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22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Jan.2011 Vo.l22 No.1
论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
张 岗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 要:凉州籍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考察李益
的边塞诗会发现,他的诗歌极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上极为讲究,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善于在其边塞诗中运用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善于将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音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1)01-0030-03收稿日期:2010-04-26
作者简介:张 岗(1977)),男,甘肃庆阳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李益(748)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著名诗人。李益的诗名盛于大历、贞元年间,历来诗人学者对他多有褒誉,时人韦应物就称颂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0(5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6)其后,年辈稍晚的诗人王建说:/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纲0,(5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6)给李益诗以总结性的高度评价。李益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边塞诗、宫怨诗、闺怨诗、怀古诗等等,而最被后人推许的是其边塞诗。明人胡震亨说:/李君虞益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壈世故,所作从军诗悲壮怨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0[1]清人沈德潜
[2][3]
说:/君虞边塞诗最佳0、/君虞最长边塞诗0。李益的边塞诗现存50首,其中七绝22首。由于唐代歌诗传唱盛行,李益本人又精通音乐,因此,李益在其边塞诗歌创作中,尽力展示音乐才华和艺术构思,使诗歌呈现出音乐美。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诗歌与音乐更是有着密切结合的传统,只是各阶段诗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不同而已。如5墨子#公孟篇6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0的说法就表明5诗经6里的每一首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配以音乐;到了唐代,诗歌与音乐更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可谓/诗中有乐,乐
[4]
中有诗0。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唐代,随着胡乐陆续传入内地,胡乐与汉乐的不断交融,燕乐这一新的音乐形式逐渐形成。诗人为配乐而赋诗,乐工为诗歌而谱曲,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等都是歌诗的著名作者,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益的诗歌也都被民间艺人广为
传唱。这种歌诗传唱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唐代形
成了普遍的风气,有力地促进了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如在永明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体诗,之所以能成为唐诗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因为它适应了歌诗传唱的要求。另一方面,诗歌语言本身是声形并重的文字,汉语言文字的音乐品行,使中国古典诗歌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如唐诗在声律、韵辙、对偶、节奏等方面很有考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以押韵为例,古人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
[5]
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0。押韵形成规律性的重复,由此形成整体音响上的和谐美。唐代诗人按照/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
[6]
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0等方法来创作作品,使得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押韵是构成诗歌内在音乐美的重要特征。李益的两首5塞下曲6:/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0?/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0虽然表现的都是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但诗人借助押韵的表现形式,使得其节奏变化和谐,韵律回环反复。诗人借助这种声响之趣,音乐之美,反映战士们意气风发、骁勇善战的精神面貌、折射诗人自己热烈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5从军北征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5行路难6。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05观回军三韵6:/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05统汉峰下6/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0在诗歌中,如果声音有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也会产生悦耳动听的效果,从而构成抑扬顿挫之美。
李益的七绝,后人对其评价颇高,如胡应麟认为:/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
[7]
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0;沈德潜也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
