独,因为不孤独而能得到幸福。反之,孤独而怨戾的人会产生淡漠,因淡漠而产生歪理邪说,因歪理邪说而产生强人所难,因强人所难而产生乱作为,乱作为的人必将失败。所有的道理都是自内部升华而实现外部的教化,执中予以沟通平衡。如果内外缺失沟通平衡。理学就苛刻而心学就会空泛,使儒学失去了生机。

因此,学习维新儒学三纲,可以做到包罗万象,清楚明白。

正文之维新儒学八目:

万象在于一人一事之说,必欲其至善而永永。欲其至善者必先得维新之道;欲得维新之道者必先精诚;欲精诚者必先性化;欲性化者必先寡尤;欲寡尤者必先意志;欲意志者必先惜缘;欲惜缘者必先心静。心静而惜缘起,惜缘而探意志,意志而遇寡尤,寡尤而辨性化,性化而致精诚,精诚而升维新,维新而大成至善之永永。以执中论人之顺逆、贫富、义利、成败、兴衰皆以“寡尤”“性化”为本,即阳明“破心贼”之说。执中此二,上可修维新至善,下可探心静缘起,融通中西学逻辑,点化宗教、哲学、科学之宗旨,为破立道学而明用,学者身心之关要也!详列八目:

一曰心静:静乃心冥。宇宙之大,生未知,死未知,皆静中养蓄。人皆知静而后动,成长之道,此心易见。亦须知动然后静,兴替之理,此心不易见。心道相合必先其心静。先于心静中体认大本末,缘起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清明。

二曰惜缘:伦理关系、事务等能见之萌发者,皆起自于缘。优秀者,莫不惜缘。孝悌之事皆是惜缘之事。

三曰意志:立志坚强者,能苦心孤诣,能忍辱负重,有为之始也。

四曰寡尤 :世事顺逆本平常,当事尽心而已。尤其逆境之中,不必患得患失,相信时间皆可平之。

五曰性化:

人之欲望与生俱来,其因生理。惩忿窒欲,规条而已,常人所难。惟以之转化,精诚于业,得此道者,莫不成功而弗叛。

六曰精诚: 世上有所成者,必修精诚之功。聚志于一事一业,偕行贤德,而后百川。前说意志与此精诚何所别?有意志者未必精诚,意志或可为事所逼,而精诚乃修心而发。意志未经寡尤、性化必有大折。经之,庶几可称精诚。

七曰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家国身事若无创新,其机必弊。维新所在,一在于人才使之发轫。

八曰至善:至善,非大成之人不敢居,故谓之“止于至善”。阳明先生以“为善去恶乃格物”为四句之顶,行之则“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此为千古之向。常人可永近之,而永不能纯之,犹数学“反比例函数”之理。

正文释义之维新儒学八目

从大到小,应用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为了实现“至善”的高端境界。

如果想要实现“至善”高境界,必先学到不断发展创新的技能;想要实现不断发展创新的境界,必先学到精力集中,真诚的信念;想要实现精力集中,真诚的信念,必先学到能使心理与生理的不足之处得到超越的转化;想要使心理与生理的不足之处得到超越的转化,必先能做到不患得患失的洒脱;想要做到不

患得患失的洒脱,必先学到愿意苦干的意志;想要做到愿意苦干的意志,必先学到重视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想要实现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必先心静而不浮躁地去思考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心静而能珍惜缘分;珍惜缘分而能启发意志;有意志难免顺境逆境,需要做到不患得患失;做到不患得患失才能辨别欲望的转化;做到超越的性化,就可以做到精诚做好学业或者事业;实现的精诚的学业和事业后需要推进创新不弊的机制;实现创新不弊的机制,然后才是最高的境界“大成至善”,这是永恒的精神财富。按照“叩其两端而执行”的修身原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贫穷与富贵、道义与利益、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败都应从不患得患失和欲望超越转化中辨别与实践。这即是王阳明“破心贼”的意思。重视应用这二目,上可以修炼维新、至善的境界,下可以清晰心静、缘起的根本。可以融汇逻辑心理学,贯通并讲清楚宗教、科学、哲学的宗旨。这是破立旧儒学而实现现代应用的关键要点,也是现代儒学者修炼身心的关键要点。详列八目如下:

第一 心静。

静是心的孵化状态,宇宙浩瀚,其发生时不可知,其消亡时不可知,都是于静冥之中得到养蓄。所有人都是知道静然后动,这个道理是成长过程,在内心容易发现;知道动然后静,这个道理是兴替原理,在内心不容易发现。心与道合必先心静。于静中去体察世间的根本枝末,待事务产生事就可以做到理智,处事应物自然就是清晰明白。

第二 惜缘。

父子有亲等伦理关系等各项事务能觉察到的萌发状态的,都是缘分。优秀的人都是惜缘的人,孝悌的道理也是因为珍惜与父母、与兄弟的缘分。

第三 意志:

能立志坚强的人,可以做到为实现更好的生活而苦心孤诣,忍辱负重,是有作为的开始。

第四 寡尤。

世间的事,遇到顺境逆境也属正常,当事的时候用心去处理就好。尤其是在逆境的时候,不必患得患失,相信时间可以缓解一切困难。

第五 性化。

作为生物的一种,人的欲望与生俱来。对于惩忿窒欲的规条,一般人很难做到。只有通过转化实现超越的办法。往精力集中于学业、事业的道路上去,能做到这点的人,既成功,且能不折腾。

第六 精诚。

世上能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有精诚的修为。聚焦于一事一业的力度,顺应时代发展,重视贤才,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意志与精诚的区别是什么?有意志的人未必能说是精诚的人。意志或许是因为条件逼迫产生,而精诚乃是经历修心成功而得到启发的。意志没有经历去除患得患失、及超越转化自身的弱点,一定还会有大的挫折。经历这些去提炼,才能称之为精诚。

第七 维新。

《大学》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个人的身事、家事、国事如果失去了创新,当初再好的机制都会产生不符合时代的弊端。维新的重点,都在于有识之士的推动。

第八 至善。

只有实现大成境界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至善。所以《大学》三纲中讲“止于至善”是最高境界。王阳明先生“四句教”以“为善去恶乃格物”为顶层功夫,能做到的人生可以说是此心光明,无怨无悔。“至善”是古今以来所有儒学者的理想目标。对常人来说,“至善”像“反比例函数”一样,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不能到达。

作者为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豫章书院山长、中国职业技能在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秘书处负责人、南昌心理学会副会长、心理学客座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擅长心学与青少年教育、著有《豫章书院志》、《家道乡约》、《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等书。

维新儒学三纲八目

江西豫章书院 吴军豹 《大学•原典》载明儒学乃有三纲八目,为千百年学者指南。三纲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编者见三纲尚心学,致良知之法;八目尚理学,正学之门也。然理学、心学皆为儒学,顿渐归一是为坦途。今日之维新儒学,理心归一的同时,更应融汇以人为本之现代心理学观点。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之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对比,可以很明显得出中西方文化原本就有对应的联系。这种办法将使儒学恢复“以人为本”的属性,并成为满足现代人心理需求的一剂良药。编者据此宗旨,观澜而体察,效大学而得维新儒学三纲八目章。

按语释义

《大学•原典》载明学习儒学有三纲八目,是千百年来学者的指南。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三纲尚心学,倾向于“致良知”的方法。八目尚理学,是道学的基础。理学与心学都是儒学的组成部分,两者顿渐归一是正确的方向。今天我们要发展创新儒学,在理学与心学顿渐归一的同时,还可以融汇先带你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之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对比,人类中西方的哲学观点具备有贯通之处。用这种方向探究儒学,可以去杂存精地恢复儒学以人为本的特质,而成为在当代社会中能够起积极作用的必需学问和必要途径。编者根据这个研究宗旨,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而内心体察,根据《大学》的笔法写了这篇文章。

正文之维新儒学三纲

人生作何等人?所行何等事?皆此心也。心之动乃意,心之机乃知,心之仁乃情,心之势乃行。人之道,知情意行而已。心存内外,亦有所别。外循义,内自重,是为君子;内外归一,可比圣贤。 故三纲者,外以循义为纲,内

以自重为纲,中以沟通为纲。若外不循义,内不自重,可谓患在心头,毫无幸福可言。惧患而能自重,自重而能勤谦,勤谦而能正学,正学而能循义,循义而能不孤,不孤而后能得。反之,孤戾者寡恩,寡恩者邪说,邪说者强难,强难者妄为,妄为者败亡。自天道皆内外而化,中以沟通。若无沟通,理刻心空而无生机。此三纲者,可包罗万象,且如十手所指。

