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明镜
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原
本颇有争议的双音现象已得到公认,而遗留
共同组成的音列能
也体现出从无到有的认识、探索、使用态。因此,后文中所
程类别与组合形式编钟为实例。
的课题仍待进一步考证。本文旨在探讨双音编钟的形成、音程类别渣l合形式以及双音编钟音程组合形式的分析与比较。
一、双音编钟的形成
根据声学原理,钟为弯曲板振动体,当其呈
二、双音j
以曾侯乙编钟
或成大三度关系,l度关系的音程不仅认识,在对其他编{
合瓦形结构时则可以在受振时产生两种基频模式,因此,“双音”现象应该在合瓦形钟体形成初期就具备.如商代的编庸已具有“—钟双音’曳
但是,即使存在这种物理现象,也不等于
在它产生的初期就被人们所意识到,甚至运用于音乐实践。秦序在《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曾指出,“只有双音音程趋
向一定,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并有锉痕、鸟纹
三度关系的编钟也
据测音数据所显示别存在于多例出土
1.小二度。州
等旁证,才能确认它们属于音乐中存在的双音乐性能较差、发
中,如山西曲沃北l秋初期编钟中,编编号为73的cl_l{乍I_39(a1+0)、编号
音”吒而陈荃有在《中国青铜乐钟研究卜书中
对于双音钟的产生时间及其判断准则有了更为详尽的叙述:“我国青铜乐钟合瓦形的板体结构始于乐钟的源头阶段,这种结构的出现一开始并非为一钟双音设置,当为演奏之便。规
律性~钟双音的出现是先人在不断地发现、总
号为77的蟹一28({
为小二度.但多为i音乐性确实较差。
结、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应该说,西周穆王时期不但是区分西周早中期的分界线,也是区分规律性双音钟的分界线……”@而判断一钟
双音是否被科学的认识并有意识地投入音乐
2.大二度。轺
①铡音数据可参见
音乐学院出版社20n5年J
②原文刊于《中国66页。
实践的标准删有其“外部现象”和”内在的关
键”:“西周阶段规律性双音钟的外部现象,一
般是钟的内腔壁有调音设置或痕迹,外侧鼓部位则多饰以鸟纹、夔龙纹为主的动物纹饰;而
③著同注①,第4鲁④同}丰①,第45页。@下文中所举嘲音
钟研究)一书。
内在的关键,是钟的正、侧鼓音高要符合一定的规律,音与音之间应具有规律性音程关系。
@括号幽标记为徊j
z007年9月第3期37
在多套编钟中时有出现,有时在同套编钟中所占的分量也较多,应在双音编钟的历史进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如河南省新郑市
度;又有河南省徐家岭M10编镩,其第12号
钟公一28(d2-29)的双音关系为增四度;再有河南固始城关镇Ml编镩,其第4号钟d1-31(b-一30)的双音关系为大六度,其第5号钟.g’+6(d2-10)的双音关系为增四度。
金城路出土的春秋中期编钟、编镩的第13号
钟乎-6(a2+25)、15号钟e2-10(*}16)、19号
钟b‘一30(七2+10)和23号钟gL24(a‘+15);又
如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编钟中的第1—14号
三、双音编钟的组合形式
通过上文中对双音编钟的音程类别的例
举及粗浅的分析可知,除了大、小三度的音程组合外,大二度的音程类别较为多见,而小二
编钟中+37(计17);再如重庆市涪陵地区小
田溪战国土坑墓M1出土的编钟,其M1:84
号编钟七Ⅵ2(犍Ⅵ8)等等。
3.纯四度。纯四度的情况与前两者均不相同,它既在双音编钟的音程类别中不占主
流,又不会在同一套编钟中密集的出现,通常某套编钟中只会偶有一钟出现双音为纯四度的现象,如有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l出土的西周晚期编钟的第2号钟七--7(叩一31)。以及山西闻喜县上郭村M2lO出土编钮钟的