[8]
白)0,就是因为绝句本身具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的特点,而李益又在声律上很讲究,使得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如5夜上受降城闻笛6:/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0前两句写塞外月夜凄清的景象,给全诗定下了凄冷的基调,而在这个时候偏偏传来哀怨缠绵的芦笛声,撩拨着征人伤感的心弦。这里,第三句总前两句环境气氛而转出题义,又引发末句揭示征人闻笛后的感受,使全篇从幽静的景色转到凄楚的音响,又从凄楚的音响跌落到低回的情思,时缓时急、时弱时强、时转时推、时抑时扬,全诗转换自然顺畅,音律悠扬谐美,极富音乐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由于李益的边塞诗音乐感强,节奏明快,顿挫起伏,和谐优美,非常符合入乐能歌的韵律特点,因此李益的边塞诗在当时就多入乐府,/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
[9]
供奉天子。0
此外,李益善于在其边塞诗中描写大量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众所周知唐代民族交流广泛,羌、突厥、吐蕃、匈奴、回鹘等都成为与唐朝交往的主要少数民族,因此,像琵琶、琴、箜篌、筚篥、胡笳、箫、笛等这些富有民族情调和地域色彩的乐器成为不少唐代诗人入诗的对象。如李白的5听蜀僧浚弹琴6、李颀的5听安万善吹筚篥歌6、白居易的5琵琶行6、韩愈的5听颖师弹琴6等篇都是有关描写音乐的名篇佳作。李益的边塞诗里,也有很多此类的诗句,如/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0(5盐州过胡儿饮马泉6)、/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沈怨不知年0(5古瑟怨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0(5从军北征6)、/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0(5听晓角6)、/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0(5五城道中6)、/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0(5送辽阳使还军6)、/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0(5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6)/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城双管逐0(5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0(5夜上受降城闻笛6)、/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0(5同崔邠登鹳雀楼6)等等。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李益对笳、箫、管、笛、角等乐器情有独钟。唐代是胡乐传入中原的鼎盛时期。笛在唐代,/有雅笛、羌笛。唐所尚,殆羌笛也。其乐
[10]
与觱篥、箫、笳列横吹部者同。0笛善于表现凄凉、哀婉之音,胡人吹奏的笛曲音色悠扬、清冷、寂寞,带给人无限悲伤与哀怨之感。胡笳,5蔡琰别传6称:/笳者,胡人卷芦叶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
[11]
笳。0其音悲凉,又名悲笳,哀笳。觱篥,据5通
典6:/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或云儒
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一名笳管,以芦为首,竹
[12]
太平御览6称:/乐部曰:觱篥者,笳管为管。05
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于胡地。制法角音,九
[13]
孔漏声,五音咸备。0均指出了觱篥是一种与胡笳相似的乐器,它以竹为管,以芦茎为簧,音色悲壮。这些富有浓郁民族情调和地域色彩的少数民族乐器(曲),其音色或粗犷,或柔美,或高亢,或低沉,但吹奏出来时,总给人一种辽远、凄切、如泣如诉之感。李益是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总是能够十分恰当地在其边塞诗里借用或描写这些乐器,体现其凄凉的、悲壮的音乐之美,从而表达自己在边塞的生活感受。
李益是一位音乐造诣很高的诗人,对声音有着不同常人的敏感,加上长期生活在边关的原因,在其边塞诗中,他善于将那些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表达征人的边愁相思之情。如5听晓角6:/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5小单于6。0这首诗给人的直接感受是诗歌所呈现出来的凄美的意境以及在此意境中的征人的悲怨愁思。然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音响传达出来的,低回的角声、哀鸣的雁声、萧瑟的风声,悲亢的曲声,,诗人在寂静的背景下,突出声响;用景物做渲染,描写音乐;以乐曲衬环境,展示情感,整首诗如同一部交响乐)))悲亢凄凉、低回哀怨。又如5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6: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君宁独不怪阴磷?吹火荧荧又为碧,有鸟自称蜀帝魂。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秦亡汉绝三十国,关山战死知何极。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东征曾吊长平苦,往往晴明独风雨。年移代去感精魂,空山月暗闻鼙鼓。秦坑赵卒四十万,未若格斗伤戎虏。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乃分司空授朔土,拥以玉节临诸侯,汉为一雪万世仇。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
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这是一首极其哀婉悲壮的长篇悼辞,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想象,用招魂的形式表达了对为国阵亡的边塞将士的伤痛之情,整首诗
[14]
弥漫着苍凉悲怆的情调,读之/令人凄断0。然而,这种苍凉悲怆的情调是借助一定的音响效果来表达的,水流呜咽声、风飘雨洒声、风沙四起声、战马嘶鸣声、弹剑哀吟声、鼙鼓动地声、招魂祝酒声、抽刀勒石声,,多种声音组合在一起,或急促,或舒缓,或忧郁,或凄凉,旋律悲亢、节奏感强,极富音乐悲壮之美。类似的诗还有5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6:/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
在秋风百尺台。05春夜闻笛6:/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0
