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新解·
YUWEN JIANSHE2009.11
·孙绍振解读经典·
刘备的野心和诸葛亮的浪漫(续)
——读《隆中对》
铺垫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又来了一句“因屏人曰”,这说明,这个“隆中对”既是很机密这样机密的对话,后来是谁传出来的?谁能对这个对话作旁证?)于是,隆中对答,开诚布
其主,四失妻子”,手头只有几千人马,却要统一全中国。二者之间反差如此之大,应该说,是因在于,他的用词,完全是一种委婉格的修辞。他不说他要当皇帝,而是说“欲信大义于天下”。
课文新解
的,又是很亲密的。(当然,如果要抬杠的话,有点可笑的。但是,读者没有可笑的荒谬感,原
公的全部氛围就此具备。接下来的刘备的语言,至于什么是“义”,他没有说。权威字书上说,词语是很讲究的:先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义者,宜也,就是应该的。但是,不同的人,曹这当然是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接下去是: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把自己说成“智术浅短”,这是很谦虚的,很有一点礼贤下士的风度。但是,如果光是看出了这一点,不算是看懂了刘备的真正心思。就在
操、孙权、刘备,对于应该和不应该,公婆各有理。但这并不妨碍“义”“大义”成为各种互相矛盾的褒义的弹性包装。顾名思义,“大义”就不是“小义”,而是最高尚的义。事实上,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就是所谓王道。王道的特点,是以德服人,以道德和感召力来服众,和
这样卑谦的话语中,又流露出自命不凡。“孤”,运用武力的争夺是对立的,其最高的理想境界,本来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一般是“人君谦称”。是垂拱而治。而刘备所要做的,本来就是用武《战国策·齐策》:“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当了皇帝才有称孤道寡的资格。但在军阀混战
力来争夺最高统治政权,当皇帝,这不是王道,以仁义得天下;别人则是以武力、霸道争帝位,
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所以,而是霸道。但是,他不说以武力得天下,而说期间,称霸一方的军阀,擅自称孤的也不少见,就是不义。诸葛亮这样一个有头脑的人,自然但那是大权在握,土皇帝做稳了的。刘备此时,心领神会。这是汉语修辞中的官话套路,用美只是一个寄于刘表篱下的“县级武装部长”,而且《三国志》里还说,刘表对于刘备的政治野心,是有所怀疑的。而他居然在这样的时候,又是当着生人的面,在谦恭的言辞下面,把内心的感觉流露了出来,这是说话说走了嘴,还很值得钻研的。刘备此时的实力可以说微不足中总结说,刘备“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
好的词语掩饰不美好的甚至凶险的意图,用学术语言来说,叫做“能指与所指的错位”。
这样分析,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史家笔法:秉笔直书其事,但是,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在行文中隐含。这叫做这里不得不提醒一点:当前的语文教学,讲究具体语句,就落空了,充其量不过是现代汉语
19
,或曰“微言大义”“寓褒贬”。在是曾为蜀官的陈寿潜在的正统意识的流露,是“春秋笔法”
道,而且几经失败,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语感,但是许多人只是口头上喊喊而已,到了
的语感,而阅读历史原文,仅有现代汉语的语感是不行的。不少教参和教案,讲到刘备的这一段开场白,满足于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从字面上看,这样翻译,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旨的。但是,读后是不是有一种大杀风景的感觉?如果刘备自称“我”,还有什么“刘氏正统”的身价和“礼贤下士”的姿态?译者的语感仅限于词汇的表层意义。
同一个词语,古代汉语的语义和现代汉语的语义,不完全对等,对等的部分只是表层的部分,如果只看到表层对等的部分,理解就可能貌合神离了。正是由于不对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都免不了要发生意义的“水土流失”。而语感,就是对这种“水土流失”的感觉“还原”。再举一个例意思没有大错,但是,大量的语感流失了。为什么叫做“汉室”呢?“室”和“朝”有什么区别?《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尔雅》云:“宫谓之室,室
课文新解YUWEN JIANSHE
西是很丰富的,又是不很明确的,所以要潜入表面的概念,去领悟,去感受。如果满足于表面上的概念化的意义,就不需要“感”了。
