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平凡的就像海里的一滴水,看似可有可有可无。但是,若真没有了这一滴水,怎能汇成浩瀚的大海呢!所以,平凡的人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或是为着某一份信仰,或是为着自己的原则,或是为着自己的尊严„„ 刘少奇就是一个看似平凡出生却有着不平凡人生的人。我敬仰他,缅怀他同时又替他惋惜着、遗憾着。
每次从高中历史书本上提到相关刘爷爷的事迹时,都幻想着某天能到实地亲自体验一下他生活过的场所,看看他使用过的物件„„梦寐以求的那一天终于来啦!班上同学似乎对有着红色生活的先烈们很感兴趣,大家三三两两已邀请,一个访红色革命的队伍就形成了。
走进刘少奇的故居
迎着夏天凉爽的风,眼里映着一幅幅美丽的刚刚萌发的稻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
房子虽从外面看不怎么大,但里面的房间会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多。而且应有尽有。故居为典型的传统湖南民居,坐东朝西,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共有房屋21间半,是一座砖木结构,稻草与小青瓦覆顶的的四合院式的农舍,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正门为1980年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刘少奇故居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着书桌、太师椅和床等;出此卧室可至酒房,为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室内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故居专设有书房,此外还有农具室、烤火屋、牛栏屋、猪栏屋。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环抱。
印象最深的是酿酒屋。虽然现在进去没有扑鼻而来的酒香味。但是看到眼前的一大缸缸酒坛子,就能感觉自己仿佛是在那个年代,喝着自家酿的酒,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民间美
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并且刚开始,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比如,湖南的女书,由于保护的不够完善,现在能写女书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随着这些民间艺术的消失,政府更加要引起重视。首先,政府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补助或资助等。其次,在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前人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形成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形态样式。在明朝永乐年间,解缙主持编写的《永乐大典》就把这些东西进行了固定,我想我国今天也有这个能力把这些用文字和光盘的形式进行固定,留与后人,再进行传承。最后,我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引导和支持,奖励和立法保护。比如,给民间手工艺者颁发确认证书,这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号召,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使得手工艺者及其继承人觉得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另外也可以参照劳动奖励,旅游奖励等给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扶持,给予市场开放、税费优惠和市场的优先进入等政策扶持。我想通过这些措施或多或少的可以降低民间艺术流失的速度,但这也要看国家的保护强度。即使有些许的保护,但是没有真真正正的保护起来,这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生平事迹
在游览刘少奇的故居时,一同游览了刘少奇的陈列馆——花明楼。乍一看这栋楼有点超乎我的想象。正当我在思考这栋楼的模样是否和古楼一样时,面前肃穆宏伟的景观映入眼帘。只见楼牌的上面写着苍劲而有力“刘少奇故里”几个大字,后面是仰视过去的阶梯,两旁是精神抖擞的葱绿树木,似乎映示着刘少奇坚强不屈的品格。登上阶梯后眼前就出现了刘少奇的铜像,英姿飒爽,笔直挺拔。很有国家领导认的风范。转过山弯便能看到刘少奇的陈列馆。其中展馆分为五个展示厅,每一个展厅都记叙着他着一生不平凡的事迹。
当我们看到铜像时,带给我们的那种庄严和敬佩感,不由得让我们放下的肢体的打闹和嘴边的嬉戏。大家各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铜像前为刘少奇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我一边走向铜像时,心里默默地想着,要想成为大家所敬佩的人是需拥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大的付出,承受多大的痛苦„„才能走样这辉煌的一刻,走向人们爱戴的这一刻。但他却在普通人群中做着不平凡的事。当我们调整我们的眼光,转回现实时,不得不替现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担忧。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谓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眼高手低,不从实际出发。如果能够转换思想,克服怕苦心理,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作风。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想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不愁无工作可做。即使是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走进刘少奇的第一个展览室,醒目的看到红色玻璃上写着刘少奇的不懈奋斗——为了中华名族的解放和独立。“刘少奇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为了中华名族的独立和解放,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无论在多么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中,他总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独立把握方向,打开局面。他不愧为一位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对整个展厅关于刘少奇的的一个全面的阐述。接下来就是刘少奇通知的生平事迹的展书和他生平相关生活用品,及相关书信和文件的真实展示。在当时刘少奇在俄国留学,并在那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回国后不久,相继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参加五卅运动等活动,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在众多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能力,使之使自己并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围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继而转进第二个展厅,主题为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整个展厅阐述到刘少奇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高瞻远瞩、辛勤劳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探索,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着是第三个展厅,同样主题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党。