最后,李益还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效果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他的5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6:/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0/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0这两首诗分别以行人的/听唱0和鸿雁的/闻声0等听觉活动为线索,将清冷的秋月、肃杀的秋风、惊回的鸿雁、孤寂的行人以及肠断的戍客等事物绘制在一幅画面中,然后又通过凄切、哀怨的5梁州曲6所散发的乐声,将浓郁深重的思想情绪表达出来。这里,光与声同步,人与雁共鸣,都在婉曲中展示了双管曲调的音乐情绪以及行人听唱、鸿雁闻声的共同感受。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美学家费歇尔在他的5美的主观印象6中认为:/真正的审美感官都是视觉和听觉0,/听觉之听取节奏清晰的声音是那样精神性的,以致它超越了审美性,而只是审美的媒介;音乐便处在这两极的中间。0李益的这两首诗,正是行人的/听唱0和鸿雁的/闻声0等听觉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审美作用,使凄清的音乐声引起了边塞将士们精神世界的积极活动,从而产生了美感享受的特殊功能。又以前面提到的5夜上受降城闻笛6为例,这首诗在用音乐感受刻画人物,表现征人瞬间情感的变化上更为传神:诗人并没有描写芦管的具体音乐形象,也没有正面刻画音乐的曲调特点,而是描绘了芦管的音响给征人动作、情绪带来的瞬间变化,表现出音乐独特的美感所带来的巨大的感染力。当久戍不归的征人在只有寒沙、冷月相伴的边塞,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音乐响起,征人们的浓郁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控制,视觉、听觉和情感活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收到了含蕴不尽、动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李益生活在社会大转变的中唐时代,国力日衰,藩镇割据,内战频繁,边防空虚,边患不断,时代的风雨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道道阴影。而李
益的个人命运又极为多舛,/从事十八载,五在兵
[15]
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0可以说,李益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荒漠边塞中度过。荒漠恶劣的地理环境、干燥寒冷的气候、残酷无情的战争、久戍不归的乡思、不得升迁的苦恼。时代的悲凉和个人生活坎坷不遇的凄苦困扰着诗人。当然,李益生活的时代也是唐诗发展道路上的诗风衍变的时期,就边塞诗而言,盛唐边塞诗意境阔大、明朗昂扬,而/中唐诗近收敛,境敛而实,语敛
[16]
而精。0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中,以李益为代表的中唐诗人更注重内心的自我观照,重视细腻地体验心灵深处的情感流动,并形象地把它们描绘、表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李益这位精通音律、钟爱音乐的诗人,其高超的音乐才华和艺术构思成为他抒发情感、表现现实的重要媒介,通过音乐感受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深入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感流变、独特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感受,使其边塞诗富于凄凉、悲壮的音乐之美,具有含蕴不尽、动人肺腑的艺术特质。
=参考文献>
[1][10][1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
版社,1957.53,127,53.
[2][3][8][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8,271,665.
[4]刘开扬.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
-2.
[5][1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诗镜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23,1417.
[6][梁]沈约.宋书#谢灵运[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79.
[7][明]胡应麟.诗薮#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20.
[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84.[11][13][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21,2631.[12][唐]杜佑.通典:卷144[M].北京:中华书局,1984.754.[15]范之麟.李益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5.
=责任编辑 朱 允>
OntheMusicalBeautyofLiYis'FrontierFortressPoems
ZHANGGang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LongdongUniversity,Qingyang745000,Gansu)Abstract:LiY,iaLiangZhoupoe,thisfrontierfortresspoemsareuniqueinTangdynasty,andalsohaveaveryhighstatus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StudyLiYis'Frontierfortresspoems,wewillfindhispoetryverymusica,lwhichmainlyreflectinthefollowingaspects:veryparticularsoundwiththeupsanddownsverse,circumflexflow,havingastrongsoundeffectsandmusicaesthetics;beinggoodatusingalargenumberofethnicmusicalinstruments(music)atthefrontierfortresspoems,desolatethefrontiertunesmusicasthecatalys,ttheperformanceofthelifeofaspecialfeeling;beinggoodatfrontierfeaturesrichsounds,soundtogether,tocreateakindofhiddenbitternessdesolateatmosphere;torevealthecharacters'delicatefeelingsofdeepemotionalchangesinthesoundofbeautyinavividreflectionoftheuniquecharacterofmentalactivity.
