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_胡凯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06.06.025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胡 凯, 谢申祥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控制权的来源

1.物质资本。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

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人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委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长期以来控制理论漠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非人力资本的控制将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从属于非人力资本,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日渐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日本企业对经营者赋予大量的控制权。二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周其仁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人力资本(包括员工阶层和经理阶层)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签订的一个特殊契约。巴泽尔、Rajan和Zinglas等认为,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本,它决定企业其他资本和人力资本本身能否获得回报以及获得多少回报。因此,企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理应取得剩余索取权。布莱尔认为,既然经理、员工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投入到企业中具有专用性的资本承担了风险,也应与股东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周其仁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与人

收稿日期:2006-04-22

作者简介:胡 凯(1975-),男,湖北天门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经济学。

身不可分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员工可以随时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因此,对现代企业中的员工只能激励不能压榨,员工毫无疑问拥有对自己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按照哈特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称的要求,承认员工拥有剩余控制权,那么员工就应得到剩余索取权。

三、控制权的分类

法玛和詹森按照企业的决策程序,将企业决策划分为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前者指提出资源利用和契约结构的建议及执行已认可的决策,即决策提议和贯彻;后者指对所需贯彻的提议作决策选择及考核决策代理人的绩效并给予奖励,即决策认可和监督。哈特和莫尔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区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指能在事前通过契约加以确定的、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行使的控制权;剩余控制权指在事前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力。阿洪和梯罗尔将控制权分为形式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形式控制权指理论上是由谁做出决策,一般源于所有权,如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具有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但具有形式控制权的人未必是实际控制权的主体;实际控制权是实际做出决策的权力,实际控制权来源于对信息的掌握。

四、控制权的配置

1.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控制权配置。早期的控制权理论没有对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进行区分,剩余控制权是从剩余索取权发展而来的。剩余索取权是对企业剩余现金流的要求权,而剩余控制权是对企业契约规定外的交易或事项的投票权、决策权。对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先前的观点(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强调前者,现代观点(如GHM理论)更强调后者。但二者都认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统一。GHM理论强调二者的统一,并进一步指出由剩余控制权可推导出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此外,布莱尔从风险承担者与风险制造者相对应的角度、巴泽尔从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产、詹森和麦克

林从企业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都得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才是企业控制权配置有效率的结论。因此,以剩余控制权理论为基础,将资本的范围扩张到人力资本,自然会得出企业契约中的人力资本也应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结论。

2.资本结构制约下的控制权配置。詹森和麦克林开创了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指出融资结构由代理成本决定,而融资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努力水平、融资结构的市场信号传递功能、融资结构通过经营者占有的股份与其对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这三种途径影响企业价值。哈里斯和雷维夫沿着詹森和麦克林开拓的路径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企业的负债———股权比率及兼并市场三者间的关系。他们建立了一个投票权和剩余收入权匹配的模型,证明资本结构是保证优秀候选人获得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工具。阿洪和博尔顿建立了一个当事人受财富约束下,企业家(有技术无资金)和资本家(有资金无技术)的市场签约模型。他们指出控制权的相机配置要求在企业债权融资时,如果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则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企业家;如果不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则剩余控制权配置给投资者。哈特在不完全合同框架下研究了最佳债务合同: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带有投票权的股票(普通股),则资本家掌握剩余控制权;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不带投票权的股票(即优先股),则企业家掌握剩余控制权;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则剩余控制权仍由企业家拥有。前提是按期偿还债务本息,否则,剩余控制权就转移到资本家手中。

参考文献: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伯利,米恩斯.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M].台北:中国台湾银行出版社,1982.

[3]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

[4]周其仁.“控制权回报”和“企业家控制的企业”[J].经济研究,1997,(5).

[5]哈 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下转第45页)

是最具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的风险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金融体系安全、高效和稳定的运行必须依赖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的培养。国家要加强对金融高等教育的重视,通过建立金融人才库,加强国内外金融培训机构的交流,为金融业储备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全球业务规范的金融人才。同时,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首先,要建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提高金融监管技术,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确保所有金融机构及活动都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来,加强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测,对金融风险做好事前预防。其次,金融监管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与国际一致的金融监管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这在金融体系开放时尤为重要,也是中国金融体系适应国际竞争的一个必备条件。再次,逐步建立国家信用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内部监控机制,通过自身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释放金融部门及微观经济活力。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行政性干预,加大政府部门自身改革力度,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3.