大体内容以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主。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广大人名群众深深信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要建树。他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特别是《论中国共产党的修养》和《论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上的理论,在党的建设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后第四个的主题“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其中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受很不公平的待遇,但他相信党、相信人民。始终坚持“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1980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了他的名誉。历史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党和人民铭记着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继承他的遗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奋勇直前。
即使刘少奇面对如此的屈辱,但他依旧相信党、坚持自己的民族信仰,认为人民、民族、国家没有抛弃他。那么他的民族信仰到底是什么呢?而信仰又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的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在当时,我认为刘少奇的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将会走向成功。这并非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更加的超出物质的精神追求。只有这种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才不会糊里糊涂,走上许多的弯路。但对于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的心灵,充溢着对物质的迷恋、崇拜与幻想。如果我们的信仰转换为战战兢兢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却是功名等不能沉淀的物质,不论是对其自己,社会,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信仰的引领,过分的追求物质,在现实生活中不满于现在的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却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长
期以往,必将给自己的带来不可预料的心理疾病。对其社会来说,生活的日益浮躁,为一点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体间的关系必将日益紧张。社会更可能也会有不安宁因素的出现。对其整个国民素质也会呈下滑趋势。
在最后一个展厅中,我看见了刘少奇最后岁月的物品以及相关短片。一个国家主席竟以“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身份被秘密火化。“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做“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与陷害。1966年冬,刘少奇被隔离与批斗;1967年,彻底与外界及亲人失去联系。1969年,重病中的刘少奇被裹在一床被子里,运往河南开封“监护”;同年11月,含冤逝世。短短几年,刘少奇的几十年的辛酸痛苦时光远远比不了这几年。是叫人多么的寒心啊!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的不平凡的事迹将深深的在历史的车轮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Power
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平凡的就像海里的一滴水,看似可有可有可无。但是,若真没有了这一滴水,怎能汇成浩瀚的大海呢!所以,平凡的人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或是为着某一份信仰,或是为着自己的原则,或是为着自己的尊严„„ 刘少奇就是一个看似平凡出生却有着不平凡人生的人。我敬仰他,缅怀他同时又替他惋惜着、遗憾着。
每次从高中历史书本上提到相关刘爷爷的事迹时,都幻想着某天能到实地亲自体验一下他生活过的场所,看看他使用过的物件„„梦寐以求的那一天终于来啦!班上同学似乎对有着红色生活的先烈们很感兴趣,大家三三两两已邀请,一个访红色革命的队伍就形成了。
走进刘少奇的故居
迎着夏天凉爽的风,眼里映着一幅幅美丽的刚刚萌发的稻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
房子虽从外面看不怎么大,但里面的房间会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多。而且应有尽有。故居为典型的传统湖南民居,坐东朝西,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共有房屋21间半,是一座砖木结构,稻草与小青瓦覆顶的的四合院式的农舍,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正门为1980年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刘少奇故居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着书桌、太师椅和床等;出此卧室可至酒房,为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室内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故居专设有书房,此外还有农具室、烤火屋、牛栏屋、猪栏屋。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环抱。
印象最深的是酿酒屋。虽然现在进去没有扑鼻而来的酒香味。但是看到眼前的一大缸缸酒坛子,就能感觉自己仿佛是在那个年代,喝着自家酿的酒,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民间美
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并且刚开始,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比如,湖南的女书,由于保护的不够完善,现在能写女书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随着这些民间艺术的消失,政府更加要引起重视。首先,政府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补助或资助等。其次,在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前人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形成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形态样式。在明朝永乐年间,解缙主持编写的《永乐大典》就把这些东西进行了固定,我想我国今天也有这个能力把这些用文字和光盘的形式进行固定,留与后人,再进行传承。最后,我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引导和支持,奖励和立法保护。比如,给民间手工艺者颁发确认证书,这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号召,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使得手工艺者及其继承人觉得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另外也可以参照劳动奖励,旅游奖励等给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扶持,给予市场开放、税费优惠和市场的优先进入等政策扶持。我想通过这些措施或多或少的可以降低民间艺术流失的速度,但这也要看国家的保护强度。即使有些许的保护,但是没有真真正正的保护起来,这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生平事迹
