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庄小学 李佳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说服吴王打消攻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个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
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体会少年机智勇敢的形象。
教学重点:
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明白课文昭示的道理,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现课文。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使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过渡:我们先来看一下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段。(指名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为什么会遭到反对?谁能读出吴王的固执?
3、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一意孤行的吴王,可最后他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引读),开头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最后写取消攻打楚国,这里文章很巧妙地使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相信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那么究竟是少年的哪番话让吴王前后改变这么大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谜底。
4、多媒体出示学习清单。(这里有一个学习清单,我们来看)
(1)少年说了哪番话?(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它划出来)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三、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同学们很快就找到答案,可见大家很会读文章。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有哪些动物呢?(生汇报)让我们一起仔细观察下这三个小动物吧,请画出描写动物神态与动作的词语。
3、全班交流: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起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这就是寓意深刻的螳螂捕蝉黄雀捕蝉的故事。
四、 讲解局势,体会联系。
1.少年真的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 (告诉吴王一个道理,学生读,并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继续引导: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完成表格。
4、听了少年讲的故事,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小结板书:楚国←吴王←诸侯国
五、感受少年形象。
1.引导:是啊,想当初,大臣的劝说没有一点效果,事情似乎已没有转机,然而,少年的一个故事却使事情发生了奇迹性的变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
2.引导全班讨论,教师抓住重点语段随机点拨。(机智勇敢)
六、角色朗读,练习复述。
1、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机智勇敢的小少年,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和吴王之间的精彩对话吧。男生读吴王的话,女生读少年的话。
2、复述课文。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懂得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还明白了劝说别人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
八、作业布置:
课下讲故事给父母或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九、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吴王←诸侯国
眼前的利益 隐藏的祸患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庄小学 李佳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说服吴王打消攻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个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
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体会少年机智勇敢的形象。
教学重点:
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明白课文昭示的道理,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现课文。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使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过渡:我们先来看一下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段。(指名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为什么会遭到反对?谁能读出吴王的固执?
3、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一意孤行的吴王,可最后他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引读),开头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最后写取消攻打楚国,这里文章很巧妙地使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相信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那么究竟是少年的哪番话让吴王前后改变这么大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谜底。
4、多媒体出示学习清单。(这里有一个学习清单,我们来看)
(1)少年说了哪番话?(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它划出来)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三、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同学们很快就找到答案,可见大家很会读文章。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有哪些动物呢?(生汇报)让我们一起仔细观察下这三个小动物吧,请画出描写动物神态与动作的词语。
3、全班交流: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起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这就是寓意深刻的螳螂捕蝉黄雀捕蝉的故事。
四、 讲解局势,体会联系。
1.少年真的只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显然不是)他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 (告诉吴王一个道理,学生读,并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继续引导: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完成表格。
4、听了少年讲的故事,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 (学生读文后交流: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将国破家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小结板书:楚国←吴王←诸侯国
五、感受少年形象。
1.引导:是啊,想当初,大臣的劝说没有一点效果,事情似乎已没有转机,然而,少年的一个故事却使事情发生了奇迹性的变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
2.引导全班讨论,教师抓住重点语段随机点拨。(机智勇敢)
六、角色朗读,练习复述。
1、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机智勇敢的小少年,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和吴王之间的精彩对话吧。男生读吴王的话,女生读少年的话。
2、复述课文。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懂得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还明白了劝说别人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
八、作业布置:
课下讲故事给父母或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九、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吴王←诸侯国
眼前的利益 隐藏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