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
作者:杜时忠 黄恒忠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0期
摘 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以公民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二是实现学校德育的要素融合与整体提升;三是强化大中小学校德育的有机衔接;四是建构家庭—社会—学校的高效德育场;五是国家德育制度创新和学校制度生活变革。
关键词:学校德育体系;公民教育;系统论;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06-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针对当时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国情,《若干意见》强调要“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到2005年,教育部首次就德育体系建设专门颁发文件,即《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下文简称《整体规划》),特别说明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含义、目标、要求。但时至今日,这两个文件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提出的主要目标也没有圆满完成。不仅如此,学校德育又面临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新困惑。那么,究竟如何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本文提出如下构想。
一、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准备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尽管在变化之中,不过,大体是是明确的,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问题在于,它们不仅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除了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之外,还需要反映现代教育规律,体现“体系建设”特殊要求,具有方法指导意义的理论。当前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步缓慢,问题多多,也反证了相应理论准备的不足。
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去培养人,一个完备的教育理论必须且有充分依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30年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见众多国家文件);另一种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民主化的稳步推进、多元文化的广泛存在,特别是中国转向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历史事实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更为合理(尽管这一说法并不完美)[1]。进一步的问题则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培养合格公民。如果目前中国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
作者:杜时忠 黄恒忠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0期
摘 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以公民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二是实现学校德育的要素融合与整体提升;三是强化大中小学校德育的有机衔接;四是建构家庭—社会—学校的高效德育场;五是国家德育制度创新和学校制度生活变革。
关键词:学校德育体系;公民教育;系统论;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06-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针对当时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国情,《若干意见》强调要“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到2005年,教育部首次就德育体系建设专门颁发文件,即《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下文简称《整体规划》),特别说明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含义、目标、要求。但时至今日,这两个文件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提出的主要目标也没有圆满完成。不仅如此,学校德育又面临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新困惑。那么,究竟如何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本文提出如下构想。
一、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准备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尽管在变化之中,不过,大体是是明确的,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问题在于,它们不仅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除了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之外,还需要反映现代教育规律,体现“体系建设”特殊要求,具有方法指导意义的理论。当前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步缓慢,问题多多,也反证了相应理论准备的不足。
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去培养人,一个完备的教育理论必须且有充分依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30年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见众多国家文件);另一种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民主化的稳步推进、多元文化的广泛存在,特别是中国转向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历史事实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更为合理(尽管这一说法并不完美)[1]。进一步的问题则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培养合格公民。如果目前中国社会