正文释义之维新儒学三纲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都源自于他的本心。心发动产生意,心的技巧产生知,心的弱处产生情,心的力量产生行。知情意行即是人无时无刻不具有的心理行为。心有对内对外的区别。如果对外能遵循道义,对内能自重,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内外能做到一致,就可以成为圣贤一样的人。 因此可以得出“三纲”的内容,对外以遵循道义为纲,对内以重视自己的存在为纲,两者之间以良好的沟通为纲。如果对外不遵循道义,对内不重视自己的存在,可以忧患已经在心头,毫无幸福可言。一个人因为害怕忧患,而自重,因为自重而愿意努力和谦虚,因为努力和谦虚而能学习正道,因为学习正道而能遵循道义,因为遵循道义而能不孤独,因为不孤独而能得到幸福。反之,孤独而怨戾的人会产生淡漠,因淡漠而产生歪理邪说,因歪理邪说而产生强人所难,因强人所难而产生乱作为,乱作为的人必将失败。所有的道理都是自内部升华而实现外部的教化,执中予以沟通平衡。如果内外缺失沟通平衡。理学就苛刻而心学就会空泛,使儒学失去了生机。

因此,学习维新儒学三纲,可以做到包罗万象,清楚明白。

正文之维新儒学八目:

万象在于一人一事之说,必欲其至善而永永。欲其至善者必先得维新之道;欲得维新之道者必先精诚;欲精诚者必先性化;欲性化者必先寡尤;欲寡尤者必先意志;欲意志者必先惜缘;欲惜缘者必先心静。心静而惜缘起,惜缘而探意志,意志而遇寡尤,寡尤而辨性化,性化而致精诚,精诚而升维新,维新而大成至善之永永。以执中论人之顺逆、贫富、义利、成败、兴衰皆以“寡尤”“性化”为本,即阳明“破心贼”之说。执中此二,上可修维新至善,下可探心静缘起,融通中西学逻辑,点化宗教、哲学、科学之宗旨,为破立道学而明用,学者身心之关要也!详列八目:

一曰心静:静乃心冥。宇宙之大,生未知,死未知,皆静中养蓄。人皆知静而后动,成长之道,此心易见。亦须知动然后静,兴替之理,此心不易见。心道相合必先其心静。先于心静中体认大本末,缘起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清明。

二曰惜缘:伦理关系、事务等能见之萌发者,皆起自于缘。优秀者,莫不惜缘。孝悌之事皆是惜缘之事。

三曰意志:立志坚强者,能苦心孤诣,能忍辱负重,有为之始也。

四曰寡尤 :世事顺逆本平常,当事尽心而已。尤其逆境之中,不必患得患失,相信时间皆可平之。

五曰性化:

人之欲望与生俱来,其因生理。惩忿窒欲,规条而已,常人所难。惟以之转化,精诚于业,得此道者,莫不成功而弗叛。

六曰精诚: 世上有所成者,必修精诚之功。聚志于一事一业,偕行贤德,而后百川。前说意志与此精诚何所别?有意志者未必精诚,意志或可为事所逼,而精诚乃修心而发。意志未经寡尤、性化必有大折。经之,庶几可称精诚。

七曰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家国身事若无创新,其机必弊。维新所在,一在于人才使之发轫。

八曰至善:至善,非大成之人不敢居,故谓之“止于至善”。阳明先生以“为善去恶乃格物”为四句之顶,行之则“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此为千古之向。常人可永近之,而永不能纯之,犹数学“反比例函数”之理。

正文释义之维新儒学八目

从大到小,应用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为了实现“至善”的高端境界。

如果想要实现“至善”高境界,必先学到不断发展创新的技能;想要实现不断发展创新的境界,必先学到精力集中,真诚的信念;想要实现精力集中,真诚的信念,必先学到能使心理与生理的不足之处得到超越的转化;想要使心理与生理的不足之处得到超越的转化,必先能做到不患得患失的洒脱;想要做到不