度与其他音程类别则由于其发音不理想且分散、不集中、偶尔出现等因素,故不应作为一种“组合形式”考虑在内。至于纯四度,笔者认
为其也不应归人规律性的“组台形式”,关于
它的情形后文将会详细论述。
观察双音编钟的出现到发展成熟。其逐渐进步的轨迹则是从最初的由大二度或大三度向小三度组合形式发展的阶段,到全部小三度的组合形式阶段,最后到较为固定的大、小三度的混合组合阶段。
第l号钟a1“2(d2+30)等。
4.其他情况。只有个别编钟中才出现的偶然现象。如有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八件套编钮钟。其第2号钟,+26(屯,-26)的侧鼓音竞比正鼓音低近三个八度,其第4号钟卜25(僻一39)的侧鼓音也比正鼓音低大三
表l
l出土地点
文化期约西周中期穆王末期
器物标号
0771
1.双音钟出现的初期,其组合形式由大
二度或大三度向小三度探索的阶段∞:
正鼓音
e‘+4
侧鼓音
91+5
音阶c均:角(徵)宫(角)羽(变官)
l河南平顶山北
I渡乡魏庄村
07700769
占26冉35
b2十23
矿椰
2.全部小三度的组合形式阶段。
表2
出上地点
文化期
器物标号
60.oi87
正鼓音.g一23
侧鼓音相同相同
甲一15
bo+14
音阶
60n18260.01船
陕西扶风齐家西周后期村出土中义钟
前段制品
60.o.189
60.018360_0.18460.01856nnl86
b加
.d‘—48
k。-4l
。HLl
B均:羽、官、角、(微)
佴16
b2+3l‘P+10bL20
‘一
-dL2
留弗
⑦同注①.第42页。38音乐研究(季刊)
⑧同注①,第48—49页。
3.在发展到大、小三度混合组合之前,对于现今已出土的编钟。我们的测音数据已显示出一些不完全的大小三度混合的组合形表3
出土地点
器物标号
I2
式。如较早同时出现小三度与大三度混合的两例春秋早期的编钟。其中还各夹杂了一个
纯四度音程@:
侧鼓音
备
注
音
阶
正鼓音
lI瑚
bo+15d~50
冉30
哑
首钟四度
3
4
竹33
c均:羽、变
山西阿喜上郭村M2Io编钮钟
567891234
.d2蛳P瑚
b~29
矿+59
。i~53
应记为f0_4和管_4l
官、宫、商、角、变徽、(徽)、(清誊)。童
应记为*-32和aq7
应记为舻+29和.d,_33
dⅥ
—38冉50
气h70
.dt“2
^54
甲抛
b~82h‘+72d2+2i
应记为—一18和e._30
应记为c乙鹩和.dⅥ2
^32
矿渤
f+44
aⅥ“38
c~28P+58h~7d.+92
应记为卜IO和^4
c均:宫、(变商)、商、(清商)、清角、徽、清徽、羽、
上韩村M2ll编钮钟
56789
冉20
d斗33g~74
一+77
清羽、(变
应记为昝26和h|+7应记为i^23和体8
应记为“22和r+0
宫)。
.c.十78
m
但仔细比较一下它们中的纯四度双音,即M210中的第1号钟和M211中的第3号
这种记录的小精确定的误导。此外J有其特殊性,笔牵
P+58改为警_42,屠音向同方向增加音一小三度。诸如这种现,如江苏丹徒大编列钮钟也有类似:
钟,便可看出一些问题。从前文所例举的“中义钟”已知,作为最低音的首钟与第二钟均未有纹饰显示其可以发出双音,测音数据也显
示出它们的侧鼓音和正鼓音相同,这都表明了低音钟调校双音的相对困难性,而M210中的纯四度正是此例编钟的首钟,即使出现调音误差也绝非不可能。至于M2Il的第3
大、小三度混合的自属于其总体趋势,尉
4.大、小三度}铜乐钟繁盛时代的
@同注①.第72页@按j!{i惨政后的音fm日#m肇∞i
2007年9月第3期39
号钟,其正鼓音的测音数据为玉90,应记为一10更为确切,至少在听觉上,其正鼓音与侧鼓音的音程感实质应是大三度。由此可见,测音结果的记录在很多时候会因为附和音阶
等原因而有失偏颇,譬如M210中的第4、5、6、9号钟以及M21l中的第l、3、7、8、9号钟,
不赘述。可确定的是,这种组合形式是逐步发展的结果,应凝结了更先进、更为科学的因素。
