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习作3

生活中的新发现

一、教学提示

(一)文本分析:

此次习作旨在通过《红豆黄豆我来分》一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并动用自己的聪慧想办法找到答案。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出发现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的独特思考。

(二)教学要求: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严晓敏同学是如何找到分黄豆和红豆的办法的,弄清她写作的重点。

2、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3、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习作,写明白发现了什么,写清楚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看【课件】五幅奇趣大自然、五幅精彩新生活的图片。

这一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这些图片所传递的信息中,哪些现象是你以前不知道的?请你用上“发现”这个词,同座之间相互说一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同座交流)

3、“发现”一词引起了我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严晓敏同学在生活的一个新发现。【课件】课文内容:(教师读课文)

红豆黄豆怎么分

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觉得脚下踩到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摔了一跤。这时,正在看电视的奶奶走了过来:“这下可好,我刚买的红豆和黄豆被你混到了一起,看你怎么把它们分开!”

我自认倒霉,把一大盆混合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手捧了一些豆子,一颗一颗地挑了起来。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

了,我往盆里看了看,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不少豆子都滚到了地上。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的呢?我连试了几次,发现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所以当茶几受到震动时,掉到地上的大部分就是黄豆了。

这个办法真好!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第二板块:读懂例文

1、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可以边读边思考(1)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2)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flash:读读、想想、说说)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严晓敏把红豆和黄豆搞混在一起,她一碰茶几发现黄豆大多滚落到地上,而红豆却留在茶几上。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她发现黄豆是圆形的,要比椭圆形的红豆滚得远。于是她靠振动茶几较快地将两种豆子分开了。

3、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问题: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再去仔细读读文章的第2-4自然段,看看严晓敏是怎样一步步地写清楚她发现的过程的?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4、严晓敏首先写了她遇到的困难: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写了她的意外发现: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又扣住“发现”写了她的思考和探究:怎么会这样呢?我连试了几次„„;最后写了她解决了问题: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5、小作者勤于观察,乐于动脑,善于实践,一步一步具体写出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让我们读来感到有趣,也非常可信。

第三板块:畅谈发现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也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对应图片);到了秋天苹果就红了(对应

图片);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对应图片);小河变清了,(对应图片)路变宽了(对应图片);城里的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对应图片)„„

2、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新发现!回忆一下,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说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flash:说一说)

3、只要大家留心生活、用心观察与思考,你就会发现:

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的小草的叶子会流眼泪,有的花儿会变颜色„„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窍门:用钢丝球刮鱼鳞非常容易,冬瓜汁可以清除汗渍,烧稀饭时滴几滴芝麻油,开锅后水不易溢出来„„

现代社会中出现许多新问题:城市中的自行车越来越少了,人们开着汽车去运动场跑步,放晚学时,接小孩的大多是爷爷奶奶„„

4、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如果让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新发现,你准备向大家讲述哪一件?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再说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

5、看来,最有新意的发现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写才能让人感到既明白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6、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你的新发现是什么,更要写清楚你发现的具体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新发现用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通过你的文字来分享你的新发现。

(flash:写一写)

第四板块 修改誊抄

1、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写的自己的新发现。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吗?如果没有,就跟我一块儿来发现这一秘密吧!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两只触角虽然很短,但很坚硬。八只小爪子紧贴

着地面。它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妈妈夸我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篇短文,想想这位小朋友的新发现是什么?这个发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小作者写了自己的新发现:甲虫可以装死。但是读了让人感觉既不具体,也没情趣。这是为什么呀?大家讨论讨论。

(flash:议一议)

3、是啊,这位小朋友写“发现的过程”,用的笔墨很少,只是一笔带过,你们看:“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没有交代清楚“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所以没有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我们可以怎么帮他修改呢?大家提提建议。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5、我们最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先写清楚发现了什么奇怪的问题,再具体写在找答案时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写出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修改之后的作文: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也感到很好奇,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看着看着,我手痒痒了,就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去拈它。“咦?奇怪,它怎么不动啦?”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想再试探试探,就用手又轻轻地碰碰它。可它仍然不动。我索性将它翻了个跟头,它像木头人一样,毫无反抗……死甲虫,没意思。

我刚准备走开,奇怪的事发生了。呵呵,那“黑大帅”在慢慢挪动呢!于是,我又来了劲,想捉住它,用手刚碰到它的身子,咦,它又不动了!任凭我怎么摆弄它,它就是不动。真有意思,难道甲虫会装死?

