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骨架结构的改善★
口孙井晶
口周炳海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以李尔集团下属某整车项目中的后排座椅骨架结构为例,分析了后排座椅骨架结构强度失效的原因。应用有限元法、类比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该后排骨架结构强度进行改善,可为后排带滑轨可翻转式座椅骨架的设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结构强度改善提供参考,为正确设计和改善结构强度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座椅骨架有限元法结构改善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98(2009)11一0064一04
汽车座椅骨架是汽车座椅的基础组成部分,主要由坐垫骨架及靠背骨架两部分组成。座椅骨架常用钢制管材焊接制成或用钢板冲压后焊接而成,座椅骨架使用螺钉直接固定或通过座椅调节装置固定在车身上。座椅作为汽车的安全件之一,其骨架的强度对整车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在汽车受到撞击时很好地保持乘员一定的姿态,使其它安全件(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功能。由此可见,汽车座椅骨架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因此汽车座椅骨架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座椅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工程师无法完全凭借自身能力非常精确地估算出座椅骨架的强度,只能凭经验去设计结构,选择材料。这样盲目地设计容易导致座椅骨架的强度过低,从而在整车遇到碰撞时危及乘员的生命,或者导致座椅骨架的强度过高,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整车价格不经济。在现代座椅骨架设计中,传统的材料力学计算法及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法都能较精确地估算出座椅的实际强度,从而使座椅设计更趋于合理和高效。
1
座椅骨架平台是座椅总成的基础组成部件,家用汽车上的座椅一般都有2至3排,因此座椅骨架还可以按照位置来区分,包括前排和后排座椅骨架总成,前、后排的骨架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基础部件一般包括坐垫框架总成和靠背框架总成,这两部5-'r在座椅中是分开进行设计的,一般是由冲压钣金件或管件焊接而成。
靠背框架总成包括两侧的调角器上侧板、上部的靠背连接管、侧面支撑钢丝及靠背弹簧等部件。1.2主要功能部件
座椅的功能部件一般包括调角器总成、滑道总成和调高器总成等,这些部件都是实现座椅功能的必要零件,这种功能件一般由专门的设计小组设计,应用广泛,质量较稳定,生产批量大,价格相对便宜。
调角器装置目前广泛使用的是行星齿轮式,可以调节驾驶时的靠背角度;滑道总成主要是由上滑道、下滑道、锁止机构、回复弹簧、罗拉等部件组成,可以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座椅调高机构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座椅坐垫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乘客。
座椅骨架结构简介2骨架结构改善
这里所指的结构改善,是指利用材料力学计算及有限元法的FEA分析对初步的骨架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容易导致实验失效的薄弱环节,然后根据
参考文献
【1】
1.1骨架基础结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60574054)收稿日期:2009年5月
而其找正误差比较大。而运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精度高,误差小。
(2)传统的测量方法由于受到自制三角架体积较大和反射镜需多次安装才能调平的限制,每次至少需5人操作。而运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只需2人即可完成操作。
(3)传统的测量方法需要对机座进行两头找正,耗时超过10h。而运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大约只需2h。
[2】
李广云.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原理及在车身在线检测中的应用【J】.上海计量测试,2002(4).
张春富,张军,唐文彦,等.激光跟踪仪在大尺寸工件几何参数测量中的应用【J】.工具技术,2002(5).
【31刘晓东.使用激光跟踪仪确定数控机床空间位置关系【J1.
制造业自动化,2004(8).
(编辑
小
△
前)
回2009/11
万方数据
机械制造47卷
第543期
盛
表1
序号
l234
座椅骨架初始材料清单BOM表
材料
击25X1.5
