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朱文君老师执教《一人性缓》教学实录

评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

一人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选自《明清笑话集》

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

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 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

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有的人很内向,总是少言寡语的。你看我像哪一种? 生:你属于外向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这就能初步判断

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不仅是个好人,是个开朗的人,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呢!相信不相信?

生:相信。我也是。(笑)

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 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同感,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那天,我看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商场。到了商场,找到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朋友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这个价格。气死我了。我掉头就回来了。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

点评: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

师:那慢性子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点评:由“急性子”引出“慢性子”,多么自然、巧妙。至此,更觉开头“导”得有来由。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样的方法?

生:对。

师:很好。“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点评:有人说,老师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头上。文君这顶高帽子分量不轻!这对学生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法啊。

点评:妙手天成,这是一种智慧。

你猜你猜你再猜

师:这个人性子慢,他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呀?请看—— (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时候,有许多人围着炉子。

师:这里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有个“共”字。

师:“共”组个词,可以是——

生:共同。

师:说明是很多人在一起。“杨天赐组词法”又用上了。继续看。发生了什么事?

生:看见有人的衣服尾巴被火烧着了。

师:衣服还有尾巴?(笑)

生:衣服下面被火烧了。

师:裳,我们可以组词——

生:衣裳。

师:那“尾”呢?组个词叫——

生:尾巴。

师:这里就要变通一下了,衣服尾巴其实就是——

生:衣角。

师:是衣服前面的角还是后面的角?

生:后面。

师:哦,所以叫“尾”。古人穿长长的袍子,所以“尾巴”很长(生笑),被火烧着了也没发觉。

点评: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文君对“裳尾”一词处理得巧妙。由“组词”到“变通”,到之前的烧着了而浑然不知,如流水般顺畅,如行云般舒畅!知识就这样如细雨般滋润进了学生的心田。 师:慢性子人看到了,怎么办?

(出示)乃曰:

师:什么叫“乃曰”?

生:他说。

师: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多读书就是好啊。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那“乃曰”呢?

生:“乃曰”的“乃”是“他”。

师:你猜这是“他”,敢猜就很好。不过,朱老师告诉你,“乃”还真不是他。

生:是“就”。

师:这回猜对了!“乃曰”就是“就说”“于是说”。说就说呗,“曰”,不就行了吗?可这个慢性子就是不一样,偏要“乃——曰”,(师拉长声音,慢吞吞地说)(笑)那么,他怎么“曰”呢?谁来猜

猜,“曰”给我听听?

点评:幽默是老师的第一助手,对优秀的老师来说,幽默无处不在。

生:小兄弟,你的衣服被烧着了。

师:我看你性子不慢哪。就是急性子,遇到这事也会这么说的。 生: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了问题。(笑)

生:小兄弟,有件事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

师: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笑)再往下猜。

生:你的衣角变短了。

生: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

师:慢性子有三句话了——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笑)还有人接着往下补充吗?

生:你的衣服烧焦了。

师:我看你们是真着急了,不说出来不行了吗?

生:再不说就烧到人了。

再发明个拆词法

师:看来,你们的性子还不够慢。咱们看看文中的慢性子是怎么说的。 (出示)“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

杨天赐:有一件事,我见到已经很久了。说吧,怕您性子急,不说怕你受到伤害。

师:这个“恐”就是——

杨天赐:恐怕。

师:你自己用了组词法。那后面一句话呢?

生:那我是说,还是不说呀?

师:是这个意思。看来古文真难不倒大家。不过,刚才我们发现古文里大多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那么这里的“不然”(板书:不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然”吗?还是要拆开来理解呢?

(生语塞)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然”,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当然”“不然”和“然后”,其实都是“这样”的意思。(板书:这样)

师:那么“不然:就是——

生:不这样。

点评:该讲则讲,该教则教。接受式学习不是一无是处的。这里的“不然”学生不懂,就要讲讲。当然,文君采用的引导法,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师:对啊,刚才我们用组词法来理解意思。这一回我们把一个词拆开来理解。这个法子,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生:拆词法。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陈锡明。

师:好,陈锡明拆词法诞生了。(板书:陈锡明拆词法)

点评:又一顶有分量的高帽子戴在了学生的头上!