-头现T一伴丌jE,但县止毁苜舛U小脏伯整的五声音阶。这一点不但可从曾侯乙的上层二组和上层三组钮钟中看出(详
述),从西周到战国的编钟中也都有体瑚
四、双音编钟的音程组合分析
曾侯乙编钟以大、小三度混合组合为主,是有其实验性和发展性的。试以c音为正鼓
音,而其侧鼓音均为大三度,则构成完整的十
上文所举诸例编钟的测音数据及其音酌
表中就可看到,除去括号中的侧鼓音,正
二律至少需要8件钟:
(大三度)
嚣鼓音
正鼓音
部分多为正声;反之,括号中的侧鼓音多音。再以河南信阳编钟为例@,若以B均i其音阶为官、(变商)、商、清商、角、(变徵、羽、(清羽)、变宫;而若以乍均而论,音阶为清角、(变微)、徵、清徵、羽、(变
官、商、(清商)角。
l:
卞D
℃
E
^F
.^.F
B%
^
.d
B
G
若全部以小三度或混合大小三度组合,
则构成完整的十二律只需要6件钟:(小三度)
这暗示我们:其一,正鼓音所占的地
为重要,或说其使用频率更高;其二,宴
(混合大小三度)正鼓音l
篡田丑丑墨茹田卫丑墨
c
D
奏中减免了正、侧鼓部位频繁交替演委烦;其三.同一乐曲中转调的机会较少。
因此,大、小三度混合的组合方式币全部由大三度的组合更节铜材,而且肚由小三度的组合更方便于演奏。这种循
合方式在曾侯乙编钟的中下层中都可圳
l
E
l乍|GI^l
其使用的痕迹。并且通常是四个大三胰
个小三度的组合:
姑洗均(c)
.
由此得到的最直观的结论即是:
(一)在三种组合方式中,后两种组合较
中层=组吼
出土编号:12侧鼓音:P正鼓音:dl
11
.
之全部由大三度的组合,更节省铜材,而这一
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尤为重要。一来由于青铜在当时作为一种贵金属,直接关系到一个国
109
87
訾.丑I
一叩
”"”
一
一一
家的经济命脉;二来与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相比于等级制度森严、对用乐的“度”严格控制的西周时代,随着东周的礼崩乐坏,各国诸侯对于音乐有了奢求,或说开始追求更多的
新鲜音。譬如西周中、晚期的河南平顶山市北
中层二组剩下的6件编钟没有再任
种组合。而是简化了这种组合,由正、仞
组成六声音阶,可演奏c、F两调的五声。并将音域扩展了近两个八度。
中层一组与中层二组的音高基本一
渡乡魏庄村出土编钟、“中义钟”o,均以角、微、羽、宫四声为其核心音阶,甚至连商音都
没有出现,而到徐家岭M10出土编钟。时,就已经有羽、清羽、变宫、宫、商、(清商)、角、变
遂不复述。但由于两者相比,中层一组同
了二组的第10号编钟,即叩(材),故五
@其具体数据请见表l、表2。
微、徵、变羽十律了。因而,用更少的材料铸出更多的钟音至关重要。
(二)虽然小三度的组合也可以在六钟内
40音乐研究(季刊)
@同注①,第77页。@同注①,第¨页。
@中层二组第10号钟与ll号钟位置被挂反,修正后的位置组合。
六钟之内构成完整的十二律,关于其可能产I中层三组编钟:生的原因将于后文叙述。现再看下层编钟与l
姑洗均(c)
出土编号:
广一
组\,
一
㈤
沁
下层二组框内的第6钟很值得思考:若由此再次强调上文所述,在当时的使用中,正不考虑由于楚王赐赠的镩钟所带来的秩序错
鼓音的使用频率要比侧鼓音多,所以A后的B
乱固,按其原始面貌组合,则下层二组第6号
音显得很有必要。
编钟应为B(憎),由此可得知:
、
此外,下层二组中方框外的三钟(8、9、(一)以四个大三度和两个小三度搭配的
lO)均为4号、3号、l号的低八度音,但如果六钟可得到完整的十二律,而多余的钟会发与下层一组的三钟相涵接,则仅差乍(1A)一
出与其他钟相重复的音;
钟便能构成与框内一致的十二律组合。不仅
(二)原本组合在这里的6号钟看似多余,如此,中层三组亦需要配合部分下层二组的其音高与其他钟(8号和5号)相重复,但也可
l、2、3号编钟才能构成完整的十二律:
姑洗均(c)
出土编号:10987654321
侧鼓音:bV
w
P一
一
P矿
V
e’
正鼓音:
g
a
c1
d|
e‘
a’
d2
e2
f
一
如果单独分析中层三组,则可发现它除
驵珈W取多足月一
