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中国
院系专业:亚非学院朝鲜语
学号:12080014
姓名:张皓
2012年1月25日
泰戈尔,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谈到他,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和中国的关系。
一、泰戈尔访华
1920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教育界知识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但由于他忙于筹备国际大学,在欧美各国周游,回国后又陷入政治论争,没能成行。1922年,梁启超主持的讲学社再次邀请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本来决定在1923年8月到达中国,由于身体原因,推迟到1924年。在泰戈尔访华前,泰戈尔访华的消息已在中国文学界掀起浪潮,许多重要报刊积极响应,引发了“泰戈尔热”。泰戈尔到中国的当天,对东方通讯社记者谈道:“余此次来华讲演,其目的在希望亚细亚文化、东洋思想复活。现在亚细亚青年迎合欧美文化。然大战以来,竟暴露人类相食之丑态,西洋文明濒于破产。人类救济之要谛,仍在东洋思想复活之旗帜下,由日本、中国、印度三大国民,坚相提携。”泰戈尔访华,一方面增进了中印友谊。1956年,周恩来在访问国际大学并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时评价道:“中国人民对泰戈尔抱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二、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友谊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毕生始终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无限的友谊与深厚的同情。
1881年,泰戈尔在年仅20岁时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在中国的死亡贸易》的论文,强烈谴责英国殖民者在中国倾销鸦片。他指控英国人用枪迫使中国人吞下鸦片,自己攫取巨额利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谴责鸦片贸易罪恶的正义的呼声。从那时起的60年间,中国一直在泰戈尔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衷心热爱在其1924年访华期间喷涌而出。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情不自禁地赞颂中印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他非常珍视中印友谊,对那些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前人充满景仰之情。他在回顾历史时说:“那是多么伟大的朝圣之旅!那是历史上多么伟大的时代!那些了不起的英雄,为了自己的信仰,冒着生命危险,甘愿在漫长的岁月中远离故国,自我流放。许多人在中途倒下,身后了无痕迹。少数人幸存下来,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但大多数人却没有机会给后世留下只言片语。”令泰戈尔感到欣慰的是,他发现中印两国的先辈用生命缔造的珍贵友谊一直延续了下来,他希望中印之间能够弥合由岁月造成的情感裂隙,,希望“中国走近印度,印度走近中国,……”他一再强烈主张中印人民、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
泰戈尔衷心热爱中国文明。他在鉴赏中国古代绘画时说:“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早在1918年访问美国时,他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讲《什么是艺术?》。他说:“东方艺术的伟大与瑰丽,特别是在日本与中国,就在于那里的艺术家们看到了事物的灵魂,并且相信它。”泰戈尔熟悉中国古代的一些诗人。他告诉中国听众:“我一直在读你们的诗集的译本,我被你们的文学中的神韵所迷醉。它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在我所了解的文学之中没有见到过任何与之相似的东西。”他认为,中国的文学以及其他所有自我表现的艺术形式都天然具有一种好客与亲和的精神,所以他在这个文明古国居留期间颇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泰戈尔对中印友谊的诚挚动人的话语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明的评价不胜枚举。他怀着“重启古代精神交流渠道”的使命来到中国。他受印度人民的委托前来告诉中国人民,“我们印度人对你们心中有爱,我们也渴望接受你们的爱。”作为伟大的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铭记着中印两国历久弥新的友谊,他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他也永远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他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是两国传统友谊的新的篇章。这固然与他对人类的挚爱有关,但更与他对中国的不同寻常的情感有关。
三、泰戈尔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如果说印度古代文学特别是佛教文学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留下大量痕迹,那么泰戈尔的作品则对现代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流传,是中印两千年来文化交流的继续与发展。
泰戈尔作品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开始被译成中文。许多具有现代精神的青年作家就是在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的。他们在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别无依傍,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自然顺理成章。同为亚洲人的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中印文化渊源关系殊深,他当然成了中国青年作家向往的楷模。
