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新发现
一、教学提示
(一)文本分析:
此次习作旨在通过《红豆黄豆我来分》一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并动用自己的聪慧想办法找到答案。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出发现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的独特思考。
(二)教学要求: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严晓敏同学是如何找到分黄豆和红豆的办法的,弄清她写作的重点。
2、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3、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习作,写明白发现了什么,写清楚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看【课件】五幅奇趣大自然、五幅精彩新生活的图片。
这一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这些图片所传递的信息中,哪些现象是你以前不知道的?请你用上“发现”这个词,同座之间相互说一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同座交流)
3、“发现”一词引起了我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严晓敏同学在生活的一个新发现。【课件】课文内容:(教师读课文)
红豆黄豆怎么分
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觉得脚下踩到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摔了一跤。这时,正在看电视的奶奶走了过来:“这下可好,我刚买的红豆和黄豆被你混到了一起,看你怎么把它们分开!”
我自认倒霉,把一大盆混合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手捧了一些豆子,一颗一颗地挑了起来。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
了,我往盆里看了看,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不少豆子都滚到了地上。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的呢?我连试了几次,发现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所以当茶几受到震动时,掉到地上的大部分就是黄豆了。
这个办法真好!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第二板块:读懂例文
1、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可以边读边思考(1)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2)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flash:读读、想想、说说)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严晓敏把红豆和黄豆搞混在一起,她一碰茶几发现黄豆大多滚落到地上,而红豆却留在茶几上。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她发现黄豆是圆形的,要比椭圆形的红豆滚得远。于是她靠振动茶几较快地将两种豆子分开了。
3、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问题: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再去仔细读读文章的第2-4自然段,看看严晓敏是怎样一步步地写清楚她发现的过程的?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4、严晓敏首先写了她遇到的困难: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写了她的意外发现: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又扣住“发现”写了她的思考和探究:怎么会这样呢?我连试了几次„„;最后写了她解决了问题: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5、小作者勤于观察,乐于动脑,善于实践,一步一步具体写出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让我们读来感到有趣,也非常可信。
第三板块:畅谈发现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也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对应图片);到了秋天苹果就红了(对应
图片);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对应图片);小河变清了,(对应图片)路变宽了(对应图片);城里的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对应图片)„„
2、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新发现!回忆一下,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说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flash:说一说)
3、只要大家留心生活、用心观察与思考,你就会发现:
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的小草的叶子会流眼泪,有的花儿会变颜色„„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窍门:用钢丝球刮鱼鳞非常容易,冬瓜汁可以清除汗渍,烧稀饭时滴几滴芝麻油,开锅后水不易溢出来„„
现代社会中出现许多新问题:城市中的自行车越来越少了,人们开着汽车去运动场跑步,放晚学时,接小孩的大多是爷爷奶奶„„
4、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如果让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新发现,你准备向大家讲述哪一件?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再说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
5、看来,最有新意的发现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写才能让人感到既明白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6、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你的新发现是什么,更要写清楚你发现的具体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新发现用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通过你的文字来分享你的新发现。
(flash:写一写)
第四板块 修改誊抄
1、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写的自己的新发现。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吗?如果没有,就跟我一块儿来发现这一秘密吧!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两只触角虽然很短,但很坚硬。八只小爪子紧贴
着地面。它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妈妈夸我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篇短文,想想这位小朋友的新发现是什么?这个发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小作者写了自己的新发现:甲虫可以装死。但是读了让人感觉既不具体,也没情趣。这是为什么呀?大家讨论讨论。
(flash:议一议)
3、是啊,这位小朋友写“发现的过程”,用的笔墨很少,只是一笔带过,你们看:“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没有交代清楚“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所以没有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我们可以怎么帮他修改呢?大家提提建议。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5、我们最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先写清楚发现了什么奇怪的问题,再具体写在找答案时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写出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修改之后的作文: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也感到很好奇,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看着看着,我手痒痒了,就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去拈它。“咦?奇怪,它怎么不动啦?”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想再试探试探,就用手又轻轻地碰碰它。可它仍然不动。我索性将它翻了个跟头,它像木头人一样,毫无反抗……死甲虫,没意思。
我刚准备走开,奇怪的事发生了。呵呵,那“黑大帅”在慢慢挪动呢!于是,我又来了劲,想捉住它,用手刚碰到它的身子,咦,它又不动了!任凭我怎么摆弄它,它就是不动。真有意思,难道甲虫会装死?
我想证实我的想法,就有意躲开,加强了“侦察”。没过几分钟,它又活了。它一会翻跟头,一会向前爬,活像一名杂技员在作精彩演出呢!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回家后,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发现装死的动物还有负鼠、圣牛、翻车鱼……
7、修改的文章去掉了第1、2 自然段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小作者重点描写了“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具体写了自己的动作、心理,延伸了“新发现”的内容。让人读了以后感觉真实可信,重点突出,情趣无穷。
8、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自己的草稿,看看写清楚自己的新发现了吗?写清楚自己发现的过程了吗?好好改一改,再誊抄在作文本上,誊抄的时候注意书写要认真。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修改、誊抄)
生活中的新发现
一、教学提示
(一)文本分析:
此次习作旨在通过《红豆黄豆我来分》一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并动用自己的聪慧想办法找到答案。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出发现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的独特思考。
(二)教学要求: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严晓敏同学是如何找到分黄豆和红豆的办法的,弄清她写作的重点。
2、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3、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习作,写明白发现了什么,写清楚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看【课件】五幅奇趣大自然、五幅精彩新生活的图片。
这一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这些图片所传递的信息中,哪些现象是你以前不知道的?请你用上“发现”这个词,同座之间相互说一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同座交流)
3、“发现”一词引起了我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究。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严晓敏同学在生活的一个新发现。【课件】课文内容:(教师读课文)
红豆黄豆怎么分
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觉得脚下踩到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摔了一跤。这时,正在看电视的奶奶走了过来:“这下可好,我刚买的红豆和黄豆被你混到了一起,看你怎么把它们分开!”
