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热分析实验报告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物理系实验报告

题目 实验10.7 差热分析

姓名 朱瑛莺 2014年6月6日 学号 111120230

摘要

本实验报告阐述了差热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及数据处理方法:以三氧化二铝(Al2O3)作为参照物,分别测量了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和锡(Sn)

样品的差热曲线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差热曲线 三氧化二铝 锡 五水合硫酸铜

一、引言

差热分析(DTA)是在程序控制下测量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种技术。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差热曲线或DTA曲线。由于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主要取决于试样的温度变化,因此就其本质来说, 差热分析是一种主要与焓变测定有关并借此了解物质有关性质的技术。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基本步骤。

2、测量五水硫酸铜和锡的差热曲线,并简单计算曲线峰的面积。

三、实验原理

3.1 差热曲线的形成及差热分析的一般特点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与此同时,往往还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伴随热效应的变化,有晶型转变、沸腾、升华、蒸发、熔融等物理变化,以及氧化还原、分解、脱水和离解等化学变化。另有一些物理变化,虽无热效应发生但比热容等某些物理性质也会发生改变,这类变化如玻璃化转变等。物质发生焓变时质量不一定改变,但温度是必定会变化的。差热分析正是在物质这类性质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技术。

若将在实验温区内呈热稳定的已知物质(参比物)和试样一起放入加热系统中(图1),并以线性程序温度对它们加热。在试样没有发生吸热或放热变化且与程序温度间不存在温度滞后时,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与线性程序温度是一致的。若试样发生放热变化,由于热量不可能从试样瞬间导出,于是试样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且向高温方向移动。反之,在试样发生吸热变化时,由于试样不可能从环境瞬间吸取足够的热量,从而使试样温度低于程序温度。只有经历一个传热过程试样才能回复到与程序温度相同的温度。

在试样和参比物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和质量等相同的理想情况,用图1装置测得的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及它们之间的温度差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参比物的温度始终与程序温度一致,试样温度则随吸热和放热过程的发生而偏离程序温度线。当Ts-TR=ΔT为零时,因中参比物与试样温度一致,两温度线重合,

在ΔT曲线则为一条水平基线。

图1 图2

试样吸热时ΔT0,在ΔT曲线上是一个向上的放热峰。由于是线性升温,通过了T-t关系可将ΔT-t图转换成ΔT-T图。ΔT- t(或T) 图即是差热曲线,表示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随时间或温度变化的关系。

差热曲线直接提供的信息有峰的位置、峰的面积、峰的形状和个数。由它们不仅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还可以研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 曲线上峰的起始温度只是实验条件下仪器能够检测到的开始偏离基线的温度。根据的规定,该起始温度应是峰前缘斜率最大处的切线与外推基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温度。若不考虑不同仪器的灵敏度不同等因素,外推起始温度比峰温更接近于热力学平衡温度。

由差热曲线获得的重要信息之一是它的峰面积。根据经验,峰面积和变化过程的热效应有着直接联系,而热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活性物质的质量。Speil 指出峰面积与相应过程的焓变成正比:

tmDHA=òt2DTdt=a=K(maDH)=KQps1

式中,A是差热曲线上的峰面积,由实验测得的差热峰直接得到,K是系数。在A和K值已知后,即能求得待测物质的热效应QP和焓变ΔH。

3.2 实验仪器

1、计算机一台,差热分析仪一台

2、三氧化二铝(Al2O3)样品,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样品,锡(Sn)样品

四、实验内容

1、启动计算机,打开差热分析程序。

2、将三氧化二铝和五水硫酸铜样品放进炉子,降下炉体,点击开始试验。

3、将温差△T置零,升温速率设为10℃/min,程序开始自动测量温度和温差的变化,观察屏幕上的差热曲线,最后保存实验数据。

4、当差热曲线出现3个峰以后,停止实验。将升温炉升起,取出五水硫酸铜。

5、当炉内温度降后,放入锡样品,再将炉子放下,按照前面的步骤开始试验。

6、在锡的一个峰出来之后的适当位置停止试验并取出样品。

7、关闭仪器和电脑,整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五水硫酸铜差热曲线

五水硫酸铜数据作图如图3:

图3 五水硫酸铜差热曲线 图4 基线校准后的差热曲线

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有三个峰,其中第一个与第二个峰交叠。由于基线漂移和较零的问题,差热曲线的基线并不为零。这里我们先用origin软件对曲线进行基线校准,校准后的图如图4。