了第6钟的侧鼓音是F而非曹外,还少了叩
1.如前文所i(吲)一钟,恰与中层一组的情况类似。但是观组合起来构成两个察其下层和中层二组的情况,这种“不圆满”一钟,即使加上中启
不应该是认识的不足或制作水平上的局限。
2.中层前文已因此,关于这种十二律组合不完全的原因,我内的十二律俱全;
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推论:
3.上层每组若(一)实际演奏单一调高时所需要的音并
完整的十二律,唯1不多,更多时候都在使用五声音阶。这可以从都是小三度音程的.各组的正鼓音中看出,g、a、c、d、e、g、a几乎都
—个完整的十二律
是五声音阶组合。此外,在中层编钟的高音部的十二律,则情况j
分也可以看出,倘若真有那么多七声音阶需
要演奏,那么为何在小字一组以上的编钟无0此表未将镩钟计
法构成七声音阶?
⑩原铭文中上层钮(二)中一、中二与中三组没有构成完整的
只有声名与个别律名。此十二律只是—个缩影。上、下三层编钟中,每一
为基准给出音高.但若仔未必只有一种均存在的i
2007年9月第3期4l
(即无射均宫钟)o。
翻鼓音V.d-正鼓音a一
这些事实都向我们表明,先秦时期对于十二律已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并能在音乐实践中运用。但是。这种一个八度内的十二律组合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十二律还相为宫”的旋官转调。这或许说明,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基于各种主、客观理由,“十二律还相为官”的理论意义大于其实际演奏意义。因此,构成连续的十二律俱全的编钟组合.也没有
成为一种必然的事实。
因此,为了填补这种空白,为了便于现代
3.高音区al一
人持钟槌敲奏。
侧鼓音V.d2f訾正鼓音丑I一一一
这样组织组合千四百余年前的遗,实践本身,并且在。源。也菲无法付诸9排的编钟不但可达全。而且可使十二召代音乐生活中,开器合奏的方便之门这33件编钟既可£也可以根据需要分
的舞台演出中。可茸
人使用编钟演奏音乐,故将曾侯乙编钟中的
理想组合泛化:用最少数量的钟,按音域的高
中低组合成套,以达到演奏几个八度内连续的十二律俱全的旋宫转调。
1.低音区A广-a:13钟,由两人分别司6钟或7钟,持木棒敲奏。
一人司最低(亦最大)的6钟侧鼓音℃.D正鼓音
^l
c
另一人司余下7钟
积玲珑的编钟进行j
作者单位:
F℃.A
D
B~.d
f.g.8
b.c1.
a
E审G^cd
e'g
2.中音区a—a-:7钟。由一人持钟槌
敲奏。
@参看李淑芬‘从t音乐{!:柬)1999年第3#
42音乐研究(季刊)
论双音编钟的音程组合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漆明镜, Qi Mingjing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
MUSIC RESEARCH2007(3)
参考文献(16条)
1.李淑芬 从乐律铭文看曾侯乙编钟的构成 1999(03)
2.原铭文中上层钮钟并未给出关于其均的详细铭文,只有声名与个别律名.此处根据铭文提供的信息,用无射均为基准给出音高,但若仔细对比其音高则不难发现,这之中未必只有一种均存在的可能3.此表未将镈钟计算在内,依旧按原始顺序组合
4.中层二组第10号钟与11号钟位置被挂反,此处按修正后的位置组合5.同注[1],第94页6.同注[1],第77页7.其具体数据请见表1、表28.同注[1],第79页
9.按照修改后的音高排列音阶,以下不再说明10.同注[1],第72页
11.括号内标记为侧鼓音,以下不再说明12.陈荃有 中国青铜乐钟研究13.同注[1],第45页14.著同注[1],第42-44页15.查看详情 1990(03)
16.陈荃有 中国青铜乐钟研究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inyyj200703005.aspx
