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 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爸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1、摸摸、拍拍

3~4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他的手,喜欢搂着妈妈。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亲亲他。有时拍拍他的肩膀,他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这样鼓励和支持,所以妈妈也要尽量地利用各种机会摸摸、拍拍孩子。

2、避免对孩子的惩罚

5岁以后的孩子,要求别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园中,如果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成人如果对孩子不加理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所以这样的惩罚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合理的生活制度

丰富的生活内容、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尽量让各项活动轻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孩子走出去,进行各种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较多的事物和情境。

4、和谐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一、关于情绪

1、 情绪:情绪是对客观现实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喜、怒、哀、乐是人们表现情绪的方式。利用这些方式可以表达一个人当前的需要和愿望,同时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2、 情绪的组成: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新生儿的情绪

1、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在进化中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情绪,并在外部刺激诱发下发生、展现。如华生指出新生儿具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喜、怒、怕。

2、 对于新生儿情绪的新观点:只是一种弥漫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逐渐分化。

三、儿童情绪发展

1、 个体情绪的发展:儿童出生时已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从简单、原始的情绪发展到具有了高级社会情感。从情绪表现形式来说,从外显发展为内隐;从情绪控制能力来说,从冲动到自制;从引起情绪的起因来说,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内容来说,从反映生理需要到反映社会性需要。

2、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目前心理学家已不再将情绪看作仅仅是附属的心理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干扰因素,而是以一种更动态、更机能主义的方式来看待情绪。认为情绪唤醒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应付和有效行为反映,情绪的一个重要机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调节社会关系或社会行为。

情绪调节是个体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情绪调节不仅是一个简单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的活动,个体能否进行情绪调节及如何进行调节,还与个体对情境的主观意义理解及应对能力有关。

情绪调节发展的趋势:

(1)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2)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方式难有统一标准。有其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性、个体性、个体自我工效感等,情绪调节本身也要注意适度。

3、 儿童情绪获得理论:

(1) 学习理论:

A 、条件反射: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如著名的华生的阿伯特小白鼠实验。

B 、社会反馈:虽然每个出生正常的儿童都具备发展情感的先天基础,但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不同。如孤儿院长大的儿童可能在情感上存在一定扭曲,这可能与早期养育方式有关。孤儿原先由于生物驱力表现的情绪(如饥饿时的哭喊、舒服时的微笑)得不到周围人的社会性反馈,久之他们的情感就会干枯。

C 、情绪识别:儿童对情绪的识别来自环境中的学习。

D 、“情绪表达法则”: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及自身生活体验积累而获得的适应环境要求的情绪表达能力。

(2) 知觉再认理论:

情绪与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3) 社会认知理论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影响儿童的情绪。采取他人观点、感受他人情绪的移情作用、归因等社会认知使引起儿童情绪反映的刺激性质也起了变化。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1、 道德感:包括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道德形象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产生形式:成人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及情绪表现——以具体道德形象为榜样,通过比较引起的情感体验——自觉以道德理论、标准为指导产生的情感体验。

2、 理智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美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得到的愉悦的体验

五、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1、典型的烦恼增殖期、

2、情绪体验内容更丰富

3、情绪表现上两大特点:内隐文饰性、两极波动性

4、青春期风暴:与父母冲突、情绪激荡、冒险行为

5、青少年学业压力导致的紧张情绪:

(1)认知特征:以担心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的意识体验

(2)生理特征:生理反应

(3)行为特征:多动、躲避

六、良好情绪的特征

1、 正向、积极的情绪占主导地位

2、 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3、 情绪稳定

4、 能控制情绪冲动

5、 以合理方式表达情绪

6、 能及时宣泄、转移、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当有第二个小生命时,不要表现出那种强烈的期待。特别是当小宝越来越惹人喜爱时,父母语言和表现要考虑老大的感受,偏爱其中的一个孩子,都会让另一个孩子更加的妒忌,大宝会越来越不安,可能会说出或做出伤害我们偏爱的那个孩子的话语和事情. 所以我们不能觉得哪个宝宝弱小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更不要认为大宝有照顾小宝的责任,同样,一个孩子如果因为长相,才能等突出就得到了重视,妒忌也会加重。父母对孩子某个特点或者天分评价过高就会导致孩子之间无休止的竞争。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可能一视同仁,年纪大点的孩子比起年纪小的孩子自然应该有多一点的自由,比如晚一点睡觉,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可以有小宝不能拥有的玩具等,这些权利要公开得体给予. 如果经常要求一个孩子为另一个孩子作出牺牲,比如,弟弟需要你的小床/因为有人弟弟,我没有很多的时间照顾你/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你的玩具以后都要给弟弟用. 如果有这样类似的话语,孩子可能会感觉不仅被剥夺了她所拥有的东西,还剥夺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这样的要求应该用关爱和感激来缓冲一下,主要就是同理心,然后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你对她的爱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一定要清楚妒忌是无法避免的,妒忌之火是否燃烧,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下面来说说说我们的做法。

