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
第5期(总第153期总第27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
Sep,2011
No.5Sep.No.153Vol.27
近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叶绍灿,王
峰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一科学命题之后,教育部专门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者们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梳理和研究这些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述评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1)05-0075-05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
,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举措。2009年3月,教育部专门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至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如何,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赢得青年,是否赢得未来。全面梳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题名,对1994年以来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截止到2011年8月8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94篇,硕士论文3篇。从上述研究
收稿日期:2011-08-09
论文可知,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提、意义、内涵、作用及其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主要内容以及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三是对策研究,包括路径、载体以及机制等;四是效果检验和评价。其研究框架见下图。
二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及作用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多数学者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青年学生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0JD71006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作者简介:叶绍灿(1973-),安徽潜山人,安徽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峰(1968-),安徽阜阳人,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健康成长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青年大学生健康和谐
[1]
事关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发展、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有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学生发展的高度上,认为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
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2]
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
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求、
和合格建设者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
[3]
发展的急切需要、是应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的
[2]
需要、是应对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
带来的挑战的需要。有学者从现实情况出发,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程度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状况、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不
[5]
足的状况等原因决定了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多维的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从其内容上看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多情况下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用生动
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的形式、
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
[4]
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过程、本质等维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要素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大众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从过程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过程,是其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本质角度上看,分别从理论与群众的关系和哲学两个层面探讨了马克
[6]
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4.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要求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大众化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有其理论性的特征,又有其实践性的特征,既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二是在高校这个特定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充分考虑高校的特点。与其他领域相比,高校推进马克思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三个方面义大众化在师资队伍、
[7]
有着独特优势,再加上高校是知识分子的密集之地、各种思潮的汇集之所,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使得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定主阵地,
的原则。有学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
[3]
辑、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合力原则、层
[5]
次原则、激励原则、渐进原则、科学原则。还有学
,者面对新的形势,认为要做到理论表述的“三化”
即具体化,避免繁琐化;通俗化,避免庸俗化;现实
[8]
化,避免教条化。还有学者基于高校推进马克思
其主体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主义大众化,
的相互作用过程角度提出,在路径设计上,要做到四个统一:在内容上要融入现实生活世界与引领现实生活世界的统一,在教学设计上要坚持施教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目标上要强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满足大学生人生价值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在载体上要发挥显性载体
[9]
作用与隐性载体作用的统一。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划分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相关,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发展而发展。综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必须把握几个关键的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了自己的政党;二是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毛泽东思想,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在中国的革
命和实践取得伟大胜利;三是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志在报告中首次提出
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性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有学者把自1919年以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传播和宣传、普及过程中的作为分成了3个30年:建国前30年(1919-1949年)为初步实践阶段、建国初期30年(1949-1978年)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年)
[10]
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形势
必须紧研究高校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密结合时代特征,把高校置身于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之中,明确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新变化,才能针对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信仰的非理性化与多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带来的样化、
[11]
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瓶颈。这些现象的持续存在将严重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进程。还有学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来自物质、思想文化、社会矛盾等三个方面新的挑[12]战。
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在理论界和教育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有学者于2010年3月到5月以长沙市高校为例,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认为高校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调查研究,
理论体系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定程
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大学生主要信仰之度的熟知度、
一、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3]
并都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信念,
4.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不足主要集中在教材、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如有学者认为主要不足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载体和方法单一,缺乏活力,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和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载体和方法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14]
弱。有学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出发,认为: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不重视;二是在部分高校还存在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三是有的高校在配备思想政治课教师方面把关不严;四是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效果欠佳;五是部分高校在运用校内课上大课,
[15]
宣传阵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普及工作重视不够。有学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教材的说教性、