师:拆完了“不然”,再拆“然则”。这样的话,那么——

生:我说呢怕你性急,不说呢怕你受伤,既然这样呢,那么是说呢还是不说呢?

师:这样理解就非常清楚了。我还要请你们注意一个字(板书:是) ,我们说的“是”意思是——

生:一定。

师:表示判断。那么有一个词叫——(板书:是非),这个“是”是——

生:对。

师:那么“非”就是——

生:不对。

师:真好!这样我们知道了,“是说出来对呢,还是不说出来对呢?”这个慢性子很犹豫。

师:“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生:呢。

师:整个这句话谁来读读?

(生读。师相机纠正。生读得很投入。)

我看你是真急了

师:那个被火烧着的人听了,什么反应?

(出示)人问何事?

生:他问有什么事?

师:对,他会怎么问?

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

师:哦,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笑)

师:你有何事?

生:不要吞吞吐吐,但说无妨。

师:有古人的味道了。然后——

(出示)曰:火烧君裳。

生:火已经烧了你的衣裳。

师:这个人一听急了吧?他会怎样?

生:他拿水把火扑灭。

师:如果此时没有水怎么办?

生:脱衣服。

师:这是个灭火的好方法。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衣服,把火踩灭。

(出示)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师读。并告诉学生“遽”读j ù,又领读了两遍。)

生:他并没有管他衣服的事,而是问那个人为何不早点告诉他? 师:他到底管了没有?

生:管了。

师:怎么管的?

生:其人遽收衣。

师:这里有个“遽”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但是我做个动作,你们就明白了。(师一下子把衣服后摆拽了过来。)

点评:形象总比抽象更容易让人明白。教小学生理解词语,越是和词语表达的事物、动作等联系起来,越是理解得好,记忆得也牢。 生:“遽”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遽收衣而怒曰,急啊!一起来读一读。(生读,语气急促) 师:看到那人生气了,慢性子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知道告诉你了你要着急。(大笑)

师:你看你真着急了。

生:果真你性急。

生:果君性急。

师:猜得真准呀!你们已经很了解这个慢性子人的特点了。 (出示) “我道君性急,果然。”

师:用陈锡明拆词法,“果然”意思是——

生:果真这样啊。

哪里来的这些“人”

师:这篇小古文很好读的吧?(生点头)你们真的读懂了?(生点头)肯定读懂了?(生点头)那我要问个问题哦。你说这篇文章里主要有

几个人呀?

生:很多人。

师:我跟你的理解是一样的。一会一个“一人”,一会儿一个“共

人”,然后还有“人”、“其人”,是不是有很多人呀?

(生摇手)

师:有的人在摇手,不要光摇不说话呀。你说——

生:其实主要有两个人。

师:那一个人是哪一个人呢?我都没对上号。你来帮我对对看,第一

个“一人”,哪个人?

生:慢性子。

师:“共人”的“人”?

生:一起烤火的人。

师:“见人”的“人”,哪个人?

生:衣服烧着的那个人。

师:人问何事呢?急性子还是慢性子?

生:急性子。

师:其人遽收衣呢?

生:急性子的人。

师:哦,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有个“其人”?

生:还有其他人。

生:那人。

师:两个同学提出两种意见。一个说是其他人,一个说是那人。你们

说到底是哪一个?

生:那人。

师:怎么明白的?

生:如果其他人收他的衣服,衣服不要被扯破了?

师:对,那你这个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对吗?你发明了第三种方法:

组词法、拆词法,还有——

生:上下联系法。(板书:上下联系法)

师:那是谁说的?

生:郑向南。

师:好,就叫郑向南上下联系法。(板书:郑向南上下联系法)

点评:这个环节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教的是小学生,而且要考虑

班级里语文能力弱的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他们还不一定能完全弄

明白,这里是等他们一等。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环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文君深谙此理。

又读又写忒好玩

这个故事好玩不好玩呀?

