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录《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 1) 》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 3 章“细胞的基 本结构”中的第三节。通过学习,学生对细胞核的重要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有深刻领会,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我调控系统。 二、设计思想和策略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
力求在进一步 探究合作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 略,了解简单的实验知识,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维 度的思维对话,创建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1、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①.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 ②.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自学讨论,使课堂气 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 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 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③.研究性学习法: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尝试 分析材料,分析问题,并组织语言,形成研究材料,相互交流,真正突 破本课的重难点。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体验生活、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的机 会,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预习、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结题交流等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并得到能力的训练。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创作的一首善于细胞的小诗 高一生物组 邱志萍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新 课 引 入 过 渡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课前自己创作的一首关于细 胞的小诗。
学生活动
倾听欣赏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 力,确定学习目标。
其他生物的性状遗传是否也主要与细胞核有关呢?细胞核在细胞中还有没有其他 的功能?如何去探究这个问题呢?让我们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做的。 资料一: (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展示“两种美西螈细胞核移植”实验 观察、分析、归纳: 定向探索让学生获得 得出结论:美西螈 思考问题的方法,并
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并 引 导 探 究 1 提出问题: 问题 1 :如何分析实验与评价实验 呢? 问题 2: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 体色?理由是什么? 问题 3: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 主要由什么控制? 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进一步思考:该实验是否完善?还应 作怎样的补充? 资料二: (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逐步放映实验步骤,边放映边提出问 题: 引 导 探 究 2 问题 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 什么不同?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 此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怎样进一步设 计实验证明这个问题?最后根据结果 归纳总结该实验的结论。 问题 2.整个实验最突出的试验设计 思想是什么?怎么对照的?围绕什么 而对照? (分隔后两部分的对照,自身前后的 对照,都是围绕细胞核而对照的)
皮肤颜色遗传是由 细胞核控制的。
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 掌握分析实验和评价 实验的方法。为后面 能力的提升作好铺 垫。
分小组讨论,得出: 应用前面学到的分析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是由细胞核控制或 决定的。 问题串 1: 学生仔细 观察、思考,个别 提问回答。 实验和评价实验的方 法, 使能力初步提升。 问题的设计富有挑战 性,学生乐于接受挑 战,符合高中生的心 理特点。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问题串 2: 小组讨论 然后找
一个小组代 及分析归纳总结的能 力。同时了解生物学
表回答,有必要时, 家是如何围绕实验目 其他小组补充。 的进行对照而设计实 验步骤的。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并训练学生的 语言表述能力。
资料三: (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问题 1: 小组内先讨 对照图片简介变形虫的结构。 引 导 探 问题 1.若想利用变形虫探究细胞核 的功能,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小组 论后回答(根据前 两个实验学生能答 出:分割成有核与
讨论,代表回答)指出:生物学家的设 无核两部分,及核
究 3
计和你们的设计一样,然后边放幻灯 片片介绍每一步的不同结果。 问题 2: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 论? 问题 3:人成熟的红细胞还能生长分 裂吗?为什么? 资料四: (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提供两种伞藻结构图, 问题串 1:伞藻嫁接实验:切去帽后 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 还是由假根决定的?该实验能否说明 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要证明
移植两个措施。 ) 问题 2、3:个别提 问回答. 小组内讨论后回答 试验步棸。
问题 3:拓展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帽形遗 传是由细胞核决 定。 提出假设,尝试设 计实验:伞藻核移 植 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总结:帽形遗 传是由细胞核来控 制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思辨 性,渗透“单一变量” 的思想。
引 导 探 究 4
“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需再怎 样设计实验? 问题 2: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 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科学家所做的实验,能不能用一 句话来概括细胞核在生物体和在细胞 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课 题) 过 渡 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 呢?(引出细胞核的结构)
分析、总结:细胞 核是细胞的控制中 心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推出结论,使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
分析、总结:细胞 核是细胞的控制中 心
学生通过探索后,总 结本节课的课题
展示细胞核的结构图,请大家阅读课文,观察细胞核结构 模式图, 思考:1、了解它由哪些结构组成?2、这些结构与细胞核 细 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并理解结 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 点
胞 核 的 结 构
提问:构成细胞核的这些结构中,你们认为与细胞核的功 能最密切相关是哪个? 对细胞核功能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应 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 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课件展 示) ,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回顾反思,对所学知 识进行再认识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训 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力。
课 后 小 结 巩 固 练 习 课后 P56 的技能训练 练习巩固
回顾反思,对所学知 识进行再认识
强化教学过程设计意 图,突出教学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是总结式板书,即边探究,边总结,边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 以反映探究的过程。附板书:
七、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通过学生已有的实验基础引出新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 开展如何进行实验分析?如何评价及完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及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 标准理念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 同时由传统的教师主导问题教学转变为教师提供 背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学生主体观教学, 对教师自身素质与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学生尝试直观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践,并在平等交流中学生大胆 质疑且问题越来越多。由此联想新课标课堂教学它不仅是师生共同创造性的劳 动,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它不是解决完学生的所有质疑问题,而是激 发学生思维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绝不是终点。