[16]
教育方式和宣传渠道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学者
制度约束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保障欠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手段落后时代要求、队
[17]
伍素质亟待提高等五个方面。还有学者从机制上探讨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尚不
[18]
健全等问题。
三
高校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众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机制。有学者认为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媒体宣传机制、法规保障
[19]
机制。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做好两个机制的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外部机制是指大学生设—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机制以及全员育人机制,内部机制是指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机制以及规
保障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等思想政治划机制、
[18]
教育运行机制。还有学者提出了应建立健全工作
[4]
责任制以及考核与评价机制。
2.工作平台。关于平台建设,有学者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型化的平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校内宣传普及平台、学习培训型组织平台和理论骨
[15]
干队伍平台。还有学者认为推进的工作平台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二是进一步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推进马克思
[4]
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
3.工作载体及渠道。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论,[20]
社会实践、校园观。辅助载体及渠道有第二课堂、
文化、网络、大学生社团、墙报、通俗文学等等。第二课堂有利于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面,有利于调动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有
[1]
利于提供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平台。当代通俗文学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大众特质,成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载体
[21]
之一。墙报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由“僵”“活”,变可以让核心价值体系不自觉地进入学生头脑,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宣传能力,可以成为学
[22]
生创意的星空。红色社团的坚定的政治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证,鲜
研究、宣传马克思主明的时代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
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义的自觉性,
[23]
化主流实现路径形成良性互动、互补机制。还有学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并一一列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校的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专家学者领导等、媒体、电视电影作品、优秀文学
[14]
社会实践等10个载体。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
4.途径及路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常用路径有五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理论
[24]
社团、校园网中的专题网站、校园文化活动。有学
:“课”者将途径归纳为“课、会、赛”的途径即教学,
“会”,“赛”的途径即开会或会议的途径即比赛或竞
[25]
赛。有学者提出实现路径有:强化认识,健全机制;增强理论内容的实效性及语言的通俗性;运用多
[2]
样化的形式和载体;凸显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还有学者认为完善教材是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的宣传途径要相得益彰等。
5.工作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队伍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
[25]
有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和保证。从工作任务上看,
队素质优良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伍、理论研究队伍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等三支
[17]
队伍。从其队伍构成上看,主要有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及骨干等四支队伍。
6.质量保障及检验。如何保障高校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广大学生的人大众化的效果,
生信仰,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落脚点。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应该由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三
[26]
大部分构成。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检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软任务”变“硬指标”,成有学者采用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种常用路径的效能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效能从高到低依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理论社团、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
学生偏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中的专题网站,
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理论社团、校园网中的专题网
[24]
站、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
我党历来重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在教育部设立专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课题以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地方。
1.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的研究主要运用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还有少量的调查研究等实证研究。进行规范研究,
但是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命题,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推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一是要加强实证研究。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
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查,
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从
只有少量的调查研究,而其他的则没目前的研究看,
有。二是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
[16]
[27]
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因此,要借鉴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要借鉴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心理学
进一步深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的研究方法,
化研究。
2.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当前,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意义、特征、必要性、原则、途径、机制、载体等方面,笔者认为缺乏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缺乏检验标准的研究。如何判断一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
必然涉及到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但是果的好坏,
从目前的研究看,仅一位学者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提出了八条标准,即广大群众喜欢不喜
影响深远持久还是短暂的轰动、对难点问题解决欢、
的多还是少、群众是心服还是口服、社会风气是否好
社会和谐的程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宣教的受转、
益面大还是小、宣讲普及的动力能够持续还是中[28]
断等。但是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
权果的考核评价必然涉及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重的设置、包含的内容等方面还是空白。二是缺乏内在规律性的研究。虽然目前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但是大多是集中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
教育和解释等,缺乏对规律的研究和逻辑证明。传、
如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规律。在总结青年大
研究青年大学生对马克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思主义的接受规律等。
3.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多样。加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应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做到研究的多样化。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从实践视阈角度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29]
力。也有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高校应从开放的系统出发,通过把握非平衡、解决矛
利用非线性、形成协同,关注涨落、突破重点,联盾,
[30]
系高校实际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有的从丰富党的政治资源、信息传播的视角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受众对象不同的层次性视角的研究。不同办学水平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如按照
985高校、211高校以目前通用的高校水平的划分,
及其他高校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不同性质的高校,如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高校中不同群
如“贫困生”群体的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
体、学生骨干群体等。还有目前的研究多数是从“推进的主体”———高校或者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而
“推进的客体”———青年大学生的角度出较少有从
发进行研究。参考文献:
[1]何军.优化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2010,(12):31-33.思想教育研究,
[2]曲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J].理2010,(4):174-176.论界,
[3]肖行.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5-108.