我想证实我的想法,就有意躲开,加强了“侦察”。没过几分钟,它又活了。它一会翻跟头,一会向前爬,活像一名杂技员在作精彩演出呢!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回家后,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发现装死的动物还有负鼠、圣牛、翻车鱼……

7、修改的文章去掉了第1、2 自然段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小作者重点描写了“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具体写了自己的动作、心理,延伸了“新发现”的内容。让人读了以后感觉真实可信,重点突出,情趣无穷。

8、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自己的草稿,看看写清楚自己的新发现了吗?写清楚自己发现的过程了吗?好好改一改,再誊抄在作文本上,誊抄的时候注意书写要认真。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修改、誊抄)

生活中的新发现

一、教学提示

(一)文本分析:

此次习作旨在通过《红豆黄豆我来分》一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并动用自己的聪慧想办法找到答案。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出发现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的独特思考。

(二)教学要求: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严晓敏同学是如何找到分黄豆和红豆的办法的,弄清她写作的重点。

2、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3、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习作,写明白发现了什么,写清楚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看【课件】五幅奇趣大自然、五幅精彩新生活的图片。

这一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这些图片所传递的信息中,哪些现象是你以前不知道的?请你用上“发现”这个词,同座之间相互说一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同座交流)

3、“发现”一词引起了我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严晓敏同学在生活的一个新发现。【课件】课文内容:(教师读课文)

红豆黄豆怎么分

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觉得脚下踩到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摔了一跤。这时,正在看电视的奶奶走了过来:“这下可好,我刚买的红豆和黄豆被你混到了一起,看你怎么把它们分开!”

我自认倒霉,把一大盆混合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手捧了一些豆子,一颗一颗地挑了起来。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

了,我往盆里看了看,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不少豆子都滚到了地上。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的呢?我连试了几次,发现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所以当茶几受到震动时,掉到地上的大部分就是黄豆了。

这个办法真好!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第二板块:读懂例文

1、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可以边读边思考(1)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2)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flash:读读、想想、说说)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严晓敏把红豆和黄豆搞混在一起,她一碰茶几发现黄豆大多滚落到地上,而红豆却留在茶几上。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她发现黄豆是圆形的,要比椭圆形的红豆滚得远。于是她靠振动茶几较快地将两种豆子分开了。

3、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问题: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再去仔细读读文章的第2-4自然段,看看严晓敏是怎样一步步地写清楚她发现的过程的?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4、严晓敏首先写了她遇到的困难: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写了她的意外发现: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又扣住“发现”写了她的思考和探究:怎么会这样呢?我连试了几次„„;最后写了她解决了问题: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5、小作者勤于观察,乐于动脑,善于实践,一步一步具体写出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让我们读来感到有趣,也非常可信。

第三板块:畅谈发现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也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对应图片);到了秋天苹果就红了(对应

图片);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对应图片);小河变清了,(对应图片)路变宽了(对应图片);城里的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对应图片)„„

2、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新发现!回忆一下,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说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flash:说一说)

3、只要大家留心生活、用心观察与思考,你就会发现:

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的小草的叶子会流眼泪,有的花儿会变颜色„„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窍门:用钢丝球刮鱼鳞非常容易,冬瓜汁可以清除汗渍,烧稀饭时滴几滴芝麻油,开锅后水不易溢出来„„

现代社会中出现许多新问题:城市中的自行车越来越少了,人们开着汽车去运动场跑步,放晚学时,接小孩的大多是爷爷奶奶„„

4、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如果让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新发现,你准备向大家讲述哪一件?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再说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