接下去,诸葛亮说话了,这是隆中对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诸葛亮的视野。在这以前,一般“儒生俗士”的不识时务不同,他是识时务的俊杰。这里的“识时务”,如果从现代汉语语感上去理解,是有点贬义的,有点不讲道义和原则,只看实力、见风使舵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是褒义的,因为和“俊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识时务”,有两种办法,一是从字面上去钻研。“时务”,就是当时的事务,这里指的是政治军事事务。但什么叫做“识”?从现代汉语来说,是认识,但在这里,就不是一般的认识,这就要用第二种方法,从上下文中体悟。它是比较深刻的见识,不但深刻,而且与众不同,在众人昏昏,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现成观念所拘系之时,能够清醒地保持自己的见地。
语感,是一种感觉,一般是可以意会,很难言传的,我们试从上下文中去验证。诸葛亮
刘备的来意很明确,提出汉室倾颓的问题。他所说的“大义”,是针对“窃命”的“奸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要知道刘备是接受过汉献帝血写的衣带诏,要铲除曹操的。当
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司马德操就说过,诸葛亮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和
子,“汉室倾颓”,翻译成“汉朝的天下崩溃”,的识时务,识在哪里呢?请看他对形势的分析。
谓之宫。”汉室就是汉宫。“室”还有家的意思,然,铲除了曹操以后,其他实力强大的人士,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如孙权等,也在扫除之列。只有把他们统统收汉室就是汉家。家是血统关系的单位。这个宫、拾干净,自己才有可能统治天下。眼前的现实这个家,是属于刘姓血统的,因而只有姓刘的才是正统,别人都不配。所以,别看“我”目前蛰居一隅,但“我”有权自称“孤”。如说成“汉朝”,有朝堂、朝政的意思,那是皇帝和君臣对话的地方,没有血统的联系。如果以为“汉室倾颓”,等于“汉朝倾颓”,语感损失就太大刘备自己这样说,就没有血统的、正统的优越感了。语感的“感”,不是那些表面上的概念化20
的意义,而是那些潜在的东西。那些潜在的东
是,刘备刚刚从曹操那里溜出来,曹操的优势人马快要打上门来了。满脑子就是这样一个大敌,只要把它灭了,“大义”就没有问题了。但是,诸葛亮却迎头给了一下棒喝:曹操不能碰。他拥百万之众,这是军事优势,而且有政治优势,就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挟”就是挟持,有政治优势。阁下这么一点力量,是没有办法和他较量的。另外一个,刘备没有来得及考虑的,是孙权,因为还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刘备
了。“汉朝”是一个中性词,什么人都可以说,和劫持人质差不多,打着王朝合法的正统旗号,
一直在中原打仗,在逐鹿中原的核心,眼光没有注意到盘踞江东的孙权。这是由刘备的处境决定的,他一直在被动应付,因而把被动的局部当成了全局。诸葛亮和他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全局了如指掌。他指出,孙权这个人,也不能碰。他的政权,已历三世,树大根深;而且地形很险要,人才又很众多。不但不能有所图谋,而且要和他“为援”,相互援助,结成统一战线,对抗曹操。
这是暂时图生存的必要,而最终自己要伸张大义,就要有自己的力量,就得有自己的地盘。而要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自己的根据地,却要往软处想。哪里是软处呢?这恰恰是刘备思想的空白。诸葛亮提出两个地方可以成为根据地。一个就是眼前的荆州,领导人刘表是软弱的;一个是四川,不在中原政权逐鹿的中心,那里简直是个军事和政治角力的空白。
这就叫做识时务。这种识时务,把力量对比看得很清楚,把宏观的强势和弱势,用逻辑
诸葛亮用了两个字来形容:“暗弱”,就是既愚昧,又软弱。要得到这样的地盘并不太难。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第一,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险阻”,在这两个地方立足,利用险要地形,以保全自己的实力。第二,外交政策:和后方的少数民族和好,巩固后方,和孙权组成统一战线,对抗强大的曹操。这么复杂的问题,只用了两个对仗短句:“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充分表现了对仗句的概括力。第三,内政方针:“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又是两个对仗性质的短句。
诸葛亮的逻辑层次一共有以下几个:第一,硬骨头不要啃。曹操和孙权,都是强大的,一个不可争锋,一个只能联合。第二,要找个根据地,软骨头赶快吃。头一块是荆州,牵动全国,又很容易得手;第二块是益州,那里更软,而且是个注意力的空白。第三,有了根据地,要巩固后方,要减少敌人。第四,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自己要争气,让自己的基础力量巩固起来。最
课文新解YUWEN JIANSHE2009.11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对比加以突出。这种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后的结论是:
请注意,诸葛亮在这里的话语和刘备有相把刘备从眼前的生死存亡的纠缠中解放出来。
这么说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宏观眼光的确令人惊叹。但是如果只有宏观,可能是不够的。具体到荆州和四川,诸葛亮也不乏微观的分析。诸葛亮分析荆州,是这样说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荆州当然是一个局部,但是,这个局部却在中
同之处,也有根本的不同。刘备说,他要伸大义于天下,那是开头的官样文章,用王道包装霸道。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觉得不用羞羞答答、躲躲闪闪了,干脆就是“霸业可成”。诸葛亮敢于用“霸业”这两个字,充分说明了两个人已经换了一套话语,以至于“情好日密”。刘备老哥们儿关羽和张飞的不悦,不过是二人心
心,有总揽东南西北全局的态势。北据汉沔,心相印的一种反衬罢了。
文章的立意在于,身居隆中,地处偏僻,就是北面联系着汉水和沔水,可以直通汉中。
南面,把南海的财富收罗起来。东边是吴国,名不见经传,实足年龄二十六岁的小青年,未
西边就是巴州和蜀州。诸葛亮表述这种以局部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战略,尽在指顾之间。统摄全国的策略,用了四个排比句,每句中间都有一个动词(据、尽、连、通),本来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便于联系。
这是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其主不能守”。诸葛亮轻松地把刘备的思路拓开:这是老天爷送给你的根据地啊。从这里,就可以
二百多字,如此简洁,又如此深邃,这是中国史家笔法的精粹,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神品。
当然,这是《资治通鉴》的文本,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话还不仅限于对现状的分析,他还有对未来的畅想: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21
“西通巴蜀”。而巴蜀那里的当权派,则更差,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
《绝句》(两个黄鹂)的艺术得失
□ 福建省集美大学文学院 孙桂平
《绝句》(两个黄鹂)是名篇,小时候学这首诗,教师会要求记诵,而不进行艺术分析,结果不少人直至长大,还是一知半解。探究《绝句》(两个黄鹂)的艺术得失,对于读者深入理解该诗,当不无裨益。
一、善裁物象
使物象有机结合,正是写诗的基本功。在中国就写景诗而言,物象裁剪是否合宜,直接决定诗作艺术水平的高下。
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一,诗人选择第二,“两个”为点,“一行”为线,“窗含”“门泊”为面,诗人的目光随着点、线、面依次铺是近景,“白鹭上青天”是远景;“千秋”写遥远的时间,“万里”写辽阔的空间。诗的前两句写动态,后两句写静态;全诗有声有色、远近但这些只能说明,《绝句》(两个黄鹂)典型地体现了诗人裁剪物象的正常技巧,而不足以阐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后来的历史证明,诸葛亮的这些话,是太乐观了,对自己的才能也太自信了。从史学角度来说,这是诸葛亮的不足。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他在大权在握、宏图大展之际的表现,作出这样的总结:22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
课文新解YUWEN JIANSHE
发该诗在“裁物象”方面独具的匠心。
其实,“两个”与“一行”,极得剪裁之妙。杜甫草堂边的翠柳中应该不止有两个黄鹂在鸣叫,青天之下也不是只有一行白鹭在飞,但是诗人根据久别重返草堂的愉悦心境,只能如此着笔。曾经有人问我,将这两句改为“四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效果如何。显然,使人下意识地感觉这是一对黄鹂在窃窃私语诉不免有吵闹之嫌而生嘈杂之感。至于用“一行”好而用“两行”差,是因为人的视线如果牵于人的视野里就要失去爽直之美。刘禹锡《秋词》大概出于同样的道理。
以窗取景,在杜甫之前已形成传统。陶渊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就深得从窗看风景的悠闲与有趣。谢灵运则用诗句说“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之后谢朓又写将雪山景象裁剪入窗而成诗。钱钟书说,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好比画配了框。窗子打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他担忧自己不在之日,没有人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于是屡屡用兵,但是鲜有建树。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关羽破坏了他和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善于选择特定物象,远不及原句。因为两个黄鹂在翠柳间相向而鸣,古代诗歌理论领域,这种功夫被称为“裁物象”。说爱情,有清新生动之美。四个黄鹂相向而鸣,