[4]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35-38.考[
[5].沈阳建筑大陈兴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略论[J]2011,(2):208-212.学学报,
[6]欧永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述评[J].华2011,(6):89-100.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丁根林.论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独特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74-75.势[
[8]刘奕,谭钧,李书巧.我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2011,(5):231-232.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9]芮鸿岩,张陟遥.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四个统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5):18-22.中的
[10]赵欢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1919—)[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1-44.
[11]周普杰.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2011,(4):49-51.策分析[J].党史文苑,
[12]孙玟,文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分析与对策[J].2010,(9):170-172.山东社会科学,
[13]郑自立,周作翰.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基于长沙市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研究[J].湖南师2011,(2):135-139.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4]荆钰婷,谭劲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01-105.创新探析[
[15].理论月王金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J]2010,(11):13-15.刊,
[16]冯晓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2010,(6):138-141.学家,
[17]高长玲.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20-125.述[
[18]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2009,(23):38-43.论教育,
[19]秦岭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2008,(8):23-24.界,
[20]杨小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10,(7):34-37.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
[21]曾令辉,陈文琼.当代通俗文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21-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J]23.
[22]刘雅贤.墙报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及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81-83.意事项[
[23]纪亚光,“红色社团”吴荣生.论大学生在推进高校马克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7-120.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24]刘雅贤,徐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常用路径效能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的调查与分析[12.
[25]陈东海.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98-99.与对策[
[26]陈东海.构建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保障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44-系研究[246.
[27]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9,(7):152-156.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
[28]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务[
[29]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思考[J]2009,(6):73-77.义,
[30]蒙健堃.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1,(2):47-50.讨—
(责任编辑:孙书平)
ReviewonPromotionofthePopularityofMarxistinUniversities
YeShaocan,WangFeng
(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AnhuiProvince,230009)
AbstractAftertheparty'scongressreportclearlystated"topromotethepopularityofMarxismincontempo-
raryChina,"thescientificpropositionoftheMinistryofEducationsetupaspecialresearchprojects(Marxistmass).Theschola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dain-depthstudyandresearchintheaspectofpromotingawiderangeofpopularMarxismandachievedfruitfulresults,whichsortandstudyoftheresearchresultswith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ofthedoctrine.
Keywords
collegesanduniversities;Marxism;popular;review
2011年9月
第5期(总第153期总第27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
Sep,2011
No.5Sep.No.153Vol.27
近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叶绍灿,王
峰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一科学命题之后,教育部专门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者们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梳理和研究这些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述评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1)05-0075-05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
,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举措。2009年3月,教育部专门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至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如何,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赢得青年,是否赢得未来。全面梳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题名,对1994年以来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截止到2011年8月8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94篇,硕士论文3篇。从上述研究
收稿日期:2011-08-09
论文可知,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提、意义、内涵、作用及其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主要内容以及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三是对策研究,包括路径、载体以及机制等;四是效果检验和评价。其研究框架见下图。
二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及作用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多数学者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青年学生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0JD71006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作者简介:叶绍灿(1973-),安徽潜山人,安徽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峰(1968-),安徽阜阳人,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健康成长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青年大学生健康和谐
[1]
事关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发展、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有学者站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学生发展的高度上,认为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
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2]
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
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求、
和合格建设者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
[3]
发展的急切需要、是应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的
[2]
需要、是应对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
带来的挑战的需要。有学者从现实情况出发,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程度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状况、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不
[5]
足的状况等原因决定了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多维的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从其内容上看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多情况下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用生动
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的形式、
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
[4]
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过程、本质等维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要素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大众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从过程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过程,是其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本质角度上看,分别从理论与群众的关系和哲学两个层面探讨了马克
[6]
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4.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要求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大众化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有其理论性的特征,又有其实践性的特征,既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二是在高校这个特定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充分考虑高校的特点。与其他领域相比,高校推进马克思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三个方面义大众化在师资队伍、