继续用origin对曲线进行多峰拟合,拟合图像如图5,拟合函数参数见表1,参数A即为峰的面积。

图5 多峰拟合函数图

表1 多峰拟合函数参数表

三个峰的特征温度,可以利用切线计算特征温度,切线法如图6所示:

图6 切线法求特征温度示意图

T165.5CA11328.3 由图中可以得到特征温度 T2102.8C,峰面积A21612.4。

T224.7CA848.933

5.2 锡的差热曲线

同样,用软件画出锡的差热曲线(图7),并校正基线(图8):

图7 锡差热曲线 图8 校正基线后的差热曲线

图9 拟合后的差热曲线

图9 为用高斯函数拟合后的函数图像。拟合函数具体参数见表2。

由图中可以看出,锡的差热曲线只有一个峰,用切线法计(图10)算特征温度为:

T4182.0C

峰面积为:

A4

427.2

图10 切线法求特征温度示意图

5.3 焓值计算

查表得ΔHSn=7.2kJ/mol,由于实验中用的参照样品三氧化二铝物质的量始

终保持不变,所以Speil公式中的系数K不变,五水合硫酸铜在脱水过程中的焓变

HCuSO4HSn

计算得 ACuSO4ASn

H122.387kJ/molH227.175kJ/mol

H14.307kJ/mol3

5.4 结果讨论

1查阅资料(图11):当五水硫酸铜分三步失水的时候,三个特征温度分别为:

48℃、115℃和245℃。和本实验结果65.5℃、102.8℃和224.7℃吻合较好,但是有一定误差(具体讨论见误差分析部分)。比如第二个特征温度102.8℃,极有可能是图11中第一步的反应b,而115℃的峰由于靠得太近,所以没能出图像中表现出来。

锡的熔点为231.9℃,而实验中测得为182.0℃,相差较远。猜测是因为锡1 王晓菊,五水硫酸铜的热分析,长春师院学报,1997.

的样品在坩埚内的摆放并不均匀造成(见误差分析第5条)。

图11 五水硫酸铜特征温度文献资料

六、误差分析

1、实验中实验仪器存在系统误差。实验仪器并不能完全保温,仪器与外界仍然有一定的热交换;

2、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3、五水硫酸铜已经变质,部分失水;

4、样品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关系影响失水过程:

在加热速率缓慢、晶体颗粒较小的条件下,加热的过程近似于平衡状态,无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分四步进行,失去水分子的顺序为2,1,1,1.。在不同条件下,失水过程可能是分两步、三步或者四步进行,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特征温度。所以实际情况下,某温度的五水硫酸铜,可能不同的失水过程同时进行,导致特征温度在于一定范围之内都有可能2;

5、装填样品的密度和空隙也会影响峰高,本次实验的锡样品不像五水硫酸铜样品一样是粉末状的,所以填装的时候在坩埚内密度不均,由此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6、无论是五水硫酸铜还是锡,在差热曲线的末端,基线都向上漂移。表明反应后热容增大,也有可能是热导率在实验前后发生了变化。

七、思考题

1、为什么差热峰有时向上,有时向下?

答:差热峰的方向和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差热分析中是以参比物还是试样为基准来算差值(即TS-TR=ΔT还是TR-TS =ΔT);其次,发生的反应本身是吸热还是放热的。若以参比物为基准,则放热时ΔT0,峰向下;而以试样为基准则是吸热时ΔT>0,峰向上,放热时ΔT

2、克服基线漂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1)要使基线不发生漂移,要求参比物和试样的热性质、质量、密度等完全相同时才能在试样无任何类型能量变化的相应温区内保持=O。参比物的导热系数受比热容、密度、温度和装填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均能引起差热曲线基线的偏移。即使同一试样用不同参比物实验,引起的基线偏移也不一样。为减小试样和参比物在热性质上的明显差异造成的基线漂移,可用试样和2 潘云翔,差热分析法研究五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无机化学报,

1988.