漆明镜
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原
本颇有争议的双音现象已得到公认,而遗留
共同组成的音列能
也体现出从无到有的认识、探索、使用态。因此,后文中所
程类别与组合形式编钟为实例。
的课题仍待进一步考证。本文旨在探讨双音编钟的形成、音程类别渣l合形式以及双音编钟音程组合形式的分析与比较。
一、双音编钟的形成
根据声学原理,钟为弯曲板振动体,当其呈
二、双音j
以曾侯乙编钟
或成大三度关系,l度关系的音程不仅认识,在对其他编{
合瓦形结构时则可以在受振时产生两种基频模式,因此,“双音”现象应该在合瓦形钟体形成初期就具备.如商代的编庸已具有“—钟双音’曳
但是,即使存在这种物理现象,也不等于
在它产生的初期就被人们所意识到,甚至运用于音乐实践。秦序在《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曾指出,“只有双音音程趋
向一定,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并有锉痕、鸟纹
三度关系的编钟也
据测音数据所显示别存在于多例出土
1.小二度。州
等旁证,才能确认它们属于音乐中存在的双音乐性能较差、发
中,如山西曲沃北l秋初期编钟中,编编号为73的cl_l{乍I_39(a1+0)、编号
音”吒而陈荃有在《中国青铜乐钟研究卜书中
对于双音钟的产生时间及其判断准则有了更为详尽的叙述:“我国青铜乐钟合瓦形的板体结构始于乐钟的源头阶段,这种结构的出现一开始并非为一钟双音设置,当为演奏之便。规
律性~钟双音的出现是先人在不断地发现、总
号为77的蟹一28({
为小二度.但多为i音乐性确实较差。
结、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应该说,西周穆王时期不但是区分西周早中期的分界线,也是区分规律性双音钟的分界线……”@而判断一钟
双音是否被科学的认识并有意识地投入音乐
2.大二度。轺
①铡音数据可参见
音乐学院出版社20n5年J
②原文刊于《中国66页。
实践的标准删有其“外部现象”和”内在的关
键”:“西周阶段规律性双音钟的外部现象,一
般是钟的内腔壁有调音设置或痕迹,外侧鼓部位则多饰以鸟纹、夔龙纹为主的动物纹饰;而
③著同注①,第4鲁④同}丰①,第45页。@下文中所举嘲音
钟研究)一书。
内在的关键,是钟的正、侧鼓音高要符合一定的规律,音与音之间应具有规律性音程关系。
@括号幽标记为徊j
z007年9月第3期37
在多套编钟中时有出现,有时在同套编钟中所占的分量也较多,应在双音编钟的历史进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如河南省新郑市
度;又有河南省徐家岭M10编镩,其第12号
钟公一28(d2-29)的双音关系为增四度;再有河南固始城关镇Ml编镩,其第4号钟d1-31(b-一30)的双音关系为大六度,其第5号钟.g’+6(d2-10)的双音关系为增四度。
金城路出土的春秋中期编钟、编镩的第13号
钟乎-6(a2+25)、15号钟e2-10(*}16)、19号
钟b‘一30(七2+10)和23号钟gL24(a‘+15);又
如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编钟中的第1—14号
三、双音编钟的组合形式
通过上文中对双音编钟的音程类别的例
举及粗浅的分析可知,除了大、小三度的音程组合外,大二度的音程类别较为多见,而小二
编钟中+37(计17);再如重庆市涪陵地区小
田溪战国土坑墓M1出土的编钟,其M1:84
号编钟七Ⅵ2(犍Ⅵ8)等等。
3.纯四度。纯四度的情况与前两者均不相同,它既在双音编钟的音程类别中不占主
流,又不会在同一套编钟中密集的出现,通常某套编钟中只会偶有一钟出现双音为纯四度的现象,如有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l出土的西周晚期编钟的第2号钟七--7(叩一31)。以及山西闻喜县上郭村M2lO出土编钮钟的
