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同治理创新政府社会管理

推进协同治理创新政府社会管理

(湖南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协同治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当前,协同治

理发展仍不够充分,部分地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

管理不力,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够不完善等应通过转变思想,构

建多元的管理格局;完善机制,搭建协同治理平台;加强管理,促

进协同治理主体健康发展等来推进协同治理。

关键词:协同治理; 社会管理; 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协同治理是一种“多中心治理”理念,它兼容多方利益需求,除

政府之外,非营利组织、企业、家庭和公民个体均可参与社会公共

事务的治理,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拥有一定的利益,从而实现利益

的协调。协同治理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发

展的要求,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 协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1、协同治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提出要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

府间财政分配、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

法治、廉洁政府的具体要求。协同治理强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

配合与协作,提高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和效果。政府和企业做不了

的事情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去做。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为公

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

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符合政

府职能转变和归位的要求。

2、协同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公民权利的表达从定期的选举投票发展

为经常性、广泛性地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公民的参与更直接和更

具有连续性。协同治理模式鼓励社会组织、公民等依法参与社会建

设和管理,公民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自由畅通地表达自己对价值分配

和公共利益的意愿和选择。美国学者利普哈特根据实证研究得出:

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远胜于多数民主国家。协同治理过程中,各主

体不仅仅是关注自身利益,而是通过协商对话、互相合作趋于维护

公共利益。这种共识民主是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互相理解和利益协

调,有助于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感,公民的民主素质也由此得到不断

的培养和提高,更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

3、协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阶层出现多元化、复杂化、相

互渗透、彼此交叉的特点,公众个体的思想观念差异不断凸显,行

为边缘化日趋严重,社会整合程度降低。公共事务管理也由此更加

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社会治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

统包统揽,离开各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仅靠政府的力

量进行社会管理是不可能的。现代公共治理需要治理主体的多元

化。协同治理模式的前提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在满足公众需要

和公民平等享受的原则下进行公共需求内容的梳理与整合,政府、

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个体都可以表达合理利益诉求,根据自

身的条件和优势发挥作用。这样的模式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

造活力,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

二、 当前协同治理的问题与不足

1、部分地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

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未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

企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关系。部分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始终没

有一个准确定位,依然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对社会组织缺乏认

同,怀疑社会组织的功能。

2、社会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存在重登记轻扶持的现象,资金、技术等缺乏,影响了社会组织

作用的发挥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监管不到位,一部分社会组织有

名无实,无经费、无人员、无活动,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还有

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大量社会组织自治程度较低,目前我

国部分社会组织从政府部门中脱胎出来,其机构、人员、设施等大

都来源于政府,导致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部分社会组织内部管理

混乱,社会组织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具有宏观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

业人员短缺。 3、公众参与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

民众和社会力量可以通过代表大会、政协、听证会等制度参政议

政,参与社会管理,但实际上没有效落实,流于形式的多。而且少

数政府官员没有贯彻落实好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和政务公开,导致

群众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难以保障。如当前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问

题、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等方面,大部分的群众难以通过有效渠

道影响政府决策,维护自身利益,而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利益

时常受到损害,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甚至群体事件的高发领域。另一

方面,互联网的管理漏洞,导致有一部分网络水军注水民意,制造

出假民意,误导社会舆论、误导受众,甚至影响政府决策,损害了

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

三、 推进协同治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构建多元的管理格局

协同治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趋势,全球化浪潮和公民社会

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政府部门应更

新思想观念,在思想上接受协同治理,并在政策上支持各主体参与

社会管理。通过理顺“三个关系”,构建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社

会管理目标的实现。理顺行政主体内部的关系,加强分工与合作行

政,提高行政水平;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

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整体利益“共赢”;理顺政府与社会

组织的关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希望、

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

治理模式,以平等、协作、协商的姿态广泛吸纳非赢利性组织的积

极参与。

2、完善机制,搭建协同治理平台

第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规划,注重信息资源整

合与协同的重要性。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加强沟通,

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业务梳理、协

同业务流程。第二,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按照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抓紧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制