在游览刘少奇的故居时,一同游览了刘少奇的陈列馆——花明楼。乍一看这栋楼有点超乎我的想象。正当我在思考这栋楼的模样是否和古楼一样时,面前肃穆宏伟的景观映入眼帘。只见楼牌的上面写着苍劲而有力“刘少奇故里”几个大字,后面是仰视过去的阶梯,两旁是精神抖擞的葱绿树木,似乎映示着刘少奇坚强不屈的品格。登上阶梯后眼前就出现了刘少奇的铜像,英姿飒爽,笔直挺拔。很有国家领导认的风范。转过山弯便能看到刘少奇的陈列馆。其中展馆分为五个展示厅,每一个展厅都记叙着他着一生不平凡的事迹。
当我们看到铜像时,带给我们的那种庄严和敬佩感,不由得让我们放下的肢体的打闹和嘴边的嬉戏。大家各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铜像前为刘少奇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我一边走向铜像时,心里默默地想着,要想成为大家所敬佩的人是需拥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大的付出,承受多大的痛苦„„才能走样这辉煌的一刻,走向人们爱戴的这一刻。但他却在普通人群中做着不平凡的事。当我们调整我们的眼光,转回现实时,不得不替现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担忧。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谓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眼高手低,不从实际出发。如果能够转换思想,克服怕苦心理,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作风。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想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不愁无工作可做。即使是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走进刘少奇的第一个展览室,醒目的看到红色玻璃上写着刘少奇的不懈奋斗——为了中华名族的解放和独立。“刘少奇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为了中华名族的独立和解放,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无论在多么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中,他总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独立把握方向,打开局面。他不愧为一位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对整个展厅关于刘少奇的的一个全面的阐述。接下来就是刘少奇通知的生平事迹的展书和他生平相关生活用品,及相关书信和文件的真实展示。在当时刘少奇在俄国留学,并在那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回国后不久,相继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参加五卅运动等活动,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在众多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能力,使之使自己并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围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继而转进第二个展厅,主题为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整个展厅阐述到刘少奇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高瞻远瞩、辛勤劳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探索,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着是第三个展厅,同样主题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党。大体内容以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主。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广大人名群众深深信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要建树。他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特别是《论中国共产党的修养》和《论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上的理论,在党的建设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后第四个的主题“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其中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受很不公平的待遇,但他相信党、相信人民。始终坚持“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1980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了他的名誉。历史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党和人民铭记着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继承他的遗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奋勇直前。
即使刘少奇面对如此的屈辱,但他依旧相信党、坚持自己的民族信仰,认为人民、民族、国家没有抛弃他。那么他的民族信仰到底是什么呢?而信仰又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的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在当时,我认为刘少奇的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将会走向成功。这并非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更加的超出物质的精神追求。只有这种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才不会糊里糊涂,走上许多的弯路。但对于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的心灵,充溢着对物质的迷恋、崇拜与幻想。如果我们的信仰转换为战战兢兢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却是功名等不能沉淀的物质,不论是对其自己,社会,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信仰的引领,过分的追求物质,在现实生活中不满于现在的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却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长
期以往,必将给自己的带来不可预料的心理疾病。对其社会来说,生活的日益浮躁,为一点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体间的关系必将日益紧张。社会更可能也会有不安宁因素的出现。对其整个国民素质也会呈下滑趋势。
在最后一个展厅中,我看见了刘少奇最后岁月的物品以及相关短片。一个国家主席竟以“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身份被秘密火化。“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做“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与陷害。1966年冬,刘少奇被隔离与批斗;1967年,彻底与外界及亲人失去联系。1969年,重病中的刘少奇被裹在一床被子里,运往河南开封“监护”;同年11月,含冤逝世。短短几年,刘少奇的几十年的辛酸痛苦时光远远比不了这几年。是叫人多么的寒心啊!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的不平凡的事迹将深深的在历史的车轮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