度与其他音程类别则由于其发音不理想且分散、不集中、偶尔出现等因素,故不应作为一种“组合形式”考虑在内。至于纯四度,笔者认
为其也不应归人规律性的“组台形式”,关于
它的情形后文将会详细论述。
观察双音编钟的出现到发展成熟。其逐渐进步的轨迹则是从最初的由大二度或大三度向小三度组合形式发展的阶段,到全部小三度的组合形式阶段,最后到较为固定的大、小三度的混合组合阶段。
第l号钟a1“2(d2+30)等。
4.其他情况。只有个别编钟中才出现的偶然现象。如有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
八件套编钮钟。其第2号钟,+26(屯,-26)的侧鼓音竞比正鼓音低近三个八度,其第4号钟卜25(僻一39)的侧鼓音也比正鼓音低大三
表l
l出土地点
文化期约西周中期穆王末期
器物标号
0771
1.双音钟出现的初期,其组合形式由大
二度或大三度向小三度探索的阶段∞:
正鼓音
e‘+4
侧鼓音
91+5
音阶c均:角(徵)宫(角)羽(变官)
l河南平顶山北
I渡乡魏庄村
07700769
占26冉35
b2十23
矿椰
2.全部小三度的组合形式阶段。
表2
出上地点
文化期
器物标号
60.oi87
正鼓音.g一23
侧鼓音相同相同
甲一15
bo+14
音阶
60n18260.01船
陕西扶风齐家西周后期村出土中义钟
前段制品
60.o.189
60.018360_0.18460.01856nnl86
b加
.d‘—48
k。-4l
。HLl
B均:羽、官、角、(微)
佴16
b2+3l‘P+10bL20
‘一
-dL2
留弗
⑦同注①.第42页。38音乐研究(季刊)
⑧同注①,第48—49页。
3.在发展到大、小三度混合组合之前,对于现今已出土的编钟。我们的测音数据已显示出一些不完全的大小三度混合的组合形表3
出土地点
器物标号
I2
式。如较早同时出现小三度与大三度混合的两例春秋早期的编钟。其中还各夹杂了一个
纯四度音程@:
侧鼓音
备
注
音
阶
正鼓音
lI瑚
bo+15d~50
冉30
哑
首钟四度
3
4
竹33
c均:羽、变
山西阿喜上郭村M2Io编钮钟
567891234
.d2蛳P瑚
b~29
矿+59
。i~53
应记为f0_4和管_4l
官、宫、商、角、变徽、(徽)、(清誊)。童
应记为*-32和aq7
应记为舻+29和.d,_33
dⅥ
—38冉50
气h70
.dt“2
^54
甲抛
b~82h‘+72d2+2i
应记为—一18和e._30
应记为c乙鹩和.dⅥ2
^32
矿渤
f+44
aⅥ“38
c~28P+58h~7d.+92
应记为卜IO和^4
c均:宫、(变商)、商、(清商)、清角、徽、清徽、羽、
上韩村M2ll编钮钟
56789
冉20
d斗33g~74
一+77
清羽、(变
应记为昝26和h|+7应记为i^23和体8
应记为“22和r+0
宫)。
.c.十78
m
但仔细比较一下它们中的纯四度双音,即M210中的第1号钟和M211中的第3号
这种记录的小精确定的误导。此外J有其特殊性,笔牵
P+58改为警_42,屠音向同方向增加音一小三度。诸如这种现,如江苏丹徒大编列钮钟也有类似:
钟,便可看出一些问题。从前文所例举的“中义钟”已知,作为最低音的首钟与第二钟均未有纹饰显示其可以发出双音,测音数据也显
示出它们的侧鼓音和正鼓音相同,这都表明了低音钟调校双音的相对困难性,而M210中的纯四度正是此例编钟的首钟,即使出现调音误差也绝非不可能。至于M2Il的第3
大、小三度混合的自属于其总体趋势,尉
4.大、小三度}铜乐钟繁盛时代的
@同注①.第72页@按j!{i惨政后的音fm日#m肇∞i
2007年9月第3期39
号钟,其正鼓音的测音数据为玉90,应记为一10更为确切,至少在听觉上,其正鼓音与侧鼓音的音程感实质应是大三度。由此可见,测音结果的记录在很多时候会因为附和音阶
等原因而有失偏颇,譬如M210中的第4、5、6、9号钟以及M21l中的第l、3、7、8、9号钟,
不赘述。可确定的是,这种组合形式是逐步发展的结果,应凝结了更先进、更为科学的因素。
-头现T一伴丌jE,但县止毁苜舛U小脏伯整的五声音阶。这一点不但可从曾侯乙的上层二组和上层三组钮钟中看出(详