生:好玩。

师:这么好玩的故事能不能读好它?(生点头)

师: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要把对话读好。

先自己练一练,然后和同桌一起分角色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你来读。(一生读,

读得很好。)

师:太好了。慢性子慢的感觉出来了吧?(鼓掌)。还有没有更慢的?

(一生读,读得绘声绘色。)(鼓掌)

师:真好,他还加上了动作和表情。我也来试试。(师读,表情、动

作十分夸张。)

师:你们注意到我的表情了吗?

生:你读慢性子人说的第一句话时,表情很严肃。后来被人责怪了,

慢性子说话时是一脸的委屈。

点评:教小学生朗读就要“卡通”一点。不但语气要适当夸张一

些,而且要动用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也要“卡通”一点。

师:是啊,慢性子的人觉得很委屈。我是担心你性子急,才慢慢说的,

你怎么还怪我。我要是不告诉你,你不就被烧伤了吗?这时候,如果

我们让那个火烧之人再来说一句话,你觉得他应该怎么说?

(出示填空)其人曰: 先在纸上写一写,然后我们来交流。

(学生写。下面是写后的交流。)

生:遇到事情要看情况,不能都那么慢。

生:我知道你为我好。不过以后说话要看是大事还是小事。

师:有没有人用古文写的?

生:凡事要分清缓急。当缓则缓,当急则急。

生:吾不怪汝。但今后遇事定要分清轻重缓急。

点评:这个结尾很有意思。既是对主题的升华,又是让学生从“写”的角度去感受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有的学生从此喜欢上了文言文,也未可知。

师:说得好啊!慢性子不是病,生活当中有人就是性子慢,你得原谅他,别怪他,也不要笑话他,对吗?(生点头)同学们,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很搞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又叫——

生:是个笑话。

师:喜欢的话,课后再读读《小古文一百课》里的笑话单元。下课!

总评:我十分赞赏文君一边做杂志编辑,一边上课研究。这是对她做好语文杂志的编辑工作大有裨益。这样她就和一线教师有了共同语言,就多了一个消化教师文稿的“胃”。

一边做编辑,一边上上课,这是文君的一个创举。虽然文君也曾做过多年的语文教师,但是能在编辑岗位上这样做,是需要信念,需要“坚持”的。尤其是近几年,她致力于小古文的教学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教小学生读古文的好方法,并编写了供小学生使用的小古文教材,更难能可贵。

《一人性缓》一文的教学很有趣味。趣味性之一,导入有趣。由老师的急性子入题,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为本文的学习作了铺垫。不动脑筋,这一招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趣味之二,是文的“出示”好!像讲故事似的,一句一句地出,每一句都为下一句留下悬念!而且老师每出一句前,总让学生猜猜下一句会怎么说,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期待”呢!这才叫巧妙呢!没有大量的实践,这种巧妙显然也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趣味性三,是释词、释义的做法好。这里面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也体现了老师的“引导”,既有学法指导,又有非智力因素的鼓励。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如果不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显然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教得活泼,学得轻松,富有情趣。原来小古文还可以这样教。这是文君的一大教学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了她的风格。

小学生真应该学一点古文。

感谢文君的有益探索。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朱文君老师执教《一人性缓》教学实录

评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

一人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选自《明清笑话集》

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

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 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

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有的人很内向,总是少言寡语的。你看我像哪一种? 生:你属于外向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这就能初步判断

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不仅是个好人,是个开朗的人,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呢!相信不相信?

生:相信。我也是。(笑)

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 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同感,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那天,我看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商场。到了商场,找到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朋友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这个价格。气死我了。我掉头就回来了。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

点评: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

师:那慢性子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点评:由“急性子”引出“慢性子”,多么自然、巧妙。至此,更觉开头“导”得有来由。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样的方法?