Keywords:LiY;iFrontierpoems;musicalbeauty
2011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22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Jan.2011 Vo.l22 No.1
论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
张 岗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 要:凉州籍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中唐独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考察李益
的边塞诗会发现,他的诗歌极富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上极为讲究,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善于在其边塞诗中运用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善于将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音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1)01-0030-03收稿日期:2010-04-26
作者简介:张 岗(1977)),男,甘肃庆阳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李益(748)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著名诗人。李益的诗名盛于大历、贞元年间,历来诗人学者对他多有褒誉,时人韦应物就称颂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0(5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6)其后,年辈稍晚的诗人王建说:/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纲0,(5寄李益少监兼送张实游幽州6)给李益诗以总结性的高度评价。李益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边塞诗、宫怨诗、闺怨诗、怀古诗等等,而最被后人推许的是其边塞诗。明人胡震亨说:/李君虞益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壈世故,所作从军诗悲壮怨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0[1]清人沈德潜
[2][3]
说:/君虞边塞诗最佳0、/君虞最长边塞诗0。李益的边塞诗现存50首,其中七绝22首。由于唐代歌诗传唱盛行,李益本人又精通音乐,因此,李益在其边塞诗歌创作中,尽力展示音乐才华和艺术构思,使诗歌呈现出音乐美。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诗歌与音乐更是有着密切结合的传统,只是各阶段诗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不同而已。如5墨子#公孟篇6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0的说法就表明5诗经6里的每一首诗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配以音乐;到了唐代,诗歌与音乐更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可谓/诗中有乐,乐
[4]
中有诗0。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唐代,随着胡乐陆续传入内地,胡乐与汉乐的不断交融,燕乐这一新的音乐形式逐渐形成。诗人为配乐而赋诗,乐工为诗歌而谱曲,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等都是歌诗的著名作者,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益的诗歌也都被民间艺人广为
传唱。这种歌诗传唱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唐代形
成了普遍的风气,有力地促进了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如在永明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体诗,之所以能成为唐诗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因为它适应了歌诗传唱的要求。另一方面,诗歌语言本身是声形并重的文字,汉语言文字的音乐品行,使中国古典诗歌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如唐诗在声律、韵辙、对偶、节奏等方面很有考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以押韵为例,古人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
[5]
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0。押韵形成规律性的重复,由此形成整体音响上的和谐美。唐代诗人按照/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
[6]
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0等方法来创作作品,使得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押韵是构成诗歌内在音乐美的重要特征。李益的两首5塞下曲6:/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0?/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0虽然表现的都是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但诗人借助押韵的表现形式,使得其节奏变化和谐,韵律回环反复。诗人借助这种声响之趣,音乐之美,反映战士们意气风发、骁勇善战的精神面貌、折射诗人自己热烈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5从军北征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5行路难6。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05观回军三韵6:/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05统汉峰下6/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0在诗歌中,如果声音有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也会产生悦耳动听的效果,从而构成抑扬顿挫之美。
李益的七绝,后人对其评价颇高,如胡应麟认为:/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
[7]
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0;沈德潜也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