述),从西周到战国的编钟中也都有体瑚
四、双音编钟的音程组合分析
曾侯乙编钟以大、小三度混合组合为主,是有其实验性和发展性的。试以c音为正鼓
音,而其侧鼓音均为大三度,则构成完整的十
上文所举诸例编钟的测音数据及其音酌
表中就可看到,除去括号中的侧鼓音,正
二律至少需要8件钟:
(大三度)
嚣鼓音
正鼓音
部分多为正声;反之,括号中的侧鼓音多音。再以河南信阳编钟为例@,若以B均i其音阶为官、(变商)、商、清商、角、(变徵、羽、(清羽)、变宫;而若以乍均而论,音阶为清角、(变微)、徵、清徵、羽、(变
官、商、(清商)角。
l:
卞D
℃
E
^F
.^.F
B%
^
.d
B
G
若全部以小三度或混合大小三度组合,
则构成完整的十二律只需要6件钟:(小三度)
这暗示我们:其一,正鼓音所占的地
为重要,或说其使用频率更高;其二,宴
(混合大小三度)正鼓音l
篡田丑丑墨茹田卫丑墨
c
D
奏中减免了正、侧鼓部位频繁交替演委烦;其三.同一乐曲中转调的机会较少。
因此,大、小三度混合的组合方式币全部由大三度的组合更节铜材,而且肚由小三度的组合更方便于演奏。这种循
合方式在曾侯乙编钟的中下层中都可圳
l
E
l乍|GI^l
其使用的痕迹。并且通常是四个大三胰
个小三度的组合:
姑洗均(c)
.
由此得到的最直观的结论即是:
(一)在三种组合方式中,后两种组合较
中层=组吼
出土编号:12侧鼓音:P正鼓音:dl
11
.
之全部由大三度的组合,更节省铜材,而这一
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尤为重要。一来由于青铜在当时作为一种贵金属,直接关系到一个国
109
87
訾.丑I
一叩
”"”
一
一一
家的经济命脉;二来与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相比于等级制度森严、对用乐的“度”严格控制的西周时代,随着东周的礼崩乐坏,各国诸侯对于音乐有了奢求,或说开始追求更多的
新鲜音。譬如西周中、晚期的河南平顶山市北
中层二组剩下的6件编钟没有再任
种组合。而是简化了这种组合,由正、仞
组成六声音阶,可演奏c、F两调的五声。并将音域扩展了近两个八度。
中层一组与中层二组的音高基本一
渡乡魏庄村出土编钟、“中义钟”o,均以角、微、羽、宫四声为其核心音阶,甚至连商音都
没有出现,而到徐家岭M10出土编钟。时,就已经有羽、清羽、变宫、宫、商、(清商)、角、变
遂不复述。但由于两者相比,中层一组同
了二组的第10号编钟,即叩(材),故五
@其具体数据请见表l、表2。
微、徵、变羽十律了。因而,用更少的材料铸出更多的钟音至关重要。
(二)虽然小三度的组合也可以在六钟内
40音乐研究(季刊)
@同注①,第77页。@同注①,第¨页。
@中层二组第10号钟与ll号钟位置被挂反,修正后的位置组合。
六钟之内构成完整的十二律,关于其可能产I中层三组编钟:生的原因将于后文叙述。现再看下层编钟与l
姑洗均(c)
出土编号:
广一
组\,
一
㈤
沁
下层二组框内的第6钟很值得思考:若由此再次强调上文所述,在当时的使用中,正不考虑由于楚王赐赠的镩钟所带来的秩序错
鼓音的使用频率要比侧鼓音多,所以A后的B
乱固,按其原始面貌组合,则下层二组第6号
音显得很有必要。
编钟应为B(憎),由此可得知:
、
此外,下层二组中方框外的三钟(8、9、(一)以四个大三度和两个小三度搭配的
lO)均为4号、3号、l号的低八度音,但如果六钟可得到完整的十二律,而多余的钟会发与下层一组的三钟相涵接,则仅差乍(1A)一
出与其他钟相重复的音;
钟便能构成与框内一致的十二律组合。不仅
(二)原本组合在这里的6号钟看似多余,如此,中层三组亦需要配合部分下层二组的其音高与其他钟(8号和5号)相重复,但也可
l、2、3号编钟才能构成完整的十二律:
姑洗均(c)
出土编号:10987654321
侧鼓音:bV
w
P一
一
P矿
V
e’
正鼓音:
g
a
c1
d|
e‘
a’
d2
e2
f
一
如果单独分析中层三组,则可发现它除
驵珈W取多足月一
了第6钟的侧鼓音是F而非曹外,还少了叩
