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er live_emoji star question article live ebook touch to download remove 注册或登录
知乎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没有对与错?为什么?
79 个回答
唐逍
首先这个划分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我先说国内教科书上的划分。49 年后的哲学教科书来自苏联,追到头是恩格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对「近代」哲学做了唯物唯心的划分,标准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区分的原话是: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复杂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后来苏联哲学教科书把唯物唯心的划分扩大到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国拿过来还扩展到了中国哲学史。这要提到一件重要的事,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在 1947 年 6 月 24 日的讲话,他强调:
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当然,这篇讲话里还有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细说。总体说来就是强制要求哲学史研究自觉地服从政治。而这篇发言很快就被李立三翻译成了中文,成了当时的解放区以及 49 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必读书目。国内哲学史教材,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的唯物唯心区分和斗争的写法也源于此。[1]
[1] 日丹诺夫的问题参见这篇论文:张亮《政治的逻辑与哲学史:重读日丹诺夫 1947 年 6 月 24 日的讲话》
但到现在,我相信中国哲学学界已经普遍意识到这种划分是不对的,这个标准并不能够真的将哲学划分为两派,有很多哲学你没办法说它是思维第一还是存在第一的。
话说恩格斯在哲学史上没什么地位。而马克思本人对唯物唯心啊本体论啊宇宙论啊这些问题都不感兴趣,看他们两人的书信会知道一些线索。比如 1873 年 5 月 30 日,恩格斯很兴奋地给马克思说「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然后在信里写了很多,大概就是后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灵感。但第二天,马克思写的回信是「刚刚收到你的来信,使我非常高兴。但是,我没有时间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并和『权威们』(指卡·肖莱马和赛·穆尔。——马恩全集编者注)商量,所以我不敢冒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跟他正面交流。(这两封信在《马恩全集》第一版,第 33 卷,第 82 页起。)我认为这至少可以说明像《自然辩证法》涉及的问题并不是马克思很感兴趣的内容。
一方面恩格斯这个标准本身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现在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判断谁对谁错。(你不能说因为唯物主义是对的,所以唯心主义是错的……)并且我看到一般人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往往赋予了别的意义。现在我看到很多人对唯物唯心这两个词的使用和理解跟恩格斯最初的界定并不一样,这样就更弄不清楚唯物唯心到底在讨论什么。如果展开来说应该会有很多需要澄清的问题,我自己还需要具体了解、询问一下在很多人那里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这两个概念很容易理解成其他的意思,这只有留到今后再分析。
(下面的部分最近我有些新想法,但在有机会写出来之前暂且保留原来的观点。)
如果不说恩格斯的划分和教科书的定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应的英文词分别是 Materialism 和 Idealism,可能更好的翻译是「物质主义 / 物质派」和「观念主义 / 精神派」而不是使用「唯」字。西方哲学史上这也是两个常用的称谓,但没有像恩格斯这样清晰的定义,更多只是作为一种称呼。Idealism 比如像柏拉图的哲学那样,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某种精神的、观念性的存在物。而 Materialism 则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像物理学描述的那样,并不是思维的观念的存在。但怎么界定物质就成了一个问题,我认为物质就是非精神的东西,比如机械的东西,比如符合某种数学方程的东西,总之不是观念性质的。这可以进一步讨论。
我就认为世界归根结底不会是观念性的,或者说世界的运作方式不是观念的连接而是更像机械的方式(但是不能把机械理解得太狭隘)。所以我自己是倾向物理主义的。
举个武侠世界的例子,比如某个会武功的人要把三米外紧挨着的几个杯子里的其中一个徒手「吸」过来,这在小说或影视作品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为什么他可以吸走这一个杯子而不影响它旁边的杯子?从观念的角度看,这些杯子是相互分离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吸走其中一个不影响其它,正如我们很容易盯着一个杯子看而不关心旁边的杯子。然而从物质的、非精神的角度看,这些杯子就没有那么分离,就联系得更紧密,所以要吸走其中一个而不影响旁边的杯子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当然,这个例子并不能涵盖这两种世界观的所有区别,只是区别之一。
关于量子力学和唯心主义的话题网上也有一些文章讨论,我自己的看法在 @陈标龙 答案的评论里,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总结来说我不认为量子效应引向了唯心主义。
补充一下:我在知乎上看到好几次有人说哲学领域没有谁对谁错,这个怎么说呢,简单的对和错肯定没有,但每种观点的毛病和漏洞是什么却是值得讨论的:你要说我是错的,你就提出理由来。继而就可以比较观点与观点之间的优势和短板。
-
2011 年 10 月第一次回答
……
2013 年 10 月最后修改
704 人赞同收藏
知乎用户
在讨论有唯物/唯心有没有对错、下任何一个独断之前,非常有必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对唯物/唯心的判断何以可能?我们是否有能力对这个问题下论断?宇宙论意义上的世界整体的本质是否是我们的认识对象?