生:对。

师:很好。“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点评:有人说,老师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头上。文君这顶高帽子分量不轻!这对学生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法啊。

点评:妙手天成,这是一种智慧。

你猜你猜你再猜

师:这个人性子慢,他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呀?请看—— (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时候,有许多人围着炉子。

师:这里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有个“共”字。

师:“共”组个词,可以是——

生:共同。

师:说明是很多人在一起。“杨天赐组词法”又用上了。继续看。发生了什么事?

生:看见有人的衣服尾巴被火烧着了。

师:衣服还有尾巴?(笑)

生:衣服下面被火烧了。

师:裳,我们可以组词——

生:衣裳。

师:那“尾”呢?组个词叫——

生:尾巴。

师:这里就要变通一下了,衣服尾巴其实就是——

生:衣角。

师:是衣服前面的角还是后面的角?

生:后面。

师:哦,所以叫“尾”。古人穿长长的袍子,所以“尾巴”很长(生笑),被火烧着了也没发觉。

点评: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文君对“裳尾”一词处理得巧妙。由“组词”到“变通”,到之前的烧着了而浑然不知,如流水般顺畅,如行云般舒畅!知识就这样如细雨般滋润进了学生的心田。 师:慢性子人看到了,怎么办?

(出示)乃曰:

师:什么叫“乃曰”?

生:他说。

师: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多读书就是好啊。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那“乃曰”呢?

生:“乃曰”的“乃”是“他”。

师:你猜这是“他”,敢猜就很好。不过,朱老师告诉你,“乃”还真不是他。

生:是“就”。

师:这回猜对了!“乃曰”就是“就说”“于是说”。说就说呗,“曰”,不就行了吗?可这个慢性子就是不一样,偏要“乃——曰”,(师拉长声音,慢吞吞地说)(笑)那么,他怎么“曰”呢?谁来猜

猜,“曰”给我听听?

点评:幽默是老师的第一助手,对优秀的老师来说,幽默无处不在。

生:小兄弟,你的衣服被烧着了。

师:我看你性子不慢哪。就是急性子,遇到这事也会这么说的。 生: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了问题。(笑)

生:小兄弟,有件事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

师: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笑)再往下猜。

生:你的衣角变短了。

生: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

师:慢性子有三句话了——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笑)还有人接着往下补充吗?

生:你的衣服烧焦了。

师:我看你们是真着急了,不说出来不行了吗?

生:再不说就烧到人了。

再发明个拆词法

师:看来,你们的性子还不够慢。咱们看看文中的慢性子是怎么说的。 (出示)“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

杨天赐:有一件事,我见到已经很久了。说吧,怕您性子急,不说怕你受到伤害。

师:这个“恐”就是——

杨天赐:恐怕。

师:你自己用了组词法。那后面一句话呢?

生:那我是说,还是不说呀?

师:是这个意思。看来古文真难不倒大家。不过,刚才我们发现古文里大多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那么这里的“不然”(板书:不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然”吗?还是要拆开来理解呢?

(生语塞)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然”,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当然”“不然”和“然后”,其实都是“这样”的意思。(板书:这样)

师:那么“不然:就是——

生:不这样。

点评:该讲则讲,该教则教。接受式学习不是一无是处的。这里的“不然”学生不懂,就要讲讲。当然,文君采用的引导法,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师:对啊,刚才我们用组词法来理解意思。这一回我们把一个词拆开来理解。这个法子,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生:拆词法。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陈锡明。

师:好,陈锡明拆词法诞生了。(板书:陈锡明拆词法)

点评:又一顶有分量的高帽子戴在了学生的头上!

师:拆完了“不然”,再拆“然则”。这样的话,那么——

生:我说呢怕你性急,不说呢怕你受伤,既然这样呢,那么是说呢还是不说呢?

师:这样理解就非常清楚了。我还要请你们注意一个字(板书:是) ,我们说的“是”意思是——

生:一定。

师:表示判断。那么有一个词叫——(板书:是非),这个“是”是——

生:对。

师:那么“非”就是——

生:不对。

师:真好!这样我们知道了,“是说出来对呢,还是不说出来对呢?”这个慢性子很犹豫。

师:“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生:呢。

师:整个这句话谁来读读?