参比物均匀混合( 即稀释试样)后使用的方法来减小。用厚约O.5mm的参比物覆盖试样,也可以减小试样和参比物与环境热交换上的差别,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比较慢的升温速率,最好不超过15度/分钟,另外也可以减少试样的用量。

(2)较慢的升温速率,使体系接近平衡条件,基线漂移小。

(3)试样量小,差热曲线出峰明显、分辨率高,基线漂移也小

3、影响峰高度和峰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答:试样的导热系数增加,峰高下降。由于试样装填后的导热能力是由颗粒试样和装填空隙中的气体共同决定的,因此,随着试样容重的改变,装填密度的变化,试样的导热系数也将发生改变。如果粒度改变引起装填空隙减小,而装填空隙中充满的是导热能力较差的空气时,试样的导热能力将随变大而增大。从而峰高下降,峰面积也下降。

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产物的反应,因粒度改变而使气体的扩散阻力增大时,这不仅阻碍反应进行,而且还会加大气体产物在试样周围的局部分压,导致分解压加大而使分解困难。这时,易使峰高下降、峰宽加大。

在线性升温时,较快的升温速率通常导致向高温移动和峰面积增加。这是因为若仅考虑升温速率,试样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转变或反应的量随升温速率增大而增加,从而使转变速率增加。由于差热曲线从峰返回基线的温度是由时间和试样与参比物间的温度差决定的,所以升温速率增加,曲线返回基线时或热效应结束时的温度均向高温方向移动。

八、参考文献

1、黄润生等,近代物理实验(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2、王晓菊,五水硫酸铜的热分析,长春师院学报,1997.

3、潘云翔,差热分析法研究五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无机化学报,1988.

南京大学物理系实验报告

题目 实验10.7 差热分析

姓名 朱瑛莺 2014年6月6日 学号 111120230

摘要

本实验报告阐述了差热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及数据处理方法:以三氧化二铝(Al2O3)作为参照物,分别测量了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和锡(Sn)

样品的差热曲线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差热曲线 三氧化二铝 锡 五水合硫酸铜

一、引言

差热分析(DTA)是在程序控制下测量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种技术。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差热曲线或DTA曲线。由于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主要取决于试样的温度变化,因此就其本质来说, 差热分析是一种主要与焓变测定有关并借此了解物质有关性质的技术。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基本步骤。

2、测量五水硫酸铜和锡的差热曲线,并简单计算曲线峰的面积。

三、实验原理

3.1 差热曲线的形成及差热分析的一般特点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与此同时,往往还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伴随热效应的变化,有晶型转变、沸腾、升华、蒸发、熔融等物理变化,以及氧化还原、分解、脱水和离解等化学变化。另有一些物理变化,虽无热效应发生但比热容等某些物理性质也会发生改变,这类变化如玻璃化转变等。物质发生焓变时质量不一定改变,但温度是必定会变化的。差热分析正是在物质这类性质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技术。

若将在实验温区内呈热稳定的已知物质(参比物)和试样一起放入加热系统中(图1),并以线性程序温度对它们加热。在试样没有发生吸热或放热变化且与程序温度间不存在温度滞后时,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与线性程序温度是一致的。若试样发生放热变化,由于热量不可能从试样瞬间导出,于是试样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且向高温方向移动。反之,在试样发生吸热变化时,由于试样不可能从环境瞬间吸取足够的热量,从而使试样温度低于程序温度。只有经历一个传热过程试样才能回复到与程序温度相同的温度。

在试样和参比物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和质量等相同的理想情况,用图1装置测得的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及它们之间的温度差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参比物的温度始终与程序温度一致,试样温度则随吸热和放热过程的发生而偏离程序温度线。当Ts-TR=ΔT为零时,因中参比物与试样温度一致,两温度线重合,

在ΔT曲线则为一条水平基线。

图1 图2

试样吸热时ΔT0,在ΔT曲线上是一个向上的放热峰。由于是线性升温,通过了T-t关系可将ΔT-t图转换成ΔT-T图。ΔT- t(或T) 图即是差热曲线,表示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随时间或温度变化的关系。

差热曲线直接提供的信息有峰的位置、峰的面积、峰的形状和个数。由它们不仅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还可以研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 曲线上峰的起始温度只是实验条件下仪器能够检测到的开始偏离基线的温度。根据的规定,该起始温度应是峰前缘斜率最大处的切线与外推基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温度。若不考虑不同仪器的灵敏度不同等因素,外推起始温度比峰温更接近于热力学平衡温度。

