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介绍单臂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126例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器固定,早期下地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临床愈合3-5个月。最终评定:优良12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6.8%。结论 此疗法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早期功能康复锻炼,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手法复位; 单臂外固定器; 功能康复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60-01 2005-2009年我院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并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历中男85例,女41例。年龄11-61岁。平均36.7岁。损伤部位:左侧76例,右侧44例,双侧6例;闭合性损伤95例,开放性损伤31例。根据AO分类[1]A类46例B类31例C类47例。骨折部位:胫骨上端 34 例、胫骨中端29例、胫骨下端63例。骨折类型:粉碎型33例、螺旋型46例、长斜型47例。受伤原因:车祸37例、高处摔伤22例、重物砸伤67例。 1.2 方法 手术在腰麻下进行,平面控制在胸10以下。开放性骨折予以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缝合伤口。在C型臂下手法整复,尽可能解剖复位,在小腿前内侧安全区域,于骨折端两侧距骨折线3-4厘米各安放两根单侧外固定架螺钉,并安装连接杆调整长度及松紧。在C型臂下观察解剖复位或者功能复位后固定并屈伸膝关节、踝关节及骨折端稳定性,术毕。术后抬高患肢,常规抗炎消肿治疗,钉孔处滴注碘伏液,并每天检查外固定器的松紧度,第二天开始床上做膝关节、踝关节主动锻炼。根据情况两到四周后护拐下地负重,并行外固定架纵行加压。六到八周去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有6例因外固定架松动,2例因功能锻炼滑到二次行C型臂下手法整复调整外固定器,5例钉道渗出经抗炎、换药对症治疗治愈。均获4-24个月随访,延期愈合2例,无骨不连。根据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疗效评价[2]:根据拆除外固定架前后倾、活动能力及有无行走疼痛来综合评价,本组优良122 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6.8%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发病率最高,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是指螺旋性、粉碎性、斜性。单臂外固定架对不稳定胫腓骨骨折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明显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外固定器轻便、手术操作简单、组织及血运损伤小,对一些耐受手术条件差或不愿意手术治疗者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3]。 Wollf定律认为新骨的形成取决于对承受应力的反应[4],钢板遮挡后容易导致骨折疏松,髓内钉对髓内滋养血管造成损伤且不产生动力加压作用,同时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器材费用昂贵,易导致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本组采用单臂外固定器经生物力学分析具有功能载荷、高强度、高刚度、可延长、可加压、可及时调整的特点[5]。 单臂外固定架不限制关节,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与治疗同步进行,减少了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发生,我们选择在胫骨前内侧"安全区域"安装单臂外固定器,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且小腿内侧为张力侧,符合张力侧固定的力学原理,同时便于伤口创面处理。降低了骨髓炎的发生率。 通过这126例疗效观察,我们也体会到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应有效应用抗生素控制骨折断的感染(开放性),钉孔的感染,并密切关注外固定架的松紧度及支架移位,及时调整,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才能促进骨折的愈合,防止关节僵硬,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费起礼,胡永成,主编.骨科疾病的分类与分型标准[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 [2] 刘云鹏,于洪祥,等.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4-235. [3] 刘爱国,李江,等.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4, 10:166. [4] 胥少鼎,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52. [5] 杨春雪,朱登峰.可任意穿针固定及生理应力加压的骨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创伤杂志,2003,19:401-403.
[摘要] 目的 介绍单臂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126例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器固定,早期下地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临床愈合3-5个月。最终评定:优良12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6.8%。结论 此疗法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早期功能康复锻炼,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手法复位; 单臂外固定器; 功能康复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60-01 2005-2009年我院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并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历中男85例,女41例。年龄11-61岁。平均36.7岁。损伤部位:左侧76例,右侧44例,双侧6例;闭合性损伤95例,开放性损伤31例。根据AO分类[1]A类46例B类31例C类47例。骨折部位:胫骨上端 34 例、胫骨中端29例、胫骨下端63例。骨折类型:粉碎型33例、螺旋型46例、长斜型47例。受伤原因:车祸37例、高处摔伤22例、重物砸伤67例。 1.2 方法 手术在腰麻下进行,平面控制在胸10以下。开放性骨折予以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缝合伤口。在C型臂下手法整复,尽可能解剖复位,在小腿前内侧安全区域,于骨折端两侧距骨折线3-4厘米各安放两根单侧外固定架螺钉,并安装连接杆调整长度及松紧。在C型臂下观察解剖复位或者功能复位后固定并屈伸膝关节、踝关节及骨折端稳定性,术毕。术后抬高患肢,常规抗炎消肿治疗,钉孔处滴注碘伏液,并每天检查外固定器的松紧度,第二天开始床上做膝关节、踝关节主动锻炼。根据情况两到四周后护拐下地负重,并行外固定架纵行加压。六到八周去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有6例因外固定架松动,2例因功能锻炼滑到二次行C型臂下手法整复调整外固定器,5例钉道渗出经抗炎、换药对症治疗治愈。均获4-24个月随访,延期愈合2例,无骨不连。根据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疗效评价[2]:根据拆除外固定架前后倾、活动能力及有无行走疼痛来综合评价,本组优良122 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6.8%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发病率最高,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是指螺旋性、粉碎性、斜性。单臂外固定架对不稳定胫腓骨骨折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明显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外固定器轻便、手术操作简单、组织及血运损伤小,对一些耐受手术条件差或不愿意手术治疗者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3]。 Wollf定律认为新骨的形成取决于对承受应力的反应[4],钢板遮挡后容易导致骨折疏松,髓内钉对髓内滋养血管造成损伤且不产生动力加压作用,同时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器材费用昂贵,易导致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本组采用单臂外固定器经生物力学分析具有功能载荷、高强度、高刚度、可延长、可加压、可及时调整的特点[5]。 单臂外固定架不限制关节,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与治疗同步进行,减少了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发生,我们选择在胫骨前内侧"安全区域"安装单臂外固定器,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且小腿内侧为张力侧,符合张力侧固定的力学原理,同时便于伤口创面处理。降低了骨髓炎的发生率。 通过这126例疗效观察,我们也体会到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应有效应用抗生素控制骨折断的感染(开放性),钉孔的感染,并密切关注外固定架的松紧度及支架移位,及时调整,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才能促进骨折的愈合,防止关节僵硬,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费起礼,胡永成,主编.骨科疾病的分类与分型标准[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 [2] 刘云鹏,于洪祥,等.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4-235. [3] 刘爱国,李江,等.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4, 10:166. [4] 胥少鼎,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52. [5] 杨春雪,朱登峰.可任意穿针固定及生理应力加压的骨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创伤杂志,2003,19:4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