1. 从小宝在妈妈肚子发芽开始,大宝会持续试探父母,以确定是否真的像以前一样爱她/他。 我家小宝刚出生的时候,老大就开始试探我们,幸好之前有做好功课,在医院里,小宝很乖,大宝变着法儿撒娇,每当这时,我和LG 总会相视一笑,然后一个人去陪她,这样折腾了两天就回归正常了。要感谢我的LG ,在医院的时间里,女儿经常是骑在爸爸肩上. 更离谱的事情,小宝在第二天吸我的母乳时,大宝不高兴了,说要一人吸一边。我们马上同理心:宝宝不喜欢弟弟吃妈妈的母乳。大宝第三天说她也要吃,好吧,让她试了一下,不争了,说让弟弟吃吧。小宝在医院里,有朋友说过这样的话“像妈妈啊,鼻子比老大长得好”,我和孩子爸马上对朋友说“嗯,弟弟像妈妈,不过我们家姐姐可会长啦,既像妈妈又像爸爸,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一屋子的亲戚朋友就明白我们的意思了,一直被冷落和忽视的老大神情都不一样了。

2. 关于独睡,三岁的小孩,我觉得你之前过渡没有做好,现在突然这样要求她,对她来说确实无法做到,本来就觉得自已在家的地拉变了,突然不能和妈妈一起睡觉,我们同理心想下如果是你感受如何,可否慢慢过渡到和你们同睡一个房间,可以在房间里放个小床。我家女儿从小就独睡小床了,她到现在都不爱和我挤在一起。目前在老家,因为天气很冷,她和我睡一床,但是她一个人一床被子。不过每天睡前我们都有活动,孕期到生产前一天,一直坚持着和她睡前一起看书,睡前聊天也是必须的。天气不冷的时候,一般在老大睡前,让小宝玩玩具,我陪大宝看书或聊天。天气变冷后尽可能让他睡得比姐姐早一点,这样有时间和姐姐沟通。偶尔的小宝不睡,姐姐也能接受我陪的时间比往常减少,因为她知道妈妈一直在努力。有时在聊天,小宝突然的醒了,大宝还会提醒我去照顾小宝啊。所以不用去解释太多,用行动告诉大宝妈妈是爱她的,妈妈一直在努力。

3. 同家人要好的朋友沟通好,不要有这样的语言在大宝宝面前出现:比如你妈妈有了弟弟不爱你了。你妈妈不要你了,要弟弟,你没有弟弟乖,你没有弟弟长得好看。一般我们会这样讲,例如:即使我们家多了一个小宝宝,爸爸和妈妈还是像以前一样爱你,你是独一无二的,妈妈爸爸对你的爱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没有弟弟或妹妹,只有你有啊。总之不要有对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4. 关于物品和玩具等的分享。小宝有些衣服是姐姐用过的,她记得的,刚开始经常不让弟弟穿她的,比如背心,小一点,但是她还能穿得上,她不给弟弟穿,自已套上,虽然

不得体,但是她就是要那样做,我说服奶奶,随女儿了,慢慢的不再有衣服之争了,现在她会说她的衣服小了留给弟弟穿。小宝三个月,帮他买了玩具,只帮大宝选了一件。主要是大宝玩具已经有了,我觉得这个不可能做到平衡,各个年龄段不一样。这就显现了上面说到的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一视同仁。关于玩具,女儿有过担心,我们告诉她弟弟和她的玩具会分开放,弟弟的是弟弟的,她的是她的。同时也说明了弟弟不能拿他的玩具,她也不可以随便玩弟弟的。因为弟弟现在不知道要自已的玩具,所以暂时女儿拿他的玩,只要不弄脏我就不管了。但是在弟弟手上抢玩具弄得小宝哭,我一定会干涉。我也发现她经常试探妈妈是否记得规则。

