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修无证--无为法的实践

无修无证--无为法的实践

“无修无证”四字,同修们并不陌生,但就其内在的含义,了解的人并不多。有很多人认为无修无证只是果地的境界,其实,从发心直到果地,没有一处能离开此四字。

首先,从读经的角度看,《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说一切佛法,不论禅、密、净,还是八万四千法门,也不论三藏十二部中的任何一经一论,或高僧大德的开示,其内容都是无为法,也只有修无为法,才能成圣成贤,仿佛做菩萨。无为法讲得具体一些,就是无修无证,要修无为法,就必须了解无修无证的奥义。无修者,于修行不起心,无证者,于证果不贪图,无修无证,即是放下一切之意,即世法出世法都放下。无修无证,自然心净,心净则佛土净。世法与佛法,在修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世法长知见,佛法长智慧。在现代社会,大多学佛人是沿着闻思修的道路,在学佛上步步深入的,如果在学佛初期,没有建立无为观,还是按世间法的学习方式进行,将佛法建立在意识之上,不断增长知见,就会学得越多,越是迷惑颠倒,背觉合尘,古大德称之为头上安头。这对于学佛来说,是极大的误区,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危害他人。因此,在读经初期,就应该彻底地摒弃世间法的学习方式,从放下开始,修也无修,证也无证,读也未曾读,行也未曾行,不离一切法,不染一切法,明明了了,增长智慧,这才是正确的学佛方法。

其次,从修行的角度看,念佛、参禅、持咒、止观、数息等方法,是修行人常用的方法,每种方法,大同小异,它们都是遵循了无修无证的原则起修的。修行,不是修出来另外一尊佛,而是无修,于不起心、不动念处,恢复本来面目;不是捡起来,让念头越修越多,而是将无量的念头逐渐放下,由多到少,一念代万念;也不是以妄念为基础的修行,而是建立在清净心上修行,这才是正道、智慧,从清净心中来。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遵循无修无证的规律,有所求,有所修,有所证,譬如念佛人追求瑞相,修禅者追求境界,修密者追求神通,都有人魔的可能性。“宁可累劫不悟,不可一日入魔”,修行人要特别警惕。修行应该先修清净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识本性,证涅槃。无修无证,从修行的角度讲,是无为法实践的全过程。

第三,只有证得涅槃,才是果地。从果地看,一切相,一切法,法性本空,一尘不染。诸相无可执著,诸法无修无证,万法皆空,心生离法。此时,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佛出世,一切佛皆出”;看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山河大地皆如来”。在这里讲修证二字,已是多余,它的作用不过是度化有情的方便而已。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执著妄想者不可证得。”无修无证就是放下执著妄想,放下一切烦恼,认得本性,获大自在。任何人修行离不开这个原则,遵循了这个规律,自得心开,华开见佛;违犯其规律,南辕北辙,虽修累劫,终不能成就。

随喜恭请

本图文转载 佛弟子文库

音图框引用网络

无修无证--无为法的实践

“无修无证”四字,同修们并不陌生,但就其内在的含义,了解的人并不多。有很多人认为无修无证只是果地的境界,其实,从发心直到果地,没有一处能离开此四字。

首先,从读经的角度看,《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说一切佛法,不论禅、密、净,还是八万四千法门,也不论三藏十二部中的任何一经一论,或高僧大德的开示,其内容都是无为法,也只有修无为法,才能成圣成贤,仿佛做菩萨。无为法讲得具体一些,就是无修无证,要修无为法,就必须了解无修无证的奥义。无修者,于修行不起心,无证者,于证果不贪图,无修无证,即是放下一切之意,即世法出世法都放下。无修无证,自然心净,心净则佛土净。世法与佛法,在修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世法长知见,佛法长智慧。在现代社会,大多学佛人是沿着闻思修的道路,在学佛上步步深入的,如果在学佛初期,没有建立无为观,还是按世间法的学习方式进行,将佛法建立在意识之上,不断增长知见,就会学得越多,越是迷惑颠倒,背觉合尘,古大德称之为头上安头。这对于学佛来说,是极大的误区,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危害他人。因此,在读经初期,就应该彻底地摒弃世间法的学习方式,从放下开始,修也无修,证也无证,读也未曾读,行也未曾行,不离一切法,不染一切法,明明了了,增长智慧,这才是正确的学佛方法。