,目光游移难定,“上青天”的动态在学界公认,《绝句》(两个黄鹂)在写景艺“两行”,而不说“众鹤排云上”,黄、白、翠、青等相互搭配,颜色丰富而和谐。说“晴空一鹤排云上”
,又说“夏月虚闲,高展,视线立体而灵动。第三,诗中“黄鹂鸣翠柳”明爱好“倚南窗以寄傲”
“窗中列远岫”的佳句。杜甫发扬了这一传统,交错、动静结合、时空呼应,意境新鲜优美。出
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让人安坐了享受外界
〔1〕
美丽的景色。“窗含西岭千秋雪”就符合这一
代背景,诗句既写出了杜甫久别之后重返草堂的新鲜感受,也寓含着诗人在朝廷历经艰难困苦复得安定局面之后,而备感欢欣的明朗心情。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上”字意为“奋举”,诗句化用了《诗经·周颂》中的“振鹭”唐初孔颖达作过解释,是说周朝廷仁义普施,德行广大,各个诸侯国都心悦诚服地来朝拜,
〔3〕
操行纯洁的贤士也愿意来任职。联系战乱频
鉴赏原理,完美地表现了以窗取景的艺术效果。
至于“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别出心裁的取景境界。据梁代编成的《文选》,“门”在唐往往意味着拒绝与别人交往,或者意味着自己交往的请求被拒绝。而说开门,则表示欢迎别人,或者表示自己得到了欢迎。杜甫之前文学作品中的“门”,总与人情冷暖联系在一起,所以李适之不当宰相之后,就大发感慨:“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绝句》(两个黄鹂)过滤掉门的人事印痕,而独取佳景,让门有了窗的审美功能,这种写法确实别致。
二、用意良深
前人曾评论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浅读
YUWEN JIANSHE2009.11课文新解
代以前的诗文中已经大量出现。当作者说关门,意象。关于《振鹭》一诗的含义,东汉郑玄和
仍的政治形势,诗中的“青天”应喻指朝廷,寄寓了诗人对朝廷树立威信、重整纲常的期望。
第三句中的“雪山”即岷山,处于吐蕃与大唐王朝交界的地方,唐在此设有三座戍守边境的城池,如杜甫《野望》所说的:“西山白雪三城戍。”严武这次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主要任务就是用兵打击吐蕃,维持边境稳定。广德二年秋,严武带兵击败吐蕃军七万余人,
则不得要领。从字面看,《绝句》(两个黄鹂)吐蕃不敢再犯。严武死后,杜甫特地哀悼这一
是纯粹的写景诗,但若细究,则有很深的含义。功绩说:“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揆度上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
述前因后果,则“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说的
夏之交。此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曾进犯长安,是“雪山重”,表明诗人赞同朝廷的边境政策,唐代宗出亡陕州,而十二月得以回銮。到广德并对严武用兵的结果有着足够信心。二年春,朝廷局面逐渐稳定,其间故人严武重返蜀地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写信邀请杜甫到他的幕府任职。杜甫觉得有了依靠,就于
〔2〕
知广德二年暮春回到阔别两年的成都草堂。
根据杜甫《狂夫》中的“万里桥西一草堂”,本诗第四句中的“万里”一词源自“万里桥”。在杜甫写作这首诗之前,万里桥有两个著名掌故。第一,诸葛亮为出使东吴的费祎送行时说
〔4〕
“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得名。第二,唐
人论世,这首诗大致有如下深意。
“园柳变鸣禽”是南朝谢灵运的诗句,吟咏“新阳改故阴”之意,以表达诗人卧病复出之际对新春景象的惊奇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从这句化出的,结合朝廷局势转危为安的时孙权结成统一战线的路线;其二就是,他自己才能毕竟有限。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说白了,他是个行政干才,不大会打仗。《三国演义》写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师动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说只要派一上将和刘备一起出征,
玄宗来蜀避难,回忆起僧一行的叮嘱,至万里
〔5〕桥止行,决定驻跸成都。诸葛亮联吴抗曹,
寓有延续汉祚的大义;唐玄宗避难成都,是保存国统的标志;若联系动荡不安的局势,则“万就能轻易取得胜利,是自信得有点天真了。从文学上来说,这是很生动的一笔,正表现了这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多多少少有点浪漫,有点天真的空想。可是从史学来看,毕竟为后来的实践所证伪。这种不切实际的空谈,司马
光是不可能赞赏的,所以把它删节了。
(全文完)
23