而我们都必须同意的一点是,只有在能够认识一个对象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而谈论论断的对与错。
所以即使@唐逍对唯物/唯心主义的划分的批评相当言之有理,但现在,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暂时放在一边,优先考虑我们的理智究竟能不能认识的问题——或者至少,将我们面临的问题的困难之处揭发出来。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在自我意识之中的显现。这里经验的内容不只是指我们的个人内心情感、思想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对「外部物理世界」(究竟有没有,严格来讲应该存而不论。但这里稍稍逾矩用于指日常中认为存在的物理世界)的知觉——如果你现在面前有一张桌子,那就是你的视觉所见的它的形状、颜色,触觉所触的硬度等等知觉。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关于物理对象的信念当作知觉的直接结果。例如,我看见开的门,我听见某人上楼的脚步声,我闻到饭菜的香味,我感到我的手做出了一个姿势。然而,这样的信念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特征,即容易出错。我们可能会被反常的知觉环境或是强烈的情感状况所影响——绿光下的红衬衣,我们可能认为是黑色的。或是由于我的强烈期待而将某一模糊人影误认作思念之人。这类知觉信念是可错误的。
还有一类信念与上述关于物理对象的信念不太一样,名为现象信念。即我经验到的信念。关于物理对象的信念是可错的,但就我个人所经验到的内容而言无所谓错误——例如,即使绿光下的衣服实际上是红色,但我所经验到的是黑色,就我经验到的事实而言它(它,这里指经验的内容,而不指实际的物理对象)就是黑色的。
这里我们用一个术语,显现于或在...面前呈现(appeared to)。而实际上,不论是对物理对象的知觉还是对现象的知觉,所有的经验都是在我们意识中的呈现。所有的经验都被称之为我的经验,而不是他(她)的经验,都归之于「我」这个主体。所有的经验,最终都必须归结到在个人意识中的显现——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经验事实,为经验所例证,假如一个人仔细考察自己的经验的话。
而日常中,我们习惯于跳过以上事实,直接认为我们所经验到的就是外部世界——纯粹的、在意识之外的,客观的世界。
这种日常的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举红绿色盲为例,就其而言,一般人所见之红绿色,在他(她)看来是灰色。那么在红绿色和灰色之间,我们是否能基于更好的理由而认为我们正常人所见的颜色是标准颜色?基于我们大多数所达到的一致性?但问题是我们可能都是错误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可以认为我们的经验,尤其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是对客观世界的一个反映。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存在,而我们的认识是对它的主观反映——而实际上,无论不同的观察者或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外部世界就是外部世界,它都是不变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
这种理论初看起来非常站得住脚,但仔细考察起来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基于上述经验事实(虽然这个事实经常为人们所忽略)——我们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在自我意识之中的显现,而谈论外部世界的存在的。
基于我们所真正经验到的事实,进而超越经验事实,谈论经验尚未告诉我们的一切(经验从未告诉我们物质存在),由已知推向未知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经验到一个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的话,我们基于什么理由或判定标准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的?
