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2

编号2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 (2课时)

编写:蔡涛 审核:金玉慧 时间:2013。2。25 姓名: 班级: 组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资料链接]牛汉(1923— ),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 )( )晾晒( )掺和( )( )马鬃( )

泪水盈眶( )( )哄堂大笑( )挎着( )

(2)释义:

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

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二)、研讨赏析

1、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2、 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三)、品味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是什么?

2、作者的这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三、质疑交流

请把你在学习中的疑问提出,我们共同解决: 四、巩固、运用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话。

五、课堂反思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

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为何“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 父亲又为何要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二)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6.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7.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8.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9.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编号2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我的第一本书 (2课时)

编写:蔡涛 审核:金玉慧 时间:2013。2。25 姓名: 班级: 组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资料链接]牛汉(1923— ),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 )( )晾晒( )掺和( )( )马鬃( )

泪水盈眶( )( )哄堂大笑( )挎着( )

(2)释义:

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

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二)、研讨赏析

1、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2、 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三)、品味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是什么?

2、作者的这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三、质疑交流

请把你在学习中的疑问提出,我们共同解决: 四、巩固、运用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话。

五、课堂反思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

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为何“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 父亲又为何要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二)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6.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7.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8.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9.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相关文章

  • 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
  • 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 序号 篇目 作者 册数 课目 1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七上 10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九下 19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九下 18 4 曹刿论战 左传 九下 21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 ...查看


  • 八下语文古诗词
  • 八下语文古诗词(一) 诗歌二首 陶渊明 归园田居 饮酒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 ...查看


  • 八下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分类复习(通假字)
  • 八下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分类复习(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 窥谷忘反 "转"通"啭" ,鸟鸣叫声. "反"通"返" ,返回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查看


  • 八下工作总结
  • 八年级上册语文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八(115).八(12)两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查看


  • 八下5期中复习答案[语文]
  • 启悟中学八下语文文期中复习(第五单元) 班级:座号: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 家. 二.解释加点词 向上:指往高处和远处:向东或向西:消净,散净:飞 奔的马: ...查看


  • 八下语文学案
  • 29. 满井游记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词汇, 注意古今异义词, 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2. 反复诵读, 体会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欣赏本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走近作者 二. 自主学 ...查看


  • 八下语文配套答案 1
  • 1.道不尽母爱 (1)写2个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2)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有哪些?举2个例子. (3)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写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寻觅春天的踪迹] 1. 请写出24节气中春季 ...查看


  • 苏教语文八下5.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案2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1.品味 ...查看


  • 八下语教材分析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土门子中学 芦宇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查看


  • 我校集体备课的一点具体做法:
  • 跨越三重门 --2010河北中考语文备考研讨 李锦奎 初三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为了扎实有效地完成复习任务,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我们初三语文组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民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力争中考语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