患得患失的洒脱,必先学到愿意苦干的意志;想要做到愿意苦干的意志,必先学到重视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想要实现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必先心静而不浮躁地去思考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心静而能珍惜缘分;珍惜缘分而能启发意志;有意志难免顺境逆境,需要做到不患得患失;做到不患得患失才能辨别欲望的转化;做到超越的性化,就可以做到精诚做好学业或者事业;实现的精诚的学业和事业后需要推进创新不弊的机制;实现创新不弊的机制,然后才是最高的境界“大成至善”,这是永恒的精神财富。按照“叩其两端而执行”的修身原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贫穷与富贵、道义与利益、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败都应从不患得患失和欲望超越转化中辨别与实践。这即是王阳明“破心贼”的意思。重视应用这二目,上可以修炼维新、至善的境界,下可以清晰心静、缘起的根本。可以融汇逻辑心理学,贯通并讲清楚宗教、科学、哲学的宗旨。这是破立旧儒学而实现现代应用的关键要点,也是现代儒学者修炼身心的关键要点。详列八目如下:

第一 心静。

静是心的孵化状态,宇宙浩瀚,其发生时不可知,其消亡时不可知,都是于静冥之中得到养蓄。所有人都是知道静然后动,这个道理是成长过程,在内心容易发现;知道动然后静,这个道理是兴替原理,在内心不容易发现。心与道合必先心静。于静中去体察世间的根本枝末,待事务产生事就可以做到理智,处事应物自然就是清晰明白。

第二 惜缘。

父子有亲等伦理关系等各项事务能觉察到的萌发状态的,都是缘分。优秀的人都是惜缘的人,孝悌的道理也是因为珍惜与父母、与兄弟的缘分。

第三 意志:

能立志坚强的人,可以做到为实现更好的生活而苦心孤诣,忍辱负重,是有作为的开始。

第四 寡尤。

世间的事,遇到顺境逆境也属正常,当事的时候用心去处理就好。尤其是在逆境的时候,不必患得患失,相信时间可以缓解一切困难。

第五 性化。

作为生物的一种,人的欲望与生俱来。对于惩忿窒欲的规条,一般人很难做到。只有通过转化实现超越的办法。往精力集中于学业、事业的道路上去,能做到这点的人,既成功,且能不折腾。

第六 精诚。

世上能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有精诚的修为。聚焦于一事一业的力度,顺应时代发展,重视贤才,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意志与精诚的区别是什么?有意志的人未必能说是精诚的人。意志或许是因为条件逼迫产生,而精诚乃是经历修心成功而得到启发的。意志没有经历去除患得患失、及超越转化自身的弱点,一定还会有大的挫折。经历这些去提炼,才能称之为精诚。

第七 维新。

《大学》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个人的身事、家事、国事如果失去了创新,当初再好的机制都会产生不符合时代的弊端。维新的重点,都在于有识之士的推动。

第八 至善。

只有实现大成境界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至善。所以《大学》三纲中讲“止于至善”是最高境界。王阳明先生“四句教”以“为善去恶乃格物”为顶层功夫,能做到的人生可以说是此心光明,无怨无悔。“至善”是古今以来所有儒学者的理想目标。对常人来说,“至善”像“反比例函数”一样,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不能到达。

作者为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豫章书院山长、中国职业技能在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秘书处负责人、南昌心理学会副会长、心理学客座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擅长心学与青少年教育、著有《豫章书院志》、《家道乡约》、《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等书。


相关文章

  • 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 东电中学高2013级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2015年6月) 必修三 中国思想文化史部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 ...查看


  • 历史必修三
  • 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 一.知识体系 儒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及影响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冲击(魏晋南北 ...查看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_全
  •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 ...查看


  • 儒家文化的演变
  • (一)演变: 1.春秋---创立: (1)原因: 根本: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具体: ①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优待知识分子. ②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导演活跃. ④私 ...查看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
  • 2012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纲要(文化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 ...查看


  • 人民版历史考纲复习要点归纳:必修三
  • 人民版历史考纲要求详解:必修三 (附会考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 行)整理) 学习文化史的原理 (1)社会根源:经济 政治 (2)所处的阶级立场 (3)文化的继承.借鉴 所涉及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 ...查看


  • 高二历史必修三
  •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讲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 ...查看


  • 历史必修三试题
  • 2015级文科历史周练试题 王广松 2016-10-7 一.选择题(24×2=48分)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 历史必修三 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 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 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 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9百家争鸣出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