(生读。师相机纠正。生读得很投入。)

我看你是真急了

师:那个被火烧着的人听了,什么反应?

(出示)人问何事?

生:他问有什么事?

师:对,他会怎么问?

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

师:哦,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笑)

师:你有何事?

生:不要吞吞吐吐,但说无妨。

师:有古人的味道了。然后——

(出示)曰:火烧君裳。

生:火已经烧了你的衣裳。

师:这个人一听急了吧?他会怎样?

生:他拿水把火扑灭。

师:如果此时没有水怎么办?

生:脱衣服。

师:这是个灭火的好方法。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衣服,把火踩灭。

(出示)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师读。并告诉学生“遽”读j ù,又领读了两遍。)

生:他并没有管他衣服的事,而是问那个人为何不早点告诉他? 师:他到底管了没有?

生:管了。

师:怎么管的?

生:其人遽收衣。

师:这里有个“遽”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但是我做个动作,你们就明白了。(师一下子把衣服后摆拽了过来。)

点评:形象总比抽象更容易让人明白。教小学生理解词语,越是和词语表达的事物、动作等联系起来,越是理解得好,记忆得也牢。 生:“遽”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遽收衣而怒曰,急啊!一起来读一读。(生读,语气急促) 师:看到那人生气了,慢性子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知道告诉你了你要着急。(大笑)

师:你看你真着急了。

生:果真你性急。

生:果君性急。

师:猜得真准呀!你们已经很了解这个慢性子人的特点了。 (出示) “我道君性急,果然。”

师:用陈锡明拆词法,“果然”意思是——

生:果真这样啊。

哪里来的这些“人”

师:这篇小古文很好读的吧?(生点头)你们真的读懂了?(生点头)肯定读懂了?(生点头)那我要问个问题哦。你说这篇文章里主要有

几个人呀?

生:很多人。

师:我跟你的理解是一样的。一会一个“一人”,一会儿一个“共

人”,然后还有“人”、“其人”,是不是有很多人呀?

(生摇手)

师:有的人在摇手,不要光摇不说话呀。你说——

生:其实主要有两个人。

师:那一个人是哪一个人呢?我都没对上号。你来帮我对对看,第一

个“一人”,哪个人?

生:慢性子。

师:“共人”的“人”?

生:一起烤火的人。

师:“见人”的“人”,哪个人?

生:衣服烧着的那个人。

师:人问何事呢?急性子还是慢性子?

生:急性子。

师:其人遽收衣呢?

生:急性子的人。

师:哦,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有个“其人”?

生:还有其他人。

生:那人。

师:两个同学提出两种意见。一个说是其他人,一个说是那人。你们

说到底是哪一个?

生:那人。

师:怎么明白的?

生:如果其他人收他的衣服,衣服不要被扯破了?

师:对,那你这个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对吗?你发明了第三种方法:

组词法、拆词法,还有——

生:上下联系法。(板书:上下联系法)

师:那是谁说的?

生:郑向南。

师:好,就叫郑向南上下联系法。(板书:郑向南上下联系法)

点评:这个环节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教的是小学生,而且要考虑

班级里语文能力弱的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他们还不一定能完全弄

明白,这里是等他们一等。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环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文君深谙此理。

又读又写忒好玩

这个故事好玩不好玩呀?

生:好玩。

师:这么好玩的故事能不能读好它?(生点头)

师: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要把对话读好。

先自己练一练,然后和同桌一起分角色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你来读。(一生读,

读得很好。)

师:太好了。慢性子慢的感觉出来了吧?(鼓掌)。还有没有更慢的?

(一生读,读得绘声绘色。)(鼓掌)

师:真好,他还加上了动作和表情。我也来试试。(师读,表情、动

作十分夸张。)

师:你们注意到我的表情了吗?