5. 特别的说下关于抱抱的事情。希望能给予老大多些抱抱,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出门,但至少在她放学回家时拥抱她,告诉她在幼儿园的时候,你很想她。在你一直抱着小宝,大宝在旁边玩的时候,可以把小宝安顿下,偶尔给大宝一个抱抱,这个抱抱不用很久,可以是转个圈圈。我个人认为对于三四岁的小朋友,妈妈爸爸的抱抱对她们来说非常的重要。不管有多忙,一个抱抱的时间还是会有的,对吧。我经常在推着小宝出门,大宝在旁边走着的时候,停下来,抱下大宝,转个圈圈,或是拥抱一下,她可兴奋啦。

我女儿也不例外,她经常有情绪,有时会不喜欢弟弟,有时又很宝贝他。说不喜欢弟弟不要弟弟的次数现在很少了,三个月之前是经常的。下面是我们一些对话。

里面很多试探我的

小宝出生第四天

女儿:妈妈,谁是小宝宝呀。

妈妈:宝宝觉得呢?

女儿:我是小宝宝,弟弟是小小宝宝。

过了一会儿,女儿又问(弟弟刚出生,她很不安)

女儿:妈妈你爱任何时候的我吗,哭的时候也爱?

妈妈:嗯,你生气的时候,哭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我都爱,任何时候的你妈妈都爱的。 女儿很开心的说:妈妈我也爱你们。

小宝41天时,有一回女儿在外面玩着回来后的对话

女儿:妈妈,我最喜欢瓜瓜了,你呢?

我偷笑了下说:妈妈最喜欢你和瓜瓜。

女儿很开心的大笑:爸爸妈妈爱我也爱瓜瓜。

对我不满的时候

女儿:妈妈,我不喜欢弟弟.

妈妈:啊,宝宝不喜欢弟弟了。

女儿:是,妈妈,你不爱我了,你只爱弟弟。

妈妈:不管宝宝怎么认为,妈妈永远都爱你。

女儿:我不爱你。

我死皮赖脸了:就算你不爱妈妈,妈妈还是非常的爱你.

小家伙乐了。

一般在宝宝生气时候我对她说的话:

妈妈:宝宝很生气了。

妈妈:嗯,宝宝只希望妈妈陪你一个人。

妈妈:你很生气,所以你打了弟弟,下次你生气时可以告诉妈妈. (不要说你不要碰弟弟) 妈妈:如果你被弟弟抓了,妈妈会很难过,心疼你,你打了弟弟,妈妈同样很难过。(随着小宝长大,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当大宝被小宝弄疼时,不要不在乎)

妈妈:你需要妈妈帮忙时一定要讲出来,妈妈会给你更多的爱。

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受,并且我是觉得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爱是唯一的,不是平均的,爱的质量很重要。和哪个孩子在一起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比如,我有时会把小宝给爷爷奶奶看一会儿,而且说好时间,这个时间里面我会让大宝觉得她是妈妈唯一,全身心的投入,高质量的陪伴,有时和她俩出门,我一般不谈小宝,和她好好享受母女相处的时光。我们给予她尊重和关爱,同样她也会回报给我们的。

在你的提问里面没有提到爸爸,所以我不知道爸爸回归家庭后有表现怎么样,我的建议是让爸爸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帮你分担照顾小朋友生活和情绪方面的事情。

补充一点:有提到女儿现在经常感冒咳嗽等,这些身体信号和刚入幼儿园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有可能是因为你家大宝很多情绪没有表达出来,或是表达了但是没有人理会,她只能用身体的反应来告诉妈妈她受冷落了,她不想要弟弟,她也很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建议慢慢引导她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

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 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爸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1、摸摸、拍拍

3~4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他的手,喜欢搂着妈妈。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亲亲他。有时拍拍他的肩膀,他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这样鼓励和支持,所以妈妈也要尽量地利用各种机会摸摸、拍拍孩子。

2、避免对孩子的惩罚

5岁以后的孩子,要求别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园中,如果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成人如果对孩子不加理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所以这样的惩罚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合理的生活制度

丰富的生活内容、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尽量让各项活动轻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孩子走出去,进行各种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较多的事物和情境。