零件名称靠背边管后座侧固定板角调固定支架翻转机构左下支架翻转机构右下支架
坐挚前边管坐垫左边管滑轨前安装支架滑轨后安装支架
钩形支架
用量
Q235A
ll1ll1l222
折算为等效的静态载荷,作为评定座椅承载性能的标准¨1。
我国对汽车座椅静强度也有自己的强制性法规要求,在国家标准GBl5083—2006中规定12l:通过座椅质心,沿水平向前和向后分别施加相当于座椅总成重量20倍的负荷。加载时要求逐渐加载到规定值,并在该值上保持O.2s以上。当汽车安全带固定点装在座椅上时,必须按GBl4167{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中的规定对安全带的安装固定点施加相应的负荷,三点式安全带上下各13持O.2
500
SPCCt:1.5
SPCCt:2.0
SPHCt:2.0
5
6
SPHCt:2.0
击22×1.5击22×1.5
Q235AQ235A
7
89
SPCCt:2.0
SPCCt:2.O¥20Ct:4.0
N,两点式安全带则是22
250
N,所有的
力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同时加载至规定值,并至少保
s。
lO
计算结果合理调整结构设计方案和替换合适的钢材。
骨架的结构改善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①结构设计及材质分析;②静强度要求分析;③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④骨架结构改善;⑤有限元法FEA的验证。
2.1结构设计及材质分析
座椅骨架的结构起初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车身的实际大小和安装点位置来设计的。首先客户必须输入相应的设计需要的参数,如车身数据、假人H点坐标、各种功能要求等。座椅骨架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
座椅骨架的初始材料定义主要参考其他成熟项目或者以往的经验,如表1所示是座椅骨架坐垫翻转机构总成的初始材料清单。
材料和结构初步设计完成之后需要按照标准上的实验要求进行校验,座椅骨架的最终成品要满足国家的强制性法规要求。
2.2座椅法规强度要求分析
作为整车中很重要的安全件之一的座椅骨架总成,首先必须满足座椅总成的静强度要求,座椅的静强度是指座椅承受静态载荷的能力,它是又.-j-座椅结构提
该实验中座椅应放置在对强度最为不利的驾驶或使用位置上,如图1所示,其中一即上施力点,凡即下施力点,凡为通过座椅重心的水平力,该力大小为20倍座椅重力。
另外,座椅还需满足靠背及调节装置的强度实验要求,即通过一个模拟假背模型,对座椅靠背沿纵向向后施加一个相对于座椅R点530Nm力矩的负荷后,座椅靠背或座椅不能出现断裂和破坏。其中R点指的是二维或三维人体模型样板中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胯点,在人体模板中为髋关节。在确定驾驶室布置工具在车身中的位置时常以此点作为定位基准点。2.3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
为使座椅靠背骨架能满足530Nm的新国标强度要求,在骨架结构设计及选材时,必须对骨架靠背主支撑管的强度进行材料力学的初步理论计算¨1,以便对初始的骨架结构及材料进行评价,加强薄弱环节或减少多余的部分。
具体实验扭矩加载的方式如图2所示。
钢管和支架上的最大正应力可由以下算式获得:
盯。。:争盯mu2面■
(1)
~1,
器
机械制造47卷第543期
2009/11回
万方数据
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下式中的,z指的是该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Wz的计算公式如下:
选择合适的有限元单元,对座椅骨架结构进行离散化,同时在模型上加载各种不同的材料属性,之后进行边界条件的模拟,最后经过手动调整得到一个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座椅骨架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
模型建立后需要在骨架上根据国家GBl5083标准的要求进行模拟的力加载,由于该项目为M1类车,后排座椅的额定乘员为3人,因此两侧的3点式安全带按照国标要求在上下假人块上加载13
500
耽:舌:—-吾4F(D4-d"):裔(。・一∥)(2)
虿
i
座椅骨架靠背管的初始设计是外径25mm、厚度根据式(2),该管件的抗弯截面模量Wz计算如
为1.5mm的钢管,材料为Q235,属于普通结构钢,如
图3所示。下:
N的力,根据
计算2个座椅骨架的总重量为36kg,同时测算出座椅的重心距离车身地板的z轴坐标为406l:l'll'rl,因此在此处还需向前加载20倍的重力,即209=20×36×9.8=
7063
Wz=南(D4叫)
=夏专}西(o.025—0.0224)
=614.06
X
N。如图5所示:
在骨架FEA模型设置完后,对其进行实验载荷的模拟,要求在10Ii"1S内加载到100%的载荷,同时要求保持o.2s以上,则实验可被判定为通过。
在FEA模拟计算完成后,结论显示初始的骨架设计存在问题,部分零件强度不够,首先是座椅滑道后部的钩形支架,此处受力的强度值最高,屈服强度甚至达
到了880MPa,如图6所示。显然屈服强度仅为245MPa的
10—9m3
这样在实验中钢管上承受的最大弯矩肘…为
540
Nm,代入式(1):
‰。=监=—焉L肯=863.IMPWz
u㈣一
一
614
.