·课文新解·
YUWEN JIANSHE2009.11
·孙绍振解读经典·
刘备的野心和诸葛亮的浪漫(续)
——读《隆中对》
铺垫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又来了一句“因屏人曰”,这说明,这个“隆中对”既是很机密这样机密的对话,后来是谁传出来的?谁能对这个对话作旁证?)于是,隆中对答,开诚布
其主,四失妻子”,手头只有几千人马,却要统一全中国。二者之间反差如此之大,应该说,是因在于,他的用词,完全是一种委婉格的修辞。他不说他要当皇帝,而是说“欲信大义于天下”。
课文新解
的,又是很亲密的。(当然,如果要抬杠的话,有点可笑的。但是,读者没有可笑的荒谬感,原
公的全部氛围就此具备。接下来的刘备的语言,至于什么是“义”,他没有说。权威字书上说,词语是很讲究的:先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义者,宜也,就是应该的。但是,不同的人,曹这当然是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接下去是: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把自己说成“智术浅短”,这是很谦虚的,很有一点礼贤下士的风度。但是,如果光是看出了这一点,不算是看懂了刘备的真正心思。就在
操、孙权、刘备,对于应该和不应该,公婆各有理。但这并不妨碍“义”“大义”成为各种互相矛盾的褒义的弹性包装。顾名思义,“大义”就不是“小义”,而是最高尚的义。事实上,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就是所谓王道。王道的特点,是以德服人,以道德和感召力来服众,和
这样卑谦的话语中,又流露出自命不凡。“孤”,运用武力的争夺是对立的,其最高的理想境界,本来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一般是“人君谦称”。是垂拱而治。而刘备所要做的,本来就是用武《战国策·齐策》:“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当了皇帝才有称孤道寡的资格。但在军阀混战
力来争夺最高统治政权,当皇帝,这不是王道,以仁义得天下;别人则是以武力、霸道争帝位,
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所以,而是霸道。但是,他不说以武力得天下,而说期间,称霸一方的军阀,擅自称孤的也不少见,就是不义。诸葛亮这样一个有头脑的人,自然但那是大权在握,土皇帝做稳了的。刘备此时,心领神会。这是汉语修辞中的官话套路,用美只是一个寄于刘表篱下的“县级武装部长”,而且《三国志》里还说,刘表对于刘备的政治野心,是有所怀疑的。而他居然在这样的时候,又是当着生人的面,在谦恭的言辞下面,把内心的感觉流露了出来,这是说话说走了嘴,还很值得钻研的。刘备此时的实力可以说微不足中总结说,刘备“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
好的词语掩饰不美好的甚至凶险的意图,用学术语言来说,叫做“能指与所指的错位”。
这样分析,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史家笔法:秉笔直书其事,但是,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在行文中隐含。这叫做这里不得不提醒一点:当前的语文教学,讲究具体语句,就落空了,充其量不过是现代汉语
19
,或曰“微言大义”“寓褒贬”。在是曾为蜀官的陈寿潜在的正统意识的流露,是“春秋笔法”
道,而且几经失败,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语感,但是许多人只是口头上喊喊而已,到了
的语感,而阅读历史原文,仅有现代汉语的语感是不行的。不少教参和教案,讲到刘备的这一段开场白,满足于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从字面上看,这样翻译,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旨的。但是,读后是不是有一种大杀风景的感觉?如果刘备自称“我”,还有什么“刘氏正统”的身价和“礼贤下士”的姿态?译者的语感仅限于词汇的表层意义。
同一个词语,古代汉语的语义和现代汉语的语义,不完全对等,对等的部分只是表层的部分,如果只看到表层对等的部分,理解就可能貌合神离了。正是由于不对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都免不了要发生意义的“水土流失”。而语感,就是对这种“水土流失”的感觉“还原”。再举一个例意思没有大错,但是,大量的语感流失了。为什么叫做“汉室”呢?“室”和“朝”有什么区别?《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尔雅》云:“宫谓之室,室
课文新解YUWEN JIANSHE
西是很丰富的,又是不很明确的,所以要潜入表面的概念,去领悟,去感受。如果满足于表面上的概念化的意义,就不需要“感”了。