我们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的只是,世界(的现象)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并且呈现出某种规律而已。我们可以说除了在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存在还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么(作为我们意识之中世界存在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说它是物质的/精神的么?
这就是所谓经验的帷幕,如果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的话,那么在那个世界和我们的认识之间隔着经验的帷幕。经验只透露出它可以给我们展示的,而它尚未向我们展示的我们如何判断它就是如此,难道我们的判断不都是基于经验观察么?没有经验的帮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那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这本质上根本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认识能力的疆域的问题,有些事情严格来讲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外部世界到底是精神或物质的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信仰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重要的区分。
休谟认为,作为现象世界的终极原因的外部世界(「力」)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即不知道是否存在,更不要说能不能认识。
康德认为,作为现象世界的终极原因的外部世界(「物自体」)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认识对象,是不可认识的。
休谟是一个彻底的经验论者,无法经验的事就没有办法下论断——既然无法经验到外部世界何以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更不要说是物质/或精神的。
而康德,并非彻底的经验论者,他一方面承认经验对事物认识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把经验原则贯彻到底,因为他说物自体是存在的。而在他看来,物自体存在的的理由是基于我们的经验事实——我们意识中的世界的存在,因此必须有一个外部世界作为我们意识中世界存在的原因。虽然,到底它的性质如何是不可知的。
而这个区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康德推理的理由涉及到归纳推理的原因。自然界具有齐一性、因果律是贯穿自然界的普遍原理都是基于归纳原理。而归纳原理是可证否的。休谟强有力的证明也揭示了这一点。
绝对严格的意义上,我们根本没有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本质做出论断的权利。
接着是当代对怀疑论的一个较为有效的反驳(我得额外强调我的立场是胡塞尔式的,虽然细节待定):
当代认识论的一个倾向在于,回归常识,即认为我们常识性的认识结果是正确的(或有更大可能是正确的),而不必费力去反驳休谟之类的怀疑论者的论证。
引用G·R·摩尔的一段名言:
我现在可以证明两只人手的存在。怎样证明?通过举起我的两只手,我一边用右手摆出一种姿态,一边说「这是一只手」,然后我用左手摆出一种姿态,说「这是另一只」......但此刻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尽管我说了这些话,许多哲学家依然觉得,我没有给讨论的要害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证明。......如果我真的证明了在我两个证明中作为前提的命题,他们也许会承认我已经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他们想要的是,此刻,当我举起我的双手并说道:「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时,对我所断言的东西的证明。......他们认为,如果我不能给出这种额外的证明,我已经给出的证明就根本不是决定性的证明。......这样一种观点,尽管在哲学中很常见,但我认为可以证明是错误的。......我可以知道我不能证明的东西;在我肯定知道的事物中......包含了我证明的两个前提。因此,我想说,那些仅仅根据我不知道证明的前提而不满意这些证明的人——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并无充分的理由不满。
这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对一些信念相比起另一些来更加确信,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那些我们更为确信的信念。我们优先应该放弃的是那些我们最不确信的信念。如果我们必须放弃信念的话当然优先放弃最为可疑的了。
生活中,我们基于归纳原理得到了很多关于世界的普遍原理。我们当然不可能轻易接受归纳原理的不可靠——这是相对而言我们更加确信的信念。因此,我们基于归纳原理完全可以得到普遍必然的知识——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休谟给出的论证又是如此地强而有力。
那么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我们坚持认为)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而认定是休谟推理的前提出了问题。
即怀疑论带给我们的是重新审视我们知识前提(这些我们曾经信心十足的前提,却导致了怀疑论)的机会。
58 人赞同收藏
相关 Live 推荐 ??
人文学科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小屋住不下
249 人参与 · 95 个回答
相关问题
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么? 268 个回答
耶鲁大学的约翰.罗默教授真的用数学严密的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一般条件下不成立么? 8 个回答
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er live_emoji star question article live ebook touch to download remove 注册或登录
知乎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没有对与错?为什么?