我自认倒霉,把一大盆混合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手捧了一些豆子,一颗一颗地挑了起来。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
了,我往盆里看了看,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不少豆子都滚到了地上。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的呢?我连试了几次,发现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所以当茶几受到震动时,掉到地上的大部分就是黄豆了。
这个办法真好!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第二板块:读懂例文
1、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可以边读边思考(1)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2)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flash:读读、想想、说说)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严晓敏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严晓敏把红豆和黄豆搞混在一起,她一碰茶几发现黄豆大多滚落到地上,而红豆却留在茶几上。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她发现黄豆是圆形的,要比椭圆形的红豆滚得远。于是她靠振动茶几较快地将两种豆子分开了。
3、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问题:后来又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请同学们再去仔细读读文章的第2-4自然段,看看严晓敏是怎样一步步地写清楚她发现的过程的?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4、严晓敏首先写了她遇到的困难:就这样挑呀,挑呀,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写了她的意外发现: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又扣住“发现”写了她的思考和探究:怎么会这样呢?我连试了几次„„;最后写了她解决了问题:不到20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5、小作者勤于观察,乐于动脑,善于实践,一步一步具体写出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让我们读来感到有趣,也非常可信。
第三板块:畅谈发现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也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对应图片);到了秋天苹果就红了(对应
图片);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对应图片);小河变清了,(对应图片)路变宽了(对应图片);城里的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对应图片)„„
2、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新发现!回忆一下,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说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flash:说一说)
3、只要大家留心生活、用心观察与思考,你就会发现:
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的小草的叶子会流眼泪,有的花儿会变颜色„„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窍门:用钢丝球刮鱼鳞非常容易,冬瓜汁可以清除汗渍,烧稀饭时滴几滴芝麻油,开锅后水不易溢出来„„
现代社会中出现许多新问题:城市中的自行车越来越少了,人们开着汽车去运动场跑步,放晚学时,接小孩的大多是爷爷奶奶„„
4、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如果让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新发现,你准备向大家讲述哪一件?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再说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与交流)
5、看来,最有新意的发现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写才能让人感到既明白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咱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6、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你的新发现是什么,更要写清楚你发现的具体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新发现用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通过你的文字来分享你的新发现。
(flash:写一写)
第四板块 修改誊抄
1、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写的自己的新发现。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吗?如果没有,就跟我一块儿来发现这一秘密吧!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两只触角虽然很短,但很坚硬。八只小爪子紧贴
着地面。它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妈妈夸我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篇短文,想想这位小朋友的新发现是什么?这个发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小作者写了自己的新发现:甲虫可以装死。但是读了让人感觉既不具体,也没情趣。这是为什么呀?大家讨论讨论。
(flash:议一议)
3、是啊,这位小朋友写“发现的过程”,用的笔墨很少,只是一笔带过,你们看:“我非常喜欢它,就小心翼翼地去拈它,可它仍然不动。我将它翻了个跟头,可它毫无反应。我刚准备走开,它就翻身溜走了。我再碰碰它,它又不动了!原来它是在装死。”没有交代清楚“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所以没有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我们可以怎么帮他修改呢?大家提提建议。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5、我们最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先写清楚发现了什么奇怪的问题,再具体写在找答案时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写出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修改之后的作文: 装死的甲虫
昆虫的自卫方法很多,如逃跑、放毒汁攻击、丢弃尾巴等,但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的会采用装死的办法来掩护自己。
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我看见一只甲虫。只见它披着一身黑色的大袍子,只有五六厘米长,看上去,可真像小人国里的一名黑衣战士。
我非常喜欢它,也感到很好奇,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看着看着,我手痒痒了,就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去拈它。“咦?奇怪,它怎么不动啦?”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想再试探试探,就用手又轻轻地碰碰它。可它仍然不动。我索性将它翻了个跟头,它像木头人一样,毫无反抗……死甲虫,没意思。
我刚准备走开,奇怪的事发生了。呵呵,那“黑大帅”在慢慢挪动呢!于是,我又来了劲,想捉住它,用手刚碰到它的身子,咦,它又不动了!任凭我怎么摆弄它,它就是不动。真有意思,难道甲虫会装死?
我想证实我的想法,就有意躲开,加强了“侦察”。没过几分钟,它又活了。它一会翻跟头,一会向前爬,活像一名杂技员在作精彩演出呢!
“我发现了一只会装死的甲虫!”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回家后,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发现装死的动物还有负鼠、圣牛、翻车鱼……
7、修改的文章去掉了第1、2 自然段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小作者重点描写了“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具体写了自己的动作、心理,延伸了“新发现”的内容。让人读了以后感觉真实可信,重点突出,情趣无穷。
8、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自己的草稿,看看写清楚自己的新发现了吗?写清楚自己发现的过程了吗?好好改一改,再誊抄在作文本上,誊抄的时候注意书写要认真。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修改、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