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也最有成就的浪漫派诗人。他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读到泰戈尔作品的中国人。1914年,就在他留学东瀛期间,泰戈尔的名声传到那里。他在不经意尖读到了泰戈尔《新月集》中的诗篇如《偷睡眠者》和《云与波》,被这种质朴的形式与诗人清新的语言所征服。他接着找来《伽比尔诗百首》(泰戈尔译)与《暗室之王》。那时,他正由于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感到极端失望而处于自杀边缘。泰戈尔的诗歌展现的新世界给予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巨大勇气。他写道,在一家图书馆找到泰戈尔的那些书后,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的源泉。泰戈尔作为他的第一个文学导师,对于他走上成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著名女作家谢冰心是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泰戈尔巨大影响的另一位重要文学人物。她在给《泰戈尔诗选》中文译本写的序中,说泰戈尔是她青年时期最景仰的外国诗人。1961年泰戈尔百年诞辰之际,她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收在当年新德里出版的《泰戈尔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之中。她在文章中写道,童年时代,当她在学校图书馆的架子上发现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其他诗歌时,觉得那些诗歌清新流畅并充满了东方的韵味,于是十分欣喜,仿佛在沿着山路漫步时发现了一簇幽兰。她还读了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和其他散文作品,为诗人对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儿童的热爱所深深打动。1920年,当她还是一名学生时,她就写了一篇散文,向诗人遥致敬意。事实上,她的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是当时中国文学青年对泰戈尔的普遍情感。
同郭沫若一样,谢冰心也是在泰戈尔的激励下开始尝试新诗创作的。她的两部诗集《繁星》与《春水》收录了许多具有哲理意味的小诗,与泰戈尔的《飞鸟集》颇多相似之处。然而,谢冰心主要以其散文创作而著称。她的散文集《致小读者》充满了对童心、母爱和自然之美的诗意描绘,在风格上与泰戈尔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一言以蔽之,她那以细腻而抒情的笔触和清新流丽的语言为特色的艺术风格,是在泰戈尔的强烈而巨大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同泰戈尔一样,谢冰心也有一颗博大仁慈而又疾恶如仇的心。她终身热爱泰戈尔。她翻译的泰戈尔的作品堪称译界精品。
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或激励的中国现代诗人与作家,并不限于以上两位典型代表人物。我们还可以列举多人,如郑振铎、刘半农、徐志摩以及林徽因。他们或翻译过泰戈尔的作品,或在他来华时担任过译员,后来都成了著名作家或诗人。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作品的中文译本也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可以相信,他的不朽作品将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心。
泰戈尔不仅仅是文学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又因他的善良,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对于祖国的热爱为这个世代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如今,这个留着白色胡子的老头,他脸上深深皱纹里掩埋的悲伤,他对于战火的无奈,他眼睛里散发的热忱,他笔下透露出的内心的美好世界都深深震撼着我。在此,特以诗人在80高龄时深情地写的一首诗来结尾,来看看这位泰斗的中国情:
在我生日的水瓶里
从许多香客那里
我收集了圣水,这个我都记得。
有一次我去到中国,
那些我从前没有会到的人
把友好的标志点上我的前额
称我为自己人。
不知不觉中外客的服装卸落了,
内里那个永远显示一种
意外的欢乐联系的
人出现了。
我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
在我心中早就晓得
在哪里我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 他带来了生命的奇妙。
在异乡开着不知名的花朵,
它们的名字是陌生的,异乡的土壤是它们的祖国, 但是在灵魂的欢乐的王国里
它们的亲属
却得到了无碍的欢迎。
泰戈尔与中国
院系专业:亚非学院朝鲜语
学号:12080014
姓名:张皓
2012年1月25日
泰戈尔,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谈到他,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和中国的关系。
一、泰戈尔访华
1920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教育界知识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但由于他忙于筹备国际大学,在欧美各国周游,回国后又陷入政治论争,没能成行。1922年,梁启超主持的讲学社再次邀请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本来决定在1923年8月到达中国,由于身体原因,推迟到1924年。在泰戈尔访华前,泰戈尔访华的消息已在中国文学界掀起浪潮,许多重要报刊积极响应,引发了“泰戈尔热”。泰戈尔到中国的当天,对东方通讯社记者谈道:“余此次来华讲演,其目的在希望亚细亚文化、东洋思想复活。现在亚细亚青年迎合欧美文化。然大战以来,竟暴露人类相食之丑态,西洋文明濒于破产。人类救济之要谛,仍在东洋思想复活之旗帜下,由日本、中国、印度三大国民,坚相提携。”泰戈尔访华,一方面增进了中印友谊。1956年,周恩来在访问国际大学并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时评价道:“中国人民对泰戈尔抱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二、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友谊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毕生始终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无限的友谊与深厚的同情。
1881年,泰戈尔在年仅20岁时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在中国的死亡贸易》的论文,强烈谴责英国殖民者在中国倾销鸦片。他指控英国人用枪迫使中国人吞下鸦片,自己攫取巨额利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谴责鸦片贸易罪恶的正义的呼声。从那时起的60年间,中国一直在泰戈尔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衷心热爱在其1924年访华期间喷涌而出。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情不自禁地赞颂中印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他非常珍视中印友谊,对那些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前人充满景仰之情。他在回顾历史时说:“那是多么伟大的朝圣之旅!那是历史上多么伟大的时代!那些了不起的英雄,为了自己的信仰,冒着生命危险,甘愿在漫长的岁月中远离故国,自我流放。许多人在中途倒下,身后了无痕迹。少数人幸存下来,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但大多数人却没有机会给后世留下只言片语。”令泰戈尔感到欣慰的是,他发现中印两国的先辈用生命缔造的珍贵友谊一直延续了下来,他希望中印之间能够弥合由岁月造成的情感裂隙,,希望“中国走近印度,印度走近中国,……”他一再强烈主张中印人民、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