1.如前文所i(吲)一钟,恰与中层一组的情况类似。但是观组合起来构成两个察其下层和中层二组的情况,这种“不圆满”一钟,即使加上中启
不应该是认识的不足或制作水平上的局限。
2.中层前文已因此,关于这种十二律组合不完全的原因,我内的十二律俱全;
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推论:
3.上层每组若(一)实际演奏单一调高时所需要的音并
完整的十二律,唯1不多,更多时候都在使用五声音阶。这可以从都是小三度音程的.各组的正鼓音中看出,g、a、c、d、e、g、a几乎都
—个完整的十二律
是五声音阶组合。此外,在中层编钟的高音部的十二律,则情况j
分也可以看出,倘若真有那么多七声音阶需
要演奏,那么为何在小字一组以上的编钟无0此表未将镩钟计
法构成七声音阶?
⑩原铭文中上层钮(二)中一、中二与中三组没有构成完整的
只有声名与个别律名。此十二律只是—个缩影。上、下三层编钟中,每一
为基准给出音高.但若仔未必只有一种均存在的i
2007年9月第3期4l
(即无射均宫钟)o。
翻鼓音V.d-正鼓音a一
这些事实都向我们表明,先秦时期对于十二律已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并能在音乐实践中运用。但是。这种一个八度内的十二律组合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十二律还相为宫”的旋官转调。这或许说明,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基于各种主、客观理由,“十二律还相为官”的理论意义大于其实际演奏意义。因此,构成连续的十二律俱全的编钟组合.也没有
成为一种必然的事实。
因此,为了填补这种空白,为了便于现代
3.高音区al一
人持钟槌敲奏。
侧鼓音V.d2f訾正鼓音丑I一一一
这样组织组合千四百余年前的遗,实践本身,并且在。源。也菲无法付诸9排的编钟不但可达全。而且可使十二召代音乐生活中,开器合奏的方便之门这33件编钟既可£也可以根据需要分
的舞台演出中。可茸
人使用编钟演奏音乐,故将曾侯乙编钟中的
理想组合泛化:用最少数量的钟,按音域的高
中低组合成套,以达到演奏几个八度内连续的十二律俱全的旋宫转调。
1.低音区A广-a:13钟,由两人分别司6钟或7钟,持木棒敲奏。
一人司最低(亦最大)的6钟侧鼓音℃.D正鼓音
^l
c
另一人司余下7钟
积玲珑的编钟进行j
作者单位:
F℃.A
D
B~.d
f.g.8
b.c1.
a
E审G^cd
e'g
2.中音区a—a-:7钟。由一人持钟槌
敲奏。
@参看李淑芬‘从t音乐{!:柬)1999年第3#
42音乐研究(季刊)
论双音编钟的音程组合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漆明镜, Qi Mingjing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
MUSIC RESEARCH2007(3)
参考文献(16条)
1.李淑芬 从乐律铭文看曾侯乙编钟的构成 1999(03)
2.原铭文中上层钮钟并未给出关于其均的详细铭文,只有声名与个别律名.此处根据铭文提供的信息,用无射均为基准给出音高,但若仔细对比其音高则不难发现,这之中未必只有一种均存在的可能3.此表未将镈钟计算在内,依旧按原始顺序组合
4.中层二组第10号钟与11号钟位置被挂反,此处按修正后的位置组合5.同注[1],第94页6.同注[1],第77页7.其具体数据请见表1、表28.同注[1],第79页
9.按照修改后的音高排列音阶,以下不再说明10.同注[1],第72页
11.括号内标记为侧鼓音,以下不再说明12.陈荃有 中国青铜乐钟研究13.同注[1],第45页14.著同注[1],第42-44页15.查看详情 1990(03)
16.陈荃有 中国青铜乐钟研究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inyyj200703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