由差热曲线获得的重要信息之一是它的峰面积。根据经验,峰面积和变化过程的热效应有着直接联系,而热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活性物质的质量。Speil 指出峰面积与相应过程的焓变成正比:

tmDHA=òt2DTdt=a=K(maDH)=KQps1

式中,A是差热曲线上的峰面积,由实验测得的差热峰直接得到,K是系数。在A和K值已知后,即能求得待测物质的热效应QP和焓变ΔH。

3.2 实验仪器

1、计算机一台,差热分析仪一台

2、三氧化二铝(Al2O3)样品,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样品,锡(Sn)样品

四、实验内容

1、启动计算机,打开差热分析程序。

2、将三氧化二铝和五水硫酸铜样品放进炉子,降下炉体,点击开始试验。

3、将温差△T置零,升温速率设为10℃/min,程序开始自动测量温度和温差的变化,观察屏幕上的差热曲线,最后保存实验数据。

4、当差热曲线出现3个峰以后,停止实验。将升温炉升起,取出五水硫酸铜。

5、当炉内温度降后,放入锡样品,再将炉子放下,按照前面的步骤开始试验。

6、在锡的一个峰出来之后的适当位置停止试验并取出样品。

7、关闭仪器和电脑,整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五水硫酸铜差热曲线

五水硫酸铜数据作图如图3:

图3 五水硫酸铜差热曲线 图4 基线校准后的差热曲线

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有三个峰,其中第一个与第二个峰交叠。由于基线漂移和较零的问题,差热曲线的基线并不为零。这里我们先用origin软件对曲线进行基线校准,校准后的图如图4。

继续用origin对曲线进行多峰拟合,拟合图像如图5,拟合函数参数见表1,参数A即为峰的面积。

图5 多峰拟合函数图

表1 多峰拟合函数参数表

三个峰的特征温度,可以利用切线计算特征温度,切线法如图6所示:

图6 切线法求特征温度示意图

T165.5CA11328.3 由图中可以得到特征温度 T2102.8C,峰面积A21612.4。

T224.7CA848.933

5.2 锡的差热曲线

同样,用软件画出锡的差热曲线(图7),并校正基线(图8):

图7 锡差热曲线 图8 校正基线后的差热曲线

图9 拟合后的差热曲线

图9 为用高斯函数拟合后的函数图像。拟合函数具体参数见表2。

由图中可以看出,锡的差热曲线只有一个峰,用切线法计(图10)算特征温度为:

T4182.0C

峰面积为:

A4

427.2

图10 切线法求特征温度示意图

5.3 焓值计算

查表得ΔHSn=7.2kJ/mol,由于实验中用的参照样品三氧化二铝物质的量始

终保持不变,所以Speil公式中的系数K不变,五水合硫酸铜在脱水过程中的焓变

HCuSO4HSn

计算得 ACuSO4ASn

H122.387kJ/molH227.175kJ/mol

H14.307kJ/mol3

5.4 结果讨论

1查阅资料(图11):当五水硫酸铜分三步失水的时候,三个特征温度分别为:

48℃、115℃和245℃。和本实验结果65.5℃、102.8℃和224.7℃吻合较好,但是有一定误差(具体讨论见误差分析部分)。比如第二个特征温度102.8℃,极有可能是图11中第一步的反应b,而115℃的峰由于靠得太近,所以没能出图像中表现出来。

锡的熔点为231.9℃,而实验中测得为182.0℃,相差较远。猜测是因为锡1 王晓菊,五水硫酸铜的热分析,长春师院学报,1997.

的样品在坩埚内的摆放并不均匀造成(见误差分析第5条)。

图11 五水硫酸铜特征温度文献资料

六、误差分析

1、实验中实验仪器存在系统误差。实验仪器并不能完全保温,仪器与外界仍然有一定的热交换;

2、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3、五水硫酸铜已经变质,部分失水;

4、样品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关系影响失水过程:

在加热速率缓慢、晶体颗粒较小的条件下,加热的过程近似于平衡状态,无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分四步进行,失去水分子的顺序为2,1,1,1.。在不同条件下,失水过程可能是分两步、三步或者四步进行,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特征温度。所以实际情况下,某温度的五水硫酸铜,可能不同的失水过程同时进行,导致特征温度在于一定范围之内都有可能2;

5、装填样品的密度和空隙也会影响峰高,本次实验的锡样品不像五水硫酸铜样品一样是粉末状的,所以填装的时候在坩埚内密度不均,由此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6、无论是五水硫酸铜还是锡,在差热曲线的末端,基线都向上漂移。表明反应后热容增大,也有可能是热导率在实验前后发生了变化。

七、思考题

1、为什么差热峰有时向上,有时向下?