度。逐步将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自能、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城市

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农村生产技术服务职能、社会公益等职能转

移给社会组织。第三,建立健全民主机制,保障群众的管理权利。

继续完善健全人大、政协制度,加大社会组织、普通群众的代表份

额,督促代表们切实履行代表职责,定期、经常深入群众当中听取

意见,帮助反映诉求,推动问题解决。坚决贯彻落实重大决策的公

示听证制度,民主协商制度,保障群众的决策参与权利。利用现代

网络和民生热线,畅通民意反馈落实机制,为老百姓搭起民意表达、

社会监督和对话协商的平台。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准确、及

时地发布权威信息,抑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和泛滥。

3、加强管理,促进协同治理主体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充实配套扶持政策,健全社会组织的财务制

度、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岗位培训、社会保险等政策。要建立健

全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组织

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和年检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程

序,建立行政约谈制度,有效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充分利用登记、

年检、评估的手段,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社会

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推动社会组织自律,提

高公信力。规范社会组织行为,继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

改革,促进政社分开,规范领导干部兼职等工作。

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与能力。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教育,

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探索建立适合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

平台并注重公民的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参与意识和能

力。

参考文献:

[1] 余长明.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助推“四化两型”建设[j].人民

论坛,2011年第16期

[2] 助力社会组织成长,政府做好加减乘除帐[j].半月谈,2010

年第23期

[3] 李抒望.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j].中共珠海市

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推进协同治理创新政府社会管理

(湖南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协同治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当前,协同治

理发展仍不够充分,部分地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

管理不力,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够不完善等应通过转变思想,构

建多元的管理格局;完善机制,搭建协同治理平台;加强管理,促

进协同治理主体健康发展等来推进协同治理。

关键词:协同治理; 社会管理; 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协同治理是一种“多中心治理”理念,它兼容多方利益需求,除

政府之外,非营利组织、企业、家庭和公民个体均可参与社会公共

事务的治理,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拥有一定的利益,从而实现利益

的协调。协同治理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发

展的要求,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 协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1、协同治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提出要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

府间财政分配、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

法治、廉洁政府的具体要求。协同治理强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

配合与协作,提高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和效果。政府和企业做不了

的事情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去做。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为公

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

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符合政

府职能转变和归位的要求。

2、协同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公民权利的表达从定期的选举投票发展

为经常性、广泛性地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公民的参与更直接和更

具有连续性。协同治理模式鼓励社会组织、公民等依法参与社会建

设和管理,公民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自由畅通地表达自己对价值分配

和公共利益的意愿和选择。美国学者利普哈特根据实证研究得出:

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远胜于多数民主国家。协同治理过程中,各主

体不仅仅是关注自身利益,而是通过协商对话、互相合作趋于维护

公共利益。这种共识民主是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互相理解和利益协

调,有助于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感,公民的民主素质也由此得到不断

的培养和提高,更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

3、协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阶层出现多元化、复杂化、相

互渗透、彼此交叉的特点,公众个体的思想观念差异不断凸显,行

为边缘化日趋严重,社会整合程度降低。公共事务管理也由此更加

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社会治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

统包统揽,离开各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仅靠政府的力

量进行社会管理是不可能的。现代公共治理需要治理主体的多元

化。协同治理模式的前提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在满足公众需要

和公民平等享受的原则下进行公共需求内容的梳理与整合,政府、

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个体都可以表达合理利益诉求,根据自

身的条件和优势发挥作用。这样的模式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

造活力,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

二、 当前协同治理的问题与不足

1、部分地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

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未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

企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关系。部分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始终没

有一个准确定位,依然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对社会组织缺乏认

同,怀疑社会组织的功能。

2、社会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存在重登记轻扶持的现象,资金、技术等缺乏,影响了社会组织

作用的发挥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监管不到位,一部分社会组织有

名无实,无经费、无人员、无活动,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还有

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大量社会组织自治程度较低,目前我

国部分社会组织从政府部门中脱胎出来,其机构、人员、设施等大

都来源于政府,导致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部分社会组织内部管理

混乱,社会组织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具有宏观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

