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林下经济发展特色典型种植模式
-----毛竹林套种竹荪
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粉红色的蛋形菌托,披着雪白的网状菌裙,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
一。据分析,每100克鲜竹荪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鸡蛋),粗脂肪2.6%,粗纤维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还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钾、镁、铁等矿物质。长裙竹荪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极为丰富,其中谷氨酸含量达1.76%,是竹荪味道鲜美的主要原因。竹荪的子实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别具风味,作为菜肴,冠于诸菌,堪称色、香、昧三绝,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
2012年起,为探索实践并科学解决毛竹林连续覆盖之后休息之年的竹农增收与毛竹伐桩处理废料的再利用等问题,浦江县林业局组织林业技术推广站、县笋竹产业协会等专家一起进行专门研究,初步形成了林下套种食用菌的办法,以增加“竹林休息年”的林农收入。2013年,《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项目成功立项,被列为浦江县科技局第二批农业科技研究项目,由浦江县中余乡普丰林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实施。经浦江县普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专项审计,项目实际总投资额14.05万元,其中县级补助5.0万元,自筹资金9.05万元。该项目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实施,并以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了20亩竹环栽培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竹荪菌种的制作、提升生产管理方法及引种栽培技术的适用性研究,取得了明显效益,亩纯收入达到8000元
以上。目前已经申报2016年省林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林下经济发展)项目,规划林下栽种竹荪60亩。
毛竹林套种竹荪,既解决了连续覆盖毛竹林休息时的农民收入问题,又增强了竹林肥力和透气性,有效地改良了竹林土壤条件,也为竹林丰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利用毛竹林进行套种竹荪,又使竹荪自然回归竹林,降低竹荪栽培遮荫的投入成本,节省了土地资源。
一、加强领导,搞好服务
浦江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浦江县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千方百计为发展林下经济“铺路搭桥”,以服务促规模,以规模促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养殖积极性,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有关乡镇、村、造林企业负责人,林地承包大户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到丽水、湖州等林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考察,了解示范区发展过程、具体的发展模式、未来的发展思路,重点学习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实施方法,培养本县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带动身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还多次召开林下经济专题会议,明确重点乡镇、村林下经济发展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林下经济发展搞好服务,掀起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高潮。《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本项目实施地点,处于我县竹林面积最多最密集的村--中余乡普丰村,该村目前拥有竹林面积近
4000亩,普丰毛竹专业合作社现经营竹林面积552亩,选择其中一处阴凉潮湿、地势平缓、土壤质地疏松深厚的20亩竹林,作为该项目竹荪栽培试验引种实施示范区,并从丽水林科院引进了红托竹苏菌种进行栽培试种。
二、加大宣传,科技支撑 为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浦江县组织全县涉农科技人员分包乡镇、村,具体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认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聘请专家对种、养殖户进行培训,讲解林下种、养殖的技术要领,提供具体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对重点乡镇、村及造林大户还进行集中培训。浦江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量,强化科技传播,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各方面,介绍林下种养殖的各种模式,讲解林下种养殖的可行性,分析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引导农民走好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还通过召开林下经济现场会,组织种养殖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思路,引进新技术,培育壮大示范区建设,使林下经济达到持续、规模发展。《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县林业局工程师、乡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20余期,受训人数达15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余份,通过先进示范基地成果介绍和竹苏栽培技术讲解,使当地林农充分认识到“竹林套种竹荪”,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政策扶持,机制促动
为解决资金短缺等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问题,浦江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创新机制促进全市林下经济发展。一是县级财政加大对林业下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把发展林下经济专项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从县财政列支资金对林下经济示范户给予补贴。《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项目实际总投资额14.05万元,其中县级补助5.0万元。二是积极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创新担保形式,通过农户联保、村委会担保、林权抵押等形式,针对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三是整合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的涉林专项资金,争引上级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林下种养基地和示范区建设,重点补贴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竹林基地建造林区主干道l.5KM ,基地作业辅助道l.0KM ,筑建三个大型蓄水池,总蓄水量达2500立方米,为基地生产、管理在硬件上提供了便利,保障了竹苏栽培过程中水份供给。
五、效益初显,绿利双赢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上讲,每亩竹林生产鲜荪可达35--50kg ,按市场价400元/kg,亩产值可达14000—20000元,扣除生产管理成本8000元/亩,每亩可增加收益6000--12000元,而单纯进行竹笋两用林经营生产,亩产值一般在300--700元左右,其经济效益翻了几翻。
(二)生态效益
毛竹林下套种竹荪,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竹林特有的生态环境,不必搭遮阴棚,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当前食
用菌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该菌在生产栽培过程中不需要消耗木材资源,也不需要毁林侵害自然生态,同时竹环培养产生的废料,还可以作为竹林的肥料,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对改善竹林土质、竹鞭保温催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竹林下发展竹苏栽培,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休系。
(三)社会效益
一是带动毛竹产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看到了竹林的希望,提高其经营毛竹林的积极性;二是促进山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脚步;三是提高林农对“科技是生产力”的认识,使其充分体会到科技转化效益的成果; 四是对推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浦江县林下经济发展特色典型种植模式