06
X
10
一一ouJ‘9
a
由于靠背管是双侧受力.因此单根管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为431.6MPa,而初步设计的材料Q235的屈
服强度为235MPa,显然比正应力要小很多,因此该管件的初始设计不合格,需要替换该零件的材料或者更改该管件的设计。
材料力学的计算只适用于较简单的结构强度计算,对于其他复杂的结构,如冲压钣金之类的零件,则无法准确计算出其强度,因此在座椅骨架设计中,很多情况下需要依靠基于有限元法的计算机辅助FEA分析。
2.4有限元法FEA的验证
在座椅骨架的设计中可借助有限元FEA分析¨1的方法来对数据模型的强度进行校验及评价,以便在开模具之前找到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避免模具修改及报废等造成的损失。
对座椅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要建立一个座椅骨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
原设计材料¥20C无法满足要求。如果按此设计,之后的实验肯定会失效。因此此处需要重新设计并更换材料。
同时,坐垫翻转机构下支架的设计结构也无法满
足要求,FEA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零件在实验中能承受的最大屈服强度为420MPa,如图7所示。
原来该零件设计的材料为SPHC,为普通热轧钢板,屈服强度没有要求,只有抗拉强度要求大于270MPa,因此该
▲图6骨架滑道钩形支架强度FEA分析图
▲图4座椅骨架总成FEA仿真模型示意图▲图5骨架FEA仿真模型载荷加载示意图▲图7坐垫翻转机构下支架强度FEA分析图
囵2009/11
万方数据
机械制造47卷第543期a噩k
表2座椅骨架改善后材料清单BOM表
序号
零件名称新材料初始枕料1靠背边管QSTE340冷拔
4,25×1.5Q235A
2
后座侧固定板未更换SPCCt:1.53
角调固定支架未更换SPCCt:2.O4翻转机构左下支架QSTE420t:2.0SPI{Ct:2.05翻转机构右下支架
QSTE420t:2.0
SPHCt:2.0
6坐挚前边管未更换4,22×1.5Q235A7坐楚左边管未更换4,22×1.5
Q235A
8滑轨前安装支架末更换SPCCt:2.O
9滑轨后安装支架
未更换
SPCCt:2.010
钩形支架
BS600t:5.0
¥20Ct:4.0
零件的材料首先需要替换,另外支架的中后部为受力最大的区域,因此此处的应力最大,单单依靠材料的更改可能仍然无法满足强度的要求,所以该零件需要在后续的设计中同时对结构和材料进行改善。2.5骨架结构的改善及验证
根据在设计初期使用材N-力学计算和FEA有限元法的分析,初始设计的座椅骨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需要对其结构及材料进行优化和改善,如表2所示。
通过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及FEA有限元法的验证,对座椅骨架总成进行了以下调整:
1)将靠背边管的材料由较弱的Q235A改为宝钢的高强度钢QSTE340,同时增加了冷拔工艺,使其足以满足431.6MPa的最低强度要求。
2)翻转机构下支架的材料由SPHC改成了高强度钢QSTE420,以满足其强度要求,同时调整了该支架的结构,另外在下支架侧面增加了翻边,同时在FEA分析显示的中后部薄弱区域增加了加强筋,以增强下支架的整体强度,如图8所示。
3)将钩形支架的材料由初始的¥20C改为特高强度钢BS600,抗拉强度由400MPa提高到650MPa,同时增加调质工艺并增加厚度,可以满足最大强度要求。
由表3可以看出此次结构设计变更中替代材料和旧材料之间的差异。
在完成了对座椅骨架结构及材料的改善后,可以再通过基于有限元法的FEA分析,重复座椅靠背强度
万方数据
表3座椅骨架新旧材料性能对照表
新/fr】材料名称弯曲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延伸率/%
旧
Q235A≥235
≥370≥25新
QSTE340
≥340420—540
≥25旧
SPHC
N/A≥270
27—3l新
QSTE420≥420480—620≥2l旧
¥20C
≥245≥400≥28新
BS600
≥600
≥650
≥20
及静强度实验仿真,新座椅骨架总成的新设计通过了座椅靠背强度的实验。
通过靠背强度的FEA模拟仿真分析,新设计的骨架能够承受2
400
N左右的加载在靠背管顶端的力,由
于靠背管上端距离相对静止的调角器上支架的距离为350mm,因此靠背所能承受的o-=2400X0.35=840Nm,大于530Nm的标准要求。
通过静强度的FEA模拟仿真分析,新设计的骨架能够承受13
500
N的加载在两侧假人和22
250
N的加
载在中间假人上的静载荷,从而验证了本文中讨论的座椅靠背结构设计的改善方案可以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GBl5083—2006的要求。
由此可见,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和基于有限元法的FEA模拟仿真分析对于座椅骨架强度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其他行业及领域中,该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可见其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3结束语
以往的座椅骨架设计,基本都是32程师凭经验或个人主观意志进行的,本文在分析了座椅骨架的组成、结构及材质后,运用工业工程仿真模拟分析的原理和材料力学的经典理论,讨论了座椅骨架改善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所选择的家用型轿车座椅骨架总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它工业零部件结构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以后的座椅骨架结构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流程,X-j--&业完善产品设计及结构、提高设计效率、减少失误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l】朱学斌.汽车座椅CAD中的强度特性研究【M】,长春:吉
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GBl5083—2006汽车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
验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顾朴,郑芳怀,谢惠铃.材料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5,15l一153.
【4】刘涛,杨风鹏.精通ANSYS(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2。1—10.
△
(编辑
功
成)
2009/11
67lI
褴机械制造47堂蔓!竺塑
汽车座椅骨架结构的改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孙井晶, 周炳海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上海,200240机械制造MACHINERY2009,47(11)0次
参考文献(4条)
1.朱学斌.汽车座椅CAD中的强度特性研究[M],长春: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GB15083-2006汽车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顾朴,郑芳怀,谢惠铃.材料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51-153.4.刘涛,杨凤鹏.精通ANSYS(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 高云凯.林典.余海燕.邵力行.GAO Yunkai.LIN Dian.YU Haiyan.SHAO Lixing 镁合金在座椅骨架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7)
对某国产车型的后座椅骨架进行了镁合金替代设计,提出采用镁合金挤压型材和冲压板件结合的一件式结构,使座椅骨架的质量减轻41.3%,实现了轻量化的目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原结构和新设计方案分别进行数值计算,保证新设计座椅骨架结构的模态、强度和刚度等性能指标均达到相关法规要求.