生:你读慢性子人说的第一句话时,表情很严肃。后来被人责怪了,

慢性子说话时是一脸的委屈。

点评:教小学生朗读就要“卡通”一点。不但语气要适当夸张一

些,而且要动用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也要“卡通”一点。

师:是啊,慢性子的人觉得很委屈。我是担心你性子急,才慢慢说的,

你怎么还怪我。我要是不告诉你,你不就被烧伤了吗?这时候,如果

我们让那个火烧之人再来说一句话,你觉得他应该怎么说?

(出示填空)其人曰: 先在纸上写一写,然后我们来交流。

(学生写。下面是写后的交流。)

生:遇到事情要看情况,不能都那么慢。

生:我知道你为我好。不过以后说话要看是大事还是小事。

师:有没有人用古文写的?

生:凡事要分清缓急。当缓则缓,当急则急。

生:吾不怪汝。但今后遇事定要分清轻重缓急。

点评:这个结尾很有意思。既是对主题的升华,又是让学生从“写”的角度去感受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有的学生从此喜欢上了文言文,也未可知。

师:说得好啊!慢性子不是病,生活当中有人就是性子慢,你得原谅他,别怪他,也不要笑话他,对吗?(生点头)同学们,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很搞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又叫——

生:是个笑话。

师:喜欢的话,课后再读读《小古文一百课》里的笑话单元。下课!

总评:我十分赞赏文君一边做杂志编辑,一边上课研究。这是对她做好语文杂志的编辑工作大有裨益。这样她就和一线教师有了共同语言,就多了一个消化教师文稿的“胃”。

一边做编辑,一边上上课,这是文君的一个创举。虽然文君也曾做过多年的语文教师,但是能在编辑岗位上这样做,是需要信念,需要“坚持”的。尤其是近几年,她致力于小古文的教学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教小学生读古文的好方法,并编写了供小学生使用的小古文教材,更难能可贵。

《一人性缓》一文的教学很有趣味。趣味性之一,导入有趣。由老师的急性子入题,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为本文的学习作了铺垫。不动脑筋,这一招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趣味之二,是文的“出示”好!像讲故事似的,一句一句地出,每一句都为下一句留下悬念!而且老师每出一句前,总让学生猜猜下一句会怎么说,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期待”呢!这才叫巧妙呢!没有大量的实践,这种巧妙显然也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趣味性三,是释词、释义的做法好。这里面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也体现了老师的“引导”,既有学法指导,又有非智力因素的鼓励。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如果不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显然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教得活泼,学得轻松,富有情趣。原来小古文还可以这样教。这是文君的一大教学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了她的风格。

小学生真应该学一点古文。

感谢文君的有益探索。


相关文章

  •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 (2012-12-23 13:54:56)转载▼ 标签: 经典诵读 文言文 小古文 教育 分类: 村长访谈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答<人民教育>记者问 (<人民教育>杂志发表时有删节) 人民 ...查看


  •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 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小古文<〈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朱文君 评析:陈琴 [教学材料] 白话版<伊索寓言>两则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 ...查看


  • 国培汇报材料1
  • 国培让我如沐春风化雨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朱佩艳 2014年8月2日,我走进了新疆师范大学的校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置换脱产学习.此次培训内容切合需要,既有理论提升又有实践听课: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既有紧张的学习,又有 ...查看


  •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 ...查看


  • 11[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
  •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 ...查看


  • [伊索寓言]课堂实录
  •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读了两篇小故事,出自于-- 生(齐):<伊索寓言> 师:对,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伊索寓言>凝聚了人类的大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师:读好了吗?(生点 ...查看


  • 课堂实录: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 一.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欣 赏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课前我让大家搜集,找到了没有? 生:找到了. 师:下面我们来 ...查看


  • 永阳小学陈东华记载[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矛"的古文字)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武器,猜猜它的名字? 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人会使用矛? 生:古代的将军.武士. 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武器(出示"盾& ...查看


  • [竭泽而渔]课堂教学实录
  • <竭泽而渔>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明确"竭泽而渔"成语的意思. 2.配合第八组课文专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竭泽而渔"成语的表面意思和引申义 教学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