其次,从修行的角度看,念佛、参禅、持咒、止观、数息等方法,是修行人常用的方法,每种方法,大同小异,它们都是遵循了无修无证的原则起修的。修行,不是修出来另外一尊佛,而是无修,于不起心、不动念处,恢复本来面目;不是捡起来,让念头越修越多,而是将无量的念头逐渐放下,由多到少,一念代万念;也不是以妄念为基础的修行,而是建立在清净心上修行,这才是正道、智慧,从清净心中来。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遵循无修无证的规律,有所求,有所修,有所证,譬如念佛人追求瑞相,修禅者追求境界,修密者追求神通,都有人魔的可能性。“宁可累劫不悟,不可一日入魔”,修行人要特别警惕。修行应该先修清净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识本性,证涅槃。无修无证,从修行的角度讲,是无为法实践的全过程。

第三,只有证得涅槃,才是果地。从果地看,一切相,一切法,法性本空,一尘不染。诸相无可执著,诸法无修无证,万法皆空,心生离法。此时,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佛出世,一切佛皆出”;看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山河大地皆如来”。在这里讲修证二字,已是多余,它的作用不过是度化有情的方便而已。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执著妄想者不可证得。”无修无证就是放下执著妄想,放下一切烦恼,认得本性,获大自在。任何人修行离不开这个原则,遵循了这个规律,自得心开,华开见佛;违犯其规律,南辕北辙,虽修累劫,终不能成就。

随喜恭请

本图文转载 佛弟子文库

音图框引用网络


相关文章

  • 论无为_有为与不为
  • 第18卷第4期 2003年11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OF E LECTRIC POWER (S OCI A L SCIE NCE ) V ol . 18N ...查看


  • 2013年述德报告
  • 2013年度述德报告 单位:自动化部 姓名:王 书 二〇一四年一月六日 一年来,我努力在工作实践中加强学习锻炼,做到时时虚心,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和适应秘书工作所需的知识.业务.能力及作风等方面 ...查看


  •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我爱老子
  • 具体阐述编辑 一.为的语义 在汉语中,"为"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里就已经出现.一些现代学者曾根据它的象形构造,指出了它所具有的原初语义:"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罗振玉 ...查看


  •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张 次 愚 老子不像孔子,从事民间教育多年,"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教育思想为人称颂,拥有教育家的头衔.过去我曾认为"自然无为"是要人们听任自然无所作为,老子 ...查看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对于天地万物的生化养育,虽然是一种创造制作的活动,却又纯粹是出于无目的无意图的自然而然 道没有什么目的,想花朵.树木,不经过人为的东西就可以浑然天成,改开花就开花,改结果就结果.告诉人们,人应该去除人为话的东西,想自然学习,自 ...查看


  • 老子之无为与生态问题的实例分析──关於古典的诠释与现代
  • 值得拥有的资料 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 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老子之无为与生态问题的实例分析?──关於古典的诠释与现代运用的一个尝试 ?刘笑敢(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 钟宏志译(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 ? 作者按:自 ...查看


  • 无为教师进修学校
  •  临绣溪,傍墨池,地处无城繁华地段之轴,根生儒家文化遗址之上,昔日的古黉门包蕴了一所 方圆不过37亩的"袖珍学校"--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 黉门内,苍劲水杉厚载着学子琅琅书声,斑驳石狮见证着濡须汩汩源长.镌刻着&quo ...查看


  • 领导哲学:无为从哪里来
  • 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哲学,绝非管理手段.有为蕴涵在无为之中,无为驾驭在有为之上. 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哲学 <道德经>中对领导者的经典论述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查看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直觉认识论 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