79 个回答
唐逍
首先这个划分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我先说国内教科书上的划分。49 年后的哲学教科书来自苏联,追到头是恩格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对「近代」哲学做了唯物唯心的划分,标准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区分的原话是: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复杂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后来苏联哲学教科书把唯物唯心的划分扩大到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国拿过来还扩展到了中国哲学史。这要提到一件重要的事,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在 1947 年 6 月 24 日的讲话,他强调:
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当然,这篇讲话里还有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细说。总体说来就是强制要求哲学史研究自觉地服从政治。而这篇发言很快就被李立三翻译成了中文,成了当时的解放区以及 49 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必读书目。国内哲学史教材,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的唯物唯心区分和斗争的写法也源于此。[1]
[1] 日丹诺夫的问题参见这篇论文:张亮《政治的逻辑与哲学史:重读日丹诺夫 1947 年 6 月 24 日的讲话》
但到现在,我相信中国哲学学界已经普遍意识到这种划分是不对的,这个标准并不能够真的将哲学划分为两派,有很多哲学你没办法说它是思维第一还是存在第一的。
话说恩格斯在哲学史上没什么地位。而马克思本人对唯物唯心啊本体论啊宇宙论啊这些问题都不感兴趣,看他们两人的书信会知道一些线索。比如 1873 年 5 月 30 日,恩格斯很兴奋地给马克思说「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然后在信里写了很多,大概就是后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灵感。但第二天,马克思写的回信是「刚刚收到你的来信,使我非常高兴。但是,我没有时间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并和『权威们』(指卡·肖莱马和赛·穆尔。——马恩全集编者注)商量,所以我不敢冒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跟他正面交流。(这两封信在《马恩全集》第一版,第 33 卷,第 82 页起。)我认为这至少可以说明像《自然辩证法》涉及的问题并不是马克思很感兴趣的内容。
一方面恩格斯这个标准本身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现在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判断谁对谁错。(你不能说因为唯物主义是对的,所以唯心主义是错的……)并且我看到一般人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往往赋予了别的意义。现在我看到很多人对唯物唯心这两个词的使用和理解跟恩格斯最初的界定并不一样,这样就更弄不清楚唯物唯心到底在讨论什么。如果展开来说应该会有很多需要澄清的问题,我自己还需要具体了解、询问一下在很多人那里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这两个概念很容易理解成其他的意思,这只有留到今后再分析。
(下面的部分最近我有些新想法,但在有机会写出来之前暂且保留原来的观点。)
如果不说恩格斯的划分和教科书的定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应的英文词分别是 Materialism 和 Idealism,可能更好的翻译是「物质主义 / 物质派」和「观念主义 / 精神派」而不是使用「唯」字。西方哲学史上这也是两个常用的称谓,但没有像恩格斯这样清晰的定义,更多只是作为一种称呼。Idealism 比如像柏拉图的哲学那样,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某种精神的、观念性的存在物。而 Materialism 则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像物理学描述的那样,并不是思维的观念的存在。但怎么界定物质就成了一个问题,我认为物质就是非精神的东西,比如机械的东西,比如符合某种数学方程的东西,总之不是观念性质的。这可以进一步讨论。
我就认为世界归根结底不会是观念性的,或者说世界的运作方式不是观念的连接而是更像机械的方式(但是不能把机械理解得太狭隘)。所以我自己是倾向物理主义的。
举个武侠世界的例子,比如某个会武功的人要把三米外紧挨着的几个杯子里的其中一个徒手「吸」过来,这在小说或影视作品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为什么他可以吸走这一个杯子而不影响它旁边的杯子?从观念的角度看,这些杯子是相互分离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吸走其中一个不影响其它,正如我们很容易盯着一个杯子看而不关心旁边的杯子。然而从物质的、非精神的角度看,这些杯子就没有那么分离,就联系得更紧密,所以要吸走其中一个而不影响旁边的杯子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当然,这个例子并不能涵盖这两种世界观的所有区别,只是区别之一。
关于量子力学和唯心主义的话题网上也有一些文章讨论,我自己的看法在 @陈标龙 答案的评论里,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总结来说我不认为量子效应引向了唯心主义。
补充一下:我在知乎上看到好几次有人说哲学领域没有谁对谁错,这个怎么说呢,简单的对和错肯定没有,但每种观点的毛病和漏洞是什么却是值得讨论的:你要说我是错的,你就提出理由来。继而就可以比较观点与观点之间的优势和短板。
-
2011 年 10 月第一次回答
……
2013 年 10 月最后修改
704 人赞同收藏
知乎用户
在讨论有唯物/唯心有没有对错、下任何一个独断之前,非常有必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对唯物/唯心的判断何以可能?我们是否有能力对这个问题下论断?宇宙论意义上的世界整体的本质是否是我们的认识对象?