业人员短缺。 3、公众参与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

民众和社会力量可以通过代表大会、政协、听证会等制度参政议

政,参与社会管理,但实际上没有效落实,流于形式的多。而且少

数政府官员没有贯彻落实好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和政务公开,导致

群众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难以保障。如当前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问

题、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等方面,大部分的群众难以通过有效渠

道影响政府决策,维护自身利益,而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利益

时常受到损害,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甚至群体事件的高发领域。另一

方面,互联网的管理漏洞,导致有一部分网络水军注水民意,制造

出假民意,误导社会舆论、误导受众,甚至影响政府决策,损害了

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

三、 推进协同治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构建多元的管理格局

协同治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趋势,全球化浪潮和公民社会

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政府部门应更

新思想观念,在思想上接受协同治理,并在政策上支持各主体参与

社会管理。通过理顺“三个关系”,构建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社

会管理目标的实现。理顺行政主体内部的关系,加强分工与合作行

政,提高行政水平;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

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整体利益“共赢”;理顺政府与社会

组织的关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希望、

人民群众需要的领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

治理模式,以平等、协作、协商的姿态广泛吸纳非赢利性组织的积

极参与。

2、完善机制,搭建协同治理平台

第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资源规划,注重信息资源整

合与协同的重要性。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加强沟通,

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业务梳理、协

同业务流程。第二,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按照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抓紧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制

度。逐步将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自能、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城市

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农村生产技术服务职能、社会公益等职能转

移给社会组织。第三,建立健全民主机制,保障群众的管理权利。

继续完善健全人大、政协制度,加大社会组织、普通群众的代表份

额,督促代表们切实履行代表职责,定期、经常深入群众当中听取

意见,帮助反映诉求,推动问题解决。坚决贯彻落实重大决策的公

示听证制度,民主协商制度,保障群众的决策参与权利。利用现代

网络和民生热线,畅通民意反馈落实机制,为老百姓搭起民意表达、

社会监督和对话协商的平台。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准确、及

时地发布权威信息,抑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和泛滥。

3、加强管理,促进协同治理主体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充实配套扶持政策,健全社会组织的财务制

度、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岗位培训、社会保险等政策。要建立健

全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组织

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和年检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程

序,建立行政约谈制度,有效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充分利用登记、

年检、评估的手段,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社会

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推动社会组织自律,提

高公信力。规范社会组织行为,继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

改革,促进政社分开,规范领导干部兼职等工作。

培养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与能力。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教育,

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探索建立适合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

平台并注重公民的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参与意识和能

力。

参考文献:

[1] 余长明.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助推“四化两型”建设[j].人民

论坛,2011年第16期

[2] 助力社会组织成长,政府做好加减乘除帐[j].半月谈,2010

年第23期

[3] 李抒望.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j].中共珠海市

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相关文章

  • 新一轮改革战略中的社会体制改革
  • 新一轮改革战略中的社会体制改革 作者:何子英 郁建兴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1期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围绕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治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从社会 ...查看


  •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 作者:王浦劬 社会学评论 2014年09期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①.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及 ...查看


  • 十三五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 18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5年第4期(总第148期) 专题报告 "十三五"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杨道玲** 王璟璇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 北京 100045 * 摘 要:加快电子政务转型发展 ...查看


  •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
  •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坚持和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 ...查看


  • 2015年南海区民政工作思路
  • 凝心聚力,实现民政工作质的突破 --2015年南海区民政工作思路 2015年,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挑战的年度. 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充满变数.2015年,经济发展放缓迹象明显,中央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措施文件刺激经济,这必然会影响政府财政政策投向 ...查看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
  • 京政发[2016]26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 ...查看


  •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 [摘 要]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长期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创新的升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建设:有利于推 ...查看


  •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 附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 ...查看


  • 青岛公布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 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 2016年01月06日 07:06 来源:青岛日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青岛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