[8]
白)0,就是因为绝句本身具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的特点,而李益又在声律上很讲究,使得诗句跌宕起伏、抑扬流转,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和音乐美感。如5夜上受降城闻笛6:/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0前两句写塞外月夜凄清的景象,给全诗定下了凄冷的基调,而在这个时候偏偏传来哀怨缠绵的芦笛声,撩拨着征人伤感的心弦。这里,第三句总前两句环境气氛而转出题义,又引发末句揭示征人闻笛后的感受,使全篇从幽静的景色转到凄楚的音响,又从凄楚的音响跌落到低回的情思,时缓时急、时弱时强、时转时推、时抑时扬,全诗转换自然顺畅,音律悠扬谐美,极富音乐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由于李益的边塞诗音乐感强,节奏明快,顿挫起伏,和谐优美,非常符合入乐能歌的韵律特点,因此李益的边塞诗在当时就多入乐府,/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
[9]
供奉天子。0
此外,李益善于在其边塞诗中描写大量少数民族乐器(曲),以曲调悲凉的边地音乐为触媒,表现作者特殊的生活感受。众所周知唐代民族交流广泛,羌、突厥、吐蕃、匈奴、回鹘等都成为与唐朝交往的主要少数民族,因此,像琵琶、琴、箜篌、筚篥、胡笳、箫、笛等这些富有民族情调和地域色彩的乐器成为不少唐代诗人入诗的对象。如李白的5听蜀僧浚弹琴6、李颀的5听安万善吹筚篥歌6、白居易的5琵琶行6、韩愈的5听颖师弹琴6等篇都是有关描写音乐的名篇佳作。李益的边塞诗里,也有很多此类的诗句,如/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0(5盐州过胡儿饮马泉6)、/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沈怨不知年0(5古瑟怨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0(5从军北征6)、/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0(5听晓角6)、/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0(5五城道中6)、/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0(5送辽阳使还军6)、/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0(5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6)/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城双管逐0(5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0(5夜上受降城闻笛6)、/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0(5同崔邠登鹳雀楼6)等等。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李益对笳、箫、管、笛、角等乐器情有独钟。唐代是胡乐传入中原的鼎盛时期。笛在唐代,/有雅笛、羌笛。唐所尚,殆羌笛也。其乐
[10]
与觱篥、箫、笳列横吹部者同。0笛善于表现凄凉、哀婉之音,胡人吹奏的笛曲音色悠扬、清冷、寂寞,带给人无限悲伤与哀怨之感。胡笳,5蔡琰别传6称:/笳者,胡人卷芦叶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
[11]
笳。0其音悲凉,又名悲笳,哀笳。觱篥,据5通
典6:/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或云儒
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一名笳管,以芦为首,竹
[12]
太平御览6称:/乐部曰:觱篥者,笳管为管。05
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于胡地。制法角音,九
[13]
孔漏声,五音咸备。0均指出了觱篥是一种与胡笳相似的乐器,它以竹为管,以芦茎为簧,音色悲壮。这些富有浓郁民族情调和地域色彩的少数民族乐器(曲),其音色或粗犷,或柔美,或高亢,或低沉,但吹奏出来时,总给人一种辽远、凄切、如泣如诉之感。李益是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总是能够十分恰当地在其边塞诗里借用或描写这些乐器,体现其凄凉的、悲壮的音乐之美,从而表达自己在边塞的生活感受。
李益是一位音乐造诣很高的诗人,对声音有着不同常人的敏感,加上长期生活在边关的原因,在其边塞诗中,他善于将那些富有边塞特征的各种声音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幽怨凄凉的氛围,表达征人的边愁相思之情。如5听晓角6:/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5小单于6。0这首诗给人的直接感受是诗歌所呈现出来的凄美的意境以及在此意境中的征人的悲怨愁思。然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音响传达出来的,低回的角声、哀鸣的雁声、萧瑟的风声,悲亢的曲声,,诗人在寂静的背景下,突出声响;用景物做渲染,描写音乐;以乐曲衬环境,展示情感,整首诗如同一部交响乐)))悲亢凄凉、低回哀怨。又如5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6: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君宁独不怪阴磷?吹火荧荧又为碧,有鸟自称蜀帝魂。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秦亡汉绝三十国,关山战死知何极。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东征曾吊长平苦,往往晴明独风雨。年移代去感精魂,空山月暗闻鼙鼓。秦坑赵卒四十万,未若格斗伤戎虏。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乃分司空授朔土,拥以玉节临诸侯,汉为一雪万世仇。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
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这是一首极其哀婉悲壮的长篇悼辞,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想象,用招魂的形式表达了对为国阵亡的边塞将士的伤痛之情,整首诗
[14]
弥漫着苍凉悲怆的情调,读之/令人凄断0。然而,这种苍凉悲怆的情调是借助一定的音响效果来表达的,水流呜咽声、风飘雨洒声、风沙四起声、战马嘶鸣声、弹剑哀吟声、鼙鼓动地声、招魂祝酒声、抽刀勒石声,,多种声音组合在一起,或急促,或舒缓,或忧郁,或凄凉,旋律悲亢、节奏感强,极富音乐悲壮之美。类似的诗还有5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6:/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
在秋风百尺台。05春夜闻笛6:/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0
