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知识点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

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

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

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

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查点】科举制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

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1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

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

的部分排列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考查点】明朝内阁 11.(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5.(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考查点】丞相制度的废除 二、非选择题 16.(2013年北京高考41题)

(2

【答案】 (2)变化:

2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

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

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7.(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

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

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1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9.(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

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

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江苏高考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考查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2013年安徽高考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3.(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

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4.(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3

5.(2013年福建高考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

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查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6.(2013年四川高考2题)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考查点】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7.(2013年天津高考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

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考查点】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8.(2013年四川高考3题)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

A 【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9.(2013年重庆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

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0.(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

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1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7题)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

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12.(2013年广东高考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

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13.(2013年浙江高考16题)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

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4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14.(2013年江苏高考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

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5.(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

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6.(2013年山东高考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二、非选择题 17.(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

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

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考查点】“海禁”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3.(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

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考查点】程朱理学 4.(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

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考查点】陆王心学 5.(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

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查点】程朱理学 6.(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查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查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4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5

二、非选择题 9.(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

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

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重庆高考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考查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2.(

【考查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市”的形成与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3.(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5题)《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考查点】明清小说 4.(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7题)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

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考查点】明清小说 5.(2013年江苏高考2题)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9.(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2题)图15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

的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A“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B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C.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 D.小篆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考查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0.(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8题)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根据印面形式

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图3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考查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6.(2013年四川高考1题)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考查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7.(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8题)“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

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查点】京剧的产生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9题)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A.耕作 B.采矿 C.铸造 D.炼丹 【考查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6

A B C D 【考查点】中国的古代艺术 11.(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7题)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

情。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 【考查点】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7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

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

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

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

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查点】科举制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

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1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

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

的部分排列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考查点】明朝内阁 11.(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5.(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考查点】丞相制度的废除 二、非选择题 16.(2013年北京高考41题)

(2

【答案】 (2)变化:

2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

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

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7.(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

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

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1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9.(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

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

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江苏高考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考查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2013年安徽高考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3.(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

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4.(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3

5.(2013年福建高考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

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查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6.(2013年四川高考2题)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考查点】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7.(2013年天津高考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

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考查点】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8.(2013年四川高考3题)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

A 【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9.(2013年重庆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

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0.(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

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1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7题)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

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12.(2013年广东高考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

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13.(2013年浙江高考16题)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

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4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14.(2013年江苏高考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

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5.(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

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6.(2013年山东高考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考查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二、非选择题 17.(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

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

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考查点】“海禁”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3.(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

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考查点】程朱理学 4.(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

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考查点】陆王心学 5.(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

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查点】程朱理学 6.(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查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查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4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5

二、非选择题 9.(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

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

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重庆高考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考查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2.(

【考查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市”的形成与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3.(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5题)《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考查点】明清小说 4.(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7题)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

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考查点】明清小说 5.(2013年江苏高考2题)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9.(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2题)图15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

的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A“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B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C.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 D.小篆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考查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0.(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8题)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根据印面形式

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图3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考查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6.(2013年四川高考1题)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考查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7.(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8题)“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

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查点】京剧的产生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9题)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A.耕作 B.采矿 C.铸造 D.炼丹 【考查点】四大发明及其贡献

6

A B C D 【考查点】中国的古代艺术 11.(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7题)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

情。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C.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 【考查点】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7


相关文章

  •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 (第2版)
  • 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 (第2版) 作者:马重奇编著 出版日期:1994 页数:226 关键词:文化史 中国 马重奇 分类:历史.地理>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在线阅读中国语文及文化科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 ...查看


  • 如何抓重点
  • 考研指导:历史学统考复习如何抓住重点2009-08-03 07:37:00 跨考网 历史学统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史学史.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尽管大纲限定了考试 ...查看


  •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
  •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 1.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 演变序列正确的是: 8.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一艺术创作特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2-12 10:32:38 一.单选题 1. (5分) 北宋豪放派词开创者是(). ∙ ∙ ∙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白 D. 辛弃疾 得分: 5 知识点: 9. ...查看


  •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的思考
  • 第20卷 第10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20,No.10 2004年 10月Oct.,2004StudiesinDialecticsofNature文章编号:1000-8934(2004)10-0106-05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的思 ...查看


  • 中国古代雕塑
  • 中国古代雕塑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分别介绍我国主要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艺术 ...查看


  • 从一到十话知识:知识竞赛益友电子书
  • 目录 目录 一 中国第一大河 中国第一大内陆河 中国第一大瀑布 中国第一大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一大沙漠 壮丽江南第一州 中国古代一大丛书 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文学史上 ...查看


  •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 ...查看


  •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 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 ...查看


  •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1]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一.教学目标 1.内容分析 ⑴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⑵知识结构(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①造纸术②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③火药④指南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