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一、说教学理念
1、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
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
已有知 识储备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算除法》即课本第13至15页例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
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估算
和笔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
熟练地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
数学解决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练掌握了表内除法和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除法。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
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
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
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
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
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
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
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 3次就能运完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 600箱,这么多我也只运3次,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我们知道60÷3=20;那么600÷3=200 (3、 12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
有的同学想:6个十÷3=2个十=20 20×3=60 那么60÷3=20(这是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想
稍微复杂的方法)
有的同学想:20X3=60;那么60÷3=20(这是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嗯这个方法不错) 有的同学想:用木棒来分,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 。
想:24个十÷3=8个十=80;80x3=240;那么240÷3=80
4、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
1、口算:
90÷3=30 80÷2=40 15÷5=3 270÷9=30
900÷3=300 800÷2=400 150÷5=30 2700÷9=300
在这里我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号是怎么来的吗? 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这个符号多有意思啊!
2、课本第15页“做一做”第1题
一排有10只蜂蜜,有这样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间房,平均每间房子住多少只
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间房子住20只蜂蜜。
3、为了巩固新知,布置以下作业:第17页练习三第1、2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
结束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一、说教学理念
1、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
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
已有知 识储备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算除法》即课本第13至15页例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
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估算
和笔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
熟练地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
数学解决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熟练掌握了表内除法和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除法。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
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
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
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
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
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
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
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 3次就能运完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 600箱,这么多我也只运3次,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我们知道60÷3=20;那么600÷3=200 (3、 12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
有的同学想:6个十÷3=2个十=20 20×3=60 那么60÷3=20(这是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想
稍微复杂的方法)
有的同学想:20X3=60;那么60÷3=20(这是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嗯这个方法不错) 有的同学想:用木棒来分,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 。
想:24个十÷3=8个十=80;80x3=240;那么240÷3=80
4、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
1、口算:
90÷3=30 80÷2=40 15÷5=3 270÷9=30
900÷3=300 800÷2=400 150÷5=30 2700÷9=300
在这里我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号是怎么来的吗? 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这个符号多有意思啊!
2、课本第15页“做一做”第1题
一排有10只蜂蜜,有这样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间房,平均每间房子住多少只
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间房子住20只蜂蜜。
3、为了巩固新知,布置以下作业:第17页练习三第1、2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
结束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