2.学位论文 董玉石 汽车座椅骨架有限元分析 1997
该文首先在CAD/CAM/CAE软件I_DEAS中进行了EQ1016E、EQ1060G司机座椅骨架的线性静力有限元分析,对多种单元形式共存的座椅骨架有限元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用的调角器和下滑道结构简化与模拟方法,以及销连接、螺栓连接和焊接的模拟方案,计算了座椅骨架的静强度和静刚度.随后进行了座椅骨架的静载应力测量和静刚度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结构的简化,连接关系的模拟和多种单元形式共存的有限元模型是合理有效的.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该文对EQ1060、EQ1060G司机座椅骨架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试验证明,改进后的座椅骨架满足国家标准的强度要求,而重量比厂方的设计减轻了15%.然后该文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对座椅骨架的大变形几何非线性问题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了在静强度和静刚度的有限元计算中,忽略大变形影响造成的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座椅骨架的大变形对静强度的影响较小,忽略非线性影响的计算结果可以满足静强度分析的精度要求.但是对刚度的影响不能忽略,在弹性范围内,大变形几何非线性的存在使座椅骨架的静刚度随载荷增加而增大.
3.学位论文 张烨雯 轿车座椅骨架冷挤压成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2009
现代社会对汽车的需求迅猛发展,推动汽车制造业不断前进,对汽车零部件制造设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生产率,同时需要产品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精度。汽车座椅骨架作为汽车座椅的基本框架,是直接与人接触的汽车部件,需要满足一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在对现有座椅骨架结构进行分析之后,提出采用冷挤压工艺。冷挤压是精密塑性体积成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先进制造技术。在对冷挤压技术和冷挤压机械产品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以座椅骨架装配为研究对象,开发了轿车座椅骨架冷挤压成型设备,并对冷挤压力,挤压模具的设计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对冷挤压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根据目前冷挤压设备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国内冷挤压轿车座椅骨架成型设备较少,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详细研究了金属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刚粘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为冷挤压成型过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冷挤压的不同方式和优缺点进行比较。介绍了常用的冷挤压设备的执行元件,比较了液压传动和机械传动的优缺点。 对被挤压件毛坯进行定量计算,同时分析了用于冷挤压工艺的工件材料。运用不同方法对冷挤压力进行计算,确定设备吨位大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轿车座椅冷挤压成型设备的整体设计,介绍了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设备的整机工作过程。 采用金属流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对挤压过程进行模拟,获得了大量的工艺参数,验证现有冷挤压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样机试验,证实了本文所用计算方法符合实际生产情况。 最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展望。
4.期刊论文 叶彪.Ye Biao 基于有限元法的客车乘客座椅骨架的减重设计 -客车技术与研究2007,29(6)
简单介绍客车乘客座椅静强度要求,针对亚星某型客车乘客座椅运用有限元法进行减重设计,仿真分析结果显示达到了减重的目的,并有效地改进了座椅的性能.
5.学位论文 张红红 汽车座椅静强度有限元仿真分析及其结构优化 2006
在我国,随着家庭轿车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座椅作为汽车中与人直接接触的部件,其舒适性和安全性研究也开始受到汽车用户和生产制造厂商的重视。 本文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座椅静强度和头枕后移量试验。为了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进行了座椅静强度和头枕后移量及头枕静强度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非电物理量的电测量法,通过在座椅骨架测试点上粘贴的电阻应变片在载荷作用下电阻的变化,经过数据处理得到测点的应力值。 根据座椅的结构特点和承受载荷时的座椅系统的载荷分配情况,本文忽略了座椅软垫和弹性原件对座椅静强度特性的影响,仅建立了座椅骨架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包含壳单元和梁单元两种单元类型,共有84391个结点和82679个单元,并对座椅结构中焊接、螺钉连接、销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了简化。 