4、和谐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一、关于情绪

1、 情绪:情绪是对客观现实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喜、怒、哀、乐是人们表现情绪的方式。利用这些方式可以表达一个人当前的需要和愿望,同时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2、 情绪的组成: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新生儿的情绪

1、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在进化中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情绪,并在外部刺激诱发下发生、展现。如华生指出新生儿具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喜、怒、怕。

2、 对于新生儿情绪的新观点:只是一种弥漫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逐渐分化。

三、儿童情绪发展

1、 个体情绪的发展:儿童出生时已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从简单、原始的情绪发展到具有了高级社会情感。从情绪表现形式来说,从外显发展为内隐;从情绪控制能力来说,从冲动到自制;从引起情绪的起因来说,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内容来说,从反映生理需要到反映社会性需要。

2、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目前心理学家已不再将情绪看作仅仅是附属的心理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干扰因素,而是以一种更动态、更机能主义的方式来看待情绪。认为情绪唤醒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应付和有效行为反映,情绪的一个重要机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调节社会关系或社会行为。

情绪调节是个体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情绪调节不仅是一个简单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的活动,个体能否进行情绪调节及如何进行调节,还与个体对情境的主观意义理解及应对能力有关。

情绪调节发展的趋势:

(1)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2)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方式难有统一标准。有其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性、个体性、个体自我工效感等,情绪调节本身也要注意适度。

3、 儿童情绪获得理论:

(1) 学习理论:

A 、条件反射: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如著名的华生的阿伯特小白鼠实验。

B 、社会反馈:虽然每个出生正常的儿童都具备发展情感的先天基础,但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不同。如孤儿院长大的儿童可能在情感上存在一定扭曲,这可能与早期养育方式有关。孤儿原先由于生物驱力表现的情绪(如饥饿时的哭喊、舒服时的微笑)得不到周围人的社会性反馈,久之他们的情感就会干枯。

C 、情绪识别:儿童对情绪的识别来自环境中的学习。

D 、“情绪表达法则”: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及自身生活体验积累而获得的适应环境要求的情绪表达能力。

(2) 知觉再认理论:

情绪与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3) 社会认知理论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影响儿童的情绪。采取他人观点、感受他人情绪的移情作用、归因等社会认知使引起儿童情绪反映的刺激性质也起了变化。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1、 道德感:包括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道德形象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产生形式:成人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及情绪表现——以具体道德形象为榜样,通过比较引起的情感体验——自觉以道德理论、标准为指导产生的情感体验。

2、 理智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美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得到的愉悦的体验

五、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1、典型的烦恼增殖期、

2、情绪体验内容更丰富

3、情绪表现上两大特点:内隐文饰性、两极波动性

4、青春期风暴:与父母冲突、情绪激荡、冒险行为

5、青少年学业压力导致的紧张情绪:

(1)认知特征:以担心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的意识体验

(2)生理特征:生理反应

(3)行为特征:多动、躲避

六、良好情绪的特征

1、 正向、积极的情绪占主导地位

2、 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3、 情绪稳定

4、 能控制情绪冲动

5、 以合理方式表达情绪

6、 能及时宣泄、转移、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当有第二个小生命时,不要表现出那种强烈的期待。特别是当小宝越来越惹人喜爱时,父母语言和表现要考虑老大的感受,偏爱其中的一个孩子,都会让另一个孩子更加的妒忌,大宝会越来越不安,可能会说出或做出伤害我们偏爱的那个孩子的话语和事情. 所以我们不能觉得哪个宝宝弱小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更不要认为大宝有照顾小宝的责任,同样,一个孩子如果因为长相,才能等突出就得到了重视,妒忌也会加重。父母对孩子某个特点或者天分评价过高就会导致孩子之间无休止的竞争。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可能一视同仁,年纪大点的孩子比起年纪小的孩子自然应该有多一点的自由,比如晚一点睡觉,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可以有小宝不能拥有的玩具等,这些权利要公开得体给予. 如果经常要求一个孩子为另一个孩子作出牺牲,比如,弟弟需要你的小床/因为有人弟弟,我没有很多的时间照顾你/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你的玩具以后都要给弟弟用. 如果有这样类似的话语,孩子可能会感觉不仅被剥夺了她所拥有的东西,还剥夺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这样的要求应该用关爱和感激来缓冲一下,主要就是同理心,然后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你对她的爱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一定要清楚妒忌是无法避免的,妒忌之火是否燃烧,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下面来说说说我们的做法。

