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针灸临床特点探讨针灸研究方法学

  现代的针灸研究,包括针灸文献研究、经络腧穴研究、刺灸法研究、针灸临床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等几大方面。除了针灸文献研究可用可不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外,其它几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针灸学术来说,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研究针灸的重要手段,更重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传统针灸学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逐步实现针灸现代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针灸。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强调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针灸研究时,就很容易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认真考虑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针灸研究经验表明,临床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无助于提高针灸疗效;机理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难以再返回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针灸研究质量,不但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视针灸临床特点的体现,不可偏废。      1针灸临床有哪些特点?      所谓特点,乃是相对而言的。同其它疗法相比较,针灸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它不能直接消除病原体,也不能补充机体必不可少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功能由正常变成不正常,而针灸则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在患病的情况下,按照西方医学的观点,同样疾病可以采取事先规定的同样药物处方或同样针灸处方来治疗,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由于病人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证候也就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论治。   (2)指导针灸临床的重大理论是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则是选取腧穴。腧穴具有双向性调整特性,如神门既治失眠,又治嗜睡;关元既治尿闭,又治遗尿。腧穴的这种特性,是它同药物性能的最大差别。   (3)气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机体对针灸的各种效应,就是基于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又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就非常注意把握气的动态变化,并且采取不同的针灸操作技术,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即使采用电针或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也要先令针下得气,然后再通电或注入药物,否则将会影响疗效。   (4)针灸疗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可以影响疗效外,医生选穴是否得当,腧穴定位是否准确,采取的针灸疗法的种类是否对症,刺激参数是否合理,针灸操作技巧是否符合要求,针灸时机是否合适,都足以影响疗效。可见针灸疗法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现代物理疗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针灸临床特点表明,针灸同药物疗法与现代物理疗法都很不一样。所以在现代针灸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      2怎样在研究中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现代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辨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辨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辨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不过是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里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担当辨证选穴和针灸操作者。   (3)在针灸研究中设立空白对照组,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针灸的作用与疗效。然而除了动物实验和在人体观察针灸的即时效应以外,通常的针灸临床研究很难设空白对照组。于是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提出用浅刺法或疗效较差的针灸疗法或在非穴位处进行针灸的方法作为对照。其实这些方法仍然是针灸的一种,有其各自的作用,根本不同于那种不针灸的空白对照。那幺,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我认为可以考虑采取ABC分组法,A组为针灸治疗的观察组,B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C组为模拟常规药物治疗的安慰剂组,也就是事实上的空白对照组。这样分组,既可对针灸疗法与常规药物疗法的两种疗效进行比较,又可对针灸治疗与疾病自然转变的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并且避免了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病人心理状态的差别。   (4)针灸临床研究的目的,除了验证疗效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改进针灸技术和手段,以期进一步地提高疗效,减少针刺疼痛和不安全因素。对于改进针灸技术和手段这个问题,国际针灸界存在一种偏向,即把主要目标摆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针刺疼痛和不安全因素方面,而不重视疗效的提高。于是医针变得越来越细,根本不能实行手法,灸法也被弃而不用,改成了局部热疗。结果虽然减少了针刺的疼痛与出血,避免了艾灸的烟熏与火烤,却使针灸临床特点大部丧失,导致了疗效下降。大多数经验丰富的中国针灸医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粗针针刺与细针针刺、施行手段与不施手段、得气与不得气、手工运针与针上通电、艾灸与局部热疗之间,的确存在着疗效差别,有的差别还非常显着。如果首先对这些不同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别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改进针灸技术和手段就有了科学根据,疗效也就会得到提高。   (5)经络研究对于发展针灸学术具有重大意义。以往的经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研究同临床研究脱节的现象。大量事实证明,循经电特性是一种重要的经络现象,而像福尔电针那样诊疗法的推广应用,则是从临床角度验证了循经电特性检测的科学价值。我们的研究思路如果植根于临床,我们将会发现,从生物电磁学的角度研究经络,可能是一条很有希望的途径。   (6)以往的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往往只着眼于简单的刺激因素对少数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以致研究结果不能再用于指导临床。实际上影响疗效的针灸技术因素很多,引起机体的反应又涉及多系统和多层次,非常复杂。搞清针灸技术与机体反应这两个复杂方面的相关规律,揭示机体内部的反应方式,应是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的重要目标。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不少人寄希望于基因技术,认为用基因技术研究针灸容易体现针灸临床特点。我支持这种看法。   (收稿日期:2002-11-24,刘炜宏发稿)   *在世界针联2002年罗马国际针灸学术专题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现代的针灸研究,包括针灸文献研究、经络腧穴研究、刺灸法研究、针灸临床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等几大方面。除了针灸文献研究可用可不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外,其它几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针灸学术来说,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研究针灸的重要手段,更重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传统针灸学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逐步实现针灸现代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针灸。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强调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针灸研究时,就很容易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认真考虑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针灸研究经验表明,临床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无助于提高针灸疗效;机理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难以再返回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针灸研究质量,不但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视针灸临床特点的体现,不可偏废。      1针灸临床有哪些特点?      所谓特点,乃是相对而言的。同其它疗法相比较,针灸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它不能直接消除病原体,也不能补充机体必不可少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功能由正常变成不正常,而针灸则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在患病的情况下,按照西方医学的观点,同样疾病可以采取事先规定的同样药物处方或同样针灸处方来治疗,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由于病人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证候也就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论治。   (2)指导针灸临床的重大理论是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则是选取腧穴。腧穴具有双向性调整特性,如神门既治失眠,又治嗜睡;关元既治尿闭,又治遗尿。腧穴的这种特性,是它同药物性能的最大差别。   (3)气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机体对针灸的各种效应,就是基于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又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就非常注意把握气的动态变化,并且采取不同的针灸操作技术,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即使采用电针或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也要先令针下得气,然后再通电或注入药物,否则将会影响疗效。   (4)针灸疗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可以影响疗效外,医生选穴是否得当,腧穴定位是否准确,采取的针灸疗法的种类是否对症,刺激参数是否合理,针灸操作技巧是否符合要求,针灸时机是否合适,都足以影响疗效。可见针灸疗法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现代物理疗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针灸临床特点表明,针灸同药物疗法与现代物理疗法都很不一样。所以在现代针灸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      2怎样在研究中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现代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辨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辨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辨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不过是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里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担当辨证选穴和针灸操作者。   (3)在针灸研究中设立空白对照组,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针灸的作用与疗效。然而除了动物实验和在人体观察针灸的即时效应以外,通常的针灸临床研究很难设空白对照组。于是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提出用浅刺法或疗效较差的针灸疗法或在非穴位处进行针灸的方法作为对照。其实这些方法仍然是针灸的一种,有其各自的作用,根本不同于那种不针灸的空白对照。那幺,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我认为可以考虑采取ABC分组法,A组为针灸治疗的观察组,B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C组为模拟常规药物治疗的安慰剂组,也就是事实上的空白对照组。这样分组,既可对针灸疗法与常规药物疗法的两种疗效进行比较,又可对针灸治疗与疾病自然转变的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并且避免了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病人心理状态的差别。   (4)针灸临床研究的目的,除了验证疗效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改进针灸技术和手段,以期进一步地提高疗效,减少针刺疼痛和不安全因素。对于改进针灸技术和手段这个问题,国际针灸界存在一种偏向,即把主要目标摆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针刺疼痛和不安全因素方面,而不重视疗效的提高。于是医针变得越来越细,根本不能实行手法,灸法也被弃而不用,改成了局部热疗。结果虽然减少了针刺的疼痛与出血,避免了艾灸的烟熏与火烤,却使针灸临床特点大部丧失,导致了疗效下降。大多数经验丰富的中国针灸医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粗针针刺与细针针刺、施行手段与不施手段、得气与不得气、手工运针与针上通电、艾灸与局部热疗之间,的确存在着疗效差别,有的差别还非常显着。如果首先对这些不同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别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改进针灸技术和手段就有了科学根据,疗效也就会得到提高。   (5)经络研究对于发展针灸学术具有重大意义。以往的经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研究同临床研究脱节的现象。大量事实证明,循经电特性是一种重要的经络现象,而像福尔电针那样诊疗法的推广应用,则是从临床角度验证了循经电特性检测的科学价值。我们的研究思路如果植根于临床,我们将会发现,从生物电磁学的角度研究经络,可能是一条很有希望的途径。   (6)以往的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往往只着眼于简单的刺激因素对少数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以致研究结果不能再用于指导临床。实际上影响疗效的针灸技术因素很多,引起机体的反应又涉及多系统和多层次,非常复杂。搞清针灸技术与机体反应这两个复杂方面的相关规律,揭示机体内部的反应方式,应是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的重要目标。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不少人寄希望于基因技术,认为用基因技术研究针灸容易体现针灸临床特点。我支持这种看法。   (收稿日期:2002-11-24,刘炜宏发稿)   *在世界针联2002年罗马国际针灸学术专题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相关文章