接下去,诸葛亮说话了,这是隆中对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诸葛亮的视野。在这以前,一般“儒生俗士”的不识时务不同,他是识时务的俊杰。这里的“识时务”,如果从现代汉语语感上去理解,是有点贬义的,有点不讲道义和原则,只看实力、见风使舵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是褒义的,因为和“俊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识时务”,有两种办法,一是从字面上去钻研。“时务”,就是当时的事务,这里指的是政治军事事务。但什么叫做“识”?从现代汉语来说,是认识,但在这里,就不是一般的认识,这就要用第二种方法,从上下文中体悟。它是比较深刻的见识,不但深刻,而且与众不同,在众人昏昏,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现成观念所拘系之时,能够清醒地保持自己的见地。
语感,是一种感觉,一般是可以意会,很难言传的,我们试从上下文中去验证。诸葛亮
刘备的来意很明确,提出汉室倾颓的问题。他所说的“大义”,是针对“窃命”的“奸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要知道刘备是接受过汉献帝血写的衣带诏,要铲除曹操的。当
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司马德操就说过,诸葛亮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和
子,“汉室倾颓”,翻译成“汉朝的天下崩溃”,的识时务,识在哪里呢?请看他对形势的分析。
谓之宫。”汉室就是汉宫。“室”还有家的意思,然,铲除了曹操以后,其他实力强大的人士,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如孙权等,也在扫除之列。只有把他们统统收汉室就是汉家。家是血统关系的单位。这个宫、拾干净,自己才有可能统治天下。眼前的现实这个家,是属于刘姓血统的,因而只有姓刘的才是正统,别人都不配。所以,别看“我”目前蛰居一隅,但“我”有权自称“孤”。如说成“汉朝”,有朝堂、朝政的意思,那是皇帝和君臣对话的地方,没有血统的联系。如果以为“汉室倾颓”,等于“汉朝倾颓”,语感损失就太大刘备自己这样说,就没有血统的、正统的优越感了。语感的“感”,不是那些表面上的概念化20
的意义,而是那些潜在的东西。那些潜在的东
是,刘备刚刚从曹操那里溜出来,曹操的优势人马快要打上门来了。满脑子就是这样一个大敌,只要把它灭了,“大义”就没有问题了。但是,诸葛亮却迎头给了一下棒喝:曹操不能碰。他拥百万之众,这是军事优势,而且有政治优势,就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挟”就是挟持,有政治优势。阁下这么一点力量,是没有办法和他较量的。另外一个,刘备没有来得及考虑的,是孙权,因为还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刘备
了。“汉朝”是一个中性词,什么人都可以说,和劫持人质差不多,打着王朝合法的正统旗号,
一直在中原打仗,在逐鹿中原的核心,眼光没有注意到盘踞江东的孙权。这是由刘备的处境决定的,他一直在被动应付,因而把被动的局部当成了全局。诸葛亮和他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全局了如指掌。他指出,孙权这个人,也不能碰。他的政权,已历三世,树大根深;而且地形很险要,人才又很众多。不但不能有所图谋,而且要和他“为援”,相互援助,结成统一战线,对抗曹操。
这是暂时图生存的必要,而最终自己要伸张大义,就要有自己的力量,就得有自己的地盘。而要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自己的根据地,却要往软处想。哪里是软处呢?这恰恰是刘备思想的空白。诸葛亮提出两个地方可以成为根据地。一个就是眼前的荆州,领导人刘表是软弱的;一个是四川,不在中原政权逐鹿的中心,那里简直是个军事和政治角力的空白。
这就叫做识时务。这种识时务,把力量对比看得很清楚,把宏观的强势和弱势,用逻辑
诸葛亮用了两个字来形容:“暗弱”,就是既愚昧,又软弱。要得到这样的地盘并不太难。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第一,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险阻”,在这两个地方立足,利用险要地形,以保全自己的实力。第二,外交政策:和后方的少数民族和好,巩固后方,和孙权组成统一战线,对抗强大的曹操。这么复杂的问题,只用了两个对仗短句:“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充分表现了对仗句的概括力。第三,内政方针:“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又是两个对仗性质的短句。
诸葛亮的逻辑层次一共有以下几个:第一,硬骨头不要啃。曹操和孙权,都是强大的,一个不可争锋,一个只能联合。第二,要找个根据地,软骨头赶快吃。头一块是荆州,牵动全国,又很容易得手;第二块是益州,那里更软,而且是个注意力的空白。第三,有了根据地,要巩固后方,要减少敌人。第四,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自己要争气,让自己的基础力量巩固起来。最
课文新解YUWEN JIANSHE2009.11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对比加以突出。这种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后的结论是:
请注意,诸葛亮在这里的话语和刘备有相把刘备从眼前的生死存亡的纠缠中解放出来。
这么说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宏观眼光的确令人惊叹。但是如果只有宏观,可能是不够的。具体到荆州和四川,诸葛亮也不乏微观的分析。诸葛亮分析荆州,是这样说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荆州当然是一个局部,但是,这个局部却在中
同之处,也有根本的不同。刘备说,他要伸大义于天下,那是开头的官样文章,用王道包装霸道。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觉得不用羞羞答答、躲躲闪闪了,干脆就是“霸业可成”。诸葛亮敢于用“霸业”这两个字,充分说明了两个人已经换了一套话语,以至于“情好日密”。刘备老哥们儿关羽和张飞的不悦,不过是二人心
心,有总揽东南西北全局的态势。北据汉沔,心相印的一种反衬罢了。
文章的立意在于,身居隆中,地处偏僻,就是北面联系着汉水和沔水,可以直通汉中。
南面,把南海的财富收罗起来。东边是吴国,名不见经传,实足年龄二十六岁的小青年,未
西边就是巴州和蜀州。诸葛亮表述这种以局部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战略,尽在指顾之间。统摄全国的策略,用了四个排比句,每句中间都有一个动词(据、尽、连、通),本来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便于联系。
这是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其主不能守”。诸葛亮轻松地把刘备的思路拓开:这是老天爷送给你的根据地啊。从这里,就可以
二百多字,如此简洁,又如此深邃,这是中国史家笔法的精粹,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神品。
当然,这是《资治通鉴》的文本,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话还不仅限于对现状的分析,他还有对未来的畅想: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21
“西通巴蜀”。而巴蜀那里的当权派,则更差,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
《绝句》(两个黄鹂)的艺术得失
□ 福建省集美大学文学院 孙桂平
《绝句》(两个黄鹂)是名篇,小时候学这首诗,教师会要求记诵,而不进行艺术分析,结果不少人直至长大,还是一知半解。探究《绝句》(两个黄鹂)的艺术得失,对于读者深入理解该诗,当不无裨益。
一、善裁物象
使物象有机结合,正是写诗的基本功。在中国就写景诗而言,物象裁剪是否合宜,直接决定诗作艺术水平的高下。
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一,诗人选择第二,“两个”为点,“一行”为线,“窗含”“门泊”为面,诗人的目光随着点、线、面依次铺是近景,“白鹭上青天”是远景;“千秋”写遥远的时间,“万里”写辽阔的空间。诗的前两句写动态,后两句写静态;全诗有声有色、远近但这些只能说明,《绝句》(两个黄鹂)典型地体现了诗人裁剪物象的正常技巧,而不足以阐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后来的历史证明,诸葛亮的这些话,是太乐观了,对自己的才能也太自信了。从史学角度来说,这是诸葛亮的不足。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他在大权在握、宏图大展之际的表现,作出这样的总结:22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
课文新解YUWEN JIANSHE
发该诗在“裁物象”方面独具的匠心。
其实,“两个”与“一行”,极得剪裁之妙。杜甫草堂边的翠柳中应该不止有两个黄鹂在鸣叫,青天之下也不是只有一行白鹭在飞,但是诗人根据久别重返草堂的愉悦心境,只能如此着笔。曾经有人问我,将这两句改为“四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效果如何。显然,使人下意识地感觉这是一对黄鹂在窃窃私语诉不免有吵闹之嫌而生嘈杂之感。至于用“一行”好而用“两行”差,是因为人的视线如果牵于人的视野里就要失去爽直之美。刘禹锡《秋词》大概出于同样的道理。
以窗取景,在杜甫之前已形成传统。陶渊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就深得从窗看风景的悠闲与有趣。谢灵运则用诗句说“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之后谢朓又写将雪山景象裁剪入窗而成诗。钱钟书说,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好比画配了框。窗子打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他担忧自己不在之日,没有人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于是屡屡用兵,但是鲜有建树。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关羽破坏了他和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善于选择特定物象,远不及原句。因为两个黄鹂在翠柳间相向而鸣,古代诗歌理论领域,这种功夫被称为“裁物象”。说爱情,有清新生动之美。四个黄鹂相向而鸣,