5、看来,最有新意的发现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写才能让人感到既明白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6、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你的新发现是什么,更要写清楚你发现的具体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新发现用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通过你的文字来分享你的新发现。

(flash:写一写)

第四板块 修改誊抄

1、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写的自己的新发现。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吗?如果没有,就跟我一块儿来发现这一秘密吧!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两只触角虽然很短,但很坚硬。八只小爪子紧贴

着地面。它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妈妈夸我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篇短文,想想这位小朋友的新发现是什么?这个发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小作者写了自己的新发现:甲虫可以装死。但是读了让人感觉既不具体,也没情趣。这是为什么呀?大家讨论讨论。

(flash:议一议)

3、是啊,这位小朋友写“发现的过程”,用的笔墨很少,只是一笔带过,你们看:“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没有交代清楚“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所以没有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我们可以怎么帮他修改呢?大家提提建议。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5、我们最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先写清楚发现了什么奇怪的问题,再具体写在找答案时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写出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修改之后的作文: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也感到很好奇,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看着看着,我手痒痒了,就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去拈它。“咦?奇怪,它怎么不动啦?”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想再试探试探,就用手又轻轻地碰碰它。可它仍然不动。我索性将它翻了个跟头,它像木头人一样,毫无反抗……死甲虫,没意思。

我刚准备走开,奇怪的事发生了。呵呵,那“黑大帅”在慢慢挪动呢!于是,我又来了劲,想捉住它,用手刚碰到它的身子,咦,它又不动了!任凭我怎么摆弄它,它就是不动。真有意思,难道甲虫会装死?

我想证实我的想法,就有意躲开,加强了“侦察”。没过几分钟,它又活了。它一会翻跟头,一会向前爬,活像一名杂技员在作精彩演出呢!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回家后,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发现装死的动物还有负鼠、圣牛、翻车鱼……

7、修改的文章去掉了第1、2 自然段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小作者重点描写了“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具体写了自己的动作、心理,延伸了“新发现”的内容。让人读了以后感觉真实可信,重点突出,情趣无穷。

8、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自己的草稿,看看写清楚自己的新发现了吗?写清楚自己发现的过程了吗?好好改一改,再誊抄在作文本上,誊抄的时候注意书写要认真。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修改、誊抄)


相关文章

  • 苏教版四下语文习作6教案
  •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多媒体资料出示:我的 好朋友 1 .我的好朋友呀,住 在卡通王国里,是一群 快乐的小精灵,它们变 化多端.奥妙无穷,来,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 欢迎它们的 ...查看


  • 人教四下[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 ...查看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提纲 • 指导思想 • 教材结构 • 教材特点 • 教材疑难 • 教学目标 • 教学建议 一.指导思想与编写依据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是以 ...查看


  • 小学语文四下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东德义小学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设7个专题单元.依次是:春天.科学思维. 历史人物.人生态度.保护动物.环保意识.热爱生活.每组教材包括3--4篇课文.习作和练习,三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3篇,前面有" ...查看


  • 四下语文园地一习作
  • 主题:一处自然景观 一.明确要求: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要写出自然景观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二.习作指导:1.回顾口语交际中自己所讲的内容,想一想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 ...查看


  • 四下语文学期教学计划(完整版)
  • 四下语文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查看


  • 人教四下语文复习资料
  • 四下语文复习内容梳理 复习目标 : 1.复习巩固二会字200个,四会字200个,重点辨析形近字.同音字. 2.复习巩固多音字29个. 3.积累词语盘点中436个新词 (其中读读写写223个,读读记记213个).重点归类积累四字词语. 4.重 ...查看


  • (作文指导)景物描写具体的好方法(四下园地一习作指导)
  • 景物描写的方法(作文指导) 一•什么是景物描写? A •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 ...查看


  • 四下语文乐园(一)
  •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我来试试",让学生注意容易读错的字,开展成语接龙,积累词语:读成语故事:背诵并书写格言警句.在"探究与发现"中,让学生体会相同的内容在句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2.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