  •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与前景探讨
  •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与前景探讨 [摘要]:针灸基础实验研究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针灸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针灸治疗高血压病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对其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本文试图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动物模 ...查看


  •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69・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 雷1,周 震2,王遵来1,李 岩3 (1.天津市北辰北门医院,天津3004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3.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300042) 关键词:针灸:颈椎病:研 ...查看


  • 靳三针疗法文献特征分析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4 广州 中医药大学学报 n Ju a o unzo nvr t o rdinlCieeMeii or l f aghuU i sy f aioa h s dc e n G ei T ...查看


  •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呃逆是脾胃病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是气逆上冲致患者喉中呃呃连声,频发而声短,且患者无法自行停止 [1].顽固性呃逆,在中医学上谓为哕症,西医上将之命名为膈肌痉挛,顽同性呃逆的出现会对该类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 ...查看


  • 针刺对脑葡萄糖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 上海针灸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 文章编号! " ##$%#&$'() ##" *#" %###+%#+ , 临床研究, 针刺对脑葡萄糖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李 霁-董竞成-左传涛-魏薇-管一晖-赵复旦大学 ...查看


  •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_曹世强
  • 浙江中医杂志年月第卷第期·385·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曹世强 于金栋 吕丽柯 张 坤 张 静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300150 摘要 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是指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 ...查看


  • 1958_2007年重庆气温变化与突变分析
  • 1958-2007年重庆气温变化与突变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伍宏发 [摘要]基于重庆市沙坪坝气象站1958-2007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应用距平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 法和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差异信息法,对重庆气温的变化 ...查看


  • 实验针灸学1 (1)
  • <实验针灸学> ★[名解] 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


  • 实验针灸学
  • <实验针灸学> ★[名解] 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