参考国家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座椅静强度和后移量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座椅的静强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时,根据试验选择加载和约束方式进行计算,使仿真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更具可比性。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测点应力仿真结果的平均误差都在15%之内,可以认为仿真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仿真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建立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由于座椅头枕后移量和静强度试验加载方法比较复杂,在进行头枕后移量和静强度仿真分析时,对加载方式进行了简化,使模型更加简单。经过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的对比,证明这种简化方法是可行的。 虽然原座椅结构仍能满足法规要求,但加工工艺复杂,且经济性较差。参考同类座椅结构,在现有座椅结构基础上对座椅靠背骨架进行了优化。通过仿真分析对比,确定了使用轧制薄壁钢管结构代替原结构中的冲压薄板结构的优化方案,并按照国家法规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座椅结构完全符合我国法规要求,靠背总成质量减少了15.45%,且加工工艺更为简单,经济性更好。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zz20091102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3日
汽车座椅骨架结构的改善★
口孙井晶
口周炳海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以李尔集团下属某整车项目中的后排座椅骨架结构为例,分析了后排座椅骨架结构强度失效的原因。应用有限元法、类比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该后排骨架结构强度进行改善,可为后排带滑轨可翻转式座椅骨架的设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结构强度改善提供参考,为正确设计和改善结构强度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座椅骨架有限元法结构改善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98(2009)11一0064一04
汽车座椅骨架是汽车座椅的基础组成部分,主要由坐垫骨架及靠背骨架两部分组成。座椅骨架常用钢制管材焊接制成或用钢板冲压后焊接而成,座椅骨架使用螺钉直接固定或通过座椅调节装置固定在车身上。座椅作为汽车的安全件之一,其骨架的强度对整车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在汽车受到撞击时很好地保持乘员一定的姿态,使其它安全件(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功能。由此可见,汽车座椅骨架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因此汽车座椅骨架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座椅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工程师无法完全凭借自身能力非常精确地估算出座椅骨架的强度,只能凭经验去设计结构,选择材料。这样盲目地设计容易导致座椅骨架的强度过低,从而在整车遇到碰撞时危及乘员的生命,或者导致座椅骨架的强度过高,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整车价格不经济。在现代座椅骨架设计中,传统的材料力学计算法及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法都能较精确地估算出座椅的实际强度,从而使座椅设计更趋于合理和高效。
1
座椅骨架平台是座椅总成的基础组成部件,家用汽车上的座椅一般都有2至3排,因此座椅骨架还可以按照位置来区分,包括前排和后排座椅骨架总成,前、后排的骨架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基础部件一般包括坐垫框架总成和靠背框架总成,这两部5-'r在座椅中是分开进行设计的,一般是由冲压钣金件或管件焊接而成。
靠背框架总成包括两侧的调角器上侧板、上部的靠背连接管、侧面支撑钢丝及靠背弹簧等部件。1.2主要功能部件
座椅的功能部件一般包括调角器总成、滑道总成和调高器总成等,这些部件都是实现座椅功能的必要零件,这种功能件一般由专门的设计小组设计,应用广泛,质量较稳定,生产批量大,价格相对便宜。
调角器装置目前广泛使用的是行星齿轮式,可以调节驾驶时的靠背角度;滑道总成主要是由上滑道、下滑道、锁止机构、回复弹簧、罗拉等部件组成,可以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座椅调高机构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座椅坐垫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乘客。
座椅骨架结构简介2骨架结构改善
这里所指的结构改善,是指利用材料力学计算及有限元法的FEA分析对初步的骨架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容易导致实验失效的薄弱环节,然后根据
参考文献
【1】
1.1骨架基础结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60574054)收稿日期:2009年5月
而其找正误差比较大。而运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精度高,误差小。
