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 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独活寄生汤酒浸剂不适宜热痹。所谓热痹,系痹证中一类型。它指素体阳气偏盛或阴虚而表现相对的阳气偏盛患者。其病因病机为,素体有热或阳气偏盛,被风寒湿浸入,久之其侵入之外邪从热化,热邪瘀阻经脉,气血不能流通,出现诸如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症状,治当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此外,就风寒湿痹证而言,由于三邪的多寡不等,临床用药应有侧重和加减。如对风盛而痛无定处的“行痹”,应重加祛风之药,如防风、秦艽之类;又如寒盛痛有定处的“痛痹”,应另加镇痛效果好的川乌、草乌等药。其次,痹证患者若有便溏或便秘等等兼证,处方用药应兼顾治之。总之,临床辨证用药,不可拘于成方。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地黄各6g。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1],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为风寒湿邪[2]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久痹正虚邪实。祛邪-秦艽、防风[3]、细辛(入三阴经,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桂心(温补下元肾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独活[4](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含有八珍汤之方义,人参、甘草、茯苓四君子去白术、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八珍汤。
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久痹用本方,新痹者用蠲痹汤
《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问答题:
独活寄生汤主治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意义如何?
[1]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
[2] 风寒湿邪:风为阳邪,性善走窜,所致者为行痹;寒邪所致为痛痹;湿邪粘腻,所致为着痹。
[3] 秦艽、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古人谓“痹证必用秦艽”、“三痹必用秦艽”。
[4] 独活:“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
慢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因急性损伤迁延日久或腰部长期单一姿势以及经常持续负重所致。中医理论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指出了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均可致慢性腰痛,尤以40岁以上的人更易患此病。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李良业教授将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腰痛分为瘀血型、肾虚型和寒湿型三种,并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根据不同病情辨证加减治疗。
腰部长期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甚则腰痛如刺,俯仰活动不便,证属瘀血型者,
加丹参、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去秦艽、防风、细辛。腰痛酸软,喜揉喜按,腿膝无力,卧则减轻,劳则加重,反复发作,证属肾虚型者,加附子、鹿角胶、菟丝子、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龟板,去防风、细辛、秦艽。腰部疼痛,酸软无力,遇劳加重,伴有畏寒喜暖,肢节活动不利,属寒湿型者,加制川乌、地龙、红花、白花蛇,重用寄生、牛膝、杜仲、当归、地黄、川芎。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4.使用注意 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附方〗 乌头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各三两,甘草炙 三两 。 川乌 五枚6g咀,以蜜二升50g,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每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痹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与独活寄生汤比较:本方为寒湿痹痛证而设,与独活寄生汤相比,组成药物虽少,但方中川乌与麻黄相配,祛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温经止痛作用优于独活寄生汤,但补虚之力较弱。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 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值得一提的是,独活寄生汤酒浸剂不适宜热痹。所谓热痹,系痹证中一类型。它指素体阳气偏盛或阴虚而表现相对的阳气偏盛患者。其病因病机为,素体有热或阳气偏盛,被风寒湿浸入,久之其侵入之外邪从热化,热邪瘀阻经脉,气血不能流通,出现诸如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症状,治当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此外,就风寒湿痹证而言,由于三邪的多寡不等,临床用药应有侧重和加减。如对风盛而痛无定处的“行痹”,应重加祛风之药,如防风、秦艽之类;又如寒盛痛有定处的“痛痹”,应另加镇痛效果好的川乌、草乌等药。其次,痹证患者若有便溏或便秘等等兼证,处方用药应兼顾治之。总之,临床辨证用药,不可拘于成方。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地黄各6g。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1],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为风寒湿邪[2]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久痹正虚邪实。祛邪-秦艽、防风[3]、细辛(入三阴经,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桂心(温补下元肾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独活[4](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含有八珍汤之方义,人参、甘草、茯苓四君子去白术、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八珍汤。
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久痹用本方,新痹者用蠲痹汤
《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问答题:
独活寄生汤主治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意义如何?
[1]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
[2] 风寒湿邪:风为阳邪,性善走窜,所致者为行痹;寒邪所致为痛痹;湿邪粘腻,所致为着痹。
[3] 秦艽、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古人谓“痹证必用秦艽”、“三痹必用秦艽”。
[4] 独活:“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
慢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因急性损伤迁延日久或腰部长期单一姿势以及经常持续负重所致。中医理论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指出了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均可致慢性腰痛,尤以40岁以上的人更易患此病。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李良业教授将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腰痛分为瘀血型、肾虚型和寒湿型三种,并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根据不同病情辨证加减治疗。
腰部长期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甚则腰痛如刺,俯仰活动不便,证属瘀血型者,
加丹参、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去秦艽、防风、细辛。腰痛酸软,喜揉喜按,腿膝无力,卧则减轻,劳则加重,反复发作,证属肾虚型者,加附子、鹿角胶、菟丝子、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龟板,去防风、细辛、秦艽。腰部疼痛,酸软无力,遇劳加重,伴有畏寒喜暖,肢节活动不利,属寒湿型者,加制川乌、地龙、红花、白花蛇,重用寄生、牛膝、杜仲、当归、地黄、川芎。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4.使用注意 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附方〗 乌头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各三两,甘草炙 三两 。 川乌 五枚6g咀,以蜜二升50g,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每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痹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与独活寄生汤比较:本方为寒湿痹痛证而设,与独活寄生汤相比,组成药物虽少,但方中川乌与麻黄相配,祛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温经止痛作用优于独活寄生汤,但补虚之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