答:差热峰的方向和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差热分析中是以参比物还是试样为基准来算差值(即TS-TR=ΔT还是TR-TS =ΔT);其次,发生的反应本身是吸热还是放热的。若以参比物为基准,则放热时ΔT0,峰向下;而以试样为基准则是吸热时ΔT>0,峰向上,放热时ΔT

2、克服基线漂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1)要使基线不发生漂移,要求参比物和试样的热性质、质量、密度等完全相同时才能在试样无任何类型能量变化的相应温区内保持=O。参比物的导热系数受比热容、密度、温度和装填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均能引起差热曲线基线的偏移。即使同一试样用不同参比物实验,引起的基线偏移也不一样。为减小试样和参比物在热性质上的明显差异造成的基线漂移,可用试样和2 潘云翔,差热分析法研究五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无机化学报,

1988.

参比物均匀混合( 即稀释试样)后使用的方法来减小。用厚约O.5mm的参比物覆盖试样,也可以减小试样和参比物与环境热交换上的差别,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比较慢的升温速率,最好不超过15度/分钟,另外也可以减少试样的用量。

(2)较慢的升温速率,使体系接近平衡条件,基线漂移小。

(3)试样量小,差热曲线出峰明显、分辨率高,基线漂移也小

3、影响峰高度和峰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答:试样的导热系数增加,峰高下降。由于试样装填后的导热能力是由颗粒试样和装填空隙中的气体共同决定的,因此,随着试样容重的改变,装填密度的变化,试样的导热系数也将发生改变。如果粒度改变引起装填空隙减小,而装填空隙中充满的是导热能力较差的空气时,试样的导热能力将随变大而增大。从而峰高下降,峰面积也下降。

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产物的反应,因粒度改变而使气体的扩散阻力增大时,这不仅阻碍反应进行,而且还会加大气体产物在试样周围的局部分压,导致分解压加大而使分解困难。这时,易使峰高下降、峰宽加大。

在线性升温时,较快的升温速率通常导致向高温移动和峰面积增加。这是因为若仅考虑升温速率,试样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转变或反应的量随升温速率增大而增加,从而使转变速率增加。由于差热曲线从峰返回基线的温度是由时间和试样与参比物间的温度差决定的,所以升温速率增加,曲线返回基线时或热效应结束时的温度均向高温方向移动。

八、参考文献

1、黄润生等,近代物理实验(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2、王晓菊,五水硫酸铜的热分析,长春师院学报,1997.

3、潘云翔,差热分析法研究五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无机化学报,1988.


相关文章

  • 2011年高校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总结报告
  • 2011年高校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总结报告 ( 高校评审组 2011.11) 为加强高校计量认证实验室能力建设,促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强化高校实验室出具证明性数据的可靠性和规范性,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根据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于2011年5 ...查看


  • 机能学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
  • ・408・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4月,12(4) 机能学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 芜湖 241002)朱海龙, 张根葆 (皖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摘要: 机能学实验报告是培养医学生科研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在此基 ...查看


  •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完整版[1]-好[1]
  •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标题:物理实验的感悟与体会 摘要:在本学期的实验课中,我感悟和体会很多,让我学到许多平时学习不到的大学.虽然在很多的物理实验中,我们只是在复现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原理与效果,但因为物理实验有着诸多不同的因素,要求我们必须端 ...查看


  • 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建设指南(试行)
  • 随着疾病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分子病理诊断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分子病理诊断主要是指基于疾病组织和细胞等标本的分子遗传学检测,用于协助病理诊断和分型.指导靶向治疗.预测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等.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包括实验室的设置和管理 ...查看


  • 内蒙古工业大学黑盒测试实验报告
  • 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软件测试 实验名称 黑盒测试 实验类型: 验证性□ 综合性□ 设计性□ 实验室名称: 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 班级: 软件13-1 学号:2013202050xx 姓名: 某某某 组别: ...查看


  •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Vol.30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8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 史智平 (宝鸡文理学院 物理系,陕西 宝 ...查看


  • 南昌大学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3
  •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李开卷 学 号:6100312199 专业班级:电力系统124班 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12.19 实验成绩: 一.实验项目名称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计算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 ...查看


  • 小型超市销售管理系统
  • 小型超市销售管理系统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学生姓名:曹志明 冯建明 冯伟 胡华 赖玉峰 专业班级: 信息管理041班 组 长:曹志明(6104104002) 小组成员:冯建明(6104104027) 冯 伟(61 ...查看


  • 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相关分析实验报告
  •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数据分析技术系列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一.实验室名称:电子政务可视化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相关分析 三.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