1. 从小宝在妈妈肚子发芽开始,大宝会持续试探父母,以确定是否真的像以前一样爱她/他。 我家小宝刚出生的时候,老大就开始试探我们,幸好之前有做好功课,在医院里,小宝很乖,大宝变着法儿撒娇,每当这时,我和LG 总会相视一笑,然后一个人去陪她,这样折腾了两天就回归正常了。要感谢我的LG ,在医院的时间里,女儿经常是骑在爸爸肩上. 更离谱的事情,小宝在第二天吸我的母乳时,大宝不高兴了,说要一人吸一边。我们马上同理心:宝宝不喜欢弟弟吃妈妈的母乳。大宝第三天说她也要吃,好吧,让她试了一下,不争了,说让弟弟吃吧。小宝在医院里,有朋友说过这样的话“像妈妈啊,鼻子比老大长得好”,我和孩子爸马上对朋友说“嗯,弟弟像妈妈,不过我们家姐姐可会长啦,既像妈妈又像爸爸,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一屋子的亲戚朋友就明白我们的意思了,一直被冷落和忽视的老大神情都不一样了。

2. 关于独睡,三岁的小孩,我觉得你之前过渡没有做好,现在突然这样要求她,对她来说确实无法做到,本来就觉得自已在家的地拉变了,突然不能和妈妈一起睡觉,我们同理心想下如果是你感受如何,可否慢慢过渡到和你们同睡一个房间,可以在房间里放个小床。我家女儿从小就独睡小床了,她到现在都不爱和我挤在一起。目前在老家,因为天气很冷,她和我睡一床,但是她一个人一床被子。不过每天睡前我们都有活动,孕期到生产前一天,一直坚持着和她睡前一起看书,睡前聊天也是必须的。天气不冷的时候,一般在老大睡前,让小宝玩玩具,我陪大宝看书或聊天。天气变冷后尽可能让他睡得比姐姐早一点,这样有时间和姐姐沟通。偶尔的小宝不睡,姐姐也能接受我陪的时间比往常减少,因为她知道妈妈一直在努力。有时在聊天,小宝突然的醒了,大宝还会提醒我去照顾小宝啊。所以不用去解释太多,用行动告诉大宝妈妈是爱她的,妈妈一直在努力。

3. 同家人要好的朋友沟通好,不要有这样的语言在大宝宝面前出现:比如你妈妈有了弟弟不爱你了。你妈妈不要你了,要弟弟,你没有弟弟乖,你没有弟弟长得好看。一般我们会这样讲,例如:即使我们家多了一个小宝宝,爸爸和妈妈还是像以前一样爱你,你是独一无二的,妈妈爸爸对你的爱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没有弟弟或妹妹,只有你有啊。总之不要有对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4. 关于物品和玩具等的分享。小宝有些衣服是姐姐用过的,她记得的,刚开始经常不让弟弟穿她的,比如背心,小一点,但是她还能穿得上,她不给弟弟穿,自已套上,虽然

不得体,但是她就是要那样做,我说服奶奶,随女儿了,慢慢的不再有衣服之争了,现在她会说她的衣服小了留给弟弟穿。小宝三个月,帮他买了玩具,只帮大宝选了一件。主要是大宝玩具已经有了,我觉得这个不可能做到平衡,各个年龄段不一样。这就显现了上面说到的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一视同仁。关于玩具,女儿有过担心,我们告诉她弟弟和她的玩具会分开放,弟弟的是弟弟的,她的是她的。同时也说明了弟弟不能拿他的玩具,她也不可以随便玩弟弟的。因为弟弟现在不知道要自已的玩具,所以暂时女儿拿他的玩,只要不弄脏我就不管了。但是在弟弟手上抢玩具弄得小宝哭,我一定会干涉。我也发现她经常试探妈妈是否记得规则。

5. 特别的说下关于抱抱的事情。希望能给予老大多些抱抱,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出门,但至少在她放学回家时拥抱她,告诉她在幼儿园的时候,你很想她。在你一直抱着小宝,大宝在旁边玩的时候,可以把小宝安顿下,偶尔给大宝一个抱抱,这个抱抱不用很久,可以是转个圈圈。我个人认为对于三四岁的小朋友,妈妈爸爸的抱抱对她们来说非常的重要。不管有多忙,一个抱抱的时间还是会有的,对吧。我经常在推着小宝出门,大宝在旁边走着的时候,停下来,抱下大宝,转个圈圈,或是拥抱一下,她可兴奋啦。

我女儿也不例外,她经常有情绪,有时会不喜欢弟弟,有时又很宝贝他。说不喜欢弟弟不要弟弟的次数现在很少了,三个月之前是经常的。下面是我们一些对话。

里面很多试探我的

小宝出生第四天

女儿:妈妈,谁是小宝宝呀。

妈妈:宝宝觉得呢?

