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川     雪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兄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

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        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与苏轼自宋神宗熙宁二年以后,便长久分居异地。七年不见,当时苏轼的仕途极为坎坷,先知杭州,后知密州,三年后又改知徐州。而苏辙当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做法,辞官而去,要求外调与苏轼相近的地方,未允。兄弟二人实难相见。这次于宋神宗十年相逢于徐州,此时苏轼已过不惑之年(时年41岁)。“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前一次的分别距今已度过了七个中秋佳节(相当于八年)。兄弟之间的深情溢于言表。“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今日的中秋团圆佳节,苏轼在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长月当空,想着子由。百里之外的子由莫不是在想着子瞻么?今秋的相逢,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有太多的话语无法对君言。赏月赏乐,忆及雄心壮志,生出了“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无语凝噎。其实苏辙在这里是想劝说苏轼早日归隐,以求闲居之乐,不必过分的追求建功立业,到头来,竹篮打水。

然而此时的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依然胸怀壮志,认为苏辙“其语过悲”。于是微笑着说:“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        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        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附: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苏  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                   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                   ,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依旧                   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川     雪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兄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

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        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与苏轼自宋神宗熙宁二年以后,便长久分居异地。七年不见,当时苏轼的仕途极为坎坷,先知杭州,后知密州,三年后又改知徐州。而苏辙当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做法,辞官而去,要求外调与苏轼相近的地方,未允。兄弟二人实难相见。这次于宋神宗十年相逢于徐州,此时苏轼已过不惑之年(时年41岁)。“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前一次的分别距今已度过了七个中秋佳节(相当于八年)。兄弟之间的深情溢于言表。“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今日的中秋团圆佳节,苏轼在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长月当空,想着子由。百里之外的子由莫不是在想着子瞻么?今秋的相逢,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有太多的话语无法对君言。赏月赏乐,忆及雄心壮志,生出了“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无语凝噎。其实苏辙在这里是想劝说苏轼早日归隐,以求闲居之乐,不必过分的追求建功立业,到头来,竹篮打水。

然而此时的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依然胸怀壮志,认为苏辙“其语过悲”。于是微笑着说:“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        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        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附: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苏  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                   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                   ,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依旧                   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相关文章

  •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赏析
  • <描写月亮的诗句>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查看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8人评价) 8.3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查看


  • 相似归隐系心间昆仲情谊万古传--苏轼与苏辙寄远词研究
  • 理广 论角 相 似 归隐系心 间 , , 翻 昆仲情谊万古传 王佳琳 篇 苏 轼 与 苏辙寄 远词 研 究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 要 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极高 ,苏轼作有有 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 , 无处不在的相 ...查看


  • 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_苏轼和他的_水调歌头_中秋词_
  • 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 ---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中秋词" 边防武备,几乎"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提高了词品,推尊了词体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谁与共孤光]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晏殊<中秋月> 绀海 ...查看


  • 苏轼观后感
  •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 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查看


  • 25.诗词曲五首教案
  • [25.诗词曲五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 ...查看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李红梅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查看


  • 情诗: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