[7]
有着独特优势,再加上高校是知识分子的密集之地、各种思潮的汇集之所,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使得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定主阵地,
的原则。有学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
[3]
辑、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合力原则、层
[5]
次原则、激励原则、渐进原则、科学原则。还有学
,者面对新的形势,认为要做到理论表述的“三化”
即具体化,避免繁琐化;通俗化,避免庸俗化;现实
[8]
化,避免教条化。还有学者基于高校推进马克思
其主体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主义大众化,
的相互作用过程角度提出,在路径设计上,要做到四个统一:在内容上要融入现实生活世界与引领现实生活世界的统一,在教学设计上要坚持施教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目标上要强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满足大学生人生价值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在载体上要发挥显性载体
[9]
作用与隐性载体作用的统一。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划分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相关,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发展而发展。综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必须把握几个关键的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了自己的政党;二是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毛泽东思想,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在中国的革
命和实践取得伟大胜利;三是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志在报告中首次提出
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性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有学者把自1919年以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传播和宣传、普及过程中的作为分成了3个30年:建国前30年(1919-1949年)为初步实践阶段、建国初期30年(1949-1978年)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年)
[10]
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形势
必须紧研究高校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密结合时代特征,把高校置身于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之中,明确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新变化,才能针对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信仰的非理性化与多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带来的样化、
[11]
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瓶颈。这些现象的持续存在将严重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进程。还有学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来自物质、思想文化、社会矛盾等三个方面新的挑[12]战。
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在理论界和教育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有学者于2010年3月到5月以长沙市高校为例,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认为高校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调查研究,
理论体系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定程
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大学生主要信仰之度的熟知度、
一、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3]
并都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信念,
4.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不足主要集中在教材、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如有学者认为主要不足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载体和方法单一,缺乏活力,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和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载体和方法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14]
弱。有学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出发,认为: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不重视;二是在部分高校还存在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三是有的高校在配备思想政治课教师方面把关不严;四是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效果欠佳;五是部分高校在运用校内课上大课,
[15]
宣传阵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普及工作重视不够。有学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教材的说教性、
[16]
教育方式和宣传渠道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学者
制度约束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保障欠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手段落后时代要求、队
[17]
伍素质亟待提高等五个方面。还有学者从机制上探讨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尚不
[18]
健全等问题。
三
高校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众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机制。有学者认为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媒体宣传机制、法规保障
[19]
机制。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做好两个机制的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外部机制是指大学生设—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机制以及全员育人机制,内部机制是指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机制以及规
保障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等思想政治划机制、
[18]
教育运行机制。还有学者提出了应建立健全工作
[4]
责任制以及考核与评价机制。
2.工作平台。关于平台建设,有学者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型化的平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校内宣传普及平台、学习培训型组织平台和理论骨
[15]
干队伍平台。还有学者认为推进的工作平台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二是进一步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推进马克思
[4]
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
3.工作载体及渠道。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论,[20]
社会实践、校园观。辅助载体及渠道有第二课堂、
文化、网络、大学生社团、墙报、通俗文学等等。第二课堂有利于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面,有利于调动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有
[1]
利于提供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平台。当代通俗文学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大众特质,成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载体
[21]
之一。墙报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由“僵”“活”,变可以让核心价值体系不自觉地进入学生头脑,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宣传能力,可以成为学
[22]
生创意的星空。红色社团的坚定的政治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证,鲜
研究、宣传马克思主明的时代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
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义的自觉性,
[23]
化主流实现路径形成良性互动、互补机制。还有学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并一一列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校的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专家学者领导等、媒体、电视电影作品、优秀文学
[14]
社会实践等10个载体。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
4.途径及路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常用路径有五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理论
[24]
社团、校园网中的专题网站、校园文化活动。有学
:“课”者将途径归纳为“课、会、赛”的途径即教学,
“会”,“赛”的途径即开会或会议的途径即比赛或竞
[25]
赛。有学者提出实现路径有:强化认识,健全机制;增强理论内容的实效性及语言的通俗性;运用多
[2]
样化的形式和载体;凸显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还有学者认为完善教材是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的宣传途径要相得益彰等。
5.工作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队伍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
[25]
有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和保证。从工作任务上看,
队素质优良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伍、理论研究队伍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等三支
[17]
队伍。从其队伍构成上看,主要有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及骨干等四支队伍。
6.质量保障及检验。如何保障高校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广大学生的人大众化的效果,
生信仰,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落脚点。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应该由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和工作体系三
[26]
大部分构成。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检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软任务”变“硬指标”,成有学者采用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种常用路径的效能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效能从高到低依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理论社团、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