-----毛竹林套种竹荪
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粉红色的蛋形菌托,披着雪白的网状菌裙,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
一。据分析,每100克鲜竹荪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鸡蛋),粗脂肪2.6%,粗纤维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还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钾、镁、铁等矿物质。长裙竹荪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极为丰富,其中谷氨酸含量达1.76%,是竹荪味道鲜美的主要原因。竹荪的子实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别具风味,作为菜肴,冠于诸菌,堪称色、香、昧三绝,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
2012年起,为探索实践并科学解决毛竹林连续覆盖之后休息之年的竹农增收与毛竹伐桩处理废料的再利用等问题,浦江县林业局组织林业技术推广站、县笋竹产业协会等专家一起进行专门研究,初步形成了林下套种食用菌的办法,以增加“竹林休息年”的林农收入。2013年,《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项目成功立项,被列为浦江县科技局第二批农业科技研究项目,由浦江县中余乡普丰林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实施。经浦江县普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专项审计,项目实际总投资额14.05万元,其中县级补助5.0万元,自筹资金9.05万元。该项目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实施,并以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了20亩竹环栽培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竹荪菌种的制作、提升生产管理方法及引种栽培技术的适用性研究,取得了明显效益,亩纯收入达到8000元
以上。目前已经申报2016年省林业发展和资源保护(林下经济发展)项目,规划林下栽种竹荪60亩。
毛竹林套种竹荪,既解决了连续覆盖毛竹林休息时的农民收入问题,又增强了竹林肥力和透气性,有效地改良了竹林土壤条件,也为竹林丰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利用毛竹林进行套种竹荪,又使竹荪自然回归竹林,降低竹荪栽培遮荫的投入成本,节省了土地资源。
一、加强领导,搞好服务
浦江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浦江县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千方百计为发展林下经济“铺路搭桥”,以服务促规模,以规模促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养殖积极性,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有关乡镇、村、造林企业负责人,林地承包大户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到丽水、湖州等林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考察,了解示范区发展过程、具体的发展模式、未来的发展思路,重点学习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实施方法,培养本县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带动身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还多次召开林下经济专题会议,明确重点乡镇、村林下经济发展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林下经济发展搞好服务,掀起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高潮。《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本项目实施地点,处于我县竹林面积最多最密集的村--中余乡普丰村,该村目前拥有竹林面积近
4000亩,普丰毛竹专业合作社现经营竹林面积552亩,选择其中一处阴凉潮湿、地势平缓、土壤质地疏松深厚的20亩竹林,作为该项目竹荪栽培试验引种实施示范区,并从丽水林科院引进了红托竹苏菌种进行栽培试种。
二、加大宣传,科技支撑 为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浦江县组织全县涉农科技人员分包乡镇、村,具体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认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聘请专家对种、养殖户进行培训,讲解林下种、养殖的技术要领,提供具体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对重点乡镇、村及造林大户还进行集中培训。浦江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量,强化科技传播,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各方面,介绍林下种养殖的各种模式,讲解林下种养殖的可行性,分析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引导农民走好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还通过召开林下经济现场会,组织种养殖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思路,引进新技术,培育壮大示范区建设,使林下经济达到持续、规模发展。《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县林业局工程师、乡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20余期,受训人数达15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余份,通过先进示范基地成果介绍和竹苏栽培技术讲解,使当地林农充分认识到“竹林套种竹荪”,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政策扶持,机制促动
为解决资金短缺等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问题,浦江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创新机制促进全市林下经济发展。一是县级财政加大对林业下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把发展林下经济专项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从县财政列支资金对林下经济示范户给予补贴。《毛竹林套种竹荪技术的引进》项目实际总投资额14.05万元,其中县级补助5.0万元。二是积极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创新担保形式,通过农户联保、村委会担保、林权抵押等形式,针对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三是整合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的涉林专项资金,争引上级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林下种养基地和示范区建设,重点补贴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竹林基地建造林区主干道l.5KM ,基地作业辅助道l.0KM ,筑建三个大型蓄水池,总蓄水量达2500立方米,为基地生产、管理在硬件上提供了便利,保障了竹苏栽培过程中水份供给。
五、效益初显,绿利双赢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上讲,每亩竹林生产鲜荪可达35--50kg ,按市场价400元/kg,亩产值可达14000—20000元,扣除生产管理成本8000元/亩,每亩可增加收益6000--12000元,而单纯进行竹笋两用林经营生产,亩产值一般在300--700元左右,其经济效益翻了几翻。
(二)生态效益
毛竹林下套种竹荪,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竹林特有的生态环境,不必搭遮阴棚,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当前食
用菌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该菌在生产栽培过程中不需要消耗木材资源,也不需要毁林侵害自然生态,同时竹环培养产生的废料,还可以作为竹林的肥料,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对改善竹林土质、竹鞭保温催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竹林下发展竹苏栽培,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休系。
(三)社会效益
一是带动毛竹产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看到了竹林的希望,提高其经营毛竹林的积极性;二是促进山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脚步;三是提高林农对“科技是生产力”的认识,使其充分体会到科技转化效益的成果; 四是对推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