而我们都必须同意的一点是,只有在能够认识一个对象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而谈论论断的对与错。
所以即使@唐逍对唯物/唯心主义的划分的批评相当言之有理,但现在,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暂时放在一边,优先考虑我们的理智究竟能不能认识的问题——或者至少,将我们面临的问题的困难之处揭发出来。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在自我意识之中的显现。这里经验的内容不只是指我们的个人内心情感、思想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对「外部物理世界」(究竟有没有,严格来讲应该存而不论。但这里稍稍逾矩用于指日常中认为存在的物理世界)的知觉——如果你现在面前有一张桌子,那就是你的视觉所见的它的形状、颜色,触觉所触的硬度等等知觉。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关于物理对象的信念当作知觉的直接结果。例如,我看见开的门,我听见某人上楼的脚步声,我闻到饭菜的香味,我感到我的手做出了一个姿势。然而,这样的信念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特征,即容易出错。我们可能会被反常的知觉环境或是强烈的情感状况所影响——绿光下的红衬衣,我们可能认为是黑色的。或是由于我的强烈期待而将某一模糊人影误认作思念之人。这类知觉信念是可错误的。
还有一类信念与上述关于物理对象的信念不太一样,名为现象信念。即我经验到的信念。关于物理对象的信念是可错的,但就我个人所经验到的内容而言无所谓错误——例如,即使绿光下的衣服实际上是红色,但我所经验到的是黑色,就我经验到的事实而言它(它,这里指经验的内容,而不指实际的物理对象)就是黑色的。
这里我们用一个术语,显现于或在...面前呈现(appeared to)。而实际上,不论是对物理对象的知觉还是对现象的知觉,所有的经验都是在我们意识中的呈现。所有的经验都被称之为我的经验,而不是他(她)的经验,都归之于「我」这个主体。所有的经验,最终都必须归结到在个人意识中的显现——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经验事实,为经验所例证,假如一个人仔细考察自己的经验的话。
而日常中,我们习惯于跳过以上事实,直接认为我们所经验到的就是外部世界——纯粹的、在意识之外的,客观的世界。
这种日常的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举红绿色盲为例,就其而言,一般人所见之红绿色,在他(她)看来是灰色。那么在红绿色和灰色之间,我们是否能基于更好的理由而认为我们正常人所见的颜色是标准颜色?基于我们大多数所达到的一致性?但问题是我们可能都是错误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可以认为我们的经验,尤其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是对客观世界的一个反映。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存在,而我们的认识是对它的主观反映——而实际上,无论不同的观察者或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外部世界就是外部世界,它都是不变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
这种理论初看起来非常站得住脚,但仔细考察起来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是基于上述经验事实(虽然这个事实经常为人们所忽略)——我们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在自我意识之中的显现,而谈论外部世界的存在的。
基于我们所真正经验到的事实,进而超越经验事实,谈论经验尚未告诉我们的一切(经验从未告诉我们物质存在),由已知推向未知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经验到一个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的话,我们基于什么理由或判定标准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的?