最后,李益还以音乐感受深入揭示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在音响效果的美感中生动地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他的5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6:/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0/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0这两首诗分别以行人的/听唱0和鸿雁的/闻声0等听觉活动为线索,将清冷的秋月、肃杀的秋风、惊回的鸿雁、孤寂的行人以及肠断的戍客等事物绘制在一幅画面中,然后又通过凄切、哀怨的5梁州曲6所散发的乐声,将浓郁深重的思想情绪表达出来。这里,光与声同步,人与雁共鸣,都在婉曲中展示了双管曲调的音乐情绪以及行人听唱、鸿雁闻声的共同感受。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美学家费歇尔在他的5美的主观印象6中认为:/真正的审美感官都是视觉和听觉0,/听觉之听取节奏清晰的声音是那样精神性的,以致它超越了审美性,而只是审美的媒介;音乐便处在这两极的中间。0李益的这两首诗,正是行人的/听唱0和鸿雁的/闻声0等听觉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审美作用,使凄清的音乐声引起了边塞将士们精神世界的积极活动,从而产生了美感享受的特殊功能。又以前面提到的5夜上受降城闻笛6为例,这首诗在用音乐感受刻画人物,表现征人瞬间情感的变化上更为传神:诗人并没有描写芦管的具体音乐形象,也没有正面刻画音乐的曲调特点,而是描绘了芦管的音响给征人动作、情绪带来的瞬间变化,表现出音乐独特的美感所带来的巨大的感染力。当久戍不归的征人在只有寒沙、冷月相伴的边塞,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音乐响起,征人们的浓郁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控制,视觉、听觉和情感活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收到了含蕴不尽、动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李益生活在社会大转变的中唐时代,国力日衰,藩镇割据,内战频繁,边防空虚,边患不断,时代的风雨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道道阴影。而李
益的个人命运又极为多舛,/从事十八载,五在兵
[15]
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0可以说,李益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荒漠边塞中度过。荒漠恶劣的地理环境、干燥寒冷的气候、残酷无情的战争、久戍不归的乡思、不得升迁的苦恼。时代的悲凉和个人生活坎坷不遇的凄苦困扰着诗人。当然,李益生活的时代也是唐诗发展道路上的诗风衍变的时期,就边塞诗而言,盛唐边塞诗意境阔大、明朗昂扬,而/中唐诗近收敛,境敛而实,语敛
[16]
而精。0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中,以李益为代表的中唐诗人更注重内心的自我观照,重视细腻地体验心灵深处的情感流动,并形象地把它们描绘、表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李益这位精通音律、钟爱音乐的诗人,其高超的音乐才华和艺术构思成为他抒发情感、表现现实的重要媒介,通过音乐感受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深入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感流变、独特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感受,使其边塞诗富于凄凉、悲壮的音乐之美,具有含蕴不尽、动人肺腑的艺术特质。
=参考文献>
[1][10][1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
版社,1957.53,127,53.
[2][3][8][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8,271,665.
[4]刘开扬.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
-2.
[5][1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诗镜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23,1417.
[6][梁]沈约.宋书#谢灵运[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79.
[7][明]胡应麟.诗薮#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20.
[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84.[11][13][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21,2631.[12][唐]杜佑.通典:卷144[M].北京:中华书局,1984.754.[15]范之麟.李益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5.
=责任编辑 朱 允>
OntheMusicalBeautyofLiYis'FrontierFortressPoems
ZHANGGang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LongdongUniversity,Qingyang745000,Gansu)Abstract:LiY,iaLiangZhoupoe,thisfrontierfortresspoemsareuniqueinTangdynasty,andalsohaveaveryhighstatus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StudyLiYis'Frontierfortresspoems,wewillfindhispoetryverymusica,lwhichmainlyreflectinthefollowingaspects:veryparticularsoundwiththeupsanddownsverse,circumflexflow,havingastrongsoundeffectsandmusicaesthetics;beinggoodatusingalargenumberofethnicmusicalinstruments(music)atthefrontierfortresspoems,desolatethefrontiertunesmusicasthecatalys,ttheperformanceofthelifeofaspecialfeeling;beinggoodatfrontierfeaturesrichsounds,soundtogether,tocreateakindofhiddenbitternessdesolateatmosphere;torevealthecharacters'delicatefeelingsofdeepemotionalchangesinthesoundofbeautyinavividreflectionoftheuniquecharacterofmentalactivity.
Keywords:LiY;iFrontierpoems;musical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