学生偏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中的专题网站,
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理论社团、校园网中的专题网
[24]
站、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
我党历来重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在教育部设立专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课题以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地方。
1.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的研究主要运用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还有少量的调查研究等实证研究。进行规范研究,
但是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命题,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推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一是要加强实证研究。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
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查,
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从
只有少量的调查研究,而其他的则没目前的研究看,
有。二是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
[16]
[27]
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因此,要借鉴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要借鉴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心理学
进一步深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的研究方法,
化研究。
2.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当前,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意义、特征、必要性、原则、途径、机制、载体等方面,笔者认为缺乏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缺乏检验标准的研究。如何判断一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
必然涉及到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但是果的好坏,
从目前的研究看,仅一位学者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提出了八条标准,即广大群众喜欢不喜
影响深远持久还是短暂的轰动、对难点问题解决欢、
的多还是少、群众是心服还是口服、社会风气是否好
社会和谐的程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宣教的受转、
益面大还是小、宣讲普及的动力能够持续还是中[28]
断等。但是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
权果的考核评价必然涉及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重的设置、包含的内容等方面还是空白。二是缺乏内在规律性的研究。虽然目前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但是大多是集中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
教育和解释等,缺乏对规律的研究和逻辑证明。传、
如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规律。在总结青年大
研究青年大学生对马克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思主义的接受规律等。
3.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多样。加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还应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做到研究的多样化。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从实践视阈角度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注重实践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29]
力。也有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高校应从开放的系统出发,通过把握非平衡、解决矛
利用非线性、形成协同,关注涨落、突破重点,联盾,
[30]
系高校实际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有的从丰富党的政治资源、信息传播的视角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受众对象不同的层次性视角的研究。不同办学水平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如按照
985高校、211高校以目前通用的高校水平的划分,
及其他高校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不同性质的高校,如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高校中不同群
如“贫困生”群体的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
体、学生骨干群体等。还有目前的研究多数是从“推进的主体”———高校或者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而
“推进的客体”———青年大学生的角度出较少有从
发进行研究。参考文献:
[1]何军.优化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2010,(12):31-33.思想教育研究,
[2]曲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J].理2010,(4):174-176.论界,
[3]肖行.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5-108.
[4]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35-38.考[
[5].沈阳建筑大陈兴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略论[J]2011,(2):208-212.学学报,
[6]欧永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述评[J].华2011,(6):89-100.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丁根林.论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独特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74-75.势[
[8]刘奕,谭钧,李书巧.我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2011,(5):231-232.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9]芮鸿岩,张陟遥.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四个统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5):18-22.中的
[10]赵欢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1919—)[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1-44.
[11]周普杰.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2011,(4):49-51.策分析[J].党史文苑,
[12]孙玟,文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分析与对策[J].2010,(9):170-172.山东社会科学,
[13]郑自立,周作翰.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基于长沙市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研究[J].湖南师2011,(2):135-139.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4]荆钰婷,谭劲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01-105.创新探析[
[15].理论月王金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J]2010,(11):13-15.刊,
[16]冯晓阳.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2010,(6):138-141.学家,
[17]高长玲.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20-125.述[
[18]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2009,(23):38-43.论教育,
[19]秦岭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2008,(8):23-24.界,
[20]杨小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10,(7):34-37.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
[21]曾令辉,陈文琼.当代通俗文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21-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J]23.
[22]刘雅贤.墙报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及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81-83.意事项[
[23]纪亚光,“红色社团”吴荣生.论大学生在推进高校马克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7-120.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24]刘雅贤,徐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常用路径效能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的调查与分析[12.
[25]陈东海.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98-99.与对策[
[26]陈东海.构建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保障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44-系研究[246.
[27]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9,(7):152-156.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
[28]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务[
[29]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思考[J]2009,(6):73-77.义,
[30]蒙健堃.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1,(2):47-50.讨—
(责任编辑:孙书平)
ReviewonPromotionofthePopularityofMarxistinUniversities
YeShaocan,WangFeng
(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AnhuiProvince,230009)
AbstractAftertheparty'scongressreportclearlystated"topromotethepopularityofMarxismincontempo-
raryChina,"thescientificpropositionoftheMinistryofEducationsetupaspecialresearchprojects(Marxistmass).Theschola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dain-depthstudyandresearchintheaspectofpromotingawiderangeofpopularMarxismandachievedfruitfulresults,whichsortandstudyoftheresearchresultswith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ofthedoctrine.
Keywords
collegesanduniversities;Marxism;popular;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