(2)传统的测量方法由于受到自制三角架体积较大和反射镜需多次安装才能调平的限制,每次至少需5人操作。而运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只需2人即可完成操作。
(3)传统的测量方法需要对机座进行两头找正,耗时超过10h。而运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大约只需2h。
[2】
李广云.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原理及在车身在线检测中的应用【J】.上海计量测试,2002(4).
张春富,张军,唐文彦,等.激光跟踪仪在大尺寸工件几何参数测量中的应用【J】.工具技术,2002(5).
【31刘晓东.使用激光跟踪仪确定数控机床空间位置关系【J1.
制造业自动化,2004(8).
(编辑
小
△
前)
回2009/11
万方数据
机械制造47卷
第543期
盛
表1
序号
l234
座椅骨架初始材料清单BOM表
材料
击25X1.5
零件名称靠背边管后座侧固定板角调固定支架翻转机构左下支架翻转机构右下支架
坐挚前边管坐垫左边管滑轨前安装支架滑轨后安装支架
钩形支架
用量
Q235A
ll1ll1l222
折算为等效的静态载荷,作为评定座椅承载性能的标准¨1。
我国对汽车座椅静强度也有自己的强制性法规要求,在国家标准GBl5083—2006中规定12l:通过座椅质心,沿水平向前和向后分别施加相当于座椅总成重量20倍的负荷。加载时要求逐渐加载到规定值,并在该值上保持O.2s以上。当汽车安全带固定点装在座椅上时,必须按GBl4167{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中的规定对安全带的安装固定点施加相应的负荷,三点式安全带上下各13持O.2
500
SPCCt:1.5
SPCCt:2.0
SPHCt:2.0
5
6
SPHCt:2.0
击22×1.5击22×1.5
Q235AQ235A
7
89
SPCCt:2.0
SPCCt:2.O¥20Ct:4.0
N,两点式安全带则是22
250
N,所有的
力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同时加载至规定值,并至少保
s。
lO
计算结果合理调整结构设计方案和替换合适的钢材。
骨架的结构改善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①结构设计及材质分析;②静强度要求分析;③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④骨架结构改善;⑤有限元法FEA的验证。
2.1结构设计及材质分析
座椅骨架的结构起初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车身的实际大小和安装点位置来设计的。首先客户必须输入相应的设计需要的参数,如车身数据、假人H点坐标、各种功能要求等。座椅骨架的设计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
座椅骨架的初始材料定义主要参考其他成熟项目或者以往的经验,如表1所示是座椅骨架坐垫翻转机构总成的初始材料清单。
材料和结构初步设计完成之后需要按照标准上的实验要求进行校验,座椅骨架的最终成品要满足国家的强制性法规要求。
2.2座椅法规强度要求分析
作为整车中很重要的安全件之一的座椅骨架总成,首先必须满足座椅总成的静强度要求,座椅的静强度是指座椅承受静态载荷的能力,它是又.-j-座椅结构提
该实验中座椅应放置在对强度最为不利的驾驶或使用位置上,如图1所示,其中一即上施力点,凡即下施力点,凡为通过座椅重心的水平力,该力大小为20倍座椅重力。
另外,座椅还需满足靠背及调节装置的强度实验要求,即通过一个模拟假背模型,对座椅靠背沿纵向向后施加一个相对于座椅R点530Nm力矩的负荷后,座椅靠背或座椅不能出现断裂和破坏。其中R点指的是二维或三维人体模型样板中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胯点,在人体模板中为髋关节。在确定驾驶室布置工具在车身中的位置时常以此点作为定位基准点。2.3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
为使座椅靠背骨架能满足530Nm的新国标强度要求,在骨架结构设计及选材时,必须对骨架靠背主支撑管的强度进行材料力学的初步理论计算¨1,以便对初始的骨架结构及材料进行评价,加强薄弱环节或减少多余的部分。
具体实验扭矩加载的方式如图2所示。
钢管和支架上的最大正应力可由以下算式获得:
盯。。:争盯mu2面■
(1)
~1,
器
机械制造47卷第543期
2009/11回
万方数据
空心圆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下式中的,z指的是该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Wz的计算公式如下:
选择合适的有限元单元,对座椅骨架结构进行离散化,同时在模型上加载各种不同的材料属性,之后进行边界条件的模拟,最后经过手动调整得到一个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座椅骨架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
模型建立后需要在骨架上根据国家GBl5083标准的要求进行模拟的力加载,由于该项目为M1类车,后排座椅的额定乘员为3人,因此两侧的3点式安全带按照国标要求在上下假人块上加载13
500
耽:舌:—-吾4F(D4-d"):裔(。・一∥)(2)
虿
i
座椅骨架靠背管的初始设计是外径25mm、厚度根据式(2),该管件的抗弯截面模量Wz计算如
为1.5mm的钢管,材料为Q235,属于普通结构钢,如
图3所示。下:
N的力,根据
计算2个座椅骨架的总重量为36kg,同时测算出座椅的重心距离车身地板的z轴坐标为406l:l'll'rl,因此在此处还需向前加载20倍的重力,即209=20×36×9.8=
7063
Wz=南(D4叫)
=夏专}西(o.025—0.0224)
=614.06
X
N。如图5所示:
在骨架FEA模型设置完后,对其进行实验载荷的模拟,要求在10Ii"1S内加载到100%的载荷,同时要求保持o.2s以上,则实验可被判定为通过。
在FEA模拟计算完成后,结论显示初始的骨架设计存在问题,部分零件强度不够,首先是座椅滑道后部的钩形支架,此处受力的强度值最高,屈服强度甚至达
到了880MPa,如图6所示。显然屈服强度仅为245MPa的
10—9m3
这样在实验中钢管上承受的最大弯矩肘…为
540
Nm,代入式(1):
‰。=监=—焉L肯=863.IMPWz
u㈣一
一
614
.
