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1.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
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
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2.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
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3.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
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4.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
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5.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
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6.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
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其他中央机构
以清为例,列表如下:
乐部 理藩院 都察院 通政使司 翰林院 詹事府 国子监 钦天监 太医院 銮仪卫 乐部——掌音乐事宜
理藩院——主管外藩一切政令
都察院——最高监察机关
通政使司——主管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翰林院——掌秘书著作,主要是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书,以及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文章
詹事府——主管东宫事务。清不立太子,所以詹事府官员作为翰林院官迁转之用。
国子监——性质有如国立大学,收容监生读书。
钦天监——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纪史之事
太医院——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
銮仪卫——掌皇帝的保卫与仪仗队
地方官制
总督、巡抚 司道、布政使、按察使 知府 知州 知县
总督、巡抚——总督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低于总督。
司道——是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财政。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驿传。
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领导,有两种:一种是划若干府、县为辖区,可以管辖区内的一般政务;一是管辖及于全省,但是以指定职务为限。前者为分守、分巡地方道。后者为储粮道、监法道、海关道等。
知府——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 知州——掌一州之政。
知县
武官
各省驻防将军 提督 总兵 参将、游击
各省驻防将军——清制,以八旗世守各省要地,谓之驻防旗,其军政及民政皆以
将军以下各官领之,纯属地方行政范围者仍由督抚处理。
提督——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营讯(驻兵地点大者为营、小者为讯),节制各镇总兵而听总督指挥。
总兵——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仅次于提督。分设于各省区,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协(副将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而仍由提督总其成。总兵所辖之兵力大约本标二、三营(称镇标)分防则营数不等,多者二三十营,少者三四营。
参将、游击——清制,参将次于副将一级。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或抚标中军参将。游击品秩略次于参将。
中国历代官制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1.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
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
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2.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
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3.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
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4.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
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5. 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
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6.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
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其他中央机构
以清为例,列表如下:
乐部 理藩院 都察院 通政使司 翰林院 詹事府 国子监 钦天监 太医院 銮仪卫 乐部——掌音乐事宜
理藩院——主管外藩一切政令
都察院——最高监察机关
通政使司——主管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翰林院——掌秘书著作,主要是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书,以及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文章
詹事府——主管东宫事务。清不立太子,所以詹事府官员作为翰林院官迁转之用。
国子监——性质有如国立大学,收容监生读书。
钦天监——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纪史之事
太医院——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
銮仪卫——掌皇帝的保卫与仪仗队
地方官制
总督、巡抚 司道、布政使、按察使 知府 知州 知县
总督、巡抚——总督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低于总督。
司道——是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财政。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驿传。
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领导,有两种:一种是划若干府、县为辖区,可以管辖区内的一般政务;一是管辖及于全省,但是以指定职务为限。前者为分守、分巡地方道。后者为储粮道、监法道、海关道等。
知府——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 知州——掌一州之政。
知县
武官
各省驻防将军 提督 总兵 参将、游击
各省驻防将军——清制,以八旗世守各省要地,谓之驻防旗,其军政及民政皆以
将军以下各官领之,纯属地方行政范围者仍由督抚处理。
提督——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营讯(驻兵地点大者为营、小者为讯),节制各镇总兵而听总督指挥。
总兵——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仅次于提督。分设于各省区,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协(副将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而仍由提督总其成。总兵所辖之兵力大约本标二、三营(称镇标)分防则营数不等,多者二三十营,少者三四营。
参将、游击——清制,参将次于副将一级。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或抚标中军参将。游击品秩略次于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