女儿:我是小宝宝,弟弟是小小宝宝。

过了一会儿,女儿又问(弟弟刚出生,她很不安)

女儿:妈妈你爱任何时候的我吗,哭的时候也爱?

妈妈:嗯,你生气的时候,哭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我都爱,任何时候的你妈妈都爱的。 女儿很开心的说:妈妈我也爱你们。

小宝41天时,有一回女儿在外面玩着回来后的对话

女儿:妈妈,我最喜欢瓜瓜了,你呢?

我偷笑了下说:妈妈最喜欢你和瓜瓜。

女儿很开心的大笑:爸爸妈妈爱我也爱瓜瓜。

对我不满的时候

女儿:妈妈,我不喜欢弟弟.

妈妈:啊,宝宝不喜欢弟弟了。

女儿:是,妈妈,你不爱我了,你只爱弟弟。

妈妈:不管宝宝怎么认为,妈妈永远都爱你。

女儿:我不爱你。

我死皮赖脸了:就算你不爱妈妈,妈妈还是非常的爱你.

小家伙乐了。

一般在宝宝生气时候我对她说的话:

妈妈:宝宝很生气了。

妈妈:嗯,宝宝只希望妈妈陪你一个人。

妈妈:你很生气,所以你打了弟弟,下次你生气时可以告诉妈妈. (不要说你不要碰弟弟) 妈妈:如果你被弟弟抓了,妈妈会很难过,心疼你,你打了弟弟,妈妈同样很难过。(随着小宝长大,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当大宝被小宝弄疼时,不要不在乎)

妈妈:你需要妈妈帮忙时一定要讲出来,妈妈会给你更多的爱。

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受,并且我是觉得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爱是唯一的,不是平均的,爱的质量很重要。和哪个孩子在一起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比如,我有时会把小宝给爷爷奶奶看一会儿,而且说好时间,这个时间里面我会让大宝觉得她是妈妈唯一,全身心的投入,高质量的陪伴,有时和她俩出门,我一般不谈小宝,和她好好享受母女相处的时光。我们给予她尊重和关爱,同样她也会回报给我们的。

在你的提问里面没有提到爸爸,所以我不知道爸爸回归家庭后有表现怎么样,我的建议是让爸爸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帮你分担照顾小朋友生活和情绪方面的事情。

补充一点:有提到女儿现在经常感冒咳嗽等,这些身体信号和刚入幼儿园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有可能是因为你家大宝很多情绪没有表达出来,或是表达了但是没有人理会,她只能用身体的反应来告诉妈妈她受冷落了,她不想要弟弟,她也很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建议慢慢引导她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


相关文章

  •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根据该理论自 ...查看


  • [发展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 <发展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 )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g ...查看


  • 发展心理学知识
  • 笔记3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 儿童心理学创始人 2.德 <儿童心理>-较系统 -较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德演变和发展 ①儿童心理学的建发展 ②儿童心理学的分发展 4.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1.1957 ...查看


  • 心理学关于毕生发展的一些知识(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
  • [原创] 心理学关于毕生发展的一些知识(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但是,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速度却是不同的,有 ...查看


  •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依恋以及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使儿童在一个安全依恋的情况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依恋:依恋类型:影响 依恋对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 ...查看


  •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 一.单选 1 将儿童的心灵比喻成一块"白板",他认为一切的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与后天的 经验. A霍尔 B格塞尔 C洛克 D卢梭 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的--A-成分代表则社会道德力量他抑制本能的随时满足 A超我 B本我 C自 ...查看


  • 20120613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目录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及如何培养婴儿气质 ................................................................................ ...查看


  • 大学学前教育必读书目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阅读书目 1.哲学类 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人文社科经典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