06
X
10
一一ouJ‘9
a
由于靠背管是双侧受力.因此单根管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为431.6MPa,而初步设计的材料Q235的屈
服强度为235MPa,显然比正应力要小很多,因此该管件的初始设计不合格,需要替换该零件的材料或者更改该管件的设计。
材料力学的计算只适用于较简单的结构强度计算,对于其他复杂的结构,如冲压钣金之类的零件,则无法准确计算出其强度,因此在座椅骨架设计中,很多情况下需要依靠基于有限元法的计算机辅助FEA分析。
2.4有限元法FEA的验证
在座椅骨架的设计中可借助有限元FEA分析¨1的方法来对数据模型的强度进行校验及评价,以便在开模具之前找到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避免模具修改及报废等造成的损失。
对座椅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要建立一个座椅骨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
原设计材料¥20C无法满足要求。如果按此设计,之后的实验肯定会失效。因此此处需要重新设计并更换材料。
同时,坐垫翻转机构下支架的设计结构也无法满
足要求,FEA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零件在实验中能承受的最大屈服强度为420MPa,如图7所示。
原来该零件设计的材料为SPHC,为普通热轧钢板,屈服强度没有要求,只有抗拉强度要求大于270MPa,因此该
▲图6骨架滑道钩形支架强度FEA分析图
▲图4座椅骨架总成FEA仿真模型示意图▲图5骨架FEA仿真模型载荷加载示意图▲图7坐垫翻转机构下支架强度FEA分析图
囵2009/11
万方数据
机械制造47卷第543期a噩k
表2座椅骨架改善后材料清单BOM表
序号
零件名称新材料初始枕料1靠背边管QSTE340冷拔
4,25×1.5Q235A
2
后座侧固定板未更换SPCCt:1.53
角调固定支架未更换SPCCt:2.O4翻转机构左下支架QSTE420t:2.0SPI{Ct:2.05翻转机构右下支架
QSTE420t:2.0
SPHCt:2.0
6坐挚前边管未更换4,22×1.5Q235A7坐楚左边管未更换4,22×1.5
Q235A
8滑轨前安装支架末更换SPCCt:2.O
9滑轨后安装支架
未更换
SPCCt:2.010
钩形支架
BS600t:5.0
¥20Ct:4.0
零件的材料首先需要替换,另外支架的中后部为受力最大的区域,因此此处的应力最大,单单依靠材料的更改可能仍然无法满足强度的要求,所以该零件需要在后续的设计中同时对结构和材料进行改善。2.5骨架结构的改善及验证
根据在设计初期使用材N-力学计算和FEA有限元法的分析,初始设计的座椅骨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需要对其结构及材料进行优化和改善,如表2所示。
通过材料力学理论计算及FEA有限元法的验证,对座椅骨架总成进行了以下调整:
1)将靠背边管的材料由较弱的Q235A改为宝钢的高强度钢QSTE340,同时增加了冷拔工艺,使其足以满足431.6MPa的最低强度要求。
2)翻转机构下支架的材料由SPHC改成了高强度钢QSTE420,以满足其强度要求,同时调整了该支架的结构,另外在下支架侧面增加了翻边,同时在FEA分析显示的中后部薄弱区域增加了加强筋,以增强下支架的整体强度,如图8所示。
3)将钩形支架的材料由初始的¥20C改为特高强度钢BS600,抗拉强度由400MPa提高到650MPa,同时增加调质工艺并增加厚度,可以满足最大强度要求。
由表3可以看出此次结构设计变更中替代材料和旧材料之间的差异。
在完成了对座椅骨架结构及材料的改善后,可以再通过基于有限元法的FEA分析,重复座椅靠背强度
万方数据
表3座椅骨架新旧材料性能对照表
新/fr】材料名称弯曲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延伸率/%
旧
Q235A≥235
≥370≥25新
QSTE340
≥340420—540
≥25旧
SPHC
N/A≥270
27—3l新
QSTE420≥420480—620≥2l旧
¥20C
≥245≥400≥28新
BS600
≥600
≥650
≥20
及静强度实验仿真,新座椅骨架总成的新设计通过了座椅靠背强度的实验。
通过靠背强度的FEA模拟仿真分析,新设计的骨架能够承受2
400
N左右的加载在靠背管顶端的力,由
于靠背管上端距离相对静止的调角器上支架的距离为350mm,因此靠背所能承受的o-=2400X0.35=840Nm,大于530Nm的标准要求。
通过静强度的FEA模拟仿真分析,新设计的骨架能够承受13
500
N的加载在两侧假人和22
250
N的加
载在中间假人上的静载荷,从而验证了本文中讨论的座椅靠背结构设计的改善方案可以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GBl5083—2006的要求。
由此可见,材料力学的理论计算和基于有限元法的FEA模拟仿真分析对于座椅骨架强度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其他行业及领域中,该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可见其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3结束语
以往的座椅骨架设计,基本都是32程师凭经验或个人主观意志进行的,本文在分析了座椅骨架的组成、结构及材质后,运用工业工程仿真模拟分析的原理和材料力学的经典理论,讨论了座椅骨架改善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所选择的家用型轿车座椅骨架总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它工业零部件结构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以后的座椅骨架结构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流程,X-j--&业完善产品设计及结构、提高设计效率、减少失误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l】朱学斌.汽车座椅CAD中的强度特性研究【M】,长春:吉
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GBl5083—2006汽车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
验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顾朴,郑芳怀,谢惠铃.材料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5,15l一153.
【4】刘涛,杨风鹏.精通ANSYS(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2。1—10.
△
(编辑
功
成)
2009/11
67lI
褴机械制造47堂蔓!竺塑
汽车座椅骨架结构的改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孙井晶, 周炳海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上海,200240机械制造MACHINERY2009,47(11)0次
参考文献(4条)
1.朱学斌.汽车座椅CAD中的强度特性研究[M],长春: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GB15083-2006汽车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顾朴,郑芳怀,谢惠铃.材料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51-153.4.刘涛,杨凤鹏.精通ANSYS(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 高云凯.林典.余海燕.邵力行.GAO Yunkai.LIN Dian.YU Haiyan.SHAO Lixing 镁合金在座椅骨架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7)
对某国产车型的后座椅骨架进行了镁合金替代设计,提出采用镁合金挤压型材和冲压板件结合的一件式结构,使座椅骨架的质量减轻41.3%,实现了轻量化的目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原结构和新设计方案分别进行数值计算,保证新设计座椅骨架结构的模态、强度和刚度等性能指标均达到相关法规要求.