我们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的只是,世界(的现象)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并且呈现出某种规律而已。我们可以说除了在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存在还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么(作为我们意识之中世界存在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说它是物质的/精神的么?
这就是所谓经验的帷幕,如果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的话,那么在那个世界和我们的认识之间隔着经验的帷幕。经验只透露出它可以给我们展示的,而它尚未向我们展示的我们如何判断它就是如此,难道我们的判断不都是基于经验观察么?没有经验的帮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那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这本质上根本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认识能力的疆域的问题,有些事情严格来讲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外部世界到底是精神或物质的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信仰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重要的区分。
休谟认为,作为现象世界的终极原因的外部世界(「力」)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即不知道是否存在,更不要说能不能认识。
康德认为,作为现象世界的终极原因的外部世界(「物自体」)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认识对象,是不可认识的。
休谟是一个彻底的经验论者,无法经验的事就没有办法下论断——既然无法经验到外部世界何以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更不要说是物质/或精神的。
而康德,并非彻底的经验论者,他一方面承认经验对事物认识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把经验原则贯彻到底,因为他说物自体是存在的。而在他看来,物自体存在的的理由是基于我们的经验事实——我们意识中的世界的存在,因此必须有一个外部世界作为我们意识中世界存在的原因。虽然,到底它的性质如何是不可知的。
而这个区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康德推理的理由涉及到归纳推理的原因。自然界具有齐一性、因果律是贯穿自然界的普遍原理都是基于归纳原理。而归纳原理是可证否的。休谟强有力的证明也揭示了这一点。
绝对严格的意义上,我们根本没有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本质做出论断的权利。
接着是当代对怀疑论的一个较为有效的反驳(我得额外强调我的立场是胡塞尔式的,虽然细节待定):
当代认识论的一个倾向在于,回归常识,即认为我们常识性的认识结果是正确的(或有更大可能是正确的),而不必费力去反驳休谟之类的怀疑论者的论证。
引用G·R·摩尔的一段名言:
我现在可以证明两只人手的存在。怎样证明?通过举起我的两只手,我一边用右手摆出一种姿态,一边说「这是一只手」,然后我用左手摆出一种姿态,说「这是另一只」......但此刻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尽管我说了这些话,许多哲学家依然觉得,我没有给讨论的要害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证明。......如果我真的证明了在我两个证明中作为前提的命题,他们也许会承认我已经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他们想要的是,此刻,当我举起我的双手并说道:「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时,对我所断言的东西的证明。......他们认为,如果我不能给出这种额外的证明,我已经给出的证明就根本不是决定性的证明。......这样一种观点,尽管在哲学中很常见,但我认为可以证明是错误的。......我可以知道我不能证明的东西;在我肯定知道的事物中......包含了我证明的两个前提。因此,我想说,那些仅仅根据我不知道证明的前提而不满意这些证明的人——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并无充分的理由不满。
这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对一些信念相比起另一些来更加确信,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那些我们更为确信的信念。我们优先应该放弃的是那些我们最不确信的信念。如果我们必须放弃信念的话当然优先放弃最为可疑的了。
生活中,我们基于归纳原理得到了很多关于世界的普遍原理。我们当然不可能轻易接受归纳原理的不可靠——这是相对而言我们更加确信的信念。因此,我们基于归纳原理完全可以得到普遍必然的知识——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休谟给出的论证又是如此地强而有力。
那么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我们坚持认为)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而认定是休谟推理的前提出了问题。
即怀疑论带给我们的是重新审视我们知识前提(这些我们曾经信心十足的前提,却导致了怀疑论)的机会。
58 人赞同收藏
相关 Live 推荐 ??
人文学科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小屋住不下
249 人参与 · 95 个回答
相关问题
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么? 268 个回答
耶鲁大学的约翰.罗默教授真的用数学严密的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一般条件下不成立么? 8 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