[3]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焦瑾璞.WTO与中国金融业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赵彦云.金融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9]赵彦云,汪 涛.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J].金融研究,2000,(8).

[10]商春荣,黄 燕.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6).

[11]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2000-2005.

[12]WorldEconomicForum,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00-2005.

[13]FidelisEzeaala-Harrison,TheoryandPolicyof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PRAEGER,London,1999.

[14]MichaelE·PorterDebraVanOpstal(2002),U.SCompeti-tiveness2001:Strength,VulnerabilitiesandLong-TermPriorities,Washington,D.C,CouncilonCompetitiveness,Publicationoffice.

[15]Amazan,Andres,AModelofCompetitioninBanking:BankCapitalvsExpertise,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Issue1,January,2002.

(责任编辑:郭连强)

(上接第79页)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6]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1).

[7]Hart,0.&J.Moore.Propertyrightsandnatureofthefirm[J].JournalOfPoiiticalEconomy,1990.

[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10]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Rajan,R.G.&L.Zinglas.PowerinaTheoryoftheFirm[J].QuarterlyJ.Economics,1998.

[12]玛格利特·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连建辉.“管理者控制权”重探———管理者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J].财经科学,2004,(4).

(责任编辑:李 琪)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06.06.025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胡 凯, 谢申祥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控制权的来源

1.物质资本。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

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人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委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长期以来控制理论漠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非人力资本的控制将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从属于非人力资本,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日渐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日本企业对经营者赋予大量的控制权。二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周其仁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人力资本(包括员工阶层和经理阶层)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签订的一个特殊契约。巴泽尔、Rajan和Zinglas等认为,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本,它决定企业其他资本和人力资本本身能否获得回报以及获得多少回报。因此,企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理应取得剩余索取权。布莱尔认为,既然经理、员工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投入到企业中具有专用性的资本承担了风险,也应与股东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周其仁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与人

收稿日期:2006-04-22

作者简介:胡 凯(1975-),男,湖北天门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经济学。

身不可分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员工可以随时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因此,对现代企业中的员工只能激励不能压榨,员工毫无疑问拥有对自己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按照哈特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称的要求,承认员工拥有剩余控制权,那么员工就应得到剩余索取权。

三、控制权的分类

法玛和詹森按照企业的决策程序,将企业决策划分为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前者指提出资源利用和契约结构的建议及执行已认可的决策,即决策提议和贯彻;后者指对所需贯彻的提议作决策选择及考核决策代理人的绩效并给予奖励,即决策认可和监督。哈特和莫尔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区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指能在事前通过契约加以确定的、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行使的控制权;剩余控制权指在事前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力。阿洪和梯罗尔将控制权分为形式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形式控制权指理论上是由谁做出决策,一般源于所有权,如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具有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但具有形式控制权的人未必是实际控制权的主体;实际控制权是实际做出决策的权力,实际控制权来源于对信息的掌握。

四、控制权的配置

1.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控制权配置。早期的控制权理论没有对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进行区分,剩余控制权是从剩余索取权发展而来的。剩余索取权是对企业剩余现金流的要求权,而剩余控制权是对企业契约规定外的交易或事项的投票权、决策权。对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先前的观点(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强调前者,现代观点(如GHM理论)更强调后者。但二者都认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统一。GHM理论强调二者的统一,并进一步指出由剩余控制权可推导出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此外,布莱尔从风险承担者与风险制造者相对应的角度、巴泽尔从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产、詹森和麦克

林从企业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都得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才是企业控制权配置有效率的结论。因此,以剩余控制权理论为基础,将资本的范围扩张到人力资本,自然会得出企业契约中的人力资本也应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结论。