2.学位论文 董玉石 汽车座椅骨架有限元分析 1997
该文首先在CAD/CAM/CAE软件I_DEAS中进行了EQ1016E、EQ1060G司机座椅骨架的线性静力有限元分析,对多种单元形式共存的座椅骨架有限元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用的调角器和下滑道结构简化与模拟方法,以及销连接、螺栓连接和焊接的模拟方案,计算了座椅骨架的静强度和静刚度.随后进行了座椅骨架的静载应力测量和静刚度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结构的简化,连接关系的模拟和多种单元形式共存的有限元模型是合理有效的.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该文对EQ1060、EQ1060G司机座椅骨架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试验证明,改进后的座椅骨架满足国家标准的强度要求,而重量比厂方的设计减轻了15%.然后该文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对座椅骨架的大变形几何非线性问题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了在静强度和静刚度的有限元计算中,忽略大变形影响造成的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座椅骨架的大变形对静强度的影响较小,忽略非线性影响的计算结果可以满足静强度分析的精度要求.但是对刚度的影响不能忽略,在弹性范围内,大变形几何非线性的存在使座椅骨架的静刚度随载荷增加而增大.
3.学位论文 张烨雯 轿车座椅骨架冷挤压成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2009
现代社会对汽车的需求迅猛发展,推动汽车制造业不断前进,对汽车零部件制造设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生产率,同时需要产品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精度。汽车座椅骨架作为汽车座椅的基本框架,是直接与人接触的汽车部件,需要满足一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在对现有座椅骨架结构进行分析之后,提出采用冷挤压工艺。冷挤压是精密塑性体积成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先进制造技术。在对冷挤压技术和冷挤压机械产品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以座椅骨架装配为研究对象,开发了轿车座椅骨架冷挤压成型设备,并对冷挤压力,挤压模具的设计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对冷挤压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根据目前冷挤压设备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国内冷挤压轿车座椅骨架成型设备较少,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详细研究了金属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刚粘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为冷挤压成型过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冷挤压的不同方式和优缺点进行比较。介绍了常用的冷挤压设备的执行元件,比较了液压传动和机械传动的优缺点。 对被挤压件毛坯进行定量计算,同时分析了用于冷挤压工艺的工件材料。运用不同方法对冷挤压力进行计算,确定设备吨位大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轿车座椅冷挤压成型设备的整体设计,介绍了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设备的整机工作过程。 采用金属流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对挤压过程进行模拟,获得了大量的工艺参数,验证现有冷挤压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样机试验,证实了本文所用计算方法符合实际生产情况。 最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展望。
4.期刊论文 叶彪.Ye Biao 基于有限元法的客车乘客座椅骨架的减重设计 -客车技术与研究2007,29(6)
简单介绍客车乘客座椅静强度要求,针对亚星某型客车乘客座椅运用有限元法进行减重设计,仿真分析结果显示达到了减重的目的,并有效地改进了座椅的性能.
5.学位论文 张红红 汽车座椅静强度有限元仿真分析及其结构优化 2006
在我国,随着家庭轿车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座椅作为汽车中与人直接接触的部件,其舒适性和安全性研究也开始受到汽车用户和生产制造厂商的重视。 本文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座椅静强度和头枕后移量试验。为了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进行了座椅静强度和头枕后移量及头枕静强度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非电物理量的电测量法,通过在座椅骨架测试点上粘贴的电阻应变片在载荷作用下电阻的变化,经过数据处理得到测点的应力值。 根据座椅的结构特点和承受载荷时的座椅系统的载荷分配情况,本文忽略了座椅软垫和弹性原件对座椅静强度特性的影响,仅建立了座椅骨架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包含壳单元和梁单元两种单元类型,共有84391个结点和82679个单元,并对座椅结构中焊接、螺钉连接、销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了简化。 参考国家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座椅静强度和后移量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座椅的静强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时,根据试验选择加载和约束方式进行计算,使仿真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更具可比性。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测点应力仿真结果的平均误差都在15%之内,可以认为仿真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仿真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建立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由于座椅头枕后移量和静强度试验加载方法比较复杂,在进行头枕后移量和静强度仿真分析时,对加载方式进行了简化,使模型更加简单。经过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的对比,证明这种简化方法是可行的。 虽然原座椅结构仍能满足法规要求,但加工工艺复杂,且经济性较差。参考同类座椅结构,在现有座椅结构基础上对座椅靠背骨架进行了优化。通过仿真分析对比,确定了使用轧制薄壁钢管结构代替原结构中的冲压薄板结构的优化方案,并按照国家法规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座椅结构完全符合我国法规要求,靠背总成质量减少了15.45%,且加工工艺更为简单,经济性更好。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zz20091102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