,目光游移难定,“上青天”的动态在学界公认,《绝句》(两个黄鹂)在写景艺“两行”,而不说“众鹤排云上”,黄、白、翠、青等相互搭配,颜色丰富而和谐。说“晴空一鹤排云上”
,又说“夏月虚闲,高展,视线立体而灵动。第三,诗中“黄鹂鸣翠柳”明爱好“倚南窗以寄傲”
“窗中列远岫”的佳句。杜甫发扬了这一传统,交错、动静结合、时空呼应,意境新鲜优美。出
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让人安坐了享受外界
〔1〕
美丽的景色。“窗含西岭千秋雪”就符合这一
代背景,诗句既写出了杜甫久别之后重返草堂的新鲜感受,也寓含着诗人在朝廷历经艰难困苦复得安定局面之后,而备感欢欣的明朗心情。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上”字意为“奋举”,诗句化用了《诗经·周颂》中的“振鹭”唐初孔颖达作过解释,是说周朝廷仁义普施,德行广大,各个诸侯国都心悦诚服地来朝拜,
〔3〕
操行纯洁的贤士也愿意来任职。联系战乱频
鉴赏原理,完美地表现了以窗取景的艺术效果。
至于“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别出心裁的取景境界。据梁代编成的《文选》,“门”在唐往往意味着拒绝与别人交往,或者意味着自己交往的请求被拒绝。而说开门,则表示欢迎别人,或者表示自己得到了欢迎。杜甫之前文学作品中的“门”,总与人情冷暖联系在一起,所以李适之不当宰相之后,就大发感慨:“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绝句》(两个黄鹂)过滤掉门的人事印痕,而独取佳景,让门有了窗的审美功能,这种写法确实别致。
二、用意良深
前人曾评论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浅读
YUWEN JIANSHE2009.11课文新解
代以前的诗文中已经大量出现。当作者说关门,意象。关于《振鹭》一诗的含义,东汉郑玄和
仍的政治形势,诗中的“青天”应喻指朝廷,寄寓了诗人对朝廷树立威信、重整纲常的期望。
第三句中的“雪山”即岷山,处于吐蕃与大唐王朝交界的地方,唐在此设有三座戍守边境的城池,如杜甫《野望》所说的:“西山白雪三城戍。”严武这次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主要任务就是用兵打击吐蕃,维持边境稳定。广德二年秋,严武带兵击败吐蕃军七万余人,
则不得要领。从字面看,《绝句》(两个黄鹂)吐蕃不敢再犯。严武死后,杜甫特地哀悼这一
是纯粹的写景诗,但若细究,则有很深的含义。功绩说:“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揆度上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
述前因后果,则“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说的
夏之交。此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曾进犯长安,是“雪山重”,表明诗人赞同朝廷的边境政策,唐代宗出亡陕州,而十二月得以回銮。到广德并对严武用兵的结果有着足够信心。二年春,朝廷局面逐渐稳定,其间故人严武重返蜀地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写信邀请杜甫到他的幕府任职。杜甫觉得有了依靠,就于
〔2〕
知广德二年暮春回到阔别两年的成都草堂。
根据杜甫《狂夫》中的“万里桥西一草堂”,本诗第四句中的“万里”一词源自“万里桥”。在杜甫写作这首诗之前,万里桥有两个著名掌故。第一,诸葛亮为出使东吴的费祎送行时说
〔4〕
“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得名。第二,唐
人论世,这首诗大致有如下深意。
“园柳变鸣禽”是南朝谢灵运的诗句,吟咏“新阳改故阴”之意,以表达诗人卧病复出之际对新春景象的惊奇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从这句化出的,结合朝廷局势转危为安的时孙权结成统一战线的路线;其二就是,他自己才能毕竟有限。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说白了,他是个行政干才,不大会打仗。《三国演义》写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师动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说只要派一上将和刘备一起出征,
玄宗来蜀避难,回忆起僧一行的叮嘱,至万里
〔5〕桥止行,决定驻跸成都。诸葛亮联吴抗曹,
寓有延续汉祚的大义;唐玄宗避难成都,是保存国统的标志;若联系动荡不安的局势,则“万就能轻易取得胜利,是自信得有点天真了。从文学上来说,这是很生动的一笔,正表现了这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多多少少有点浪漫,有点天真的空想。可是从史学来看,毕竟为后来的实践所证伪。这种不切实际的空谈,司马
光是不可能赞赏的,所以把它删节了。
(全文完)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