课堂教学实录《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 1) 》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 3 章“细胞的基 本结构”中的第三节。通过学习,学生对细胞核的重要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有深刻领会,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我调控系统。 二、设计思想和策略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
力求在进一步 探究合作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 略,了解简单的实验知识,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维 度的思维对话,创建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1、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①.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 ②.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自学讨论,使课堂气 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 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 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③.研究性学习法: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尝试 分析材料,分析问题,并组织语言,形成研究材料,相互交流,真正突 破本课的重难点。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体验生活、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的机 会,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预习、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结题交流等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并得到能力的训练。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创作的一首善于细胞的小诗 高一生物组 邱志萍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新 课 引 入 过 渡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课前自己创作的一首关于细 胞的小诗。
学生活动
倾听欣赏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 力,确定学习目标。
其他生物的性状遗传是否也主要与细胞核有关呢?细胞核在细胞中还有没有其他 的功能?如何去探究这个问题呢?让我们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做的。 资料一: (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展示“两种美西螈细胞核移植”实验 观察、分析、归纳: 定向探索让学生获得 得出结论:美西螈 思考问题的方法,并
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并 引 导 探 究 1 提出问题: 问题 1 :如何分析实验与评价实验 呢? 问题 2: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 体色?理由是什么? 问题 3: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 主要由什么控制? 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进一步思考:该实验是否完善?还应 作怎样的补充? 资料二: (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逐步放映实验步骤,边放映边提出问 题: 引 导 探 究 2 问题 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 什么不同?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 此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怎样进一步设 计实验证明这个问题?最后根据结果 归纳总结该实验的结论。 问题 2.整个实验最突出的试验设计 思想是什么?怎么对照的?围绕什么 而对照? (分隔后两部分的对照,自身前后的 对照,都是围绕细胞核而对照的)
皮肤颜色遗传是由 细胞核控制的。
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 掌握分析实验和评价 实验的方法。为后面 能力的提升作好铺 垫。
分小组讨论,得出: 应用前面学到的分析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是由细胞核控制或 决定的。 问题串 1: 学生仔细 观察、思考,个别 提问回答。 实验和评价实验的方 法, 使能力初步提升。 问题的设计富有挑战 性,学生乐于接受挑 战,符合高中生的心 理特点。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问题串 2: 小组讨论 然后找
一个小组代 及分析归纳总结的能 力。同时了解生物学
表回答,有必要时, 家是如何围绕实验目 其他小组补充。 的进行对照而设计实 验步骤的。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并训练学生的 语言表述能力。
资料三: (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问题 1: 小组内先讨 对照图片简介变形虫的结构。 引 导 探 问题 1.若想利用变形虫探究细胞核 的功能,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小组 论后回答(根据前 两个实验学生能答 出:分割成有核与
讨论,代表回答)指出:生物学家的设 无核两部分,及核
究 3
计和你们的设计一样,然后边放幻灯 片片介绍每一步的不同结果。 问题 2: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 论? 问题 3:人成熟的红细胞还能生长分 裂吗?为什么? 资料四: (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提供两种伞藻结构图, 问题串 1:伞藻嫁接实验:切去帽后 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 还是由假根决定的?该实验能否说明 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要证明
移植两个措施。 ) 问题 2、3:个别提 问回答. 小组内讨论后回答 试验步棸。
问题 3:拓展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帽形遗 传是由细胞核决 定。 提出假设,尝试设 计实验:伞藻核移 植 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总结:帽形遗 传是由细胞核来控 制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思辨 性,渗透“单一变量” 的思想。
引 导 探 究 4
“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需再怎 样设计实验? 问题 2: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 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科学家所做的实验,能不能用一 句话来概括细胞核在生物体和在细胞 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课 题) 过 渡 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 呢?(引出细胞核的结构)
分析、总结:细胞 核是细胞的控制中 心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推出结论,使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
分析、总结:细胞 核是细胞的控制中 心
学生通过探索后,总 结本节课的课题
展示细胞核的结构图,请大家阅读课文,观察细胞核结构 模式图, 思考:1、了解它由哪些结构组成?2、这些结构与细胞核 细 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并理解结 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 点
胞 核 的 结 构
提问:构成细胞核的这些结构中,你们认为与细胞核的功 能最密切相关是哪个? 对细胞核功能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应 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 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课件展 示) ,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回顾反思,对所学知 识进行再认识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训 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力。
课 后 小 结 巩 固 练 习 课后 P56 的技能训练 练习巩固
回顾反思,对所学知 识进行再认识
强化教学过程设计意 图,突出教学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是总结式板书,即边探究,边总结,边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 以反映探究的过程。附板书:
七、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通过学生已有的实验基础引出新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 开展如何进行实验分析?如何评价及完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及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 标准理念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 同时由传统的教师主导问题教学转变为教师提供 背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学生主体观教学, 对教师自身素质与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学生尝试直观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践,并在平等交流中学生大胆 质疑且问题越来越多。由此联想新课标课堂教学它不仅是师生共同创造性的劳 动,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它不是解决完学生的所有质疑问题,而是激 发学生思维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绝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