2.资本结构制约下的控制权配置。詹森和麦克林开创了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指出融资结构由代理成本决定,而融资结构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努力水平、融资结构的市场信号传递功能、融资结构通过经营者占有的股份与其对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这三种途径影响企业价值。哈里斯和雷维夫沿着詹森和麦克林开拓的路径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企业的负债———股权比率及兼并市场三者间的关系。他们建立了一个投票权和剩余收入权匹配的模型,证明资本结构是保证优秀候选人获得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工具。阿洪和博尔顿建立了一个当事人受财富约束下,企业家(有技术无资金)和资本家(有资金无技术)的市场签约模型。他们指出控制权的相机配置要求在企业债权融资时,如果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则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企业家;如果不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则剩余控制权配置给投资者。哈特在不完全合同框架下研究了最佳债务合同: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带有投票权的股票(普通股),则资本家掌握剩余控制权;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不带投票权的股票(即优先股),则企业家掌握剩余控制权;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则剩余控制权仍由企业家拥有。前提是按期偿还债务本息,否则,剩余控制权就转移到资本家手中。

参考文献: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伯利,米恩斯.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M].台北:中国台湾银行出版社,1982.

[3]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

[4]周其仁.“控制权回报”和“企业家控制的企业”[J].经济研究,1997,(5).

[5]哈 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下转第45页)

是最具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的风险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金融体系安全、高效和稳定的运行必须依赖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的培养。国家要加强对金融高等教育的重视,通过建立金融人才库,加强国内外金融培训机构的交流,为金融业储备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全球业务规范的金融人才。同时,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首先,要建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提高金融监管技术,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确保所有金融机构及活动都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来,加强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测,对金融风险做好事前预防。其次,金融监管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与国际一致的金融监管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这在金融体系开放时尤为重要,也是中国金融体系适应国际竞争的一个必备条件。再次,逐步建立国家信用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内部监控机制,通过自身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释放金融部门及微观经济活力。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行政性干预,加大政府部门自身改革力度,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3.

[3]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焦瑾璞.WTO与中国金融业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赵彦云.金融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9]赵彦云,汪 涛.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J].金融研究,2000,(8).

[10]商春荣,黄 燕.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6).

[11]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2000-2005.

[12]WorldEconomicForum,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00-2005.

[13]FidelisEzeaala-Harrison,TheoryandPolicyof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PRAEGER,London,1999.

[14]MichaelE·PorterDebraVanOpstal(2002),U.SCompeti-tiveness2001:Strength,VulnerabilitiesandLong-TermPriorities,Washington,D.C,CouncilonCompetitiveness,Publicationoffice.

[15]Amazan,Andres,AModelofCompetitioninBanking:BankCapitalvsExpertise,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Issue1,January,2002.

(责任编辑:郭连强)

(上接第79页)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6]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1).

[7]Hart,0.&J.Moore.Propertyrightsandnatureofthefirm[J].JournalOfPoiiticalEconomy,1990.

[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

[10]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Rajan,R.G.&L.Zinglas.PowerinaTheoryoftheFirm[J].QuarterlyJ.Economics,1998.

[12]玛格利特·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连建辉.“管理者控制权”重探———管理者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J].财经科学,2004,(4).

(责任编辑:李 琪)


相关文章

  •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旨在对当前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方法相关文章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中 ...查看


  • 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又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近几年来,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 ...查看


  • 开题报告综述范文
  • 篇一: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注:此表需打印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技术经济班 设计(论文)题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 ...查看


  •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After Reading the Paper-"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 by Amy J. Hillman, Mic ...查看


  •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研究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研究综述 作者:成鸿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3期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很多企业在追求 ...查看


  • 企业并购成本及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
  • 企业并购成本及存在的问 题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查看


  •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文献综述
  •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文献综述 ■牛晓红 邬小若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企业经领导人所在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的计流于形式,审计的权威性不强:(2)审济责任审计的涵义及其内容,企业经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其相关的经计人员的结构比较单一.审计内 ...查看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_魏光兴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 魏光兴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要"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研究的热点之一'至今为止%已有二十多种企业生!摘 命周期模型'众多模 ...查看


  •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