泰戈尔衷心热爱中国文明。他在鉴赏中国古代绘画时说:“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早在1918年访问美国时,他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讲《什么是艺术?》。他说:“东方艺术的伟大与瑰丽,特别是在日本与中国,就在于那里的艺术家们看到了事物的灵魂,并且相信它。”泰戈尔熟悉中国古代的一些诗人。他告诉中国听众:“我一直在读你们的诗集的译本,我被你们的文学中的神韵所迷醉。它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在我所了解的文学之中没有见到过任何与之相似的东西。”他认为,中国的文学以及其他所有自我表现的艺术形式都天然具有一种好客与亲和的精神,所以他在这个文明古国居留期间颇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泰戈尔对中印友谊的诚挚动人的话语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明的评价不胜枚举。他怀着“重启古代精神交流渠道”的使命来到中国。他受印度人民的委托前来告诉中国人民,“我们印度人对你们心中有爱,我们也渴望接受你们的爱。”作为伟大的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铭记着中印两国历久弥新的友谊,他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他也永远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他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是两国传统友谊的新的篇章。这固然与他对人类的挚爱有关,但更与他对中国的不同寻常的情感有关。
三、泰戈尔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如果说印度古代文学特别是佛教文学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留下大量痕迹,那么泰戈尔的作品则对现代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流传,是中印两千年来文化交流的继续与发展。
泰戈尔作品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开始被译成中文。许多具有现代精神的青年作家就是在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的。他们在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别无依傍,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自然顺理成章。同为亚洲人的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中印文化渊源关系殊深,他当然成了中国青年作家向往的楷模。
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也最有成就的浪漫派诗人。他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读到泰戈尔作品的中国人。1914年,就在他留学东瀛期间,泰戈尔的名声传到那里。他在不经意尖读到了泰戈尔《新月集》中的诗篇如《偷睡眠者》和《云与波》,被这种质朴的形式与诗人清新的语言所征服。他接着找来《伽比尔诗百首》(泰戈尔译)与《暗室之王》。那时,他正由于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感到极端失望而处于自杀边缘。泰戈尔的诗歌展现的新世界给予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巨大勇气。他写道,在一家图书馆找到泰戈尔的那些书后,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的源泉。泰戈尔作为他的第一个文学导师,对于他走上成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著名女作家谢冰心是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泰戈尔巨大影响的另一位重要文学人物。她在给《泰戈尔诗选》中文译本写的序中,说泰戈尔是她青年时期最景仰的外国诗人。1961年泰戈尔百年诞辰之际,她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收在当年新德里出版的《泰戈尔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之中。她在文章中写道,童年时代,当她在学校图书馆的架子上发现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其他诗歌时,觉得那些诗歌清新流畅并充满了东方的韵味,于是十分欣喜,仿佛在沿着山路漫步时发现了一簇幽兰。她还读了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和其他散文作品,为诗人对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儿童的热爱所深深打动。1920年,当她还是一名学生时,她就写了一篇散文,向诗人遥致敬意。事实上,她的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是当时中国文学青年对泰戈尔的普遍情感。
同郭沫若一样,谢冰心也是在泰戈尔的激励下开始尝试新诗创作的。她的两部诗集《繁星》与《春水》收录了许多具有哲理意味的小诗,与泰戈尔的《飞鸟集》颇多相似之处。然而,谢冰心主要以其散文创作而著称。她的散文集《致小读者》充满了对童心、母爱和自然之美的诗意描绘,在风格上与泰戈尔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一言以蔽之,她那以细腻而抒情的笔触和清新流丽的语言为特色的艺术风格,是在泰戈尔的强烈而巨大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同泰戈尔一样,谢冰心也有一颗博大仁慈而又疾恶如仇的心。她终身热爱泰戈尔。她翻译的泰戈尔的作品堪称译界精品。
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或激励的中国现代诗人与作家,并不限于以上两位典型代表人物。我们还可以列举多人,如郑振铎、刘半农、徐志摩以及林徽因。他们或翻译过泰戈尔的作品,或在他来华时担任过译员,后来都成了著名作家或诗人。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作品的中文译本也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可以相信,他的不朽作品将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心。
泰戈尔不仅仅是文学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又因他的善良,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对于祖国的热爱为这个世代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如今,这个留着白色胡子的老头,他脸上深深皱纹里掩埋的悲伤,他对于战火的无奈,他眼睛里散发的热忱,他笔下透露出的内心的美好世界都深深震撼着我。在此,特以诗人在80高龄时深情地写的一首诗来结尾,来看看这位泰斗的中国情:
在我生日的水瓶里
从许多香客那里
我收集了圣水,这个我都记得。
有一次我去到中国,
那些我从前没有会到的人
把友好的标志点上我的前额
称我为自己人。
不知不觉中外客的服装卸落了,
内里那个永远显示一种
意外的欢乐联系的
人出现了。
我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
在我心中早就晓得
在哪里我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 他带来了生命的奇妙。
在异乡开着不知名的花朵,
它们的名字是陌生的,异乡的土壤是它们的祖国, 但是在灵魂的欢乐的王国里
它们的亲属
却得到了无碍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